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池塘里有一些小小的红色生物是什么
水蚤
俗称:鱼食
水蚤(shuizao)(Daphni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 剑水蚤,水蚤科。简称“溞”和“溞科”。水蚤俗称“红虫”,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1~3毫米。体外具有2片壳瓣,背面相联处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1触角之间有单眼。吻下的第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2触角发达有八九根游泳刚毛。腹部背侧有腹突3~4个,前1个特别发达,伸向前方。后腹部细长,向后逐渐收削。胸肢5对,尾叉爪状。雄体较小,壳瓣背缘平直。吻短钝或无。腹突退化。第1触角长,可活动,有长鞭毛。第1胸肢有钩与鞭毛。水蚤借触角上的刚毛拨动水流向上、向前游动;当触角上举时,身体则下沉,好似在水中跳跃。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营单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卵壳薄,卵黄少,不需受精,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称红虫。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卵壳较厚,卵黄多。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渡过严寒或干燥环境,于次年春季气温较高时发育为新的雌体。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
B. 淡水生物的动物有哪些
1.鱼类
首先我们来看淡水鱼类的分布。在同一大陆上,淡水鱼常常分布很广,而且变化莫测。在两个相邻的河流系统里,有些物种是相同的,有些却完全不相同。
据科学家推测,淡水鱼类可能是由于某些意外偶然地从自己生活的水域迁移到了另一片新的水域。比如说,某些鱼可能被旋风卷起落在遥远的地点,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而死亡,而是在新的环境下安然地生活了下去。还有就是鱼卵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离开水很长一段时间,还能保持着它们的活力。
不过这不是主要的原因,淡水鱼之所以在地球上分布如此之广,主要归因于地壳运动造成的陆地水平变化,不少河流因为地壳运动而得以彼此流通。此外,洪水也会造成河流暂时彼此相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几乎没有一类鱼,它们的一切成员都只在淡水里生活,也就是说,淡水鱼也有可能“适应”海水,它们可以沿着海岸线游到很远,直到发现新的合适的淡水领域。
2.贝类
淡水贝类只有某些物种分布很广,但是它们的分布情况仍然使科学家们大惑不解,因为它们的卵很脆弱,既不能由鸟类输送,又不能碰到海水——会立刻被海水杀死。但是,经过仔细观察,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当鸭子从盖满浮萍的池塘突然走出时,科学家们曾两次看到一些小植物附着在它们的背上,还有一种媒介物或者更有效力:科学家们把一只鸭的脚挂在一个水族培养器里,其中有许多淡水贝类的卵正在孵化。这时,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极端细小的、刚刚孵化的贝类爬在鸭子的脚上,并且牢固地附着在那里,即使脚离开水,它们也不脱落。这些刚刚孵出的软体动物虽然本性上是水栖的,但它们在飞禽(鸭子、鹭等)的脚上能活十二至二十小时。在这样长的一段时间里,即使是鸭子也可以走过一段不小的距离了,并且它们还很有可能被风吹起,甚至漂洋过海。
扩展阅读-水生生物侵入者的优势
应该记住,一个池塘或一条河流,例如,在一个隆起的小岛上最初形成时,其中是没有生物的;于是一粒单个的种子或卵将会获得成功的良好机会。在同一池塘里的生物之间,不管生物种类怎样少,总有生存斗争,不过在充满生物的池塘的物种数目与生活在相同面积的陆地上的物种数目相比,前者总是少的,所以,它们之间的竞争比陆栖物种之间的竞争要小得多;结果外来水生生物的侵入者在取得新的位置上比陆地上的移居者有较好的机会。
C. 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
1、鱼:
鱼类是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五大类。
2、水母:
水母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包括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纲、立方水母纲动物。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
3、海星:
海星,是棘皮动物中结构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体扁平,多为五辐射对称,体盘和腕分界不明显。生活时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腕腹侧具步带沟,沟内伸出管足。内骨骼的骨板以结缔组织相连,柔韧可曲。体表具棘和叉棘,为骨骼的突起。
4、乌龟:
乌龟是龟科、拟水龟属爬行动物。头小,不及背甲宽的1/4,头顶前部平滑,后部皮肤具细粒状鳞;吻端向内侧下斜切,喙缘的角质鞘较薄;下颚左右齿骨间的交角小于90°。背甲较平扁,具3条纵棱,四肢略扁平,指、趾间均具蹼,具爪。
5、乌贼:
乌贼本名乌鲗,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的动物。乌贼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并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其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
D. 淡水生态系统主要有什么动植物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淡水动物栖息在包括湖泊、池塘、河流等环境中,它们通常在水淹和根水生植物中生活在此产卵,以保证充分的溶氧供鱼苗发育。
淡水动物:以鲤、鳙、鲢、鲫为代表的鱼类;以白鳍豚为代表的水生哺乳动物和以河狸、水獭为代表的伴水生哺乳动物;以鳄鱼、大鲵为代表的水生和伴水生爬行动物;多种昆虫的幼虫;蟹、虾等节肢类动物;螺、蚌等软体动物。
在我国淡水动物上千种,其中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鲤科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鳢科合鳃科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其他如麦穗鱼、、银鲴、棒花鱼、黄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鱼、哲罗鱼、细鳞鱼、乌苏里白鲑、北极茴鱼、 鲟鱼、达氏鳇、狗鱼、大麻哈鱼等。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鳜鱼、鳡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和青鱼等。
E. 我国淡水鱼的种类有多少
淡水鱼是最常见的淡水生物。它是居住于淡水的鱼类。地球的淡水面积少,淡水鱼种类却异常丰富,占总鱼类的41.2%。
全球鱼类约28000种(己记戴为26000多种),淡水鱼约10700种。虽然总数比海水鱼少,但淡水水域只占总水域2.5%,故淡水鱼比海水鱼丰富得多。平均每种海水鱼可栖息的水体要比淡水鱼高出7500倍。由于内陆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鱼易于特化,所以在可栖息水体比海水鱼少的情况下,仍有众多种类。
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之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
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
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
我国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其中,鲤科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鳢科合鳃科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其他如花?、麦穗鱼、达氏蛇?、银鲴、?条鱼、棒花鱼、黄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鱼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鳜鱼、鳡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和青鱼等。
除上述全国的广布种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区的常见种类。我国东北黑龙江及其支流中的鱼类约有90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50种。黑龙江由于地处温带和亚寒带,多产冷水性鱼类,经济意义较大的常见种类有哲罗鱼、细鳞鱼、乌苏里白鲑、北极茴鱼、鲟鱼、达氏鳇、狗鱼及洄游性的大麻哈鱼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种类亚洲胡瓜鱼、北鳅、黑龙江杜文鱼、杂色杜文鱼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温带鱼类越来越多,冷水性鱼类则逐渐减少。辽河水系约有鱼类70种,其上游尚有北方种类;黄河水系约有140种,长江水系约有300种,二者的冷水鱼类极少,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鳊、鲂、鳤、赤眼鳟、胭脂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外,还有鲥鱼等特有种。
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形的原因,鱼的种类很是特殊,如鲤科的裂腹鱼属有13种,裸裂尻鱼属有8种。本地特有种有花斑裸鲤、新疆重唇角、中华锯倒刺鲃及白甲鱼等。
珠江水系的鱼类资源丰富,共约260余种,除全国广布种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鱼,如波鱼属、大海鲢等,华南地区特有的种属如鲮鱼、傜山鱼、四须盘?、直口鲮、唐鱼、华南鲤等。
我国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许多地段水流湍急,鱼类资源一般。如鲤科的野鲮属、东坡鲤属、鲮属等,鳅科的平鳍鳅属、沙鳅属、?科的外口鮡属等,这些都与印度、缅甸、越南、泰国的种类相同。另外裂腹鱼属、裸裂尻鱼属,巴鳅属都与西北高原的种类相同。
食物
淡水鱼多为草食性及杂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河川上游多以昆虫、附着性藻类为食。
河川下游常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栖息地
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鱼居住,上至温暖宜人的温泉,下至冻入心肺的南北极,都可找到淡水鱼的踪迹。河川上游约海拔1500米以上,水流急。有大量大石头构成的池塘、石隙等栖息地。
例如:鲴鱼、鰕虎。
游泳方式
左右摆动身体可以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动,鱼鳍及鱼标帮助游动功不可没。纵扁型的鱼易于水平移动,机动力极佳,便于猎取食物及躲避捕食者。
例如:台湾间爬岩鳅。
繁殖
鱼的护卵方式和产卵数呈反比。越高明的护卵方式,产卵数越少,反之亦然。
鱼卵
鱼的卵分为浮性卵和沈性卵。浮性卵-浮于水面。沈性卵-沈于水底。又分为三种:黏着型、附着型、分离型。
黏着型:卵膜黏附于一起。
附着型:卵膜外有丝状物体,可附于其他物体上。淡水鱼的卵大多为这类型。
分离型:毫无机率般散播在水底。
本能
与生俱来的技能。攻击行为雄鱼为争夺雌鱼而互相攻击同类,和同种或异种争取食物,制服猎物,保护鱼卵或幼鱼。
防御方式
保护自己,本有防御机制,避免遇到敌人。
隐藏
生活于洞穴、缝隙内。将身体藏于沙中,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体外,吸附在其他大型物体下。
保护色
拥有和环境一样或相近的颜色,比目鱼为其中的表表者,处身于任何环境,即使眼盲,体色都可变得和环境一模一样。
F. 池塘里的微生物有哪些
淡水中的常见微生物:大型藻类、细菌、病毒、放线菌、真菌与原生动物.
池塘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与富营养湖相近.池塘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如养鱼池施肥和投饵可大幅度提高细菌种数、生物量和生产量.
上层水中氧含量高,主要有假单胞菌属、柄杆菌属、噬纤维菌属和浮游球衣菌等好氧菌、真菌和藻类;在中层水中,主要有着色菌属和绿菌属等光合细菌;在底层水中,主要有脱硫弧菌属、甲烷杆菌属和甲烷球菌属等厌氧性细菌、原生动物和一些鞘细菌.
G. 淡水生物的植物有哪些
和动物相比,淡水植物的分布更加广泛,很多淡水植物不仅出现在大陆的各个地方,还会出现在最遥远的海洋岛。一部分淡水植物采用了和淡水贝类一样的移动方法,即附着在鸟类的脚上。飞禽类经常徘徊于池塘的污泥边缘,它们如果突然受惊飞起,脚上大概极可能带着泥土,而这些泥土里就含着大量的淡水植物种子。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小试验:他们在二月里从一个小池塘边的水下三个不同地点取出三调羹污泥,这些污泥在干燥以后只有六又四分之三盎司重;然后科学家们把这些污泥放在温度、湿度都合适的地方,精心照顾了六个月,观察从污泥中长出的植物,并且记录它们的种类。结果非常惊人,那一小块污泥里一共长出了537株植物。
此外,植物的种子即使被鸟类吃下去又拉出来,它们中的大部分也仍然能够发芽。淡水鱼类也会吃某些种类的种子,即使是很小的鱼也会吞下相当大的种子,如黄睡莲和眼子菜属的种子。然后,鹭鸶或别的鸟吃了这些吃过种子的鱼就等于也吃下了种子,在它们飞到远方的池塘的时候,它们非常可能把适于发芽状态的种子在成团的粪中排出。
知识链接-淡水植物
淡水植物种类很多,一些全部生活在水下,一些根扎在水下的土壤中,叶子及花则生长在水面上,还有一些则在水中漂浮。江河之中的淡水植物为避免被波浪冲走,将自己的根固定在土壤、沙子或石头上。荷花等植物,根固定在水下土壤中,叶子与花则露出水面,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及空气。七彩萍等水生植物,没有固定点,漂浮在水面上,这些植物生长迅速,有时会将整个水面覆盖住。
通常,在水流平缓的河流湖泊中,水生植物种类较多,而湍急的江河中,水生植物往往不易存活。
H. 湖面有什么生物
湖面生物可以简单分类为植物和动物。
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湿生植物这几大类。常见的有荷花,菱角,浮萍,香蒲,芡实、半边莲、芦苇,睡莲槐叶萍等等。
动物:鱼(游的),青蛙,河蟹,虾(出现在普通小河)
鳄鱼(爬行动物),河马,鸳鸯,龟,鳖,有时也会冒出水母 ,鸭子,鹅,天鹅等等
I. 淡水鱼都有些什么品种
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淡水鱼是最常见的淡水生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它是居住于淡水的鱼类。地球的淡水面积少,淡水鱼种类却异常丰富,占总鱼类的41.2%,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 。全球鱼类约28000种(己记载为26000多种),淡水鱼约10700种。虽然总数比海水鱼少,但淡水水域只占总水域2.5%,故淡水鱼比海水鱼丰富得多。平均每种海水鱼可栖息的水体要比淡水鱼高出75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