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非电离辐射是指什么
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低能量的电磁辐射。有紫外线、光线、红外线、微波及无线电波等。它们的能量不高,只会令物质内的粒子震动,温度上升。
按照辐射粒子能否引起传播介质的电离,把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实电磁辐射只是一种电磁波。 我们常说的非电离性的电磁波是指频率在30~3000MHz的射频和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令中性分子及原子电离,故有非电离性称谓。
(1)非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有哪些扩展阅读:
非电离辐射的分类: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类。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自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通常把这些天然辐射源的照射称为天然本底照射。
本底照射主要来自宇宙线、地球本身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可以从外部对人体引起照射,亦可因空气、水、食物中含有这些放射性核素,通过吸入或食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非电离辐射
B. 请问非电离辐射指的是什么
非电离辐射是指波长较长、频率较低、能量低的射线(粒子(主要是光子)或波的双重形式)或电磁波,无法从(绝大多数)原子或分子里面电离(ionize)出电子。非电离辐射可以在介质或真空中传播。真空中非电离辐射皆以直线传播,穿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非电离辐射包括:有热效应非电离辐射:会产生温度变化(可见光、红外线)。无热效应非电离辐射:不会产生温度变化(紫外线、无线电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非电离辐射就是不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的辐射。就是指波长较长,频率较低的一部分电磁波。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长波、短波、微波、无线电、可见光、红外线。这些都属于非电离辐射。但是紫外线当中有一部分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辐射(根据波长和频率判断)。
C. 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的区别是什么
电离和非电离辐射有3点不同:
一、两者的概述不同:
1、电离辐射的概述:指携带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
2、非电离辐射的概述: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
二、两者的特性不同:
1、电离辐射的特性: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放出(ionize)一个或几个电子。非电离辐射则不行。电离能力,决定于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
如果射线没有带有足够电离能量的话,大量的射线并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物的电离。电离辐射的全称是致电离辐射,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的辐射。
2、非电离辐射的特性:非电离辐射不会电离物质,而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之旋转,振动或价层电子轨态。非电离辐射对生物活组织的影响;不同的非电离辐射可产生不同之生物学作用。
三、两者的分类不同:
1、电离辐射的分类: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2、非电离辐射的分类: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
D. 谈谈身身边的非电离辐射及防护方式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是从细胞开始的。它会使细胞的衰亡加速,使新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或造成细胞畸形,或造成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改变。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可对上述反应进行修复,从而不表现出危害效应或症状。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或组织具有的修复能力,就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病变。下表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的生物效应。从中可以看到: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雷姆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受损伤。当然各个人的抵抗能力和体质是有所不同的。
“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希伏”,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希伏。希伏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伏、微希伏。1希伏=1000毫希伏;1毫希伏=1000微希伏。
E.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冲刺:非电离辐射考点精讲
【导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一直是历年来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的高频考点以及重难点,为帮助大家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冲刺:非电离辐射考点精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点精讲】
1.非电离辐射:在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12eV以下),不足以引起组织电离的辐射线。非电离辐射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红外辐射与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与微波)。
(1)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脱发)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大强度微波辐照可致微波白内障,此外,还可引起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引起生物学效应,可分为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
(2)红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皮肤灼伤,红外线白内障、慢性充血性睑缘炎等。
(3)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①远紫外区(短波紫外线),波长100~290nm,具有杀菌和致皮肤红斑作用,为灭菌波段;
②中紫外区(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20mn,具有明显的致红斑和角膜、结膜炎效应,为红斑区;
③近紫外区(长波紫外线),波长320~400nm,可产生光毒性和光敏性效应,为黑线区。
2.激光对机体影响:①产生热效应;②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去活性;③光化学效应、机械压力效应和电磁场效应。
激光对人体组织的伤害和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激光的波长、光源类型、发射角度、辐射强度、受照时间以及生物组织的特性与光斑大小。眼睛是激光损伤的易感而脆弱器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能量或功率足够大时可引起皮肤灼伤。
【进阶攻略】1.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可引起皮肤红斑并残留色素沉着,严重者可诱发皮肤癌。
2.波长为250~320nm,可引起电光性眼炎(多见电焊辅助工)和雪盲。
雪盲:是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由于大量反射的紫外线照射,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易错易混辨析】生物学效一般规律是随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其强弱顺序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功率密度相同时,脉冲波>连续波。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布的关于“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冲刺:非电离辐射考点精讲”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环球医学在线好课(hqyx24ol),获取更多资讯,更有机会免费领取学习资料与免费课程哦~
F. 电磁辐射有哪些种类它们对人体危害个有什么特点
电磁辐射根据频率或波长分为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包括:电力,无线电波,微波,太赫兹辐射,红外辐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无线电波的波长最长而伽玛射线的波长最短。X射线和伽玛射线电离能力很强,其他电磁辐射电离能力相对较弱,而更低频的没有电离能力。
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和强度的大小。一般而言,频率愈高,强度越大,能量就愈大。高频率(短波长)电磁波的光子会比低频率(长波长)电磁波的光子携带更多的能量。一些电磁波的每个光子携带的能量可以大到拥有破坏分子间化学键的能力。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
1、热效应
人体的70%以上都是水,水分子内部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是一种极性分子,而这种极性的水分子在接受电磁辐射后,会随着电磁场极性的变化做快速重新排列,从而导致分子间剧烈撞击、摩擦而产生巨大的热量,使机体升温。
2、非热效应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低频电磁辐射的长期影响,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会遭到破坏。
3、累积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电磁辐射
G. 辐射生物效应有哪些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可能产生各种健康效应: 按效应发生的个体的不同分为: 按效应发生的个体的不同分为: 躯体效应:发生在受照者本人身上; 遗传效应:发生在受照者后代身上。 遗传效应:发生在受照者后代身上。
1.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是指辐射效 应的发生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 阈值,它主要是针对小剂量(小于0.2Gy )、小剂量 率(小于0.1 mGy/min )的慢性照射,如致癌效应和 遗传效应
随机性效应
确定与辐射关联的肿瘤:白血病、甲状腺癌、 确定与辐射关联的肿瘤:白血病、甲状腺癌、皮肤基底 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遗传效应:生殖细胞非致死辐射损伤遗传至下一代,致 遗传效应:生殖细胞非致死辐射损伤遗传至下一代, 其变异及畸形的一类效应,是随机效应的特例。 其变异及畸形的一类效应,是随机效应的特例
确定性效应
有明确的阈值,在阈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应 ,达到剂量阈值则有害效应肯定发生,且辐 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 它主要针对大剂量、大剂量率的急性照射, 一般主要是事故照射。
H. 辐射有几种
辐射指的是能量以波或是次原子粒子移动的型态传送。辐射之能量从辐射源向外所有方向直线放射。
辐射以电磁波和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放散。无线电波和光波都是电磁波。它们的传播速度很快,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波(3×10^8米/秒)相同。
可见光也属于辐射,一般可依其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分类为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一般普遍将这个名词用在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非电离辐射则否。辐射活性物质是指可放射出电离辐射之物质。电离辐射主要有三种:α、β及γ辐射(或称射线)。
I. 辐射有哪些
一、辐射包括哪些种类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辐射按伦琴/小时(R)计算。辐射的主要分为两类:
电离辐射
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一般而言,电离是指电子被电离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由于细胞由原子组成,电离作用可以引致癌症。一个细胞大约由数万亿个原子组成。电离辐射引致癌症的机率取决于辐射剂量率及接受辐射生物之感应性。α、β、γ辐射及中子辐射均可以加速至足够高能量电离原子。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之能量较电离辐射弱。非电离辐射不会电离物质,而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之旋转,振动或价层电子轨态。非电离辐射对生物活组织的影响近年才开始被研究。不同的非电离辐射可产生不同之生物学作用。
二、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1、 放射性辐射都有伤害,剂量越大伤害越大,没有安全值。“一定量的辐射对人体有益”没有根据。
2、 对于癌症,辐射伤害的效应是累积性的。
3、 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伤害(300到400年背景辐射),癌症患病概率提高5.5%(绝对值,即如果本来患癌概率是30%,增加5.5%后就是35.5%)。
4、 涉及辐射伤害的设施(环境)安全标准中,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额外辐射不能超过5毫西弗,专业人员一年不超过50毫西弗,五年总和不超过100毫西弗。
5、 短期内接受到100毫西弗以上的照射,就可能患急性放射病(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高烧,等)。
6、 短期内接受到3000-4000毫西弗照射,30日内致死率为50%。6000-7000毫西弗致死率为99.9%。
7、 吸收到人体放射性元素引起的内照射危害远远大于外部照射,特别是α辐射(氡,镭,铀,钍,钚等重离子及其衰变链元素上的辐射主要都是α辐射)。同样能量的阿尔法辐射造成的辐射伤害是β和γ辐射的20倍,一般阿尔法粒子的能量还是β和伽马粒子的四五倍。所以内照射情形,一次阿尔法衰变造成的伤害是一次β衰变的100倍左右。γ辐射一般会穿透人体,损害要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