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rha在微生物学中代表什么

rha在微生物学中代表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2 22:26:21

Ⅰ 土力学中 渗透变形实验原理中公式 J=F=rhA r代表什么意思 麻烦给详细解释下

由于有些符号在网络编辑区域打不出来,我用截图的方式写了,你理解下吧,如有不清楚的可以追问。

Ⅱ 什么是大黄

正确答案:是一种药

Ⅲ 天然药物化学中的glc和rha什么

glc或者glu都是葡萄糖Glucose
rha为鼠李糖rhamnose

Ⅳ 微藻是什么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属于低等水生植物,每个微藻平均大约只有5微米。微藻种类繁多,通常是指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总称。截至21世纪初已发现的藻类有三万余种,其中微小类群就占了70%,即两万余种。但是,限于不同藻类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微藻都能用于人工培养,目前(2012年)有大量培养或生产的微藻分属于4个藻门:蓝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和红藻门。微藻 - 生物学特性与其他生物相比,微藻具有如下特点:1、最低等的、自养的放氧植物;2、单细胞结构,呈群体或丝状的,大多数是浮游藻类;3、种类繁多、分布极其广泛的一个类群;4、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或是潮湿的土壤、树干等处,在有光及潮湿的任何地方都能生存;5、生长周期短(几天);6、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含量可达细胞干重的30%~70%,其中生长快的微藻藻种通常含油量为10%~20%,含油量大于60%的藻种则生长速度较慢;7、微藻细胞小、细胞壁大多坚硬,因此用于制造生物柴油需要具有较好的藻体收获和细胞破壁技术;8、对水有净化作用。微藻 - 成分微藻细胞中含有:蛋白质、脂类、藻多糖、β-胡萝卜素、多种无机元素,如Cu、Fe、Se、Mn、Zn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和化工原料。1、蛋白质微藻的蛋白质含量很高,粗蛋白含量超过60%,生物学产量高于任何作物,是单细胞蛋白(SCP)的一个重要来源。2、多种维生素微藻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E、硫胺素、核黄素、吡多醇、维生素B12、维生素C、生物素、肌醇、叶酸、泛酸钙和烟酸等增加了其作为SCP的价值。3、胡萝卜素微藻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藻粉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14%,具有着色和营养的作用。4、甘油藻细胞中甘油含量较高,是优质的化妆品原料,也是化工、轻工和医药工业中用途极广的有机中间体。5、藻多糖藻多糖复合物可作为免疫佐剂增强抗原性和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抑制实体瘤S180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微藻 - 用途医药工业截至2012年,已开发出的产品有天然胡萝卜素口服液、冲剂、口含片、水分散型干粉等产品。21世纪初对不饱和脂肪酸(DHA、RHA)在婴儿食品和保健品中的使用都深受人们的欢迎。微藻胶体(ECP)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食品工业藻类蛋白的生产正在迅速发展,小球藻、栅列藻、新月藻、螺旋藻己被用作蛋白质来源,小球藻、螺旋藻、杜氏盐藻还以粉剂、丸剂、提取物等形式投放保健品市场或用作食品添加剂。动物饲料人工培养用作浮游动物的饵料,成功地用在饲养鱼类或作动物性浮游生物(如红虫、牡蛎等)。环境检测微藻的生长状况能直接反映水质情况,判断空气中的毒性气体,打破常规气体样品的分析和检测,Naessens. M等人将小球藻固定在疏水膜上和膜电极相连制成生物反应器,反映空气甲醇蒸气和四氯乙烯含量。Podola B等人改用调制荧光仪检测(PAM -2000)莱茵衣藻以监测气体中的甲醇、甲醛 。环境净化Chung P.废将水处理和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结合,对沼气厌养发酵的猪粪废水进行处理,螺旋藻产量为5g /m2 /d。利用反应器挂膜技术可解决藻类和水的后续分离的问题。微藻生长脱氮除磷、难降解有机物、及Co、Mn、Hg等重金属离子。微藻还能吸收一定浓度NOx, SOx, H2S,在挪威、日本早已开始研究培养微藻进行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微藻生长周期短、耐受性的基因是生物技术关注的热点,开发新型的微藻-生物反应器,利用藻类蛋白生产口服疫苗等,用活性物质制成干粉,口服。王义琴等人将防御素基因转入椭圆小球藻细胞内,生产昂贵的防御素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个巨大的未知藻类待人们去开发。可再生能源制造微藻是制备液体燃料的良好原料。微藻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燃油热值高,是木材或农作物秸秆的1.4~2倍。与其他生物材料相比,微藻的产油效率相当高,在一年的生长期内,一公顷玉米能产172升生物质燃油,一公顷大豆能产446升,一公顷油菜籽能产1190升,一公顷棕榈树能产5950升,而一公顷的微藻能产生物质燃油95000升。而且不和食物争夺农田,它们可生长在田边地角,甚至是农业和生活废水中。微藻制油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微藻自身的生物质从而固定了碳元素,再通过诱导反应使微藻自身的碳物质转化为油脂,然后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微藻细胞内的油脂转化到细胞外,进行提炼加工从而生产出生物柴油。

有机化学中rha是什么

药物名称: 二十五碳三氨基六烯酸 药物别名: 溶菌酶酸,DHA 英文名称: Remadahexaenoic Acid 分子式:C25H48(NH2)3COOH,C26H54N3O2 说明:白色晶体,浓溶液是黏稠的无色透明液体。弱酸性,是合成溶菌酶的主要物质之一。

Ⅵ Ara.Fuc、Xly、Gal、Man、Glc、GalA分别指什么

Ara 阿拉伯糖 fuc 果糖 Xly 木糖 gal 半乳糖 man 甘露糖 glc 葡萄糖
gala 半乳糖酸

Ⅶ 昆虫病原线虫定义

昆虫病原线虫

昆虫病原线虫

在所有的用于昆虫生物防治的线虫中的研究中,斯氏线虫科和异小杆线虫科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有关它们的报道呈指数增长。这两科线虫与嗜线虫致病杆菌属(Xenorhabs)互惠共生,它们在行为上相似,被认为是一体的。

这些线虫的自由生活的、不取食的侵染期幼虫既可属于拟寄生物或捕食者,又可称之为致病微生物。作为拟寄生物或捕食者,它们具有能动的化学感受器;作为病原物,它们具有高毒力,能迅速杀死寄主,它们易在体外培养,具有很高的再生产潜力,有数量反应却没有能动性反应。它们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对脊椎动物、植物和其它非靶标生物却很安全,在美国是免注册产品,它们易应用于标准的喷雾设备,可以与许多化学杀虫剂混用,经得住遗传的选择性。这些线虫,因为它们作为嗜线虫致病杆菌的传播媒介,所以被称为昆虫病原物,加强了昆虫线虫学和昆虫病理学的联系。

关于昆虫病原线虫的报道多数来自1985年后,包括了生物学和生物防治、遗传学生物工程学、动物流行病学、操作技术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在日本汇编了研究指引和关于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的全面的文献目录。而且,一本关于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菌的书最近出版了。因此,这篇文章提供了线虫及其共生菌的简要背景知识,重点集中在这些线虫的最近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向。

分类学

线虫(Nematodes)

昆虫病原线虫科是单一属的,斯氏线虫有10个种,异小杆线虫有3个种。几种分类学在属和种水平上的变化引起了文献上的混乱。在斯氏线虫科中,斯氏线虫属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属。锯蜂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曾被认为是一个种,Kraussei作为nomen bium,但是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S.kraussei的分类地位一直都没有确定。苹果蠹蛾线虫(Steinerernema carpocapsae)是研究最多的昆虫病原线虫种,在1983年和1989年的文献中也指芫菁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后来确定feltiae为有效种名,代替了bibionis种,终止了一些混乱,Poinar建议的“feltiae(=bibionis)”的写法一直被采用。

在异小杆线虫属中有两个主要的变化。第一,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和H.heliothidis已被鉴定为同种,并已被确认为同种异名。第二,H.heliothidis的一个最初描述为New Zealand的种群已经被重命名为H.zaelandica。显然,在文献中斯氏和异小杆线虫的分类混乱现象需要尽可能的减少。

线虫的分离菌株称之为品系。例如, S.carpocapsae的许多品系用个体(如ALL,Hamm,Pye)、产地(如Italian,Umea,Mexican)、寄主昆虫(如Agriotos,Rhagolites)或编号(如DD-136,P7)来加以区分。一些斯氏和异小杆线虫的的品系或分离菌株,由于缺少足够的生物学和分类学特征,目前仍有未描述的和没有发现的种。

Ⅷ 须鲸的资料

须鲸科是须鲸亚目下最大的一个科,包含了两个属共计九种须鲸。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蓝鲸,最大体重达150公吨以上,体型次大的两种须鲸体重也常突破50公吨,就连本科中体型最小的小须鲸,体重也可达到九公吨以上。
俗名由来
rorqual须鲸科的成员在英文中通常统称为“rorquals”,这个名称由挪威语演变而来,原意为“有深沟的鲸”(furrow whale),这是因为它们有一项共通点:自下颔到肚脐间有许多长沟状的皮肤皱折,称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于辅助进食。同属须鲸亚目的灰鲸,以及某些属于齿鲸亚目的喙鲸类也有类似喉腹折的构造,不过前者只有四条简单的折皱,在数量上与须鲸科的数十至近百条相距甚远;而喙鲸的所谓“喉腹折”仅是两颊处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minke
小须鲸在英文里通常称作“minke”,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国籍的捕鲸炮手Meincke有关,据说他曾在二十世纪初的一次捕鲸行动中将小须鲸误认为蓝鲸而捕杀;另有一说是这位捕鲸船员认为它们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戏谑称呼。
分布
须鲸科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蓝鲸、长须鲸、座头鲸、塞鲸、与小须鲸等在各大洋都可能发现其踪迹,而布氏鲸则较为特殊,它们似乎不曾出现在北极或南极周遭的寒冷海域,而是终年停留于温、热带地区。须鲸科须鲸多半栖息于远洋而极少接近海岸,布氏鲸与大翅鲸是唯二的例外:通常前者终年皆可在近岸处发现,而后者在每年的南北迁徙途中时常会接近岸边。
在须鲸科中只有最大与最小的两个物种—蓝鲸与小须鲸—会游到南极极南端的寒冷海域。长须鲸通常不会接近南极的冰棚地区,而塞鲸的活动范围则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于陆地范围较大,对气候与洋流的影响程度较强,上述情形较不明显。)不论是哪一种须鲸,一般而言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有接近极区的倾向,而较年轻的鲸则多半留在较偏南(或北)的地方。
迁徙
大多数须鲸都在冬季时于温、热带海域繁衍后代,夏季在两极处取食丰盛的浮游生物与磷虾,为此它们每年都得作长距离的南北迁徙。布氏鲸是须鲸科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似乎没有明显觅食期与繁殖季的划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迁徙性。
摄食方式
各种须鲸的食性不尽相同,如蓝鲸仅以磷虾为食,布氏鲸则以小型鱼类为主。须鲸科的摄食行为有时被描述为“狼吞虎咽”(gulper),因为它们的进食方式是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时它们会借着扩张喉腹折来增加口腔的容积,接着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
须鲸类在全世界有露脊鲸科、灰鲸科和长须鲸科等3个科,共约6属、11种。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FONT>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
须鲸种类不多,中国发现的有9种,中国已经发现,像蓝鲸、长须鲸、大翅鲸、露脊鲸、灰鲸等

Ⅸ RHA阳性 是怎么回事

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及其诊断进展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简称B19),1975年Cossart等〔1〕在筛选献血员乙型肝炎抗原时发现,是已知唯一对人类致病的细小病毒,无胞膜、耐热,直径23 nm,基因组为线性单链DNA分子,约5.5 kb。基因组右侧编码两个结构蛋白VP1(84K)和VP2(58K),两者分别占整个衣壳蛋白的4%和96%,除了在VP1氨基末端有一227个氨基酸的独特区外,结构相同。左侧编码一个非结构蛋白(77K)。B19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人骨髓祖代红细胞,病毒受体是红细胞P抗原。

B19感染多发生在秋末、春季和夏初,几乎呈世界范围分布。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输用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潜伏期为6~8天。B19可引起许多临床表现,因感染个体的年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在儿童中可引起传染性红斑;特别是在成年妇女可引起短暂的多关节炎或关节痛;孕期感染B19可引起自然流产和胎儿水肿或死产;在潜在红细胞缺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病人,B19可引起严重的再生障碍危象;持续细小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骨髓障碍,在免疫缺陷病人导致慢性贫血〔2〕;最近还报道B19感染与急性肝炎有关〔3〕。

B19病毒的特性使其很难被某些理化方法破坏,输注经某些灭活病毒方法处理的血制品后,仍可发生B19感染,至今尚无有效的去除和/或灭活该病毒的办法。B19在供血者中的阳性率约为0.004%~0.6%〔4〕。因此对献血员以及上述特殊人群进行B19感染的筛选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B19感染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一、抗体检测(IgG、IgM)

诊断B19近期感染最敏感的试验是IgM抗体检测。大约90%的病人在症状出现后3天即可通过酶免疫试验检测到B19的IgM抗体,抗体的阳性率和滴度在发病后30~60天后开始下降。B19IgG抗体通常在发病后7天出现,持续数年〔5〕。

Anderson等〔6〕首次建立了检测B19特异IgM的试验;1983年Cohen等〔5〕描述了采用单克隆抗体诊断B19感染的IgM抗体捕获放射免疫试验(MACRIA),该试验被作为参考试验。所有这些B19-IgM检测试验使用的均是直接从急性感染的、有一过性严重病毒血症期的供血者血清中分离的病毒抗原。但由于病毒血症发生率非常低,大约1/1 000〔7〕,通常短暂且发生于症状之前,因此病毒从血清中的分离有赖于供血者血清的随机筛选。又由于该病毒的极端的组织亲和性(红细胞系统),至今对B19病毒尚无实用的体外组织培养系统,缺乏大量生产B19抗原的理想方法。虽然曾建立了B19在人骨髓原代细胞和人胎肝红细胞系统的体外繁殖B19病毒系统,但均因细胞应用的局限性以及病毒产量低,不适用于抗原的大规模生产。抗原的严重缺乏,极大地限制了B19血清学诊断的广泛应用和疫苗的研究。为此,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抗原上。重组抗原的应用将改善B19感染的诊断,使得就地筛选成为可能,结果快速,并较使用全病毒更安全,提供了B19抗原可靠而均一的稳定来源。

80年代后期起B19抗原在几种系统中得到成功表达,主要有大肠埃希菌、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以及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在杆状病毒感染的昆虫细胞中表达的重组VP1和VP2能够自我组装成类似于天然病毒的空衣壳,这对于保持其抗原性有重要意义,可取代天然抗原,更便于B19病毒抗体的检测。Salimans等〔8〕研究了B19病毒空衣壳在检测B19特异的IgG和IgM抗体中的应用。对30份在以天然病毒为抗原的RIA检测中IgG/IgM阳性的血清进行测定,结果在ELISA滴度和RIA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以VP2和VP1-VP2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该系统生产B19抗原,纯度高而且易于大规模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ubie等〔9〕对重组蛋白在检测B19IgG/IgM的不同血清学试验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包括间接ELISA(rELISA-G和rELISA-M)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G和IFA-M)。以经典的天然病毒为抗原的抗体捕获放射免疫试验(GACRIA和MACRIA)为参照试验。结果rELISA-G和IFA-G的敏感性分别为92%(77/84)和97%(68/70)。在检测B19IgM的试验中,两种采用重组蛋白的试验的敏感性均大于95%。rELISA-M的敏感性好,IFA-M的特异性好且结果准确,两者结合起来诊断近期B19感染很有意义。Schwarz等〔10〕采用天然B19病毒抗原的μ链-捕获试验与采用重组抗原的免疫印迹试验(rec-IB)和重组ELISA(rec-ELIS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ec-I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3%和96.4%,rec-ELISA为94.3%和72.7%。捕获法和rec-IB的一致性为87.8%,与rec-ELISA的一致性仅为74.4%。对于急性B19感染的病人检测抗B19-IgG,rec-IB的敏感性为94.3%,rec-ELISA的敏感性为85.7%。提示对于急性B19感染的诊断,rec-IB比rec-ELISA更可靠。

1992年Brown等〔11〕报道B19能凝集灵长类动物红细胞,但对血浆来源的病毒,该活性被其中存在的类似IgM抑制因子所掩盖。而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 f 9细胞中表达的B19病毒蛋白能强烈凝集狒狒的红细胞。基于这些发现,Cubel等〔12〕建立了抗体捕获的血细胞粘附试验(antibody capture hemadherence test)以检测细小病毒B19的IgM(MACHAT),该法与天然抗原—MACEIA的符合率为96%,且更为敏感。在应用上,MACHAT比MACEIA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猴红细胞取代了单克隆抗体和酶标抗体,作为指示系统,更便于操作。

对B19单一结构蛋白的IgG亚类水平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阳性个体血清中,对VP1和VP2,主要存在的亚类是IgG1;IgG3亚类与B19急性感染密切相关;而IgG4出现在感染数月后且为VP1所特异;VP1特异IgG3与IgG4之比对诊断近期感染很有意义,特异性98%,敏感性97%〔13〕。

为改善B19感染的诊断并鉴别原发和继发感染,Soderlund等〔14〕建立了以不同重组抗原为基础的蛋白-变性IgG亲和力EIAs。结果显示,以VP1蛋白抗原为基础的IgG亲和力测定试验高度敏感特异,适于B19近期和原发感染的鉴别。急性期感染以低亲和力抗体为主,随感染后时间的推移,抗体成熟,亲和力增高。对于近期B19感染,抗体亲和力试验比IgM检测更敏感、更方便。IgM通常持续2~3个月,低亲和力IgG抗体持续1~2个月。IgG亲和试验与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一起使用,将改善B19再次感染的诊断并能监测在高危情况下如溶血性疾病或孕期时的感染情况。进而,在有症状病人或有与B19病因学诊断一致发现时(如DNA或IgM阳性),该试验能鉴别急性和慢性感染。蛋白-变性免疫试验是一个新技术,测定IgG抗体的抗原亲和力(功能亲和力),以逐渐增加的IgG结合力作为抗体反应成熟的指标,可区分近期原发感染和既往感染,包括再次感染、内源再次激活或外源再次感染。

综上所述,在以检测B19抗体为基础的上述诊断方法中,各具优势和不足,但就采用的B19抗原来说,以重组基因抗原取代天然抗原势在必行,是能否广泛开展B19感染诊断的关键。

二、抗原和DNA检测

儿童中对B19的IgM免疫应答有个很特别的现象。在有出疹(传染性红斑)的成人中B19-IgM反应非常强,但在有同样临床症状的儿童(<13岁)中却很弱。然而当患有溶血性贫血的该年龄组儿童感染B19病毒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IgM反应特强。因此,尽管在成人依靠IgM诊断是可靠的,但在儿童中,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依靠IgM反应进行诊断,这些IgM反应不同的原因可能与B19病毒血症的强度有关。因此,IgM检测对于儿童急性感染的诊断可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手段〔15〕。此外,免疫抑制也可使B19抗体丢失,以及再次出现病毒血症。因此在免疫缺陷病人的慢性B19感染诊断,可能检测不到B19抗体,需进行B19DNA或病毒抗原的检测。

检测病毒最敏感的手段是核酸杂交。该试验被用于鉴别血清、白细胞、呼吸道分泌物、尿和组织标本中的B19DNA。由于在检测不出病毒血症情况下,B19可在骨髓细胞中长期存在,原位杂交对于特定病毒核酸在细胞中的定位很有意义。Musiani等〔16〕建立了原位杂交化学发光法通过免疫酶反应检测骨髓细胞中的B19病毒DNA,结果特异,敏感性高于比色法原位杂交。该法仅需少量细胞即可诊断B19感染,而不必抽提病毒核酸,不需要B19感染的分子方面的资料,在研究和诊断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监测慢性感染中B19在骨髓细胞中的持续复制很有意义。Gentilomi等〔17〕建立了一个简便、快速的免疫过氧化物酶斑点试验,直接检测人血清中的B19衣壳抗原。只需将血清标本点到尼龙膜上,再用抗B19衣壳蛋白VP1和VP2的单抗,通过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复合物,即可检测出该二抗原。试验可在4小时内完成。作者检测了541份血清标本,结果与斑点杂交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可比。其敏感性较斑点杂交法高,但较巢式PCR法稍低。由于该方法的敏感性水平适合急性B19感染的检测,以及从试验花费、时间和试验实用性考虑,作者认为该法特别适用于样品的大规模筛选,并可替代常规实验室评价B19感染时的DNA检测方法。

以往在献血员筛选中主要采用PCR方法,但该法检测出的阳性不能区分样本中的病毒体是否具有感染性,它可以检测出灭活的或变性的病毒。Sato等〔18〕基于B19受体是红细胞P抗原的特性,建立了快速敏感的用于大规模筛选献血员B19的功能性的方法-B19病毒受体介导的血凝试验(RHA),该法与PCR相比,简便、快速且经济实惠,其最高敏感度约为每毫升105~106拷贝个病毒基因组,按半定量PCR计算,比双向免疫扩散(DID)要敏感10 000到100 000倍,敏感性比PCR小100到1 000倍。但与PCR不同的是,RHA检测出的只是那些能与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的)病毒粒子。在检测献血员标本时,未发现任何PCR阳性而RHA阴性的样本。研究表明RHA对于检测有病毒血症的献血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足够的。

由于细小病毒B19对人致病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目前,国际上对该病毒的研究比较活跃,包括其致病性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临床及实验室诊断、分子及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疫苗的研制等。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健康认识的提高,细小病毒B19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Ⅹ 纯牛奶配方

鲜乳主要是由水、脂肪、蛋白质、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组成的一种复杂乳胶体,其中水分含量占86%~90%,因此其营养素含量与其他食物比较相对较低。牛乳的比重平均为1.032,比重大小与乳中固体物质含量有关。乳的各种成分除脂肪含量变动相对较大外,其他成分基本稳定,故比重可作为评定鲜乳质量的简易指标。 [2]
蛋白质
牛奶
牛奶
牛乳中蛋白质含量为2.8%~3.3%,主要由79.6%的酪蛋白、11.5%的乳清(白)蛋白和3.3%的乳球蛋白组成,另有少量的其他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和酶等。凡20℃下于pH4.6沉淀的牛乳蛋白被称为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种耐热蛋白质,但可在酸性条件下沉淀,酸奶和奶酪即是以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乳中酪蛋白与钙、磷结合,形成酪蛋白胶粒,并以胶体悬浮液的状态存在于牛乳中。乳清蛋白对热不稳定,加热时发生凝固并沉淀。牛乳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7%~89%,生物学价值为85,属优质蛋白质。 [2]
脂肪
乳类脂肪约为2.8%~4.0%,以微粒状的脂肪球分散在乳液中,呈很好的乳化状态,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高达97%。牛乳中的脂类主要以甘油三酯为主,少量磷脂和胆固醇,乳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复杂,油酸占30%,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占5.3%和2.1%,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己酸、辛酸)含量较高,约为9%,是乳脂肪具有良好风味及易于消化的原因。 [2]
碳水化合物
乳类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牛乳乳糖含量约为3.4%~5.4%。乳糖在肠道中能促进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率;促进肠道乳酸细菌,特别是双歧杆菌的繁殖,改善人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细菌合成B族维生素。有些人成年后多年不喝牛乳,体内的乳糖酶活性很低,不能分解乳糖,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微生物分解发酵,产生胀气、腹泻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症。这部分人群可以食用经乳糖酶处理的奶粉,或饮用酸奶。 [2]
维生素
牛奶
牛奶(17张)
牛乳中几乎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其含量与饲养方式、季节、加工方式等有关。如放牧期牛乳中维生素A、维生素D、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较冬春季在棚内饲养明显增多。牛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但夏季日照多时,其含量有一定的增加。总的来说,牛乳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核黄素、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B6和泛酸。 [2]
矿物质
牛乳中矿物质含量约为0.7%~0.75%,富含钙、磷、钾、硫、镁等常量元素及铜、锌、锰等微量元素。100mL牛乳中含钙110mg,为人乳的3倍,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牛乳中钙和磷的比值为1.2:1。牛乳中的钾、镁元素含量也较丰富,有利于控制血压,并成为动物性食品中唯一的成碱性食品。但其中铜、铁含量较低,必须从其他食物中获取。 [2]
其他物质
乳中还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肽、共轭亚油酸、酪酸、激素、生长因子和多种活性肽类等。生物活性肽是乳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经蛋白酶水解产生的,包括镇静安神肽、抗高血压肽、免疫调节肽和抗菌肽。牛乳中乳铁蛋白的含量为20~200ug/mL,具有调节铁代谢、促生长和抗氧化等作用,经蛋白酶水解形成的肽片段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2]
营养成分比较
山羊奶与牛奶和人奶总营养成分的比较
山羊奶与牛奶和人奶总营养成分的比较
山羊奶、牛奶和人奶的总体组成相似,都是由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及水组成的复合胶体溶液。3种奶中脂肪、水和热量接近,但在蛋白质、乳糖和矿物质含量上有一定差别。山羊奶和牛奶蛋白质含量接近,但明显高于人奶,是人奶的2~3倍;山羊奶和牛奶中含有较少乳糖,而人奶中乳糖含量较高,乳糖对婴幼儿智力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山羊奶和牛奶中矿物质含量较高,是人奶的3~4倍,但是矿物质含量过高会增加婴幼儿的肾脏负担

阅读全文

与rha在微生物学中代表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