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化學是干什麼的
1、化學物理學(Chemical physics)是研究化學領域中物理學問題的科學,是化學和物理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有時可稱作理論化學(theoretical chemistry)。化學物理的研究偏重數學、物理方面,主要以理論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分析力學、統計力學、原子分子物理學為研究工具研究化學反應過程、物質結構中的本質問題。以理論物理理論建立模型後,使用數學工具(常牽涉的數學領域有偏微分方程、數值分析、復變函數、泛函分析、群論等)進行定量描述,再編寫程序進行計算機模擬研究問題。
2、化學物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1)原子和分子波函數理論,量子力學與量子化學理論方法;
(2)原子和分子光譜學;
(3)分子反應動力學及碰撞過程,勢能面構造;
(4)液體結構的全部領域;
(5)高分子聚合物的物理學與動力學過程模擬;
(6)復雜系統的統計力學;
(7)固體的結構與性能的物理學;
(8)利用激光研究物性、激光的工作機制;
(9)平衡態及非平衡態的熱力學;
(10)團簇、超分子、復雜離子的動力學。
『貳』 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物理化學中,熱力學能和熱的計算公式有哪些除了U=Q+W,U=Qv,還有哪些公式呢
熱力學第一定律:dU=dq+dw,w為外力對系統做功,
∵w=-∫fdl=-∫pSdl=-∫pdV
∴dU=dq-pdV
∵q是關於T的函數,所以U可表示為T、V的函數
∴dU=CvdT+CtdV,對於理想氣體而言,Ct為零,對於真實氣體而言,Ct很小
∴dU=CvdT恆成立
『叄』 學習《物理化學》需要物理學的哪些知識
不用,物理化學是在物理和化學兩大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以豐富的化學現象和體系為對象,大量採納物理學的理論成就與實驗技術,探索、歸納和研究化學的基本規律和理論,構成化學科學的理論基礎。物理化學的水平在相當大程度省反映了化學發展的深度。
一般公認的物理化學的研究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化學體系的宏觀平衡性質 以熱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為理論基礎,研究宏觀化學體系在氣態、液態、固 物理化學著書
態、溶解態以及高分散狀態的平衡物理化學性質及其規律性。在這一情況下,時間不是一個變數。屬於這方面的物理化學分支學科有化學熱力學。溶液、膠體和表面化學。 化學體系的微觀結構和性質 以量子理論為理論基礎,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結構,物體的體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間結構、表面相的結構,以及結構與物性的規律性。屬於這方面的物理化學分支學科有結構化學和量子化學。 化學體系的動態性質 研究由於化學或物理因素的擾動而引起體系中發生的化學變化過程的速率和變化機理。在這一情況下,時間是重要的變數。屬於這方面的物理化學分支學科有化學動力學、催化、光化學和電化學。
物理化學由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和結構化學三大部分組成。
『肆』 物理化學的名詞解釋
1.物理化學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實驗技術為基礎,研究化學體系的性質和行為,發現並建立化學體系中特殊規律的學科。
2.標准摩爾生成即標准摩爾生成焓.在溫度T下,由參考狀態的單質生成物質B(νB=+1)反應的標准摩爾焓變。
也稱標准生成熱。 由標准狀態(壓力為100kPa,溫度TK)下最穩定單質生成標准狀態下1mol的化合物的熱效應或焓變,稱為該化合物的標准生成焓),以符號△Hf表示。
3.電導率隨濃度升高的變化規律是先增大後減小.
電解質溶液的電導來源於離子的電遷移,溶液中離子數目增多(N±增大)可使電導率增大;當濃度增大到一定值時,離子數目雖然增多,但離子之間相互作用力加強,U±減小使電遷移速率降低,故濃度太大時,電導率反而減小。
4.反應分子數:作為反應物參加每一態-態反應的化學粒子(分子、原子、自由基或離子)的數目。其可能採取的值是不大於3的正整數,當其數值為1、2、3時,分別稱為單分子反應、雙分子反應和三分子反應,最常見的是雙分子反應,單分子反應次之,三分子反應較罕見。反應分子數和反應級數是屬於不同范疇的概念。反應分子數是對微觀的態-態反應而言,而反應級數則是對宏觀的總包反應而言。反應分子數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只能是不大於3的正整數,不可能是分數、零或負數,這是和反應級數明顯不同的。對於元反應或簡單反應來說,反應級數和反應分子數這兩個概念均被引用,而且其數值常相等,但含義還是不同的。反應級數指該反應的宏觀速率對反應物濃度依賴的冪次;而反應分子數則指構成該元反應或簡單反應的各個態-態反應的分子數。
反應級數:化學動力學基本參數。化學反應的速率方程中各物濃度的指數稱為各物的分級數,所有指數的總和稱為反應總級數,用n表示。如HI合成反應速率方程 為r=k[H2][I2](r為速率,k為速率常數,[ ]代表濃度),表明反應對H2和I2的分級數均為1,總級數n=2。反應對級數是由實驗測定的;n可為正、負整數、零或分數。復雜反應,其速率方程不具有簡單的濃度乘積形式者,沒有簡單的級數。在測定反應級數的實驗中,為了排除產物濃度的干擾,通常是測初速度.為了研究某一反應物濃度與反應速度的函數關系,常常將其他反應物的濃度固定後再確定該反應物的反應級數。
反應級數定義
反應,實驗測得其速率方程式為;則 m 稱為反應物A的分級數.n 稱為反應物B的分級數.(m+n)為反應的級數。
5.唐南平衡:一種關於半透膜的理論,由英國物理化學家唐南提出。
在大分子電解質溶液中,因大離子不能透過半透膜,而小粒子受大離子電荷影響,能夠透過半透膜,當滲透達到平衡時,膜兩邊小離子濃度不相等,這種現象叫唐南(Donnan)平衡或膜平衡.
唐南平衡的性質:對於滲析平衡體系,若半透膜一側的不能透過膜的大分子或膠體粒子帶電,則體系中本來能自由透過膜的小離子在膜的兩邊的濃度不再相等,產生了附加的滲透壓,此即唐南效應或稱唐南平衡。具體地說:若一側為NaCl溶液(下稱溶液1),其離子能自由透過膜;另一側為NaR溶液(下稱溶液2),其中R-離子不能透過膜。在兩溶液均為稀溶液時,可以其離子活度視作離子濃度。於是在平衡時,[Na+]1[Cl-]1=[Na+]2[C1-]2。因[Na+]1=[C1-]1,[Na+]2=[R-]2+[Cl-]2,於是[Na+]1[C1-]1=[Cl-]12,[Na+]2[C1-]2=([R-]2+[Cl-]2=[Cl-]2=[R-]2[C1-]2+[C1-]2。比較上述關系後可見:在平衡時,[C1-]1>[C1-]2;[Na+]1<[Na+]2。也就是說,在平衡時,上述系統中的Na+,C1-和R-都是不均勻的。此理論可用於解釋離子交換樹脂對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時的平衡關系。
『伍』 物理化學熱力學
本科階段的「物理化學」課程一般分為兩門課《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這兩門課都是運用物理的理論研究化學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基本問題或本質問題。這是對繁雜的化學運動的總結和升華,是真正的理論精華(其中的部分內容中學已簡單介紹),化學的其它部分都可看作是經驗(感性認識)。任何的化學現象都可以或將來一定可以從物理理論進行解釋。
《物理化學》(狹義的)主要研究化學熱力學(主要討論以下主題:相變過程、反應過程的熱效應,相變、反應方向和限度,即化學平衡以及影響因素,表面、界面現象等等)和化學動力學(主要研究:反應速率及影響因素,反應的機理或微觀歷程)。
化學熱力學建立在熱力學(屬於物理學)理論的基礎上,用熱力學理論研究化學過程的基本問題。熱力學不考慮物質的微觀結構,它利用熱力學定律和物態方程從宏觀上解決問題,即試圖根據某些實驗數據導出物質的各種宏觀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熱力學本質上是經驗理論,不論是熱力學定律還是物態方程都是人們用大量實驗數據總結出來的(熱力學定律可以直接驗證,並不一定需要經過種種推導得出的推論被實驗檢驗)。
統計力學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假設(無法直接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運用統計的數學方法來闡明熱力學定律的微觀本質,建立宏觀和微觀間的關系,即設法從微觀運動出發通過理論推導計算物質的各種宏觀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統計力學不依賴任何實驗數據,是一種「純」理論,假設以及整個理論體系的正確性靠由它推出的結論被實驗證實而得到檢驗(相對論、量子力學都是這樣的理論,而牛頓力學則屬於經驗理論)。統計力學是物理學中最艱深的理論之一(凡是「純」理論都是艱深的),本科階段化學類專業一般只介紹分子運動論的基本思想和簡單理論推導,作為熱力學的一種補充和深化。
化學動力學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物理基石,沒有什麼系統的物理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其實散見於物理學各個分支中的基本概念仍然貫穿於化學動力學的理論體系中。
《結構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主要討論其中電子的行為,化學鍵、分子間力的電子本質。化學反應本質上就是電子的變化)和探測微觀結構的物理手段(各種光譜、波譜、能譜等等)。
結構化學的物理基石就是量子力學,結構化學中涉及的量子理論主要包括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及由這些基本假設導出的薛定諤方程,以及對原子解薛定諤方程得出的一些重要結論,例如原子的能級分布,電子排布,四個量子數的意義等等。用薛定諤方程來解決分子中的電子運動,就得到了化學鍵的本質和化學反應的本質,得到了分子中電子能級的分布,及相關問題的深入理解。如前所述量子力學也是艱深的理論,對學化學的本科學生而言,只要定性理解其基本思想和主要結論就可以了,不必過多關注其中復雜的數學推導(但要知道推導的大意和貫穿其中的邏輯,也就是基本思想)。對將來打算致力於化學研究的學生而言,盡可能搞清細節當然更好(這也可看作你是否適合從事化學理論研究工作的試金石,不能基本弄清者,建議從事實驗研究或實際應用方面的工作)。
綜上,對於今後打算從事應用性工作的學生,結構化學(包括其中的量子力學)的重要性就不及物理化學了,對打算從事研究性工作的學生,兩門課程同樣重要,其中理論性研究的對量子力學中涉及的數學需要更深透的理解。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滿意請採納。
『陸』 物理化學中熱與溫度的定義並舉例
一般而言,絕熱系統指的是存在著某種物質,可以完全不吸收熱量,又不會傳導熱量,在以這種物質作為包裹物的一個密閉系統,這個系統不吸收外界熱量,也不散發熱量。
環境溫度是指實驗對象周圍的一個宏觀溫度,這個溫度在沒有說明的情況下是不會變的,
等溫過程一般指的是環境溫度不變,,絕熱系統除例外情況外,溫度一定變化
對於絕熱系統,我們認為在特殊物質的作用下,系統的熱量被包裹在一定范圍內無法散發,即該外殼不吸熱,不到熱,關鍵的理解點在這個上,對於等溫系統,我們認為吸熱物質的能力無限大
『柒』 熱力學基本概念是什麼
第一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是普遍的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在一切涉及宏觀熱現象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熱力學第一定律確認,任意過程中系統從周圍介質吸收的熱量、對介質所做的功和系統內能增量之間在數量上守恆。
熱力學第一定律確認:任何系統中存在單值的態函數——內能,孤立系統的內能恆定。一個物體的內能是當物體靜止時,組成該物體的微觀粒子無規則熱運動動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勢能的總和。宏觀定義內能的實驗基礎是,系統在相同初終態間所做的絕熱功數值都相等,與路徑無關。由此可見,絕熱過程中外界對系統所做的功只與系統的某個函數在初終態之間的改變有關,與路徑無關。這個態函數就是內能。它可通過系統對外界所做的絕熱功As加以定義:U2-U1=-As,式中的負號表示對外做功為正功。功的單位是焦耳。在一個純粹的熱傳遞過程中,可用系統的內能改變來定義熱量及其數值,即Q=U2-U1,這里定義系統吸熱為正(Q大於0)。熱量的單位也是焦耳。
一般情況下熱力學第一定律可表述為:系統由初態出發經任意過程到達終態,內能的增量ΔU等於在此過程中外界對系統所傳遞的熱量Q和系統對外所作的功A之差。
第二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限定實際熱力學過程發生方向的熱力學規律。它證實熵增加原理成立:
達到平衡態的熱力學系統存在一個態函數熵,孤立系的熵不減少,達到平衡態時的熵最大。這就是說,熱力學第二定律要求:孤立系中發生的過程沿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稱為熵判據。它與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三定律一起,構成了熱力學理論的基礎。由它引出的卡諾定理指出了提高熱機和製冷機經濟性的方向和限度。
經驗指出熱功轉換是不可逆的,熱功轉換不可逆性可以在大量的熱機循環中觀察到,無法製成一個只從高溫熱源吸熱而不放熱到低溫熱源的循環動作的熱機。經過總結大量實踐得到結論: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它否定了製作第二類永動機(見永動機)的可能性。除熱功轉換不可逆性外,熱量傳遞也是不可逆的:熱量總是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而相反的過程是不可能自發地進行的。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克勞修斯總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另一種表述: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
第三定律:
熱力學第三定律是指限定溫度趨於絕對零度時物質性質變化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它是在大量實驗觀測基礎上概括而成的,主要內容是能斯特定理和由它引出的絕對零度不可達原理。
20世紀初德國物理化學家W.能斯特從研究低溫下化學反應的性質得到結論:凝聚系的熵在可逆等溫過程中的改變隨絕對溫度趨於零而趨於零,稱之為能斯特定理。
由能斯特定理可知,凝聚系的熵將隨熱力學溫度趨向零而趨向一個常數值S0。為了確定這個熵常數,M.普朗克於1911年提出了一個假設S0=0。由此確定的熵的數值稱作絕對熵。由於熱容是正定的,因此系統絕對熵S≥0。普朗克的假設能從近代量子論中找到合理的解釋:達到平衡態絕對零度的系統處於能量最小的狀態。這是一種高度有序的狀態,與之相應的熱力學概率W=1,故應用玻耳茲曼熵公式可得S0=0。
『捌』 求初中物理化學基礎知識歸納
物理中考復習資料(一)----夯實基礎
第一章《聲現象》復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P13圖1.1-1的現象說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練習:①人說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練習:①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練習:
☆運動會上進行百米賽跑時,終點裁判員應看到槍發煙時記時。若聽到槍聲再記時,則記錄時間比實際跑步時間要 晚 (早、晚)0.29s (當時空氣15℃)。
☆下列實驗和實例,能說明聲音的產生或傳播條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時可觀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動。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機,當有來電時,只見指示燈閃爍,聽不見鈴聲;③拿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較兩次不同;④鑼發聲時,用手按住鑼鑼聲就停止。
4、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裡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隻。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徵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發聲音調高。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
練習:解釋蜜蜂飛行能憑聽覺發現,為什麼蝴蝶飛行聽不見?蜜蜂翅膀振動發聲頻率在人耳聽覺范圍內,蝴蝶振動頻率不在聽覺范圍內。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練習:☆男低音歌手放聲歌唱,女高音為他輕聲伴唱:女高音音調高響度小,男低音音調低響度大。
☆敲鼓時,撒在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且鼓聲越響跳動越高;將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且音叉聲音越響濺起水花越大;揚聲器發聲時紙盆會振動,且聲音響振動越大。根據上述現象可歸納出:⑴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 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5、區分樂音三要素: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高聲大叫——指響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 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 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 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雜訊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dB 。
4、 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產生能量
第二章《光現象》復習提綱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練習:☆為什麼在有霧的天氣里,可以看到從汽車頭燈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光遇到霧發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線傳播。
☆早晨,看到剛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該現象說明:光在非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4、應用及現象: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後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 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
如圖:在月球後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 關。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於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練習:☆請各舉一例說明光的反射作用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利與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鏡觀察面容;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數物體是由於物體反射光進入我們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樓房的玻璃幕牆、釉面磚牆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間,我們從各個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發生了漫反射。
4、面鏡:
⑴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 內 表面作反射面。
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 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定義: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後視鏡
練習:☆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我們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蠟燭進行實驗,其中選用兩根相同蠟燭的目的是:便於確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車司機前的玻璃不是豎直的,而是上方向內傾斜,除了可以減小前進時受到的阻力外,從光學角度考慮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車內的物體的像成在司機視線上方,不影響司機看路面。汽車頭燈安裝在車頭下部:可以使車前障礙物在路面形成較長的影子,便於司機及早發現。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 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復習提綱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 高
練習:☆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淺 是因為光從 水中斜射向 空氣中時發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藍天白雲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魚兒在「雲中」自由穿行。這里我們看到的水中的白雲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虛像 ,看到的魚兒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虛像 。
二、透鏡
1、 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 典型光路
名稱 又名 眼鏡 實物
形狀 光學
符號 性質
凸透鏡 會聚透鏡 老化鏡
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凹透鏡 發散透鏡 近視鏡
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蠟燭在焦點以內;②燭焰在焦點上③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稍大於焦距,成像在很遠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無法移到該位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
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 應用
倒、正 放、縮 虛、實
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v<2f 照相機
f<u<2f 倒立 放大 實像 v>2f 幻燈機
u<f 正立 放大 虛象 |v|>u 放大鏡
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
⑴u=f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
⑵u=2f是像放大和縮小的分界點
⑶當像距大於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於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⑷成實像時:
⑸成虛像時:
四、眼睛和眼鏡
1、成像原理: 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 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後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
第四章《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一、溫度
1、 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單位:℃
① 國際單位制中採用熱力學溫度。
② 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 換算關系T=t + 273K
3、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 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③ 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體 水 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④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並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准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練習:◇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溫度變化相同時,體積變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細的目的是:液體體積變化相同時液柱變化大,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讀數准確。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
蜂蠟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晶體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非晶體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後變為液態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
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晶體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
非晶體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後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凝固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並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 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 吸 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製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 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
好處:體積縮小便於運輸。
作用:液化 放 熱
3、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 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 熱,
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乾冰、樟腦、鎢。
②凝華 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 熱
練習:☆要使洗過的衣服盡快乾,請寫出四種有效的方法。
⑴將衣服展開,增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⑵將衣服掛在通風處。⑶將衣服掛在陽光下或溫度教高處。⑷將衣服脫水(擰干、甩干)。
☆解釋「霜前冷雪後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氣溫足夠低,空氣中水蒸氣才能放熱凝華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後寒:化雪是熔化過程,吸熱所以「雪後寒」。
『玖』 熱力學常數有哪些,分別的物理化學意義是什麼
1、熱力學常數R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
已知標准狀況下,1mol理想氣體的體積約為22.4Lp=101325Pa,T=273.15K,n=1mol,V=22.4L=0.0224m^3 R=8.314,單位J/(mol*K)
2、阿伏伽德羅常數
在物理學和化學中,阿伏伽德羅常數(符號:NA或L)的定義是一個比值,是一個樣本中所含的基本單元數(一般為原子或分子)N,與它所含的物質量n(單位為摩爾)間的比值,公式為NA=N/n。因此,它是聯系一種粒子的摩爾質量(即一摩爾時的質量),及其質量間的比例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用於代表一摩爾物質所含的基本單元(如分子或原子)之數量,而它的數值為:6.02x10^23/mol
3、玻爾茲曼常量
玻爾茲曼常量是熱力學的一個基本常量,記為「K」,數值為:K=1.3806505×10^-23J/K,玻爾茲曼常量可以推導得到,理想氣體常數R等於玻爾茲曼常數乘以阿伏伽德羅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