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厌氧菌能解决难降解物质,而好氧菌不行
你的困惑很好。大致我的理解供你参考。
1、之前看过很多解释,有的说厌氧菌能够打断高分子链,那么为什么能?为什么好氧菌不行?
答:CH3CH2OH含有O,所以好氧菌能够降解,而CH3CH3不含氧,但是厌氧菌可以转化它使之含氧,也可以继续转化直至变为甲烷和二氧化碳,但是过程缓慢,而厌氧菌转化为含氧化合物后好氧菌分解较快,所以一般先厌氧再好氧。
2、好氧菌和厌氧菌吃的东西到底有哪些不同?不都是基质脱氢产电子嘛!
答:同解释1.
3、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水解酸化池中有无污泥回流?里面成长的污泥到哪里去了?
答:水解酸化过程就是把无氧或少氧化合物转化为有氧或多氧化合物的过程,污泥主要含有厌氧菌,当然这里边污泥跑到下一工序去了。
这些不知够不够,望对你有帮助。
⑵ 好氧菌厌氧菌高温型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这类微生物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绝大多数真菌和多数细菌、放线菌都是专性好氧菌。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是对氧敏感度高的细菌进行分离与鉴别的试验,因为厌氧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生理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专性厌氧菌,对氧气非常敏感,因此,他们的分离、培养及活菌计数的关键是提供无氧和低氧化还原电势的培养环境。
体内菌群的种类和比例正常,人体处于动态平衡健康状态。
下面主要介绍的是一种简便的试管培养法——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亨盖特厌氧滚管技术是美国微生物学家亨盖特于1950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瘤胃厌氧微生物研究的一种厌氧培养技术。
异常结果:由厌氧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特殊病症如气性坏疽、破伤风、肉毒中毒等需要检查的人群:有糖尿病,严重肝病,肝硬化,尿毒症,褥疮溃疡,肢体坏疽,肉毒中毒等症状的患者。
⑶ 生物化学降解作用
包气带内部由相互连通、不同尺寸孔隙组成的孔隙网络体系构成。该体系具有持水功能、吸附功能、透气和透水功能,且位于变温带内,地温呈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为各类细菌繁衍提供了必需的水、热、气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在繁衍过程中,能对生活污水或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和等物质进行降解,使包气带成为分布广泛而复杂的天然生物降解系统。
渗入包气带中的水,首先经过过滤,将直径较大的悬浮物留在表层,溶解于水中的某些有害离子被吸附在颗粒表面,这为某一类以这些污染物质作为生命代谢能量基质的细菌繁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后,有害物质被分解成为无害成分或是变为气体逸出,从而使有害物质降解,这便是包气带的自净作用。滞留在包气带表层的悬浮物中的有机物,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进一步分解,部分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溶于水后,会进入包气带内。在某些情况下,吸附在矿物表面上的有害离子也会被其他阳离子交替,重新进入水中。因此,过滤作用和吸附作用的降解只是暂时的。只有生物化学作用才能对有害物质进行彻底降解。生物化学作用强弱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包气带自净能力的大小。
包气带上部透气性较好,往往形成以好氧菌群落为主的生物氧化带,带内以生物氧化作用为主;在包气带下部透气性较差,处于厌氧环境,有利于形成以厌氧菌群落为主体的生物还原带,带内以生物氧化还原作用为主。生物氧化作用和生物氧化还原作用是包气带内两种主要的生物化学作用。
(1)生物氧化作用:
出现在氧充足的包气带上部。是在含氧的介质条件下,好氧菌在繁衍过程中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例如,硝化菌进行的硝化作用:
生态水文地质学
硝化作用的实质是氨(铵)态氮经生物氧化作用生成硝态氮,反应的第一步是(或)→,第二步是→。
(2)生物氧化还原作用:
出现在氧缺乏的包气带中下部。是在厌氧的环境下,脱硫菌和反硝化菌等厌氧菌以有机物为能量底质,在其生命过程中,将有机物或有害成分分解为无机盐、水和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的过程。
在厌氧环境中,脱硫菌和反硝化菌等厌氧菌类是进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微生物群落。
脱硫菌最适宜的繁衍温度为25~30℃,最高为35~40℃,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5~9,最适应的pH值为6~7.5。它是一种兼性营养细菌,既能有机能异养,又能自养。介质中含的有机盐和为脱硫菌群落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脱硫菌在繁衍过程中将还原为H2 S,并把作为它能量基质的有机物氧化为CO2。该过程可以乳酸盐为例:
生态水文地质学
同时,脱硫菌还含有氢化酶,这种酶正是一种以氢元素还原硫酸盐的生物催化剂,也能以氢为能量底质,在有氢存在时,脱硫菌还原硫酸盐十分迅速,其反应式为:
生态水文地质学
反硝化菌也是一种常见的厌氧菌,有自养和异养两种类型,以异养为主,生命过程中以介质中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底质,将还原成N2 ,适宜于厌氧环境中繁衍。以葡萄糖为例,该过程可表述为:
生态水文地质学
含有有机物和NO3等物质的生活污水或废水渗入包气带中,包气带首先通过吸附作用进行降解,同时为包气带中某一类以这些污染物质作为生命代谢能量基质的细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繁衍环境。
包气带上部透气性较好,往往形成以好氧菌群落为主的生物氧化带;包气带下部透气性较差,且由于上部生物氧化带形成后,将氧基本耗尽,处于厌氧环境,有利于形成以厌氧菌群落为主体的生物还原带。当生物氧化带和生物还原带形成后,细菌群落将渗入水带入的有机物和NO3等污染物质分解为气体和无机盐,从而将渗入污水净化。
为说明包气带中生物化学作用对水中有害物质的降解作用,以造纸污水中COD的自然降解为例(曹文炳,2000)。
野外试验场位于中原油田采油厂附近的黄河冲积平原上,紧邻已有四年造纸污水排放史的污水渠,面积为40×50m2,无污水浇灌史,取样观测系统由10个取样观测孔组成。U1-3取样观测孔是在污水池水位下降后出露的池底上进行的施工。分别在0.5m、4m、10m深处,用专门的阀门式反循环取样器提取饱和土和渗滤液样品,以了解污水池底部包气带结构及水化学特征。试验中,共取水化学样品46个、细菌样品8个,整个试验历时38天。
场地水文地质结构:包气带厚度为13.20m,岩性自上而下为:黑色淤泥质泥炭层厚1m(仅出现在排污渠底部),黄色亚沙土厚5m,黄红色亚粘土厚12m,细砂含水层厚20m。试验场和包气带结构图,分别见图4-10A和图4-10B。
图4-10A 试验场观测系统平面图
图4-10B 试验场包气带剖面图
从取样分析结果可知,污水池底包气带中COD和含量随深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可分为3个特征段。见图4-11。
图4-11 污水池底COD含量随深度变化图
1)上段:0.0~0.5 m,岩性为黑色淤泥质泥炭层,富含有机质,段内 COD和随深度增加很快,最大值分别为1205.76 mg/L和723.01 mg/L(超过污水中含量的2.5 倍和22倍),随深度增长率分别为14.42mg/L·cm和13.8/L·cm。该段为氧化带,由于污水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物不断沉积,给该段带来充足的有机物,在氧和细菌的综合作用下,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物不断分解,产生大量可溶性有机盐,使COD含量增加。另外,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氧同时将其中的S氧化为,使地下水中的含量同步增高,该段以生物氧化作用为主。
2)中段:0.5~4.0m,厚3.5m,上部为灰黄色亚砂土,含有机质较多。COD和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降低率分别为3.23mg/L·cm和0.895/L·cm。其中脱硫菌十分发育,含菌量为(10~100)×103 个。由于上段生物氧化作用强烈,水下渗到本段时,溶解氧已基本耗尽,使其处于厌氧状态,水中的有机盐和为脱硫菌群落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脱硫菌在繁衍过程中将还原为H2 S,同时又将它作为能量底质的有机盐氧化为CO2。由于本段处于厌氧环境,存在大量和有机盐,因而以脱硫菌为主体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强烈,使和有机盐迅速消耗,导致COD大幅度下降。本段为强生物氧化还原带。
3)下段:4~10 m,岩性为黄色亚粘土,有机物贫乏,虽然COD和含量随深度减少,下降率却明显变小,分别为0.1mg/L·cm和0.95/L·cm。由于在中段,大部分有机盐和已被消耗,进入浓度大为降低,不利于脱硫菌发育,检出的脱硫菌小于1000个/L,相应地生物还原反应速度较慢,COD和降解速率也随之降低。本段为弱生物氧化还原带。
包气带对造纸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降解过程,包气带中形成的生化层,对污水中有机物降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化层在天然状态下自然形成,由生物氧化带和生物氧化还原带组成,形成过程明显有阶段性:初期,污水进入包气带中,经过充水、吸附过程,在包气带中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群落繁衍的环境;然后,依次在包气带上部形成生物氧化带,在下部形成以脱硫菌生化作用为主的氧化还原带。只有当生物还原带形成后,生化层才发育成熟,具备对有机物的生化降解能力。生化层空间分布,仅局限于污水渠底部包气带中有垂向渗流的部分。生化层发育程度与包气带厚度有关。且直接影响到对COD的降解效果,两者大致存在以下关系。见表4-4。
污水渠正下方是一条有供水潜力的古河道,为潜水含水层,包气带厚度为12~14 m,古河道上游地下水中,COD的背景值为 1.73 mg/L,Cl-离子的背景值为 29.13 mg/L,背景值为17.90 mg/L。污水在包气带运移过程中惟有 Cl-离子受吸附、离子交换、生物降解作用影响很小,因此,可根据Cl-离子的含量变化,判别是否有污水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中。
从表4-5可知,污水中Cl-离子和COD含量分别为446.61 mg/L和484.80 mg/L;在U4-2和U3-2孔中,Cl-离子含量分别为87.63 mg/L和174.36 mg/L,表明污水已通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中。由于生化层对污水中COD的自然降解,使98%左右的COD得到降解,只有约2%~3%的COD进入含水层中,对含水层水质影响甚微。证明包气带对污水中的COD天然生物降解效果十分显着。
表4-4 包气带厚度与生化层发育关系表
续表
表4-5 古河道地下水水质分析表
⑷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有哪些作用
1. 个体微小、分布广泛
微生物的大小用微米甚至纳米来表示,从零点几微米到几百纳米不等。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而且轻,故可通过风和水的散播而广泛分布。江、河、湖、海、高山、陆地、人体等,甚至寒冷的北极冰层中也发现有微生物的存在。
2. 种类繁多、代谢旺盛
据统计,已发现的微生物有十几万种。而且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能用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营养物质,使之分解和转化。同时,又能将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繁殖快速、易于培养
微生物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具有高速繁殖的特性。尤其是细菌,其细胞一分为二,即裂殖。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利用简单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这就使我们容易培养微生物,特别是获得纯种微生物。
4. 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微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学本身就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并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不断深入以及实践需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初,人们开始注意到污水中细菌的存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913年英国的费拉开创了活性污泥法,并随着欧美各国一些城市先后建立和发展了自来水厂。
20世纪50年代,英美法一些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研究报告。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污染控制技术有了许多突破性发展,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法更加完善,污染控制微生物有了很大发展。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结合,诞生了遗传工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污染控制微生物日臻成熟。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处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此外,还要靠微生物进行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应用领域
微生物技术的前景
微生物作为一个生物界别,它的开发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当今和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微生物工程技术是“生产-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保健”大系统中占有极重要地位和快速见效的重大技术。
中国是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幅员辽阔,地跨寒温至热带,内陆海拔高差-155至8848米,地形复杂、环境多变,生物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其中植物3万种、动物20万种、微生物3万种,是世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中国有着雄厚的资源基础。
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为了依靠科技,推动21世纪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生物技术已成为中国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最多的领域,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并迅速崛起。
⑸ 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兼性好氧菌的区别
好氧菌:只有在有氧气的地方才能存活,通过有氧呼吸产能,也可以通过产氧的光合作用产能。
厌氧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存活,通过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也可通过不产氧的光合作用产能,氧对它来说有毒。
兼性好氧菌:既可以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生活也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有氧时通过呼吸产能,无氧时通过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但在有氧的时候生活得更好些。无兼性厌氧菌一说,若有也指的是兼性好氧菌。
还有两种,一种是耐氧菌,它生活不需要氧气,但氧对它也没有毒害;
另外一种是微好氧菌,它生活需要氧但氧浓度不能太高,太高也有毒害作用。
⑹ 具体说明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营养因素,具体来说有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水是构成生命体必备的要素之一。一方面营养元素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另一方面很多新陈代谢过程也需要水作为媒介。氮源和碳源分别提供氮元素和碳元素,这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必要元素。无机盐离子一方面维持着微生物必要的渗透压,另一方面也参与新陈代谢过程,是很多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生长因子不是所有微生物所必需的。 对于某些微生物,比如流感嗜血杆菌,需要添加生长因子以保证特殊的营养需求。
温度。多数细菌和病毒都以37℃为最适生长温度,真菌一般生长温度较低,大约22~30℃。但是并不绝对,如鼠疫耶尔森菌的最适温度为22℃,一部分古生菌可以在海底火山口生长。温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体内蛋白变性,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而温度过低,会降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频率,从而减缓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pH值。通常微生物的最适pH在中性,7左右。部分微生物嗜酸,部分微生物嗜碱。比如霍乱弧菌要求pH在8左右。pH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微生物蛋白变性从而对微生物致死。
氧气。依据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可以分为好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等。好氧菌需氧,由氧化提供能量,无氧就死。微需氧菌对氧气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如空肠弯曲菌,氧气浓度过高会死亡。厌氧菌不需氧,氧气会带来毒性,导致细菌死亡。兼性厌氧菌,有无氧气均可,有氧气长得更好。
⑺ 怎样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对工农业及药物生产有利,但也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如食品和工农业产品的霉腐变质,实验室中动植物细胞或微生物纯培养物的污染,发酵工业中杂菌的污染;动植物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而患各种传染病等。因此如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消灭有害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采取物理或化学灭菌法消除食物微生物。
热力灭菌法
微生物必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良好生长繁殖。低于最低生长温度时,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新陈代谢降低,处于休眠状态,所以低温适于保藏微生物。高温对菌体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细胞内有机分子发生生物化学变化,DNA断裂、核糖体解体、蛋白质变性及细胞膜结构破坏,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
热力灭菌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此法简便、经济、有效,应用非常广泛。热力灭菌法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一、干热灭菌法
在干燥条件下,一般细菌的繁殖体80~100℃ 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160~170℃2小时才能被杀死。其作用机制是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干热灭菌法包括灼烧法、焚烧法、干烤法。
二、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更有效。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细胞在60℃左右处理5~10分钟后即可被杀死,真菌的孢子稍耐热些,在80℃以上的温度才能被杀死,细菌的芽胞最耐热,一般要在120℃下处理15分钟才能被杀死。湿热灭菌法包括: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歇灭菌法、常规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紫外线
紫外线波长范围是100~400nm,在200~300nm时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波长紫外线杀菌力最强。核酸、嘌呤、嘧啶和蛋白质等很多物质能吸收紫外线,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65nm。当微生物被照射时,DNA吸收紫外线,在链间或链内相邻的胸腺嘧啶之间形成二聚体,从而改变了DNA的分子构型,干扰了DNA复制,造成微生物死亡。如果照射时间或照射剂量不足,则可引起微生物发生突变。此外,紫外线还对病毒、毒素和酶类有灭活作用。
在实际应用方面常使用人工的紫外灯。人工紫外灯是将汞置于石英玻璃灯管中,通电后汞化为气体,放出紫外线。紫外线杀菌力强,但释放能量较低,穿透力差,不能透过普通玻璃、纸张、尘埃和水蒸汽等,故紫外线只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人工紫外线广泛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医院、公共场所、动物房的空气或不耐热物品表面消毒等。一般无菌室内装一支30W的紫外灯管,照射30分钟即可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的湿度超过55% ~60%时,紫外线的杀菌效果迅速下降。使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注意防护,不能在灯下操作,紫外线会损伤皮肤和眼结膜。此外,紫外线可能诱导产生环境中有害变化而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如臭氧、过氧化物等。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光波短、能量强、穿透力高、被物质吸收后能引起物体原子或分子放出电子而变成离子,产生极强的致死效应,在足够剂量时,对各种微生物均有致死作用。其中最实用的杀菌射线是X射线、γ 射线及阴极射线等。主要用于不耐热的塑料注射器、吸管、导管等,也可用于食品的消毒,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滤过除菌
滤过除菌是用机械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细菌的方法。所用的器具是滤菌器。滤过除菌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毒素、酶、抗生素、维生素的溶液、细胞培养液以及空气等的除菌。过滤除菌主要有3种类型:1、最早使用的是在一个容器的两层滤板中间填充棉花、玻璃纤维或石棉,灭菌后空气通过它就可达到除菌的目的;2、膜滤器是由高分子材料如醋酸纤维或硝酸纤维制成的比较坚韧的具有微孔的膜,灭菌后使用3、核孔滤器,它是由核辐射处理的很薄的聚碳酸胶片(厚10μm)再经化学蚀刻而制成,这种滤器主要用于科研。 [1]
化学方法
编辑
化学方法是用化学药品来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方法。包括用于消毒和防腐的化学消毒剂和防腐剂,用于治疗的化学治疗剂等。化学方法很少能达到灭菌要求,它们只能从物体上除去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起到消毒防腐的作用。
消毒剂:具有消毒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消毒剂。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对芽胞则无杀灭作用。
防腐剂:具有防腐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防腐剂。
化学治疗剂:用于化疗目的的化学物质。最重要的化学治疗剂有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等。
实际上消毒剂和防腐剂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一种化学物质在高浓度下是消毒剂,在低浓度下是防腐剂,一般统称为消毒防腐剂。消毒防腐剂不仅作用于病原菌,同时对机体组织细胞也有损坏作用,因此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主要用于体表(皮肤、黏膜、浅表伤口等)、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理想的消毒剂应是杀菌力强、作用迅速、无腐蚀性、能长期保存、对人畜无毒性或毒性较小的化学药品。
化学疗剂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性的杀灭或抑制微生物,而对机体没有毒性或不产生明显毒性。包括磺胺、抗生素和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等。
⑻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有什么物理或化学方法能消灭这些微生物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2)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使人患臂癣、足癣、牛皮癣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3)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的现象。例如:
①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②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与植物共生的固氮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禽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③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
④生活在人体肠道中的一些细菌,从人体获得营养生活,它能够制造对人体有益处的维生素B12 和维生素K。
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我们生活中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2)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①食品腐败的原因: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败。 ②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③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和原理:
a.干蘑菇和脱水蔬菜--脱水法。
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
果脯--渗透保存法,用糖溶液除去鲜果中的水分。
咸鱼--腌制法,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
以上这四种方法都是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
b.袋装牛奶、盒装牛奶、肉汤一-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
c.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
d.肉类罐头和水果罐头--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e.冷藏法、冷冻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f.使用防腐剂,如用二氧化硫等杀灭细菌。
g.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气调保鲜法,控制储藏环境气体的组成,继而控制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①抗生素: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但是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索。如青霉索。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②生产药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细菌生产药品,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4)细菌与环境保护
①细菌可被用于净化污水的原因:在污水和废水中的有机物,如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等,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
②利用细菌净化污水的原理:
a.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利用微生物(如甲烷菌)的发酵分解有机物;
b.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菌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⑼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只要结论。
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的总称。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1.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土壤微生物属中温型,在适宜的界限温度以外,过高过低的温度都将导致分解作用减弱甚至停止。
2.与水分的关系: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时导致土壤微生物(好氧菌)缺氧而分解作用降低甚至停止;水分不足时或干旱时,分解作用亦是如此。只有保持最适土壤水分含量,才能保证土壤中水分和氧气的协调和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