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晷的工作原理
日晷也是一種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間的工具。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圓盤,晷面上有刻度;晷針安裝在晷盤中央與盤面垂直。太陽照到針上,在盤面上產生投影。用日晷測時間不是根據日影的長度,而是根據日影的方向。按照晷盤面放置位置的不同,日晷分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立晷和斜晷。赤道日晷的晷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指向南北極;地平日晷的晷盤面平放於當地的地平面上;立晷的晷盤面垂直於地平面;斜晷的晷平面指向任一方向。
置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前的清朝赤道日晷。晷盤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由於太陽照射的角度變化,在「春分」以後看晷盤的上面;秋分以後看晷盤的下面。由於晷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又垂直於晷盤面,所以晷針是指向地球南、北極的方向,而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正是當地的緯度。太陽照射時,晷針的影子隨太陽的運動而移動,這樣針影的位置不同,就能反映太陽的位置不同,也就反映出當天的時刻不同,正中午時,影子正好在針的正下方。
B. 日晷運用了光的什麼原理
(1)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時,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後,會在物體的後面有如個光照不到的區域,即影子,日晷儀就是利用影子的變化來判斷時間的,它利用了光的直線傳播;
(2)當平行光經過凸透鏡時,會反射折射現象,折射光線都向中間偏折,即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故答案為:直線傳播,會聚.
C. 日晷利用了光在什麼的原理
「日晷」就是利用觀察其日晷晷針的影子來判斷時間的,由於是影子是由於光在沿直線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而形成的,故「日晷」是光沿直線傳播原理來計量時間的;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首先選擇參照物.日晷晷針的影子相對於日晷的盤面之間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所以是運動的;在倡導「節能環保」、「低碳生活」的今天,人類十分注重新能源的使用,你所知道的符合以上要求的新能源有太陽能、核能、風、水能等.
故答案為:直線傳播;運動;太陽能(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是正確的).
D. 日晷儀是運用光的那個原理啊
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
日晷是利用一天之中太陽的不同位置對應的時刻,在石盤上刻下對應的時間,用以計時的工具。
E. 日晷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日晷介紹: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
日晷原理: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最常見的設計,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謂的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將跟著變動。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針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因此,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如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F. 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日晷的工作原理: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6)日晷運用了什麼物理原理擴展閱讀:
日晷利用太陽射影的方向來測量時間,但是,在陰雨天和夜間就會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時期無法使用。所以,我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漏刻。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時間也更為久遠。
漏,是指盛水漏壺,用於泄水或盛水;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漏刻使用時,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流到水壺下放置的容器中,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時刻的標竿,稱為箭。箭下以一隻船相托,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桿相應下沉或上升,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G. 日晷的原理是什麼
日晷原理:就是平行光照射物品,都會留下影子。影子的長短和平行光照射的角度有線性關系。照射的角度就是由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球自轉就是一個時間過程。於是,影子的長短就能反映時間。還有,由於不同維度太陽對於地平線都有不同的夾角,所以不同維度的日晷面和地平面的夾角就不一樣,這樣就產生了赤道日晷,極地日晷,子午日晷等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