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大气中碳转化为生物体中的碳是通过绿色物体的什么实现的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碳元素
实现碳元素的循环
2. 什么是生物体的同化和异化同化和异化有什么作用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简单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
同化作用是新陈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
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气,可将生物分为需氧生物、厌氧生物和兼性生物。
异化作用的实质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类和糖类被氧化并在氧化过程中放出能量。能量中的部分为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吸收,并由ATP作为储能物质供其他需要。
有氧的异化作用中,糖、脂类、蛋白质等变为含羧基的化合物并进行了脱羧的酶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氢则由脱氢酶激活在线粒体内经过呼吸链的传递将底物还原逐步释放能量,自身被氧化生成水。
无氧的异化作用缺乏氧这一氧化剂,不能完全将大分子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是生物新陈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
一般而言,消化过程乃同化作用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光合作用亦是,因为在这过程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机分子),并把这些有机分子储存于植物自己体内。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外界摄取物质,使它转化成本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这个过程叫做同化作用.
一般来说是同时进行的。答:同化反应和异化反应的概念,应该从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着手。同化作用: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物质,并把它们建造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所以,同化反应就是能够制造能量和有机物的反应,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生理反应。生物体把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能量,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异化作用。所以,异化反应就是释放能量分解有机物的反应,比如呼吸作用中的生理反应。
3. 生物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肪和核酸如何相互转化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在一起,卷曲折叠后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也可以水解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中含有n元素,可以分为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脱掉含氮部分,不含氮部分在脢的作用下转化为糖类或者脂肪。
还有,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蛋白质不能转化为糖类或者脂肪。
核酸不知道=
=
没接触过...
4. C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是双向的吗
摘要 C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转换
5. 人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是怎么样相互转换的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人和动物体的营养物质。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类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物体的结构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给,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
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对应的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成糖类。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一般情况下,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6.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先从非生物环境转移到生物有机体内,再从生物体回到非生物环境中去,从而构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每一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两个库:一是储存库,它的容积大而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的成分;二是交换库(活动库),一般较小,包括生物体与它们周围环境之间进行迅速交换的部分。
元素的生物循环主要是在动、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生物循环,这一循环受更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的制约。人类的活动可以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使循环变得不完全、甚至成为无循环过程。
8.1.3.1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碳的地壳元素丰度虽然不很高,但它是既能在地球的有机体系内又能在地球的无机体系中广泛参与作用的元素。在大气圈中它呈气体形式(CO2),在水圈中构成各种离子的组成部分(等);它是活着的和死去的有机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腐殖酸、烃、碳酸钙等)中的主要元素;它也是碳酸盐沉积物和沉积岩(方解石、文石、白云石)中的主要组分。生物化学的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与生命层圈中碳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碳的循环(图8.2)从大气中的 CO2开始,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首先将 CO2还原成有机碳,合成生物体的大分子,成为植物的组织,其化学式为CHOH。在海洋中,CO2被还原的总量每年大约为 3300×1012 mol,为陆地 CO2总量的一倍半。因为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高而增大,CO2可以从表层转移到深海,深海层的CO2比表层要多得多。人和动物通过呼吸将有机碳氧化成 CO2,并产生能。上述转化中包括了碳从气体到固体再到气体的形式转变。由于植物的自然死亡和被食草动物所消耗,接着食草动物又被食肉动物吞吃,弱小的食肉动物再被其他食肉动物所吞食,使光合作用几乎成为所有生物营养的最初来源。假如地球上不存在将CO2释放回大气圈的过程,则大气圈中的CO2势必日趋贫化,光合作用将停止,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将无法继续。事实上,由于动物和植物的呼吸,死亡动、植物机体的细菌分解和自然氧化,以及人类燃烧矿物燃料、煤层原地的自燃和原油渗出物的氧化等,发生了广泛向大气圈提供 CO2的过程。其中,动、植物呼吸是最主要、最直接释放 CO2的过程。
图8.2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碳的循环并非总是完整的。少量的有机质由于被隔离不能被氧化成CO2,例如,深埋在沉积物中呈分散有机质、煤、石油、碳酸盐岩等。盖雷斯和佩曲(1974)估计,这部分有机质的量远不到碳循环总量的1%,但在悠久的地质历史中这部分有机质已生成大量石化的有机碳。
沉积物中积累的碳最后石化成碳酸岩和化石燃料。地壳运动又将碳酸盐岩带到地球表面,岩石风化后产生碳酸根离子,化石燃料被燃烧产生CO2等,使地表与 CO2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碳从储存到活动的迅速转变,是近百年来大气中 CO2的数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
8.1.3.2 氮的地球化学循环
大气固定氮的作用只在闪电时才产生,闪电产生的高温、高压使氮氧化成NO和NO2,它们释放到大气中后很快与蒸汽结合,生成亚硝酸或硝酸,然后通过降水以离子的形式转入土壤或海洋表层。火山喷气也提供少量的固定氮(原生加添作用)。氮的氧化物主要由工业生产、电厂以及内燃机产生。
在氮的循环中,氮的固定作用远远超过反硝化作用,因而氮在生物层中逐渐积累,固氮作用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工业和栽培豆科植物都有固氮作用,这些氮最终大多被带到湖、河、江、海中去。
8.1.3.3 硫的地球化学循环
进入大气中的硫有四种来源:细菌排出的(约4.2×1012mol/a);化石燃料燃烧的(约2.5×1012 mol/a);海洋盐分的吹扬(约2.0×1012 mol/a);以及原生添加的(只有0.03×1012mol/a)。SO2或H2S形式的硫大部分通过无机反应转化成硫酸根离子,降雨将其中的一些硫带回到海洋中去;降落在陆地水中的大部分硫最终也流入海洋。陆地植物可以从大气中直接吸收硫,并将它们转化成对生物有用的形式。
硫以硫酸形式进入沉积岩中,当含硫酸盐的岩石被风化时,被释放到生物圈中,但每年以这种方式增加到陆地中的量很少,约为陆地总获得量的8%。
8.1.3.4 氧的循环
水、分子氧和CO2是对生命最重要的三种氧的无机形式。氧的最大部分(约7×1022 mol)以水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海洋是氧的最大活动库;大气中的分子氧是第二个最大的活动库(1.5×1020 mol);其次是淡水分子中的氧、CO2中的氧和土壤水分中的氧;被束缚在有机物分子中的氧只占较小的一部分。最大的氧储存库是地壳岩石的氧化物(广义,包括硅酸盐等),地下水和碳酸盐沉积物中储存的氧量都比较小。
氧能参加多种反应。水循环中水的流动是含氧化合物运动的最重要方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H2O、CO2和O2发生生物学转化中反应速率最快的。
各种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C、H、O、S、N和P是组成生物机体的主要元素,在循环中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其他元素产生长期和十分明显的影响(图8.3)。
图8.3 碳、硫、磷、氮和氧循环之间的关系
7.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是以什么形式循环的 碳元素通过什么作用有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CO2行驶循环,通过呼吸做哟哦那个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
8. 碳在生物体与大气之间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自然界中碳的分布、碳的流动和交换见表1和表2。
有机体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20年。
一部分(约千分之一)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人类消耗大量矿物燃料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或减少,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随之增多或减少。
碳质岩石的形成和分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碳酸,碳酸能把石灰岩变为可溶态的重碳酸盐,并被河流输送到海洋中。海水中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含量是饱和的,接纳新输入的碳酸盐,便有等量的碳酸盐沉积下来。通过不同的成岩过程,又形成为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在化学和物理作用(风化)下,这些岩石被破坏,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入大气中。火山爆发也可使一部分有机碳和碳酸盐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环。碳质岩石的破坏,在短时期内对循环的影响虽不大,但对几百万年中碳量的平衡却是重要的。
人类活动的干预 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获得能量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1949年到1969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 4.8%。其结果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矿物燃料燃烧生成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态二氧化碳的增加又会引起海水中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
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自然过程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短,主要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吸收,也可通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9. 无机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如何进入生物体内
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如:C.N .O .P.S 这些无机元素都是通过物质循环进入生物群落
碳循环:C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排出至无机环境
氮循环:N大多数是由闪电固定,固氮菌固定进而由植物利用
氧循环:这个和碳循环相似,但一般都是来源于水分,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
硫循环: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一般都是无机元素以化合态.离子态的形式被植物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的能量流动传递下去
至于动物,呼吸是通过外界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后,细胞组织再和内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
10. 碳元素在植物体内具体的转化途径
(1)由图可知,大气中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体内的碳元素.
(2)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物的呼吸作用及化石燃料的使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地球上的碳素以二氧化碳气体形式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反复循环的全球性运动,称为物质循环.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能量传递和能量散失的全过程;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4)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并最终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 还有一部分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和分解者.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物质循环
(3)能量传递;能量散失;单
(4)生长、发育;分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