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蝙蝠怎樣通過超聲波定位
蝙蝠在飛行的時候,喉內能夠產生超聲波,超聲波通過口腔發射出來。當超聲波遇到昆蟲或障礙物而反射回來時,蝙蝠能夠用耳朵接受,並能判斷探測目標是昆蟲還是障礙物,以及距離它有多遠。人們通常把蝙蝠的這種探測目標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
蝙蝠在尋食、定向和飛行時發出的信號是由類似語言音素的超聲波音素組成。蝙蝠必須在收到回聲並分析出這種回聲的振幅、頻率、信號間隔等的聲音特徵後,才能決定下一步採取什麼行動。
(1)回聲定位是什麼物理現象擴展閱讀:
蝙蝠會發出尖銳的叫聲,再用靈敏的耳朵收集周圍傳來的回聲。回聲會告訴蝙蝠附近物體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物體是否在移動。這種技術稱為回聲定位法。它可以幫蝙蝠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以及捕捉獵物(如飛行中的昆蟲)。
蝙蝠尖銳的回聲我們是聽不到的,但蝙蝠發出的其他聲音有些是我們能聽得到的。
研究回聲最好的地方是一片石牆(如懸崖)的附近。如果你面對懸崖大聲叫,你的聲音會傳到懸崖再反射回來。如果聲音是從懸崖的不同部分反射回來的,你就可以聽到好幾個迴音,就好像有好幾個人在回答你。
蝙蝠在空中能利用超聲波來「導航」,就能迅速准確捕捉飛蟲。此外,某些海洋哺乳類能在水下發出頻帶很寬的聲波,甚至高達30萬赫。如齒鯨、海豚,能藉助於附近陸地對聲音的反射,用回聲定位來測定方向,得知物體或海岸的位置。某些海豹、海獅也能發出水下超聲波。
利用波在傳播過程中有反射現象的原理探測物體方位和距離的方式叫「回聲定位」。動物的「回聲定位」是指動物通過發射聲波,利用從物體反射回來的回波進行空間定向的方式,它有捕捉獵物和迴避物體兩種作用。
2. 什麼是回聲定位
某些動物能通過口腔或鼻腔把從喉部產生的超聲波發射出去,利用折回的聲音來定向,這種空間定向的方法,稱為回聲定位
是一種類似於聲納的定位法:
主動聲吶技術是指聲吶主動發射聲波「照射」目標,而後接收水中目標反射的回波以測定目標的參數。大多數採用脈沖體制,也有採用連續波體制的。它由簡單的回聲探測儀器演變而來,它主動地發射超聲波,然後收測回波進行計算,適用於探測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魚群、水雷和關閉了發動機的隱蔽的潛艇
3. 物理關於回聲的問題如何理解
這個是模型,一般都是忽視反射時的損耗。。。。
設距離為X
(1)2X=340*3+10*3
X=525m
(2)2(10*3+X)=340*3
X=480m
4. 蝙蝠載夜晚能自如的飛行,它依靠什麼導航 是屬於什麼現象(物理的)
夜間, 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加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蝙蝠在飛行的時候,喉內能夠產生超聲波,超聲波通過口腔發射出來。當超聲波遇到昆蟲或障礙物而反射回來時,蝙蝠能夠用耳朵接受,並能判斷探測目標是昆蟲還是障礙物,以及距離它 有多遠。人們通常把蝙蝠的這種探測目標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
電燈泡的燈絲是用金屬鎢製成的
5. 八年級物理第一章—聲現象總結
你好!以下是我學習本章時的總結,這里提供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①聲音的產生:聲(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即停止。
②聲源: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③介質:聲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Medium)。
④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固體、液體、氣體都可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⑤聲波:發聲體振動會使傳聲的空氣的疏密發生變化而產生聲波(Sound Wave)。
⑥聲速: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它是衡量聲音傳播快慢的一個物理量。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⑦決定聲速快慢的因素:1、介質種類;2、介質溫度
⑧牢牢記住: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⑨回聲: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否則,就不會將原聲與回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裡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⑩回聲的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①人耳的構造:外耳、中耳、內耳。
②感知聲音的過程: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鼓膜的振動。(詳細解釋: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③耳聾: 在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導致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④骨傳導: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骨傳導。一部分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⑤雙耳效應: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①樂音: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②音調:聲音的高低, 跟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的快,發出的音調就高;振動的慢,音調就低;頻率決定音調。
③頻率: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Frequency)。頻率單位是:次/秒,又記作Hz。
④人耳聽覺范圍: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類聽覺的下限,20000 Hz是人類聽覺的上限。
⑤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 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Superso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發出)
⑥次聲波:頻率低於20 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Infrasonic Wave)。(地震、海嘯、台風、火山噴發等可發出)
⑦超聲波的兩個特點:一個是能量大,一個是沿直線傳播。
⑧響度: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Loudness)。響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距離的遠近有關。在相同距離下,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⑨振幅: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Amplitude)。
⑩音色:物理學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由物體本身決定,就是說: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不同的樂器或區分不同的人。
⑪樂音三要素(或三特徵):音色、響度、音調。
⑫三種樂器:打擊樂器、弦樂器、管樂器。
⑬樂器(發聲體)的音調:長短(長的音調低)、粗細(粗的音調低)、松緊(松的音調低)決定了音調的高低。
⑭三種樂器改變音調的方法:
(a)要使打擊樂器的聲音變化,可改變打擊樂器的材料、大小、形狀;
(b)要使弦樂器的聲音變化,可改變弦的材料、粗細、長短、松緊程度;
(c)要使管樂器的聲音變化,可改變管的材料、長度、粗細、形狀。
⑮幾個數據:
人類發出的聲音頻率約為 85-1100Hz 之間;
人類耳朵的聽覺范圍約在 20-20000Hz 之間。
一般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頻率約為 20-4000Hz 之間;
狗的聽覺范圍約在 15-50000Hz 之間。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①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②雜訊:從物理學角度看,雜訊(Noise)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③雜訊強弱的等級:分貝(Decibel, 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
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是 0 dB;
較為理想的安靜環境為 30~40 dB;
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的聲強為 70 dB;
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的聲強為90 dB以上;
能引起雙耳失去聽力的聲強為 150 dB。
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 90 dB;
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 70 dB;
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 50 dB。
④雜訊的危害:
心理影響:使人煩躁、精力不集中,妨礙睡眠和休息;
生理影響:使人耳聾、頭痛、消化不良、視覺模糊等,嚴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高強度的雜訊能夠損壞建築物。
⑤控制雜訊:防止雜訊的產生;阻斷雜訊的傳播;防止雜訊進入人耳。即:在聲源處減弱雜訊、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在人耳處減弱雜訊。
五、聲的利用
①聲的利用:
a. 聲在醫療上的應用(中醫診病、B超彩超、霧化器、超聲波碎石)
b. 聲在工業上的應用(鑽孔、切削、探傷、清洗)
c. 聲在軍事上的應用(雷達、聲吶)
d. 聲在生活中的應用(超聲波加濕器、聲音獲得信息)
②聲與信息:聲能傳遞信息。(例如:雷聲、B超、敲擊鐵軌等)
③回聲定位:聲波發出遇障礙反射,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例如:蝙蝠)
④聲吶:根據回聲定位。
⑤聲與能量:聲能傳遞能量。(例如:超聲波清洗精密儀器、超聲波碎石)
6. 什麼是回聲定位
某些動物能通過口腔或鼻腔把從喉部產生的超聲波發射出去,利用折回的聲音來定向,這種空間定向的方法,稱為回聲定位。如「雷達飛獸」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以極快的速度精確地飛翔,從不會同前方的物體相撞。如將它的耳蒙上,並把嘴堵上,則失去避免與物體相撞的本領。經高頻脈沖檢測裝置測量後,證實蝙蝠在飛行時,喉內產生並能從通過口腔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脈沖。人類至多能聽到頻率為20千赫的聲音,而有的蝙蝠能發出和聽到100千赫的聲音。當遇到食物或障礙物時,脈沖波會反射回來,蝙蝠用兩耳接受物體的反射波,並據此確定該物體的位置,並可從兩耳分別接受到回波間的差別,來辨別物體的遠近、形狀及性質;物體的大小則由回波中的波長區別出來。大部分蝙蝠能用舌頭顫動發音,有些則發出尖的鳴叫聲,還有一些能由鼻孔透出聲音。它們都有助於蝙蝠確定回波的方向,來決定自己要前進,還是轉彎。蝙蝠在空中能利用超聲波來「導航」,就能迅速准確捕捉飛蟲。此外,某些海洋哺乳類能在水下發出頻帶很寬的聲波,甚至高達30萬赫。如齒鯨、海豚,能藉助於附近陸地對聲音的反射,用回聲定位來測定方向,得知物體或海岸的位置。某些海豹、海獅也能發出水下超聲波
7. 為什麼回聲定位時要用超聲波。次聲波為什麼不可以
既然是應用「回聲」定位,那就是要用到波的反射,從波動傳播的現象中知道,當波傳播途徑中遇到比波長小的障礙物時波出現繞射,甚至幾乎沒有反射,所以波長較長的次聲波在根據回聲探測小障礙物時顯得力不從心,故此,要使用甚至比聲波波長更短的波。
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對水波傳播的影響,中學物理課上是提及到的啊。
8. 蝙蝠在夜空中飛行的物理原理
蝙蝠在飛行中能不斷發出超聲波,這種超聲波信號碰到任何物體時,都會被反射回來.蝙蝠正是依靠自己的聲吶系統來發現目標,目標的位置和距離的.蝙蝠的這種方法叫回聲定位;科學家根據回聲定位原理發明了聲吶系統。
蝙蝠(學名:Chiroptera)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獸類;除一般哺乳動物的特點外,還有一系列適應飛行的形態特徵 。最小的是混合蝠,體重僅有1.9克,翼展16厘米;一些狐蝠的體重可以超過1.3千克,翼展可達1.7米。
蝙蝠全身骨質輕,頭骨癒合程度較高,肩帶發達,胸骨具龍骨狀突起。後肢脛骨、腓骨退化。耳殼發達,常具發達的耳屏或對耳屏。翼膜、耳、唇等處有豐富的感覺毛。顏色多樣,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
(8)回聲定位是什麼物理現象擴展閱讀
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較大的變化。肱骨顯著短於橈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別延長,末端有爪,其餘掌骨和指骨均特別延長,各掌、指骨間生有皮膜,向後一直與後肢和尾部相連。連接各指間的皮膜稱翼膜,前肢肱骨和後肢間皮膜稱側膜,前肢肱骨和前臂骨前的皮膜稱前翼膜,連接左右後肢和尾部的稱股間膜。
股間膜其膜緣常有距,起支撐股間膜作用,距外側皮膜稱之為距緣膜。後肢短小,大腿部與身體呈直角且位於同一平面。側膜常止於脛下部、踵部或趾基部。後肢足部完全位於皮膜以外,5趾均具爪,用於鉤掛。
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較大的變化。肱骨顯著短於橈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別延長,末端有爪,其餘掌骨和指骨均特別延長,各掌、指骨間生有皮膜,向後一直與後肢和尾部相連。連接各指間的皮膜稱翼膜,前肢肱骨和後肢間皮膜稱側膜,前肢肱骨和前臂骨前的皮膜稱前翼膜,連接左右後肢和尾部的稱股間膜。股間膜其膜緣常有距,起支撐股間膜作用,距外側皮膜稱之為距緣膜。後肢短小,大腿部與身體呈直角且位於同一平面。側膜常止於脛下部、踵部或趾基部。後肢足部完全位於皮膜以外,5趾均具爪,用於鉤掛。
9. 初二物理聲現象總結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物體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就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V固 > V液 > 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前者不能治癒,後者可以治癒。
3.骨傳導: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4.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可聞聲:頻率在20~20000Hz之間。
次 聲:頻率低於20Hz。
超 聲:頻率高於20000Hz。
長的空氣柱產生低音,短的空氣柱產生高音。
2.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大小)。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產生的響度越大。
3.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從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
2.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為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雜訊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dB。
3.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雜訊、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在人耳處減弱雜訊。
五、聲的利用
1.聲可傳遞信息的例子:a.用聲吶技術探測海底的深度。
b.判斷雷聲有多遠。c.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身體。
回聲定位――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牆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可傳遞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聲波清洗鍾表等精細的機械。
b.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把結石擊成細小的粉末。
10. 蝙蝠的回聲定位屬於物理信息還是行為信息
蝙蝠是唯一能飛的哺乳類動物(還有一些哺乳類動物,如飛鼠,只能滑行)。在大約900種不同的蝙蝠中,有一半以上依賴於回聲定位來發現飛行中的障礙物,尋找回巢的路以及捕獲獵物。 蝙蝠在飛行的時候,喉部內能夠產生超聲波,超聲波通過口腔發射出來。當超聲波遇到昆蟲或障礙物而反射回來時,蝙蝠能夠用耳朵接受,並能判斷探測目標是昆蟲還是障礙物,以及距離它有多遠。人們通常把蝙蝠的這種探測目標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 蝙蝠在尋食、定向和飛行時發出的信號是由類似語言音素的超聲波音素組成。蝙蝠必須在收到回聲並分析出這種回聲的振幅、頻率、信號間隔等的聲音特徵後,才能決定下一步採取什麼行動。 屬於物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