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第一,对习题进行全面解析,找出学生易错点、失分点、重点与难点。
第二,对各题进行得分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掌握学生考试状况和知识巩固程度。
第三,选择30%的必讲题,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找准题突破口,并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第四,对普遍性问题类题目,先帮助学生找到规律性方法,再次对类似题进行强化。
第五,让学生进行错题分析和纠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握这五点,写出的习题课教案一定是适用型教案。而且对新老师来说很有必要。
㈡ 求小学自然科学或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 搬运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 河水的冲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 相互磨擦、碰撞 ),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讨论:
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iZGIaMJiznRCQ_eFDEBPnA 提取码: ak2q
㈢ 高三生物习题课教案如何写
高三习题课的教案要写的话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以及你这一个过程想要达到的目的这个课程是如何进行设置来写这样的教案。
㈣ 如何编写一份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
在草原上,人们放牧的牛羊是否牛肥马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鹰的数量。原因是:鹰爱吃田鼠,田鼠爱吃蜜蜂窝中的幼虫和蜜,蜜蜂是三叶草传粉时比不可少的媒介,三叶草是牛马的主要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教学过程
⊙基本知识
一、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有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体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游离的氮元素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体利用。此外还有人体中某些细菌与人、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与鞭毛虫地都是共生关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争夺同一资源的现象。竞争的资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间、阳光、无机盐等。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如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之间、食性相同的动物之间的生态位完全重叠,竞争尤为激烈。例如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牛与羊争夺食物等等。
3.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例如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物,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等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变动是相关的。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寄主造成危害的现象。生物界寄生的现象非常普遍,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他动物体表,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粒中,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中,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等等。
二、知识梳理 概念: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㈤ 高中生物实验教案怎么写.
根据实验的内容有以下: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具
4.实验步骤
5.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即做实验时特殊的实验要求)
6.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或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7.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一些备注
关键是要条理清晰,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㈥ 医学生物学基础教案怎么写
网络
一分钟了解生物医学00:46
生物医学
学科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生物医学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基本任务是运用生物学及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
生物医学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地,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系统生物医学,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科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领域,是关系到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中文名
生物医学
外文名
biomedicine
基本问题
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研究
主要手段
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医学临床
快速
导航
研究内容生物医学就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文献
生物医学概念
生物医学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地,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系统生物医学,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科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领域,是关系到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研究内容
·医药微生物学 - 分离致病微生物,以用于鉴别和挑选敏感抗生素治疗。适用于对髓膜炎、食物中毒及军团病等疾病的诊治。
生物医学细胞
·生物医药-研究疫苗、糖类、酯类、蛋白质、酶、多肽、核酸和转基因产品等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由于生物医药毒副作用很小,大多情况下可以达到对疾病治疗的目的,必将成为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和热门专业。
·临床应用化学 -通过分析血液及其他生物物质,协助诊断像糖尿病等疾病。通过进行毒物学研究,测试肾脏和肝功能,并协助进行疗程监测。
·输血技术-生物医学家是医院血库及输血服务的运作中介,负责为救治病人进行输血及血浆分镏的准备工作,并确保捐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会相互排斥。
㈦ 高中生物教案怎么写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
㈧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教案怎么写
简介
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
㈨ 生物复习课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教案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DD或Dd
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教案
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能卷舌为显性基因,用R表示
不能卷舌(平舌)为隐性基因,用r表示
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组成:rr
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教案
课堂小结:
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如:AA或Aa。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如:aa。
板书设计:
1、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2、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AA或Aa——显性性状
Aa——隐性性状
作业:绩优学案(教材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这是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前面已将遗传现象、性状、相对性状;染色体、基因及DNA三者的关系、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是通过生殖活动实现的等相关内容都已介绍完毕,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基因的显、隐性及分析基因对生物的性状是如何控制的。
本节课仍然是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说起,纯种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高茎。纯种矮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矮茎。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后代是高茎。第一代后代再自交产生的后代有高茎和矮茎,由此孟德尔认为性状有显性、隐性之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而得出基因的显、隐性。通过分析豌豆实验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规律,得到显性性状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和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这样两条规律。
有了以上基础,在第一课里调查了几种性状的出现情况,就可以用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解释,例如:能卷舌是显性基因,不能卷舌(平舌)是隐性基因,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或Rr,平舌的基因组成:rr,
可以让同学根据父母的情况分析子女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验证自己调查的准确性。
整节课是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老师讲得流畅富有激情,学生听得认真配合默契。不足之处:内容结束的稍早了几分钟,可以两手准备多提供一些习题,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