『壹』 世界上最小的長度單位單位是什麼
幺米,英文符號ym,也稱為攸米,是公認的最小的長度單位。
1幺米為1ym = 10-24m = 1.0570x10-40光年 =0.001仄米。
1幺米=10^(-24) m
1幺米=1.0570x10^(-40)光年
1幺米=0.001仄米
1幺米≈1.62x10^(11)[1]普朗克長度
1幺米=1/100兆[2]納米
1幺米=1/1億兆毫米
1幺米=1/1000億兆米
1幺米=1/100萬億兆千米
(1)物理學最小的長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我國採用的長度單位與國際單位制是一致的,即以「米」作為我國法定的長度計量單位。
常用單位:公里{千米} (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天文單位:光年、秒差距、天文單位、月距、地徑、太米、光分、光秒、京米。
特殊單位:埃格斯特朗、普朗克長度、絲米、忽米、飛米、阿米、仄米、幺米。
『貳』 最小的長度,最短的時間,最小的質量各是什麼
最小的長度單位
「差以毫釐,失之千里」,從這句俗語中我們可以認為毫、厘是最小的長度單位。
但隨著人類對宏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擴大,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小單位越來越小,大單位越來越大,它們廣泛應用於天文學中。天文學中把最小的長度單位定為埃,最大的長度單位定為光年。天文學規定:
1埃=10 -8厘米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又出現了比埃還小的長度單位,叫做atto-meter,1個atto-meter相當於1厘米的1。0*10 16.
即使這樣,atto-meter還不能算最小。1979年,在廣州粒子物理討論會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陳敏先生報告了由丁肇中先生領導的,我國高能研究所參加的馬克捷小組的科研成果,他們利用當時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電子加速器,通過實驗,認為電子和重電子之間的尺度小於1個atto-meter。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小的長度單位還會不斷發現。
另外,順便提一下,世界上最小的面積單位是「shed",它是1956年在原子物理上首先使用的。1個shed是1平方厘米的1.0*10 -48.核反應的截面單位稱作「barn",1個barn為1個shed的10 24倍,即1個barn相當於平方厘米的1.0*10 -24,1個微中子反應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1*10 -43,它是1個shed的10 5倍。
度量時間最小的單位我們平時認為是秒,其實比秒更小的間位稱作「那諾秒」,它是1960年開始使用的,1個那諾秒為1.0*10 9秒。要知道它小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把它和光速來進行一下比較,光1秒鍾可行299792.458公里,在1個那諾秒的時間里,光線只能得30厘米。
度量時間的最小單位是那諾秒,那麼最長的單位是什麼呢?它是印度教紀年上的「卡巴爾」。一個卡巴爾相當於43。2億年,形象地說,太陽以銀河為中心繞一周,通常稱作1宇宙年,它約為22500萬年,只相當於1卡爾巴的1/19。
最長和最短的時間單位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人們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研究不斷深入,這客觀上對於計量單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就時間而言,秒已遠不是最短的時間單位,而用年來充當最長的時間單位也早已過時。
當前,世界上最短的時間單位叫做「那諾秒」。這個單位在1960年開始正式使用。我們通常感到,一秒鍾已經很短了,但一個「那諾秒」居然等於1.0×10-9秒。在一秒鍾內,光可跑近30萬公里,但在一個「那諾秒」內,它只行進約30厘米。這可見「那諾秒」這一單位之小了。
印度教記年上的單位「卡爾巴」,是世界上最長的時間單位。一個「卡爾巴」約等於 43.2億年。在天文上,人們把太陽以銀河系為中心旋轉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一宇宙年,大約等於2.25億年,這個數字已經大得可怕。但在一個「卡爾巴」中,太陽以銀河系為中心,可繞上19 圈多。也就是說,一宇宙年只有一個「卡爾巴」的十九分之一。
基子的質量是世界上最小的質量單位,沒有比基子更小的粒子了。http://chat.pep.com.cn/lb5000/topic.cgi?forum=11&topic=1034
『叄』 物質的最小尺度是多少按現代物理學,最小應該為是普朗
按照量子理論,普朗克長度是實際上的最小尺度.小於這個尺度我們無法用任何方法測量到.注意,這不是實驗能力的限制,就是最理想的實驗,理論上最精密的設備也是無法測到的.
它不是指實際物體的最小長度.
『肆』 請問各位高人: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小的是叫什麽「子」目前人類用的最小的長度單位是「飛米」嗎
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小物質是中微子。
在量子場論中,一共有三種場,62種粒子,第一種實物粒子場包括48種粒子,包括輕子和誇克。電子就是一種輕子。在現在看來誇克雖然不可再分,但是,輕子和誇克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對應關系,人們將他們份為三代:
第一代:上誇克和下誇克
二:奇誇克和粲誇克
三:頂誇克和底誇克
而輕子里又包括電子中微子等
在所有的62中粒子中以輕子類的粒子最小。
誇克
quark
20世紀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誇克(quark)組成的,很多中國物理學家稱其為「層子」。它們具有分數電荷,是電子電量的2/3或-1/3倍,自旋為1/2.誇克一詞是蓋爾曼取自J·喬埃斯的小說《芬尼根徹夜祭》的詞句「為馬克檢閱者王,三聲誇克」.誇克在該書中具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是一種海鳥的叫聲.他認為,這適合他最初認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電荷非整數」的奇特想法,同時他也指出這只是一個笑話,這是對矯飾的科學語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他喜歡鳥類的原因.
最初解釋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論需要三種誇克,叫做誇克的三種味,它們分別是上誇克(up,u)、下誇克(down,d)和奇異誇克(strange,s)。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種誇克粲誇克(魅誇克)(charm,c)。1977年發現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種誇克底誇克(bottom,b)。1994年發現第六種誇克頂誇克(top,t),人們相信這是最後一種誇克。
誇克理論認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個誇克組成的,反重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誇克組成的。比如質子(uud),中子(udd)。誇克理論還預言了存在一種由三個奇異誇克組成的粒子(sss),這種粒子於1964年在氫氣泡室中觀測到,叫做負ω粒子。
誇克按其特性分為三代,如下表所示:
符號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電荷(e) 質量(GeV/c^2)
u 上誇克 up +2/3 0.004
d 下誇克 down -1/3 0.008
c 粲(魅)誇克 charm +2/3 1.5
s 奇誇克 strange -1/3 0.15
t 頂誇克 top +2/3 176
b 底誇克 bottom -1/3 4.7
在量子色動力學中,誇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還具有三種「色」的特性,分別是紅、綠和藍。這里「色」並非指誇克真的具有顏色,而是借「色」這一詞形象地比喻誇克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量子色動力學認為,一般物質是沒有「色」的,組成重子的三種誇克的「顏色」分別為紅、綠和藍,因此疊加在一起就成了無色的。因此計入6種味和3種色的屬性,共有18種誇克,另有它們對應的18種反誇克。
誇克理論還認為,介子是由同色的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束縛態。例如,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預言的[[π+介子]]是由一個上誇克和一個反下誇克組成的,π-介子則是由一個反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的,它們都是無色的。
除頂誇克外的五種誇克已經通過實驗發現它們的存在,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便因發現粲誇克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十年來高能粒子物理學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頂誇克 (t)。
至於1994年最新發現的第六種「頂誇克」,相信是最後一種,它的發現令科學家得出有關誇克子的完整圖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於一秒之內宇宙如何演化,因為大爆炸最初產生的高熱,會產生頂誇粒子。
研究顯示,有些恆星在演化末期可能會變成「誇剋星」。當星體抵受不住自身的萬有引力不斷收縮時,密度大增會把誇克擠出來,最終一個太陽大小的星體可能會萎縮到只有七、八公里那麼大,但仍會發光。
誇克理論認為,誇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內部的,不存在單獨的誇克。一些人據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誇克不是真實存在的。然而誇克理論做出的幾乎所有預言都與實驗測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誇克理論是正確的。
1997年,俄國物理學家戴阿科諾夫等人預測,存在一種由五個誇克組成的粒子,質量比氫原子大50%。2001年,日本物理學家在SP環-8加速器上用伽馬射線轟擊一片塑料時,發現了五誇克粒子存在的證據。隨後得到了美國托馬斯·傑裴遜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莫斯科理論和實驗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的證實。這種五誇克粒子是由2個上誇克、2個下誇克和一個反奇異誇克組成的,它並不違背粒子物理的標准模型。這是第一次發現多於3個誇克組成的粒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粒子可能僅是「五誇克」粒子家族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成員,還有可能存在由4個或6個誇克組成的粒子。
最小的長度單位是 「埃」, 一億分之一(10^-8)厘米.
後來又出現了比埃更小的長度單位, 即 atto-meter. 1個atto-meter是十的16次方分之一(10^-16) 厘米. 從1960年開始, 度量時間的最短單位稱為nano-second, 為十億分之一秒. 光線在1個nano-second里, 只能走30厘米.
『伍』 物理學研究的空間尺度最小的距離是多少
普朗克長度,大小為1.6x10的-35次方米
『陸』 物理科學研究最小的單位是什麼
目前物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誇克是所有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它沒有形狀、顏色,不佔據任何空間,是一種根本沒有任何物體性質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物理學家不是憑空捏造出誇克這個概念的,他們可以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這個東西的存在。古代的人認為物質的基本單位是些亂七八糟的元素,後來古希臘人認為是「原子」,但是他們說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和現代的原子不同。後來發現,原子可以分為質子,中子和電子。不久之後又發現了其他的粒子,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基本粒子。
因為之後又發現它們應該是有結構的,最初是發現中子和質子由誇克組成,誇克共有12種(包括對應的反誇克),誇克和電子是同一級別的粒子,當時以為是最基本的了,但是後來還是發現應該還有下一層結構,稱為亞誇克,誇克和電子等粒子,都是由亞誇克組成的。
『柒』 如果說普朗克長度是世界上最小的長度,再小的長度沒有意義。那麼請解釋這個問題:一個長度為普朗克長度的
你完全理解錯這個長度存在的意義。首先,你要理解普朗克長度怎麼來的。
想要測量一個粒子,我們得用光子進行照射然後研究他反射回來的光子。對某個粒子的測量精度要求越高,就要用波長更短的光子,因為波長越短的光子蘊含能量越高,如果能量高到一個程度,原則上光子撞到這個粒子時會產生黑洞。這個黑洞由於引力可以吞噬掉照射的光子,導致光子無法反射回來,實驗失敗,測不出長度。通過簡單的量綱分析計算可發現當測量粒子的精準度達到普朗克長度以下,使用光子測量長度就會發生上面所講的問題。
因此,對於普朗克長度,要這樣描述,普朗克長度是可測量范圍內有意義的,最小的長度,小於這個長度,不僅測不出來,而且也沒有意義。而不是說,世間萬物最小長度是普朗克長度。你沒搞清楚定義。
『捌』 物理學中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是由哪個德國物理學家命名的
應該是普朗克長度。
以下是普朗克長度的解釋。普朗克長度,是長度的自然單位,以作為標記。有意義的最小可測長度。普朗克長度由引力常數、光速和普朗克常數的相對數值決定,它大致等於1.6x10的-35次方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個質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經典的引力和時空開始失效、量子效應起支配作用的長度標度。它是「長度的量子」。
一下是普朗克的介紹。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文: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享年89歲),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參考資料,https://ke..com/item/%E6%99%AE%E6%9C%97%E5%85%8B%E9%95%BF%E5%BA%A6/2050744
https://ke..com/item/%E9%A9%AC%E5%85%8B%E6%96%AF%C2%B7%E6%99%AE%E6%9C%97%E5%85%8B/990975?fr=aladdin&fromid=2173&fromtitle=%E6%99%AE%E6%9C%97%E5%85%8B
『玖』 物理學的極限,宇宙中最小的物質究竟是什麼
宇宙中最小的物質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只能大致知道目前已知最小的物質。畢竟,我們尚未獲得最為根本的物理學理論,關於物質的最基本組成還無法確定。
另外,如果從弦理論的角度來看,基本粒子都是由更小的一維弦組成,其大小就是最小的尺度,即普朗克長度,數量級為10^-35米。由於涉及到最小尺度,導致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一維弦。
『拾』 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不知道你多少年級呢 最大是 千米(KM)再大就多少萬KM了 小的話納米(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