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高中生物有哪些概念是相同的

高中生物有哪些概念是相同的

发布时间:2022-06-22 07:22:09

❶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生物名词及其概念汇总

你好!
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种群: 是一定自然区域内 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收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演替。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希望可以帮到您!

❷ 高中生物知识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 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细胞增殖
名词: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细胞的分化
名词: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新陈代谢与酶
名词: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神经调节
名词: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7、 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12、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减数分裂和有性殖细胞的形成
名词: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2、精原细胞:精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3、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①大小(长度)相同 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4、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5、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6、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7、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DNA的结构和复制
名词: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基因的表达
名词: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间断的直线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2、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3、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4、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5、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6、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7、起始密码子:两个密码子AUG和GUG除了分别决定甲硫氨酸和撷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8、终止密码子:三个密码子UAA、UAG、UGA,它们并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质合成过程中,却是肽链增长的终止信号。9、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名词: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1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名词: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 :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 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 yr→F2: 1 YyRr:1Yyrr :1yyRr :1 yyrr。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 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名词: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4、染色体组 : 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名词: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名词: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❸ 高中生物,两个不同区域的同一种植物是同一个种群吗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形成的群体。如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
物种是指所有同种生物、但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群体。如全世界所有的鲤鱼。
这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内涵:都指的是同种生物。
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是:种群是在一个小范围的同种生物,而物种指最大范围内所有的同种生物。

❹ 高中生物 相对形状的概念 同种生物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 这个同一能改成相同吗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同一 改成 相同 也无可厚非,但后边有 不同表现类型,有点别扭,还是 同一 好。

❺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到必修三的概念总结

2012届高三生必读:85个经典高考生物考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❻ 高中生物知识点有哪些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高中生物有哪些概念是相同的扩展阅读:

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重要作用: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植物缺少(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❼ 高中生物,连续遗传,隔代遗传,交叉遗传分别是指什么,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LZ您好
连续遗传说的是显性性状的遗传,当亲本一方为纯合子AA时,无论另一方如何,后代一定含有至少一个A(AA,Aa)也即显性基因A的表达发生了连续遗传.
隔代遗传说的是隐性性状的遗传,当亲本一方为aa时,体现出隐性性状,另一方为AA,后代统统是Aa,F1自交,F2出现了aa的个体,像这样F1没有和亲本一致的个体,F2却突然又冒出来的现象,就是隔代遗传
当然有的隔代遗传是伴性的,譬如父亲红绿色盲(X(b)Y),女儿一定是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但是却视力正常,女儿给父亲生了一个外孙,又有50%概率外孙是红绿色盲(X(b)Y),这就是伴性发生的隔代遗传.当然,红绿色盲也是隐性的性状.而这种遗传又可称为交叉遗传.因为是男->女->男这样的形式.

❽ 急求:高中生物概念两个—物种、激素。还有癌细胞的特点。在这里谢谢各位了。

物种:同一种生物的总称,即指同一类生物
激素: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包括: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两种。

❾ 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定向改变生物DNA的技术;基因检测是指运用DNA分子杂交(就是利用基因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检测,检测胎儿基因就是获取胎儿的DNA进行分子杂交;原理是1.物种多样性原理(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3.协调与平衡原理(协调是指作物要能在相应的环境中生存,比如你不能在北极种热带雨林的作物;平衡是指作物不能破坏这个生态环境,比如水葫芦的引入就破坏了很多湖泊的平衡)4.整体性原理(是指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简单的说不能应为建设生态工程就把人饿死)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这里面分2个,一个是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一个是整体作用大于简单部分的部分加和)
原理?好像就是遗传学3定律吧,我们这里只考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个貌似一下说不清楚。至于下个,我记得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以及温和性(是指使用条件温和)考的比较多。
具体你是哪里不懂我也不知道,就先回答这些。

❿ 高中生物概念知识点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一、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二、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三、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四、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改良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性糖: 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

五、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性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 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 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性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六、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做单细胞蛋白。

七、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八、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九、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十、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十一、载体与运载体

载体: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载体。

运载体:在遗传工程中,用于把外源基因运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十二、糖被与珠被

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保护、润滑、细胞表面的识别。

珠被:植物胚珠组成部分之一,位于胚珠的表面,包被整个胚珠,具保护作用。胚珠形成种子时,珠被发育成种皮。

十三、中心体与中心粒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种细胞器,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中心粒;组成中心体。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粒移向细胞另一极。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十四、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水状液体,含有细胞代谢活动的产物,其成分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色素、生物碱、无机盐等。

细胞内液:一般是指动物细胞内的液体,是相对细胞外液而言的。

十五、B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

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体内流动,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记忆细胞能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 淋巴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体内流动,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并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则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十六、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体积微小、单细胞或群体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如草履虫、衣藻、变形虫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它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较少,一般只有核糖体,如支原体、细菌、蓝藻和放线菌等

十七、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与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分裂:指细胞繁殖子代细胞的过程。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方式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细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结果细胞数目并没有增加。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种特性称之。但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十八、脱分化与再分化

脱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十九、细胞株与细胞系

细胞株:动物细胞培养中,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细胞的生长就会出现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度过“危机”而继续传下去,这些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

细胞系: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当细胞株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二十、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中间代谢

合成代谢:也称同化作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也称异化作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并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中间代谢:新陈代谢中间过程的总称。

二十一、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

扩散:一般是指自由扩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质的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自由运动,如CO2、O2、H2O、胆固醇、甘油等物质。这种运动是自发的,不需要外界对它做功(不耗能的)。

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可以说是自由扩散,又可以说是渗透。而CO2、O2等物质的扩散只能是自由扩散而不能称为渗透。

二十二、蒸馏、蒸发与蒸腾作用

蒸馏:把液体混合物加热沸腾,使其中沸点低的组分首先变成蒸汽,再冷凝成液体,以与其他组分分离或除去所含杂质。

蒸发: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

二十三、层析液与解离液

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二十四、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二十五、同化作用、消化作用、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同化作用:(见第十九条合成代谢)

消化作用: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分子结构复杂、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经这个过程,使其能透过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由循环系统送到全身利用。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铵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许多微生物(尤其是各种反硝化细菌),在土壤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还原成氨及游离氮的过程。

二十六、转氨基与脱氨基

转氨基:一种氨基酸的氨基经转氨酶催化转移给α-酮酸,形成新的氨基酸。

脱氨基:把氨基酸分解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其中氨基可转变成尿素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也可合成糖类或脂肪。

二十七、呼吸运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呼吸运动:指胸腔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二十八、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与兼性厌氧型

自养型与异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前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满足自身的需要。根据合成有机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异养型没有这种本领,只能依赖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

需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异化作用的三种类型。需氧型是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摄取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维持生命活动。厌氧型是在缺氧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兼性厌氧型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以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二十九、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随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

三十、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次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它们可能积累在细胞内,也可能排到外环境中。

三十一、适应性与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即生物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

应激性:生物对外界的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称之。由于生物具有应激性,因而能够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三十二、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

生长激素: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

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类营养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质,如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种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能诱发基因突变,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三十三、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的生成,激发和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对机体代谢也有明显影响。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催乳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调控某些动物对幼仔的照顾行为,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的活动等。

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三十四、侏儒症与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厘米,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

三十五、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指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神经中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三十六、趋性与向性运动

趋性: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趋光性等。

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三十七、白细胞介素-2与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2: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效应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护细胞不受病毒感染。

三十八、生殖、生长与发育

生殖;亦称“繁殖”,生物孳生后代的现象。

生长:通常指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的增加。

发育:生物体生活史中,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在高等动植物中,一般指达到性机能成熟时为止。

三十九、无性生殖细胞与有性生殖细胞

无性生殖细胞:其产生不经过减数分裂,无性别之分,发育成的后代也无性别之分。无需经过两两结合,就能发育成新个体。如根霉产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细胞:其产生需经减数分裂,有性别之分,如精子和卵细胞。需经过两两结合,形成合子,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后代有性别之分。但有些不经过两两结合也能发育成新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的。

四十、孢子和芽孢

孢子:真菌和一些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的生殖细胞,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无性孢子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壁厚。具有很强的抗性,遇到适宜的环境又可萌发生成细菌繁殖体。

四十一、芽与芽体

芽:植物尚未发育成长的枝或花的雏体。根据着生位置有顶芽、腋芽(侧芽)和不定芽之分。

芽体:无脊椎动物(如水螅)和某些微生物(如酵母菌)体旁或体后端长出的小体。能通过出芽生殖(无性生殖)形成子体。

四十二、出芽生殖与营养生殖

出芽生殖:在母体一定部位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以后,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与母体一样的新个体。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在与母体脱落后,能够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四十三、极核与极体

极核:是被子植物胚囊的结构之一。每个胚囊中有两个极核。它是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细胞(其中3个消失),一个大孢子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2个极核和5个其他细胞。它们的基因型都相同。受精时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成胚乳。

极体:由动物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伴随卵细胞形成的。通常一个卵原细胞经两次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这四个细胞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极体不参与受精,产生后逐渐退化消失。

四十四、胚、胚珠、胚囊与囊胚

胚:动物由受精卵或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幼体。或指植物种子或颈卵器内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植物幼体。种子植物的胚有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的分化。

胚珠:种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即发育成种子的结构。被子植物胚珠的结构可分为珠被和珠心两部分。

胚囊;在被子植物中位于胚珠的珠心内,为具有卵细胞、助细胞、极核和反足细胞的结构。受精后,受精卵在胚囊内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囊胚: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典型的囊胚呈囊状,中央有空腔,称为囊胚腔。

四十五、核孔、胚孔、珠孔

核孔;细胞内核膜上的小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孔道,某些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它进出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

胚孔;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时期,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道。

珠孔:植物胚珠上端珠被未完全闭合而留下的孔隙,是花粉管进入胚珠内的通道。

四十六、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碱基与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结合而成的化合物。与核苷酸的区别为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碱基、五碳糖与磷酸三者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人体中的氨基酸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十七、遗传信息与密码子

遗传信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密码子: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四十八、质体与质粒

质体:植物细胞质中的一类细胞器,具双层膜,依其所含色素不同,可分为白色体(不含色素)、叶绿体和有色体。

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的很小环状DNA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其能“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细胞中,一般来说,它的存在与否对宿主细胞生存没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完成。

四十九、杂交、自交、测交与回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自交: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于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遗传学上把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相交也称为自交。

测交:遗传学研究中,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交配,用来测定杂种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杂交,所得的子一代继续与亲本相交配的一种杂交方法。

五十、单倍体与多倍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阅读全文

与高中生物有哪些概念是相同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