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同一种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
1.为什么同一种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变化?
答:生物的基因在遗传中会出现变异,根据“蝴蝶效应”,时间越长,代数越多,变化就会越明显。
2.为什么不同年代的地层中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答:因为生物是在不断地演化,而一个生物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生物会留下那一时期的遗骸,恰恰生物演化过程和地层变化一样漫长,所以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物就留在了不同的地层中,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生物变异和进化的过程。
3.为什么有些动物肢体的动作方式完全不同,而它们的骨骼排列会如此相似?
答:骨骼只起到连接作用,而生物的运动方式与肌肉分布有关。
‘贰’ 淘汰千年的古老生物,如今为什么会重现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已经诞生了46亿年,有了根深蒂固的根基。它是众多星体中最特殊的一颗,拥有智慧的星球,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每个生命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地球总共经历5次物种大灭绝,尤其是恐龙一夜间的销声匿迹,令人印象深刻。
5
如今的科学技术足够发达,我们无法了解海洋深处到底有什么,所以对这些生物的了解也比较片面,有很多人类尚未挖掘出的物种,维护好生态的平衡,它们才会有复活的可能性,科学家发现消失已久的腔棘鱼,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它也属于远古生物的一种了。等到科技达到全新的阶段,或许会有更多灭绝生物的涌现,你们对此抱有怎样的态度呢?
‘叁’ 为什么时间越久,动物的分层越复杂
动物行为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首先说这只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绝对的。比如:猪肉绦虫比草履虫高等,但前者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都完全退化了,别说复杂的行为,就连简单的行为也没有。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较简单,他们的行为大都是简单的趋性、反射和本能,如昆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越是高等的动物,神经系统就越发达,运动能力就越强,行为的表现也就越复杂,例如:年幼的黑猩猩能够模仿成年黑猩猩用沾水的小树枝从洞穴中取食蚂蚁。 环境条件:低等动物适应环境能力较低,高等动物适应能力更强。遗传物质:高等动物显然要复杂得多,各种遗传也决定了生物的走向。高等动物后天的学习能力是相当强的。信息传递:高等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丰富,对信息的采集和理解能力更强。身体结构:这个不能说高等动物有明显的区别于低等动物的地方。人是最高等的,但人的身体结构却不能说比其它动物都有优势。
‘肆’ 地球发生过5次生物灭绝,原因是什么
当然,如果地球未来真的会发生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可能灭绝,可是人类有可能生存下去。原因就是那个时候人类的科技有可能已经非常发达了,星际移民也实现了,地球无法生存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去其它星球生存,完全不用担心人类也跟着一起消失。
‘伍’ 基因越复杂、生命周期越长的生物,进化就越慢吗
进化速率的快慢反而跟生物所处的选择压的大小更有关系。如果选择压不大,生物可以活得很舒服,它其实就不需要进化。事实上也有很多活化石生物如腔棘鱼鹦鹉螺千万年来都没什么变化。但如果选择压很大,生物为了生存其进化速率就会加大。比如在植物里面,寄生植物就比其它植物在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有更高的进化速率(Bromham et al., 2013)。这就像你要当小偷,那就注定你得过上比普通人更辛劳的生活。你得成天去挖空心思应付那些不断升级的保安系统,以及跟警察和保安斗智斗勇的生活。
首先需要时刻记住的是不是进化速率越快对生物越有利,能适应环境才是王道。 唔慢慢来吧。“基因越复杂”,基因有什么复杂的?从高等动物到低等动物基因结构和组成又没什么差距。我想题主的意思是表观结构的复杂性吧,然后结构复杂所以需要很多基因来调控这样的意思。那么控制其它变量,可以认为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进化得更慢。如果用突变率来表征进化速率,作一组数据对比:反转录病毒每一代平均有0.1个碱基突变;真核生物则大约为0.006(Drake et al., 1998)。细菌只需要很少的突变就可以改变抗生素的结合位点构型从而获得抗药性,但高等动物想要改变某个表型,从基因位点改变,到蛋白质结构改变,到蛋白质互作网络改变,到高级表观结构改变,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更不用说大部分突变都是有害突变。病毒的进化最依赖于突变,但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差,不在宿主体内很快就会死亡。高级生物虽然很难从突变获得好处,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好。所以,并不是进化速率越快对生物越有利,你明明可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然后是生命周期。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生命周期长的动物进化得越慢。比如在生命周期差距最大的植物里面,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确比草本植物的分子进化速率快(Smith & Donoghue, 2008; Lanfear et al., 2013)。这个也很好理解,生命周期越长产生后代所花的时间也越长,通过有性生殖发生基因重组的机会也会更少。但这也并不是坏事,生命周期长的动物能够在其生命周期中产生更多的后代,降低了单次生殖失败的灭绝风险。就木本植物来说,它们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反而高于草本植物(Nybom, 2004)。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由于可以进行多次生殖,有性生殖的成功率更高;而草本植物必须要保证自己能够产生后代,所以它们的自交率比木本植物高得多。而木本植物由于能长得很高,其花粉的传播面积也比草本植物大得多。这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命周期长带来的遗传多样性损失。
‘陆’ 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中,约85%的物种灭亡,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依据灭种的生物分类的属的数量,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二位。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 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除此之外,奥陶纪末期4亿多年前英国还发生了3次大规模8级火山爆发,可能也导致了全球变冷,并杀死了大量生物,最终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另有一种更受垂青的说法认为,距离地球6000光年的一颗衰老恒星发生爆炸,释放出伽马射线。伽马射线在穿越了宇宙后,击中了地球。在击中地球后,伽马射线摧毁了30%的臭氧层,导致紫外线长驱直入,浮游生物因此大量死亡,食物链的基础被摧毁,产生饥荒。同时被伽马射线打乱的空气分子重新组合成带有毒性的气体,这些气体遮挡了阳光中的热量,地球一时没有任何生机。(参考自央视纪录片《远古生物大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全球变冷事件。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在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而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迪格比迈凯轮在1969年提出泥盆纪灭绝事件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但是没有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泥盆纪火山口的证据支持。通过全面的环境分析,元素分析,热冷气候快速变化分析,少雨、海平面下降、海水含氧量下降,这些变化可能也是造成大规模灭绝中的一个因素。
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关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发生过程,已有多种假设,包含剧烈与缓慢的过程;剧烈过程理论,包含大型或多颗陨石造成的撞击事件、连续性火山爆发、或是海床急骤释放出大量甲烷水合物。缓慢过程理论,包含海平面改变、缺氧、以及逐渐增加的干旱气候。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科学家认为,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岩浆。大量岩浆由于不明原因,从美国东部以及加勒比地区喷涌而出,在地表形成一道长约2500千米,宽50米的裂缝,把盘古大陆分成两半。约1800万立方千米的岩浆开始从这道裂缝喷出。岩浆扩散的速度极快,1天就能淹没200平方千米的地区。岩浆所到之处,一切生命都被摧毁。岩浆烧毁了大片森林,破坏了食物链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从植食性动物到顶级掠食者都在饥饿中艰苦地挣扎,大批动物因此灭绝。火山喷发,同时还喷出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扩散到了大气中,遮天蔽日。火山喷发出的热气无法扩散,导致全球气温剧烈升高。全球平均温度,从灾难发生前的16摄氏度,在数百年间迅速升高至30摄氏度。这摧毁了剩余的大部分植物,使得饥荒更加严重。由于有毒气体与植物消失等因素,大气中的含氧量也迅速下降,动物们感到呼吸困难,这也摧毁了很多动物。灾难发生约一万年后,大气中的含氧量下降到了10%,而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上升至8%。呼吸功能较差的鳄类动物大多因无法适应低含氧量而灭绝。大气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连续数万年的酸雨的泛滥使植物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土壤发生酸化。灾难发生10万年后岩浆,岩浆烧毁了大片森林,只剩易燃的枯木。枯木在高温下开始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灰烬。数百吨的灰烬在大气中滚动,摧毁了所到之处的大部分事物。灾难发生20万年后,岩浆终于停止了喷发。但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球获得的太阳能只有平时的50%。火山喷发形成的热量耗尽后,地球进入了大规模的冰期中,全球平均气温从原先的30摄氏度迅速下降至10摄氏度。大批动物的卵因此无法孵化,很多动物因此灭绝。地球开始了十多万年间的第一场降雪。大雪持续了数年,覆盖了大片纬度较高地区。30万年过去了,冰期终于结束了,新增的灭绝因素也逐渐减少,但此时,地球上的生命迹象已几乎消失,地球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机。总之,滚烫的蒸汽、1800立方千米岩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忽冷忽热的极端气候、连下数万年的酸雨、极低的含氧量……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中大西洋岩浆区灭绝事件。
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关于这次灭绝,最通常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一颗十公里宽的小行星碎片抵达地球,它质量达20000亿吨,速度在地球引力下快速加快,从每小时6.5万公里增加到7.2万公里,合每秒20公里,这么快的速度,大气层根本无法减速。它进入大气层,开始燃烧,温度接近20000℃,亮度是太阳表面的100万倍,它飞越大西洋,朝墨西哥撞去,但当时的中国东海岸也能看见它。它5秒内就穿越了大气层,爆炸威力相当于1亿兆吨TNT当量。它撞击了墨西哥湾浅水区,那里的海水被蒸发,以每小时16万公里的速度冲击外太空。撞击使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形成了一片温度高7800℃的云层,5小时内,这片热云便包围了地球,但却难以消散,小行星还引发了地震和海啸,致使火山大量喷发,云层厚几千米,以至于阳光不能穿透, 全球温度急剧下降,这种黑云遮蔽地球长达数十年之久,植物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 海洋中的藻类和成片的森林逐渐死亡,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了,大批的动物因饥饿而死,其中就有恐龙。支持小行星撞击说的科学家们推断,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龙也饥饿而死;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撞击假说的支持者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在白垩纪和古近纪地质界线上发现的铱异常和冲击石英。科学家推测,这种高含量的铱元素就是那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的,冲击石英就是在撞击过程中形成的。美国人查特吉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假说。他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兇手不是一颗小行星或者陨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击到地球上,形成一个环绕地球一周的撞击带,其中有2块巨大的彗星体成为了恐龙大灭绝的“主犯”:一块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墨西哥湾附近的巨大的陨石坑,另外一块撞击到现在的印度大陆上,形成的陨石坑比墨西哥湾附近的陨石坑还大。
‘柒’ 越久生物是什么东西
上海久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生物医药及植物药理的专业研究与应用,在医药技术领域里主要在糖生物工程领域开发寡糖为主的健康医药、保健食品等,对人类健康、医疗、防治疾病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许多疑难疾患防治总结许多新方法
‘捌’ 为什么以前生物那么大现在却越进化越小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句话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在动物社会里面,都是非常适用的一句话。因为之前的生物在生长的环境当中是没有人类的干预,当时的地球状况和现在的地球状况已经是截然不同了。他们的一些身体机能并不能适应气候或者是环境的变化,他们只能进化,选择有利的方向去进化。就好比如说长颈鹿其实在之前还有一种是叫短颈鹿的,因为当时的动物比较多,他们把草原的草都吃光了,灌丛的草也吃光了,就剩下树上面的叶子,但是这些只有长颈鹿可以吃得到,短颈鹿没有办法吃掉,久而久之他们没有食物,短颈鹿都死亡了,那么也就是这一个物种发生了一个进化,把长颈鹿都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