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生物的家是______.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故答案为:生物圈
2. 人类生存必须依赖于生物圈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必须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人类具有适应自然的能力
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人类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类只有依靠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才能使新陈代谢和其他各项生命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故符合题意.
B、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这种适应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故不符合题意.
C、人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与人类生存依赖于生物圈关系不大,故不符合题意.
D、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与人类生存依赖于生物圈关系不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生物圈包括什么
生物圈
生物圈 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究竟有多大呢?
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内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里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命活动,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但是,要维持整个庞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动,这么简单的关系显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决办法。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人当然也包括在内)。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称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的,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明白,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4. 我们的生活和哪些生物有关
人原本就是生物,所以他必然存在于生物链中,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单位,所以他与所有生物都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
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自然界有相对平衡的生物链,即使被人类改造过的,如城市、乡村,甚至农田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去人为进行干涉、破坏,生物链也会逐渐趋于平衡。
而且保持一定相对时间。
基于以上理论,烟台流浪猫数量看似确实很多,但是近一段时间应该还是处于生物链
相对平衡时期,猫有比较好的生存环境,繁殖条件,食物来源(包括鼠类、以及人提供的
食物)等。
这样的平衡没有必要进行人为的干涉、破坏(从自然界的角度讲,应该是“没有权利”)。
而且如果恶意破坏,可能造成生物链断裂,会出现一些恶性后果。
这也是所谓“顺应天意”、“顺其自然”。
生物多样性的好处:
生物界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它关系着人类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了3个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携带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围环境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生态系统,也可以叫生态复合体,包括生态系统和景观。第三是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这些单位是活的东西,靠能量流动、养分循环、水分循环等各种生态过程来维持,如果这些过程停止了,那这个单位就停止了。
其实,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以前就开始存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马克平研究员指出,生物多样性价值非常大,一是直接价值,如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二是间接价值,间接价值经常被我们忽视,比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97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定性的结论。每年全球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折合成经济价值是多少?结论是33万亿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来大约是18万亿美元。1998年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团做了一个报告《与生命为伍》,内容是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这个报告提出一个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资本。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近年才开始重视?因为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要比自然的灭绝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这个速度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过去在地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5次生物的大灭绝,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龙大灭绝,科学家们认为,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保护物种最好是保护其生存环境
单纯的保护物种,最后还是会归于失败。保护物种的最好方法还是保护生存环境。
物种灭绝问题牵涉到物种与生物群落的关系问题。生态系统是物种在自然界长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单元,如果仅仅保护物种的话,实际上不容易把这个物种长期保存下来;只有把生存环境保护下来,才能把这个物种保护下来。
马克平举了美国生物圈2号的例子,“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闭式人工生态系统,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美国的科学家觉得以其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已经足以构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就搞了这个生物圈2号,计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速度,看种多少不同植被,产生多少氧气,使整个生物圈的空气里不同气体成分的比例和现在自然当中的空气比例是相近的,有8个科学家在里面呆了21个月,最后失败了。这说明人类还是没有对生态系统的规律认识得很清楚,还不足以重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要保护物种,只能保护它所生存的那个生态系统”。
实际上,人类尚不知道物种需要的最好条件是什么,因为生态系统很复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养分循环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传递,我们现在的知识还是很有限。
开始人们习惯于把物种搬出来进行保护,后来发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物种,更重要的是保护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应提升质量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们国家已经建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占国土面积14.8%。马克平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上绝对没问题,但质量还需提升。
几乎跑过中国所有自然保护区的马克平很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国家保护区相对来讲好一些,一些地方保护区都存在问题。一些已经建立了20年的省级保护区,现在连边界都没有了。连边界都不知道在哪儿,你怎么去管理呢?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保护区光有一个名字,有一个牌子,没有管理人员。我认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质量,保护区的发展要从数量型转变成质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数量增加多少,覆盖的面积增加多少”。
另一位专家将伤害自然保护区的人总结为两类:“穷人”和“富人”。“穷人”是当地政府或者当地居民。对于贫穷的农民们来说,青山绿水当不得馍吃,任何过上好日子的机会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农民们盗采药材,不放过每一株,把保护区挖得千疮百孔。严格意义上,贫穷,而非贫穷者,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富人”往往是外来的财团或者公司。他们对保护区的侵占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们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生态保护成效跟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全部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生态保护较好。而在西部地区,除一处国家级保护区由中央财政统管外,其他全归属于地方,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薄弱。
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大量流失
在联合国于1972年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之前,国际法及国际条约中没有出现关于遗传资源的归属原则,遗传资源被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为遗传资源的取得与利用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样品即可,所以遗传资源有一个不同于石油和其他矿物资源的特点,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无偿取得。各个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免费地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集遗传资源,例如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中,植物遗传资源就被免费地用于繁育新的作物品种。
多年从事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的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薛达元毫不客气地指出,发达国家以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被私人公司掌握开发、有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在从发展中国家获取遗传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优先转让利用遗传资源的技术给发展中国家。
为保护自身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印度是拥有丰富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自然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在保护本国的基因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国授予水稻技术公司一项“巴斯马蒂”的大米专利后,印度政府认为水稻技术公司对“巴斯马蒂”大米申请专利是对其传统知识的侵犯,表示要对该项专利进行起诉。因为“巴斯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农民许多世纪以来所种植的一种水稻产品。
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基因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种,特有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特有物种667个;有56 个民族13亿人口,特别是有些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保留了同质性极好的人群,具有极大的遗传学研究价值。这些丰富的资源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保护自己国家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不被发达国家掠夺,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998年由我国科技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是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遗传资源保护的法规。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司长万本太介绍,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大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生物物种特有性高,拥有大量特有的物种和孑遗物种,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等。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类植物,中国占世界现存7科中的6科。经济物种丰富,药用植物11000多种,原产我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2238种。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马克平指出,用《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这个指标来衡量的话,“公约当时列了640个种,在中国可以找到156个,比例非常高。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约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另外中国的生态系统有40%处于非常严重的退化状态,各种开发建设的人为破坏仍在继续,物种生存面临威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日益严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生物遗传资源流失问题突出,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急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马克平分析说,其中有两个中国国情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一,中国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比较大。第二,中国是近年来少数几个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钱迎倩认为,要想解决目前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的问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他身体力行,退休后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到处宣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促进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的提升。他还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变成年人特别是领导的观念。“不仅仅是中小学生,更重要的是给各级干部、领导讲,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如果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解决起来会更有效果。”
生物的生活环境太多,我只能列举几个了。
人:适应能力较广的动物,由于其大脑发达,所以能借助发明的东西来扩大自己的适应能力。生活于-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环境里。
老鼠:生活在渠道、垃圾堆等容易找到食物,以及硬物磨牙的地方里。
水稻:适应于炎热的环境。所以,水稻是许多温热带人民的主食。
蚯蚓:由于使用皮肤呼吸,所以要生活在潮湿的泥土里。
蚂蚁:群居生活的动物,必须生活在离地高、干燥的环境里,如树上、墙上。
小麦:小麦是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气候干燥,所以小麦生活在旱地里。
狮子: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那里有野马、野牛等食物。
蟑螂:生活在厨房里,那里的食物、调味品都是蟑螂的食物。
蛔虫: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
蚊子:生活在有积水的环境,因为蚊子的幼虫孑孓在水中出生,雄蚊在水中找食物。
5. 什么是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3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
km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0
km的深处,其中包括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
m厚的范围内。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
Fe、S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6. 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吗
A、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正确.
B、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也是唯一的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正确.
C、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它是所以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D、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错误.
故选:D
7.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只有生物圈这一个家吗
A
8.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生物圈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为了人类自身利益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当代 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护环境,不对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更应成为我国长久发展的目标.然而现在多数国民还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反映出我国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力度不够,宣传也不到位.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国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要从青少年抓起.
9. 生物圈的具体概念
对生物圈范围的学习,教师可设置一道讨论题:地球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这对诠释“家”的含义很重要。教科书提供了6幅图片,如有可能,教师可多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然后进行总结,再结合教材的资料分析阐述答案。教师也可以用反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讨论,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生物,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从反面说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一个家,我们应当爱护它。
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内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里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命活动,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但是,要维持整个庞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动,这么简单的关系显然是不行的。生物圈自有它的解决办法。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人当然也包括在内)。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称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的,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明白,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0.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因为:地球所提供给人类的生存环境的确得天独厚。地球上冷热变化不大,大部分地区冷热温差不超过80℃,最热不过50℃左右,最冷-88℃左右。
有水,有氧气,有多种动植物,有矿藏,有一切适宜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目前唯一的生存环境。
(10)为什么我们的家只限于生物圈扩展阅读:
人类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类有无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
为证明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建造了一个实验基地。为了与地球生物圈相区别,科学家将它命名为"生物圈2号"。
"生物圈2号"几乎是完全密封的,占地12000平方米,容积达141600立方米,由80000根钢梁和6000块玻璃组成。里面有微型森林、沙漠、农田、海洋和溪流,还有猪、牛、羊、鸡、鸭等家禽家畜、以及供人居住的房子。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来控制射入的阳光,调节各地区所需的温度。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他们计划在里面呆上两年。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猪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科学家们要设法使这个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人和其他动物生存。
遗憾的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中的氧气含量大幅度减少,粮食严重减产,科学家无法再生活下去,不得不提前撤出。
这次探索虽然没有完成预定计划,但是它用事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迄今为止,地球仍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