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危及值报告制度
法律分析:(一)危急值报告涉及临床及医技各科。(二)建立本院的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报告范围。(三)建立本院的危急值报告程序。(四)医技科室发现危急值情况时,必须按报告程序第一时间通知临床科室,并作好相关记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第十条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否符合前款规定进行立项审查,对符合前款规定的予以立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立项的,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 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㈡ 什么是危急值危急值的报告流程有哪些
“危急值 ”(Critical Values)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报告流程
(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门、急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如疑有可能存在“危急值”时,应详细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在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前,应结合临床情况,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报告,必要时与有关人员一起确认标本采取、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以确定是否要重新复检。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及时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1、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和检验过程是否正常,核查标本是否有错,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临床及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才可以将检查(验)结果发出,立即电话通知病区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同时报告本科室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并做好“危急值”详细登记。
2、临床医生和护士在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时,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如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应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检验科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临床科室应立即派人取回报告,并及时将报告交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接报告后,应立即报告上级医生或科主任,并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管床医生需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接收人负责跟踪落实并做好相应记录。
(三)体检中心“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检出“危急值”后,立即打电话向体检中心相关人员或主任报告。体检中心接到“危急值”报告后,需立即通知病人速来医院接受紧急诊治,并帮助病人联系合适的医生,医生在了解情况后应先行给予该病人必要的诊治。体检中心负责跟踪落实并做好相应记录。
医护人员接获电话通知的患者的“危急值”结果时,必须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给医生使用。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接收),谁记录”原则。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应分别建立检查(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㈢ 如何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 ”(Critical Values)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
(一)“危急值”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病人意外发生,出现严重后果。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医技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三)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验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一) 心电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缺血;
3、急性心肌损伤;
4、急性心肌梗死;
5、致命性心律失常:
①心室扑动、颤动;
②室性心动过速;
③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④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⑤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
⑥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⑦二度II型及二度II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⑧心室率小于40次/分的心动过缓;
⑨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二)医学影像检查“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
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③脑疝、急性脑积水;
④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I,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
2、脊柱、脊髓疾病:X线检查诊断为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锥体粉碎性骨折压迫硬膜囊。
3、呼吸系统:
①气管、支气管异物;
②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
③肺栓塞、肺梗死
4、循环系统:
①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②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5、消化系统:
①食道异物;
②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
③急性胆道梗阻;
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⑤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6、颌面五官急症:
①眼眶内异物;
②眼眶及内容物破裂、骨折;
③颌面部、颅底骨折。
㈣ 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什么
制度:质控与考核;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报告目的
(一)“危急值”信息,可供临床医生对生命处于危险边缘状态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病人意外发生,出现严重后果。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有效增强医技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医技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医技人员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服务意识,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三)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验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诊疗服务。
㈤ 什么是危急值
1 明确“危急值”的定义
所谓检验“危急值”,就是当这种试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或有效的改善,否则,有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因为这是一个危及生命的试验结果,所以把这种试验数值称为“危急值”。
2 结合临床制定本科“危急值”项目、报告制度及“危急值”范围
2.1 制定“危急值”项目
我们在和临床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我科的“危急值”项目,分别是血清钾、钠、氯、钙、镁、血糖、尿素氮、肌酐、淀粉酶、尿胰蛋白酶原Ⅱ(定性)、肌钙蛋白(定性)、肌酸激酶同工酶、二氧化碳结合力。
2.2 建立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
熟练掌握各种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了解其临床意义;当“危急值”一旦出现,就应当由该项目检验者在确认仪器运转正常情况下,立即复检,复检结果无误后,将该项目危急检验结果紧急通知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无论平诊、急诊,都应立即报告给临床,并做好相应的危急值报告记录和相关人员的签字,并简要询问病人情况及采样时的用药情况。记录应有以下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申请医生、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收到标本时间、报告时间、检验报告者、通知方式、接收医护人员。做好室内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不能发不放心、有疑问的检验结果。保存好所有有关“危急值”资料,包括试验结果记录、报告记录、以及接受报告人签名,室内质控记录都应在内。操作手册中应包括“危急值”试验的项目操作规程及“危急值”范围。对有关危急值的工作要定期检查总结,每年至少有一次总结。
3 制定“危急值”项目报告范围及临床意义
见表1,表2。表1 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及可能临床后果危急值项目(略)表2 必须向临床医生报告的新生儿危急值项目(略)
3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的意义
3.1 加强了与临床的沟通增强了检验人员的责任心
当危急值出现时,检验人员会按制度认真分析检验结果,并及时主动与临床联系,加强了检验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责任心,密切了和临床的关系,减少了矛盾,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和临床的及时沟通使一些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3.2 提高了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危急值检验结果出来后,我们要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全面提高我们的检验诊断水平,参与临床诊治的意识,也间接提高了我们检验人员在临床医务人员心中的地位,增加了临床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
另外,应注意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及其他实验因素的影响,危急值至少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患者年龄(新生儿、儿童、成人)、性别、种族等不同人群的危急值界限会有可能不同;不同部门如门诊、急诊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所用的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都有所侧重;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有不同的参考值范围,会影响到危急值的具体界限。因此,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危急值项目,以适合本科室患者整体的合用。
总之,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密切联系临床做好这项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我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寇丽筠.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危急的应用〔J〕.实验与临床,2003,2:32.
(河津市人民医院,山西 河津 043300)
http://www.labcn.cn/print.asp?articleid=1651
㈥ 常见正常的检验值及危急值
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这很重要,各个单位的危急值都不会是一样的,只能给出一些参考性的数据
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