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测定森林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应采用什么方法
.调查物种密度的方法有:
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2.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常用取样
①点状取样法
②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适用于趋光性的昆虫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记数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
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有:(方法差不多)
1.目测估计,就不用说了吧~眼睛看一眼,大概多大的面积内有多少
2.记名计数就是你呆在一个地方不动,然后看周围的物种.记住名字、数量
3.样方法,就是随便取一块方形土地(当然,要具有代表性的),然后在这个方形内有哪些.然后知道你要测的面积,一乘结果就出来了.(大多用于植物)
4.标记重补只用于动物.就是比如说你抓了10只兔子,标记好后,放回原来的栖息地.过几天再抓N只兔子,看看被标记的占得百分率.
2.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植物细根地下生物量测定方法汇总及其特点
植物地下生物量测定的具体方法很多,综合各相关文献,可将其归纳为三大类:直接收获法;模型估算法;数字图像法。
l直接收获法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挖掘收获法,钻土芯法和内生长土芯法。1(I挖掘收获法挖掘收获法包括传统挖掘法和挖土块法。传统挖掘法一般是在所选择植株的周围挖沟,去除土壤,露出整个根系,观测根的形态和生物量,它是植物根系研究中常用的最古老方法。挖土块法是在传统挖掘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通过挖掘一定体积土块,然后将含有根系的土壤全部收集到一定容器内,放人孔筛或尼龙网袋中用水冲洗,将冲洗出来的根进行分离、烘干、称重,从而获得一定土体的根系生物量。挖土块法几乎适用予所有的研究,因为它能同时获得植物的粗根和细根,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挖掘到任何想要的土样。该方法广泛适合于农田、草地、森林等多类生态系统,但土块大小需要随生态系统或物种的不同进行实时调整。挖土块法如果取样点选择科学,并有足够的重复数,可以获得可靠的直接观测数据。同时,该法操作简单,不需要专门仪器,是目前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土块的挖掘和处理需要大量的人力;(2)对土块的挖掘及输出会对土壤和植被造成严重破坏;(3)在实际操作中易受土壤体积和土表面积的限制,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制约,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采样重复数,使测定结果达不到该方法应有的可信度;(4)由于是破坏性取样,故不适合做时间上的动态观测研究。挖掘收获法的共同特点是:实地测定,数据相对可靠,但是测定过程中需要高强度的劳动,且对实验地的破坏很大。基于挖掘收获法存在的缺陷,很多新方法在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中获得发展。
1(2钻土芯法,由于挖掘收获法费时耗力以及重复次数的限制,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某些工具来达到对测定方法的改进。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和尝试,20世纪60年代土钻被正式开始使用进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测定[1引,这类方法被称为钻土芯法。该法是利用土钻采集土样,从而达到对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测定。土样的处理过程同挖土块法。此法最主要的工具是土钻。土钻的直径和取样重复数,根据植物根分布特点、异质性及取样频度和要求精度等具体实验情况进行选择。适宜钻径的选择对实验成功十分重要,目前,对于土钻适宜直径的选择和各直径下对应的取样次数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使用的变换参数也缺乏明确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大多采用7,10cm的钻径且每个取样点取样不得低于4钻。钻土芯法继承了挖土块法的优点,同时较挖土块法取样迅速、简便、容易、覆盖面积大,由此减少了环境异质性误差,测定结果更为精确,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也轻于挖土块法,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及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的较好方法。但在使用时要注意根据实验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钻径和取样次数,否则容易造成数据代表性降低甚至缺失。考虑到钻土芯法在取样成本和实验地保护方面的绝对优势,建议在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中推广使用此法。
3. 测量生物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是测量某个区域的什么
单位面积的物种数量。。。这个单位面积可以取1公里,可以取1平方米~ 看你调查什么范围。。。调查森林的话 可能就一公里或者更大。。你调查一个土壤里的微生物,可能就1平方米
4. 如何研究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
做样方调查,选择合适的样方,调查动植物种类。
另外,针对不同的生境,对应的群落主体不同,如,水体,土壤,森林,我们要调查的物种集中存在的区域也各不相同,所以,水体的生物有水体的专门的取样调查方法,土壤中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调查也有土壤的调查办法,具体的,你可以参考生态学的野外调查相关的工具书,都是有的。
5. 生物量的生物量
乔木层器官生物量:径阶等比标准木法,每五年一次,分别干、枝、叶、花果、根。
乔木层的生物量是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最重要组成,对其的准确测定对于研究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本标准规定了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径阶等比标准木测定法,适用于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也适用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径阶等比标准木法按径阶等比选择标准木,对每一株标准木的各器官分别测定其千物质质量,建立其与直径或胸径和高度的回归方程。将样地中各乔木的自变量(直径、胸径和高度等)代入方程,即可求得各株的生物量。将各株的生物量求和后即得样地乔木层的总生物量。此方法比原始收获法的劳动强度小,比平均标准木法精度高。 标准地的建立:
根据标准“生物群落监测中的调查采样”中的规定,建立具有代表性标准地若干地块,一般块数要大于6,每块面积为0.1公顷,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用测绳圈好。破坏性调查不能在该固定标准地中进行。
标准地环境记录:
记录森林的层次结构、郁闭度、各树种密度、林下植物的种类及状况。
样地内每木调查:
在各样地内,对样地内全部树木,逐一地测定其胸高直径、树高并记录,每测一树要进行编号,避免漏测。胸高直径D是采用1.3m高的标杆,在树干上坡一侧地表面立上标杆,在齐杆的上端,用卷尺测定树干的圆周长,以此求出直径(以cm为单位),或用测围尺直接量得直径。树高H的测定采用测杆或测高器为工具,在测树高时一定要以测量者能看到树木顶端为条件,尽量减少误差,以m为计量单位。
6. 生物量是什么
生物量
生态系统中,在某一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含的一个或几个生物种,或一个生物群落所有的个体总数。例如,我国大连浅海泥沙中,生活着一种瓣鳃纲动物━━蛤仔,最大生物量为每平方米72个,重122.44克。
科学家测得,热带雨林平均每年每平方米能生产2,200克干的有机物;岩石、沙漠和冰地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只有3克;海洋每立方米则是330克。由于生物体含水量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用干重而不用湿重。生物量也可以用热量单位,如卡、千卡来表示。例如,一只田鼠干重10克,每克的热量换算值为5.6千卡,它的热量就是56千卡。假如某一个生态系统中共有1,000只田鼠,平均每只干重10克,那么这田鼠种群的生物量为10,000克,或者为能量56,000千卡。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植物被动物吃掉以后,动物得以生长、发育,它们的产量叫次级生产量。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人们希望初级生产量与次级生产量保持动态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就会受到破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能量消耗不断增大,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环境破环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世界各国对生物量的转化极为重视,同时十分注意生物量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例如建立能量种植园,大量栽培高光效植物。中外,通过人为地控制细胞光合作用 "装置",生产人类的理想燃料氢气,研究生物量的气化,生产煤气、甲醇等,前景也十分诱人。
科学家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关键性技术领域里,生物量转换技术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资源短缺和涨价使得逐渐应用新的生物量转化技术更加富有经济意义,它将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产品。
7. 如何测定森林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列几种:
(1)收获量测定法
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取样测定干物质的热量,并将生物量换算为 g / (m2·a) .
(2)氧气测定法
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用三个玻璃瓶,其中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在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瓶)以测定水中原来溶氧量.根据初始瓶、黑瓶、白瓶溶氧量,即可求得净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
(36)CO2 测定法
用塑料帐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进入和抽出空气中 CO2 含量.如氧气测定法中的黑白瓶法比较水中溶氧量那样,本方法也要用暗罩和透明罩,也可用夜间无光条件下的 CO2 增加量来估计呼吸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把放射性 14C 以碳酸盐的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培养,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因为浮游植物在暗中也能吸收 14C 因此还要用“暗呼吸”作校正.
8. 生态学家确定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一般有3种
取样法.第一种方法不可能实现,因为一个森林中的植物不可能人工数清的.第二种,植物都是静止的,标记的树并不会在该种群里移动,也不能说明.第三种是最理想的,在该中群内随机抽样,并统计该样本中数目.既合理,也不困难.
9. 如何计算生物量
测定步骤
1、标准地的建立:
根据标准“生物群落监测中的调查采样”中的规定,建立具有代表性标准地若干地块,一般块数要大于6,每块面积为0.1公顷,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用测绳圈好。破坏性调查不能在该固定标准地中进行。
2、标准地环境记录:
记录森林的层次结构、郁闭度、各树种密度、林下植物的种类及状况。
3、样地内每木调查:
在各样地内,对样地内全部树木,逐一地测定其胸高直径、树高并记录,每测一树要进行编号,避免漏测。胸高直径D是采用1.3m高的标杆,在树干上坡一侧地表面立上标杆,在齐杆的上端,用卷尺测定树干的圆周长,以此求出直径(以cm为单位),或用测围尺直接量得直径。
树高H的测定采用测杆或测高器为工具,在测树高时一定要以测量者能看到树木顶端为条件,尽量减少误差,以m为计量单位。
森林生物量
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劣和功能高低的最直接的表现,是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综合体现。森林生物量的定量估算为全球碳储量、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增加森林生物量是必然的,而地下生物量是森林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群落的生物量是指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的有机质总量,通常的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积累的平均质量或能量来表示。生物量中的现存量则是指活有机体的干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包括林地积累的枯落物。
当今普遍使用的生物量概念是后一种含义,即活有机体干重,不包括枯枝落叶层。森林群落生物量包括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
10. 地下生物量及其结构测定的意义
生物量(biomass) ,是生态学术语,或对植物专称植物量(phyt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通常用kg/m2或t/hm2表示。
植物群落中各种群的植物量很难测定,特别是地下器官的挖掘和分离工作非常艰巨。出于经济利用和科研目的的需要常对林木和牧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调查统计,据此可以判断样地内各种群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
林下植被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即在样地中机械布设5-10个1-2m2的样方将其中的草灌木(地上、地下)全部收获称重、并烘干测干重率。以样方的平均值推算全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
(10)如何进行森林群的生物测定扩展阅读:
生物量监测
乔木层器官生物量:径阶等比标准木法,每五年一次,分别干、枝、叶、花果、根。
乔木层的生物量是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最重要组成,对其的准确测定对于研究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本标准规定了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径阶等比标准木测定法,适用于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也适用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径阶等比标准木法按径阶等比选择标准木,对每一株标准木的各器官分别测定其千物质质量,建立其与直径或胸径和高度的回归方程。
将样地中各乔木的自变量(直径、胸径和高度等)代入方程,即可求得各株的生物量。将各株的生物量求和后即得样地乔木层的总生物量。此方法比原始收获法的劳动强度小,比平均标准木法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