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怎么判断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怎么判断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发布时间:2022-06-24 16:57:36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分几类有何区别

可以分为好氧、厌氧、兼性厌氧

❷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有哪些

根据微生物的碳源、能源、和氢供体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光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性、光能有机营养型和化能有机营养型类型 。

❸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分几类有何区别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最终电子受体的不同,分解代谢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类.
呼吸又可以分成好氧呼吸和缺氧呼吸两类.

❹ 细菌的呼吸类型有哪些个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答: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4731.htm
http://www.sw-sj.com/rwdata/wang/gzsw-xcdx8.htm
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那么,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呢?

有氧呼吸 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 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一般说来,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最常利用的物质,因此,有氧呼吸的过程 可以 表示如下: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也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255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 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那么,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生物体内的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能够进行另一类型的呼吸作用——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植物、高等动物和人来说,称为无氧呼吸。如果用于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以适应缺氧的环境条 件。它的反应式是: 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骨骼肌对氧的需要,这时骨骼肌内就会出现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它的反应式是: 此外,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 在远古时期,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那时的微生物适应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所以这些微生物(专性厌氧微生物)体内缺乏氧化酶类,至今仍只能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随着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气,于是也出现了体内具有有氧呼吸酶系统的好氧微生物。可见,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尽管现今生物体的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但仍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 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以上两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在无氧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要少得多。例如,1mol的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明显的不同(表3-1)。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虽然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同。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个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才分别沿着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全过程释放较多的能量;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则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全过程释放较少的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义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第二,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例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者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DNA重组技术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种并且提高其产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生长素等。

一、判断题1.有氧呼吸和发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动物细胞内氧化分解后,它们的最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二、选择题1.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是[ ]A.需要酶参加;B.分解有机物;C.释放能量;D.有机物彻底分解。2.下面是糖类代谢过程(以淀粉为例)的表解,其中的①、②、③、④、⑤所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A.麦芽糖、肌糖元、葡萄糖、脂肪、丙酮酸;B.葡萄糖、肌糖元、葡萄糖、丙酮酸、脂肪;C.葡萄糖、肝糖元、肌糖元、脂肪、丙酮酸;D.葡萄糖、肌糖元、肝糖元、丙酮酸、脂肪。3.人体内水的来源是[ ]①饮用水②饼干③蔬菜④烤馒头干⑤体内物质氧化分解A.① ② ③;B.③ ④ ⑤;C.① ③ ⑤;D.② ③ ④。三、简答题绿色植物和高等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被分解的相同点是什么?在缺氧条件下被分解的不同点是什么?参考答案

❺ 细菌的呼吸类型有哪些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分为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1好氧呼吸是一种递氢和受氢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产能方式;
2厌氧呼吸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低的呼吸;
3发酵不是彻底的氧化作用,产能效率低.

❻ 细菌呼吸作用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分为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好氧呼吸是一种递氢和受氢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氧化作用,是一种高效产能方式;
厌氧呼吸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低的呼吸;
发酵不是彻底的氧化作用,产能效率低。

❼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及其区别

有氧,厌氧,兼性厌氧三种。
有氧需要氧气,厌氧不需要,兼性厌氧两者皆可,如酵母菌。它能在有氧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❽ 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呼吸区别

水体中的耗氧作用可分为生物、化学和物理来源的耗氧。生物耗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溶氧,大多数情况下,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呼吸耗氧占据池塘耗氧的绝大部分。化学耗氧包括环境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还原。物理耗氧主要指水中溶氧向空气中逸散,只占据很小部分,这一过程仅在水气界面进行。

1、养殖池塘水体中溶氧的变化规律:

水中溶氧的分布与变化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又具有相对的规律性。

(1)昼夜变化

在没有人工增氧作用的养殖池塘中,上层水的溶氧昼夜变化十分明显。通常情况,下午高于早晨,白天高于夜间。白天随着藻类光合作用的进行溶氧逐渐上升,至下午日落前达到最大值,夜间由于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各种耗氧作用依然进行,因此水体溶氧会持续下降,至清晨日出前达到最低水平。但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特别是在补偿深度以下,溶氧的昼夜变化也趋于减弱甚至停滞。

(2)季节变化

冬春两季温度较低,藻类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弱,产生的氧气少,而此时水中生物量低,呼吸作用和化学耗氧下降,因此溶氧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小。夏秋两季水温高、光照强烈,藻类生长快,光合作用旺盛,释放大量氧气,水体增氧作用明显;但夏秋两季也是水体生物量、粪便、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等各种有机废物含量最高、耗氧最强烈的季节,因而此时水体溶氧变化大,并会经常出现溶氧过饱和水区,低氧甚至无氧水区等极端溶氧水平,是水产养殖最容易出现溶氧问题的季节。(3)垂直变化

溶氧在水中的分布呈现出从上到下垂直递减状态,藻类只能在有光线的水层中生长并进行光合放氧,而耗氧作用却在每一个深度都不停地进行,从而使水体溶氧形成上层高、下层低、非均匀递减的垂直分布,这种现象常见于高温季节的深水池塘。

2、低氧对动物的危害及其行为反应

当水中溶氧不足时,首先直接对养殖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通过影响水体环境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标而间接影响养殖动物,致使其生长、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则体质下降、生长减缓,重则浮头、泛塘,导致大量死亡。

(1)临界溶氧和致死溶氧

水中溶氧低于某一水平时,养殖动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开始受到不利影响,但并不会导致死亡,这时的溶氧浓度称为临界溶氧。若溶氧继续降低,到不能满足生理上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动物会因窒息而死亡,此时的溶氧浓度称为致死溶氧。临界溶氧和致死溶氧依动物种类和规格不同而异,并且受到水温、盐度等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例如,随着水温升高动物的致死溶氧下降。

(2)动物对低氧的行为反应

当水中溶氧稍低于临界水平时,养殖动物开始表现出摄食下降、生长减慢、饲料系数增加,虾类脱壳频率降低,且经常在浅水区活动;动物经常群集在增氧机附近。长时间持续低氧会降低动物对环境胁迫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常常导致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在接近致死溶氧时,养殖动物将停止采食,因呼吸困难而大批游到水面吞取空气,发生严重的“浮头”现象。此时鱼虾运动活力很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如果浮头发生在上半夜或午夜刚过,表明水体严重缺氧,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会造成鱼虾大批死亡,甚至泛塘。

3、池塘养殖中的溶氧管理

溶氧管理是池塘养殖水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以动物的溶氧需求为基础、以观察和测定为依据,以预防为主、各种措施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生产中,水中溶氧水平是否合适不能以鱼虾是否浮头为标志,而应以保证鱼虾正常生理需求为标准。我国渔业用水标准规定,养殖水体溶氧连续24 h中,必须有16 h以上大于5 mg/l,任何时候不能低于3 mg/l。

(1)溶氧的测定:

(1、测定方法:

水中溶氧可以用化学方法或仪器法测定,经典的化学测定方法是碘量法,此法测定结果准确度高,也被用来检验其它方法的可靠程度。碘量法测定水中溶氧需要配制多种试剂溶液,测定步骤也比较繁琐,耗时较长,因此多用于实验室测定,在实际养殖生产条件下应用多有不便。市场上常见的溶氧测定试剂盒,是另外一种以化学法为基础、根据目视色差来大体判断水中溶氧范围的现场快速测定方法,比较实用。但据笔者了解,目前所见的大多数此类试剂盒的灵敏度太低,导致测定结果的实用性降低。设备测定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快速测定方法。养殖现场可使用溶解氧检测及测控仪器设备,只要将溶氧探测浮筒投入到水下固定深度,结果很快就会以数字的形式在屏幕显示出来。在2010年以前,由于我国国内在溶解氧监测领域核心传感器技术一直未形成国产化批量生产,造成国内溶解氧测控设备相对较贵,质量也参差不齐,且很多情况下因维护不当导致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使得设备测定法在我国实际养殖生产中使用很少,远远不及其它养殖发达国家那样普及。但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上升,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溶解氧测控设备将会成为养殖现场主要的测定仪器。

(2、测定时间和频次:

一般情况下,固定式在线仪表可以采用现场连续测量的方式,养殖群体可以实时观察养殖水环境溶解氧浓度,并作出科学的判断。便携式溶解氧检测仪每天测定4次以上或根据用户需求完成,测定时间选择清晨和傍晚,由此可以知道池塘一天中最低和最高的溶氧水平,有助于判断水体溶氧是否处于合适范围,尤其是有助于预防“泛塘”等严重缺氧事件的发生。对于刚刚采取过消毒杀藻和施用好氧性微生物改良剂等处理措施的池塘,以及常出现溶氧问题的池塘,应尽可能增加测定频次。

(3、测定位置:

应在具有代表性的位置测定,所测结果应能反映大多数养殖动物所处环境的溶氧状况,因此不宜仅在水表层或增氧机附近测定。在任何情况下,测定池底及中部溶氧对了解水体的溶氧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作用。

(2)增氧措施:

养殖生产中,溶氧管理实质上就是通过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增氧措施,既能保证养殖动物处于一个良好的溶氧环境、达到最佳生产效益,又不至于过度增氧导致成本浪费。从整个养殖过程和环节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池底清淤消毒,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每两茬养殖生产之间干塘清淤,用生石灰对池底进行消毒并翻耕暴晒。这样既可杀灭病原生物,降低养殖过程中感染病害的风险,又可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除去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底泥耗氧,起到间接增氧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水体的硬度和碱度,增加水体缓冲能力,有助于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稳定性。在投放苗种时应根据养殖种类、水体条件、进排水能力、设备配置、管理水平以及期望的产量和规格等合理安排放养密度。过高的密度将会导致动物个体之间的“争氧”,降低了生产率,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下降,同时还会增加管理难度和风险。

(2、选择优质饲料,采用科学投饲技术:

一般情况下,粪便和残饵是精养池塘中有机污染的最大来源,有机物降解过程会消耗大量氧气。投喂营养不平衡的单一原料或低质饲料,由于适口性不佳且消化不充分,将导致池塘中粪便和残饵增加;而优质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高,粪便等废物排量少,从而间接增加水体溶氧。科学的投饲技术同样重要,应根据天气、水质、动物的摄食和生长等情况严格控制并随时调整投饲量,宜少量多次,避免过量投喂产生残饵。在养鱼池塘使用投饵机以及投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也有助于减少残饵。

(3、控制藻类生长繁殖,提高天然增氧效果:

浮游植物光合放氧是池塘水体溶氧的重要来源,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最主要的来源,但过盛繁殖的藻类夜间会因旺盛的呼吸作用而大量消耗水体溶氧,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采取生物和化学等多种调控措施保持水中合适的藻类密度,到达理想的增氧效果。实际生产中藻类密度具体测定并不方便,根据水色和透明度来直观判断比较有效。不同的池塘条件和不同的养殖对象及养殖阶段,对水色和透明度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保持嫩绿或浅褐水色以及25~40 cm的透明度是比较合适的。

(4、掌握水中溶氧动态,灵活进行人工增氧:

在高密度池塘养殖中,人工增氧是养殖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养殖成本中除饲料以外的最大部分。出于对电耗成本的考虑,以及对低氧潜在危害的认识不足,很多养殖者对增氧机的配置和使用并不合理,很多时候把人工增氧当作一种“救命”措施。科学的做法是在了解养殖动物溶氧需求和水中实际溶氧水平的基础上,灵活启用人工增氧,既保证了水体中合适的溶氧水平,又避免了因不必要的过度增氧而造成的成本浪费。

机械增氧是人工增氧的最主要方式,其核心部分是增氧机,主要有搅拌式(如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等)和充气式(如射流式、曝气式)两类,各有优点,应根据不同养殖条件分别选用或混合使用。开动增氧机可促进水体流动和水质均匀化,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散发水中的有毒气体。开机时间长短也应根据水体特别是底层、中层水体的溶氧水平而定。在用电不方便的地方或应急情况下,化学增氧剂的使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清除野杂鱼虾,适时进水排污:

池塘中非养殖动物(如野鱼杂虾、螺类等)不可避免地与养殖动物在营养和水体环境方面产生竞争,从而造成营养流失、环境恶化等危害,包括降低水体溶氧。应尽可能在放养前杀灭池塘及水源带来的野杂鱼虾,并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清除。如果条件具备,应经常补充新水,同时进行排污。注入新水可以及时而有效地改善水体溶氧,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入的水应是没有污染、溶氧高,温度和盐度等与现有池水接近的新鲜水,否则会引进新的污染或造成动物的胁迫效应。

(6、及时明察环境变化,预防突发溶氧事故:

水产养殖中,一方面天气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水环境本身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同时天气又对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水体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又会对养殖动物产生胁迫效应。实际生产中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能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管理,及时明察,尤其是高温闷热和暴雨、强风天气应做好应急措施(机械和化学增氧),预防和处理突发的溶氧事故。

❾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怎样关联

像酵母菌,它的营养类型是异养,不属于自养。它的呼吸类型是可以有氧呼吸,也可以无氧呼吸。所以酵母菌就是
异养兼性厌氧型。像醋酸菌,它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它也不能自养,所以它属于
异养需氧型。
毛霉菌也是异养需氧型。像乳酸菌自身不能养活自己,而且只能在无氧条件下发酵,生成乳酸,所以它是
异养厌氧型。

阅读全文

与怎么判断微生物的呼吸类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