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物態變化主要包括哪些分別是放熱還是吸熱
物態變化有六種(簡記為:三態六變):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
三態六變及吸熱放熱情況:
熔化: 固態→液態(吸熱) 凝固: 液態→固態 (放熱) 汽化(分蒸發和沸騰): 液態→氣態 (吸熱) 液化(兩種方法:壓縮體積和降低溫度): 氣態→液態 (放熱) 升華: 固態→氣態 (吸熱) 凝華: 氣態→固態 (放熱) (注意:這里所說的「吸熱」與「放熱」的「熱」都是指的熱量,而不是指的溫度、內能、熱值、比熱容等熱力學概念。即為「吸收熱量」與「放出熱量」的簡稱。在物理學中,熱量不能說「含有多少熱量」或「具有多少熱量」,只能說「吸收了多少熱量」或「放出了多少熱量」)
Ⅱ 物質的物理屬性包括哪些態
以前分為固、液、氣。現在分的比較多了,除了上述幾個狀態還有等離子態,費米態,波色態等等
Ⅲ 原子物理學中的三重態是什麼
你是說兩個自旋1/2的的粒子構成的系統的態?
兩個電子,自旋都是1/2,把z方向向上跟向下的態分別記為|+>跟|->。
那麼|+>|+>,|->|->,|->|+>+|+>|->叫自旋三重態,這個態L量子數為1,L_z量子數分別為-1,0,1
|->|+>-|+>|->叫自旋單態,L量子數為0,L_z也為0。
就是說,兩個電子(或者其他自旋1/2的粒子)若無相對軌道角動量,那麼系統角動量可能為1(三重態,z方向角動量可以為-1,0,1);也可能為0(單態,z方向角動量0)
Ⅳ 急急急急!!!!!!物理里物質有幾種形態,越詳細越多越好,不指沒有的
日常生活中,人們見到的物質主要是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它們的形態特點以及相互轉化的條件,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是,這三態的物質在整個宇宙中極少,絕大部分的物質是以其它形態存在的。現代科學發現,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固、液、氣三態以及一系列的過渡態之外,還有第四態、第五態、第六態、第七態等。
物質第四態 ------- 等離子態
1879年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了具有獨特性質的等離子體,從而發現了物質的第四態。
等離子態可由氣態轉化而來。其轉化機理是:在高溫、放電或輻射的條件下,氣體分子被離解成氣體原子,大部分或全部原子及分子發生電離,外層電子脫離原子或分子,成為自由電子在空間運動。這時,失去一部分電子的原子或分子就成為正離子,得到電子的則成為負離子。這種由分子、原子、正負離子和電子組成的混合氣體叫做等離子體。等離子體由於正、負離子所帶電荷符號相反,數量相等而呈中性狀態,故稱為等離子態。等離子體導電與一般氣體不同。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遇到過等離子體。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就是氖或氬的等離子體在發光。把各種不同的惰性氣體分別充入不同的燈管,通電時之所以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就是在通電的條件下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等離子體的緣故。例如,通電時,氬的等離子體發生藍紫色光,氦的等離子體發出粉紅色光,氖的等離子體發出紅光。所以,惰性氣體的等離子態在電光源中具有特殊的應用。
閃電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則是由於空氣放電形成了等離子體的緣故。
在地球上,等離子態的物質並不多見,但在整個宇宙中恰好相反。由於高溫或強烈的輻射,物質極易電離,宇宙空間中的許多彌漫星雲以及某些恆星大氣,都處於等離子態。作為恆星的太陽,其實就是一個高溫的等離子火球。太陽的強烈輻射,使高空大氣層呈等離子態。這一層大氣由等離子體組成,稱為電離層。遠距離無線電通訊就是依靠電離層反射電磁波,傳遞信息。
等離子態的研究,對於人工控制熱核反應,磁流體發電等尖端科學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質第五態 ------- 超密態
在通常狀況下,鐵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7.9克,為普通岩石密度的的兩倍多。鉑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1.5克,約為鐵的密度的2.8倍,其密度在地球上可謂大矣。然而,在宇宙中有些天體的密度卻大得驚人。
本世紀二十年代發現的一類新的恆星------白矮星,按地球引力計算,其中心密度為每立方厘米一百噸左右。為什麼白矮星有如此驚人的密度呢?根據現代物理學和現代化學的研究,原來組成白矮星的物質受到超高壓(如幾百萬個大氣壓)時,不僅分子之間的空隙以及原子之間的空隙早已被壓得消失了,而且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空隙(原子核的體積只佔整個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因此原子內是十分敞空的)也被壓得幾乎沒有了。這時,電子全部被壓進原子內層,電子殼層不復存在,其密度幾乎接近原子核的密度,故白矮星的密度大得驚人。
但是,密度最大的天體要算另一類恆星------中子星。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根據廣義相對論研究了中子星的結構,指出中子星是幾乎完全由中子組成的天體。在該天體中,由於超高壓的作用,原子核外的電子99%被壓進原子核,與核內質子結合形成了中子。根據地球引力計算,中子星的密度每立方厘米達十億噸左右。如此之高的密度,實在使人難以相信,無法想像。如果超高壓的作用把地球和月球分別壓成中子星,那麼地球的直徑只有200米左右,月球的直徑則只有2.5米左右。也就是說,一粒小桃核那麼小的中子星物質,需要十萬艘萬噸級巨輪才能拖動它。
象白矮星和中子星這樣超高密度的物質已與一般固體迥然不同,故被稱為超固體,其物質形態稱為超密態。如果超固體幾乎全部由中子組成,則被稱為中子態,例如,中子星。中子星以脈沖形式輻射出強烈的電磁波,自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宇宙中已發現的中子星有300多顆。
物質第六態 ------- 輻射場態
185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弟提出了場的概念。
1887年和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兩次通過實驗證實了電磁場(電磁波)的存在,確證了電磁波的速度等於光速。
1905年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創立狹義相對論時,提出了有名的質能公式
E=mc2
根據質能公式,狹義相對論闡明了物質與能量的關系,深刻地揭示了電磁場的本性。狹義相對論指出,電磁場是物質的一種形式,具有能量和質量,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波粒二象性)。狹義相對論還指出,電磁場與普通物質的區別在於,它不具有靜止質量,但具有動質量。
1915年愛因斯坦在創立廣義相對論時,提出了引力場和引力波的重要概念,並創立了有名的引力場方程。廣義相對論指出,在宇宙空間中引力場和引力波是廣泛存在的,闡明了引力場與物質的不可分割性。後來,天文觀測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這一嶄新的科學觀點。
根據科學發現,人們把自然界的物質劃分為實物和場兩大形態,場包括電磁場和引力場等。電磁場和引力場輻射整個宇宙空間,沒有不可介入性。在一定條件下,電磁場和實物粒子可以相互轉化。
由此可知,自然界不存在沒有物質的空間,即使是真空,也並非空無一物。真空中,即使沒有實物粒子,也存在引力場和充滿了熱輻射。熱輻射,即各種波長的電磁波組成的粒子,統稱光子。本世紀六十年代的天文觀測發現,在整個宇宙空間(包括真空)始終存在著3K微波背景輻射。象這種具有輻射作用的引力場和電磁場(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和γ射線等),人們稱之為輻射場態物質,又叫真空場態物質,即物質的第六態。
物質第七態 ----- 反物質
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通過宇宙射線的實驗,發現了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e+。
1955年和1956年,美國物理學家西格里和張伯倫等人相繼發現了質子和中子的反粒子------反質子和反中子。後來,現代物理學又發現了反氘核和反氚核。
現代科學進一步發現,在微觀物質世界裡,所有的粒子都有與之對應的反粒子存在,並在某種條件下發生粒子的轉化。這表明物質世界中存在著一種很基本的對稱性,這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規律。
1978年歐洲物理學家利用現代科學設備分離出了反質子,並將它儲存了一段較長的時間。1979年美國科學家利用巨型氣球在35公里的高空測獲了28個反質子。這表明反粒子在宏觀物質世界和宇觀物質世界是獨立存在的。人們據此推測,在宇宙的某些空間可能存在一種完全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這種物質稱為反物質,即物質的第七態。
暗物質與物質第八態之謎
物質形態的奧秘與對立統一
近年來,天文學家通過不同測定方法,發現在宇宙星系外圍有層質量很大的暗物質,即我們用光學、紅外、放射等手段不能推出其能量的物質。暗物質佔了我們宇宙中的絕大多數質量,而且有很高的能量產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可是,我們不知其為何物?來源如何?這是當代科學的重大前沿問題之一。
暗物質以及其它許許多多在自然界客觀存在而人們至今尚未了解的物質,其物質形態如何?其物質形態如何轉化?在什麼條件下轉化?其中奧秘無窮無盡。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自然界無窮無盡各種各樣運動著的物質和千變萬化的物質運動(如機械運動、分子熱運動、電磁運動、基本粒子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天體運動等),即萬物之變決定了自然界物質形態的多種多樣各具特點。可以肯定,自然界必然存在更多的物質形態,自然界物質形態的奧秘也是不可窮盡的。
也有說法稱共有15種
固態,非晶質固體,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流態,超固態,簡並態,中子態,強對稱物質,弱對稱物質,誇克-粒子等離子態,費米子凝聚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誇克物質
Ⅳ 物理中什麼叫「量子態」
量子態,一種穩恆的運動狀態。
在這個運動狀態中,電子做穩恆的運動,具有完全確定的能量
量子態由一組數目等於粒子的自由度數表徵。
Ⅵ 物理中的凝聚態是什麼意思
所謂「凝聚態」,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組成,並且粒子間有很強相互作用的系統。自然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凝聚態物質。固態和液態是最常見的凝聚態。低溫下的超流態,超導態,玻色-
愛因斯坦凝聚態,磁介質中的鐵磁態,反鐵磁態等,也都是凝聚態。
Ⅶ ·物理學中所有物態
固態,液態,氣態,半流態,電子態
Ⅷ 物理中的物態變化有哪些
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稱為物態變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質的固態和液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物質從固態轉換為液態時,這種現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熱,比如冰吸熱熔化成水,反之,物質從液態轉換為固態時,這種現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熱,比如水放熱凝固成冰。在這些從固態轉換為液態的固體又分為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熔點,就是溫度達到熔點時就會熔化,熔化時溫度不會高於熔點,完全融化後溫度才會上升。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所以熔化過程中的溫度不定。
然後是物質氣態與液態的變化關系,物質從液態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發生在液體表面,可以在任何溫度進行,是緩慢的。沸騰發生在液體表面及內部,必須達到沸點,是劇烈的。汽化要吸熱,液體有沸點,當溫度達到沸點時,溫度就不會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熱;物質從氣態轉換為液態時,這個現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例如水蒸氣液化為水,水蒸發為水蒸氣。
最後是我們不常見的物質固態和氣態的關系,物質從固態直接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做升華,然後是物質直接從氣態轉換為固態,這叫凝華,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在發生物態變化之時,物體需要吸熱或放熱。當物體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轉化時,就是吸熱;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轉化時,則是放熱。而吸熱或放熱的條件是熱傳遞,所以物體不與周圍環境存在溫度差,就不會產生物態變化。例如0攝氏度的冰放在0度的空氣中不會熔化。
這就是物態變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他們轉換的依據主要是溫度。
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氣態以及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需要從外界吸收熱量;而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固態以及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中,向外界放出熱量。
Ⅸ 自從學了物理之後我知道物體分為三態,固態、液態、氣態,那麼我想問光是什麼狀態火又是什麼狀態
固態液態氣態指物質的三種狀態。說這三種狀態時,默認了是在說某種物質。但是光和或火一般視為能量,而不視為物質。所以他們沒有三個狀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