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微生物不处不在,微生物只要有适宜生存的条件就能生存并繁殖,很多微生物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帮助,所以人对微生物能加以区分,不食对人有害的。
‘贰’ 微生物基因序列对比差异大于多少可判定为不同种属
1.DNA G+Cmol% GC含量差异即可确定DNA的不同,这是真菌分类鉴定的重要遗传指标之一.一般认为,G+C mol%差别大于20%是不同属的菌;差别在10%~15%之间是同属不同种,差别在5%以内则可能是种内不同菌株.但是G+Cmol%相同也不能判断属于同一个种,因此,G+Cmol%只具有否定价值
所以最重要的方法是核酸杂交技术,其中应用最多的是DNA-DNA杂交,即:
2.采用示踪物标记的一条DNA分子与另一条在适当条件下杂交,可获得两者间的杂交百分率即DNA同源性,以此判断两菌株是否属同一种。一般在相同的菌种中,DNA/DNA杂交的成功率高达80%以上,若低于20%基本可考虑为无关菌系,65%~80%之间的菌有较多的同源性,提示为同一属的不同种。但如结果在20%~25%范围时则难以作出判断,应并用其它方法分析确定
3.对属或属以上水平的分类则采用DNA/rRNA杂交,因为rRNA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更强。例如,Kurtzman等在对黄曲霉群中各菌种的DNA关系研究中,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显示79%的DNA杂交率,而集峰曲霉和黄曲霉的DNA杂交率只有39%。Kurtzman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建议把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划为黄曲霉的两个变种,而集峰曲霉则划分为一个新种。
但由于该技术操作复杂、费时,并且在细菌分类上其应用价值没有测定rRNA序列有意义,所以该技术没有被广泛应用。
‘叁’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如何判定人员比对
1、根据你所要做的实验进行人员比对,比如某个实验对已经知道检验结果的五个标本对人员进行比对。
2、将这五个标本发给科室需要比对的人员,在一个实验条件下让每个人检验这五个标本。
3、将每个人所做的结果和已知结果进行比对
4、一般三个正确算及格,五个都正确就是优秀,根据自己所定的比对标准进行评价,不及格人员要继续培训!
‘肆’ 微生物实验室做人员比对,判断标准是什么最好说的具体一些
加标回收不很适合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它主要适用于化学分析。方法比对对于微生物检测也不太适合,因为基本都是一种方法,有第二法、第三法的检验标准很少。用已知菌种(标准菌种),选不同人员进行检测,进行人员比对比较可行。
‘伍’ .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时怎样记录结果
记录菌落的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等。
‘陆’ 微生物需氧菌总数结果怎么写
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7.1.4算。
若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CFU~300CFU之间,其中一部分小于30CFU或大于3007.1.6CFU时,则以最接近30CFU或300CF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这里有个例子参考一下以上是中的计算方法。
菌落总数 - 概念
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成。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值、需氧性等)所取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菌落总数
‘柒’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结果判定
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大于70%,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计数方法的验证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的测定。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验证。验证时,按供试液的制备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所规定的方法及下列要求进行。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应逐一进行验证。菌种及菌液制备 同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验证方法 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 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1)试验组 平皿法计数时,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1ml 和50~100cfu 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数。薄膜过滤法计数时,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 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数。
(2)菌液组 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3)供试品对照组 取规定量供试液,按菌落计数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4)稀释剂对照组 若供试液制备需要分散、乳化、中和、离心或薄膜过滤等特殊处理时,应增加稀释剂对照组,以考察供试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受影响的程度。试验时,可用相应的稀释液替代供试品,加入试验菌,使最终菌浓度为每1ml 供试液含50~100cfu,按试验组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菌落计数方法测定其菌数。结果判断 在3 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应均不低于70%。若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平均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的值占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的百分率)均不低于70%,照该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若任一次试验中试验组的菌回收率低于70%,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表1)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表1 常见干扰物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干扰物 可选用的中和剂或灭活方法戊二醛 亚硫酸氢纳酚类、乙醇、吸附物 稀释法醛类 稀释法、甘氨酸、硫代硫酸盐季铵类化合物(QACs)、对羟基苯甲酸酯、 卵磷脂、聚山梨酯汞类制剂 亚硫酸氢纳、巯基乙酸盐、硫代硫酸盐双胍类化合物 卵磷脂酒、洗必泰类 聚山梨酯卤化物 硫代硫酸盐 乙二胺四乙酸(EDTA) 镁或钙离子磺胺类 对氨基苯甲酸。
若没有适宜的方法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作用,那么验证试验中微生物回收的失败可看成是因供试品的抗菌活性引起的,同时表明该供试品不能被试验菌污染。但是,供试品也可能仅对试验用菌株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其他菌株没有抑制作用。因此,根据供试品须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菌数报告规则,在不影响检验结果判断的前提下,应采用能使微生物生长的更高稀释级的供试液进行方法验证试验。若验证试验符合要求,应以该稀释级供试液作为最低稀释级的供试液进行供试品检验。计数方法验证时,采用上述方法若还存在一株或多株试验菌的回收率达不到要求,那么选择回收情况最接近要求的方法和试验条件进行供试品的检验。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同时进行。 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 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增菌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结果判断 若上述试验检出试验菌,按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供试品的该控制菌检查;若试验组未检出试验菌,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同时进行。供试品检查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增菌培养基的实际用量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阳性对照试验 供试品进行控制菌检查时,应做阳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试验的加菌量为10~100cfu,方法同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阳性对照试验应检出相应的控制菌。阴性对照试验 取稀释液10ml 照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应无菌生长。
‘捌’ 微生物检测结果一个平板是0,一个平板是1,稀释度是10,这样的结果怎么报告 我们的产品是化妆品
这样的结果不能作为产品微生物检测结果.
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菌落个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你们的产品一个是0,一个是1,如果想要标准一点的话,本结果不应采用.
所以建议你用原样品进行涂布平板,至少做3组平行试验,然后再计数.
‘玖’ 如何开展食品行业微生物检测的比对试验
用同样的样品由不同的人检测,看检测的结果是否相差很大来比对。一般质量技术监督局都会组织这样的比对检验来验证企业是否有检测能力,样品由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企业领到样品后按照他们要求的项目检测,出来的结果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检测人员做出来的结果进行比对,相差不大算合格,相差太大就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