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学家有哪些
童第周 是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袁隆平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杨焕明
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82年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许大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大全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光合生理生化 1986年因“大豆增产综合技术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9年因“小麦光合午休成因及缓解措施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65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陈仲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仲新副研究员 GIS及遥感农业应用、信息农业和数字农业、农业生态
1991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4年和1998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参加工作
1999年3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彭少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
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奖章 1993年入选“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
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中共广东省委授予“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员”荣誉称号、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百佳个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双文明”建设十大标兵
1989年获得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德、英、澳等国
吴旻
李家洋
张亚平
Ⅱ 生物学家是干什么的
生物学家是研究生命对象的。
简而言之,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称之为生物学家。生物学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所以生物学家又可以细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
根据研究生命活动的内容,又分为生态学家,生理学家,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家等。
生物学家的详细职能:
研究职能:生物学家可以在许多类型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例如微生物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细菌培养。其他生物学家可能会进行野外研究,在那里他们观察其本地栖息地中的动物或植物。许多生物学家可能在实验室和野外工作。
医疗保健职能:研究生物学的人可以继续从事医疗保健工作,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护士,加入制药公司以开发新药和疫苗,研究药物的疗效,或者成为兽医来帮助治疗患病的动物。
保护职能: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和确定如何在未来保护和保护自然世界来帮助环境保护,生物学家可以帮助教育公众关于保护动物自然栖息地的重要性,并参与濒危物种的恢复计划以制止濒危物种的减少。
艺术:具有艺术背景的生物学家既具有技术知识,又具有艺术技巧,可以创作出可以将复杂的生物信息传达给广泛受众的视觉作品。根据医学插图画家协会的说法,这样的一个例子是医学插图,其中插图画家可以进行背景研究,与专家合作并观察医学程序以创建身体部位的准确视觉
Ⅲ 我国有哪些生物学家
邹承鲁
邹承鲁
(1923~ )
中国生物化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生于 1923年5月17日。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年考取庚款留英。在剑桥大学D.基林教授指导下攻读生物化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酶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等职。1981~1982年以访问教授身份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学一年。1986年被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聘为福格蒂(Fogarty)研究员。他留英期间最早观察到分离的与内源的细胞色素 c作用效率明显不同。发现肾上腺髓质中有细胞色素氧化酶。50年代和王应睐教授合作,首先提纯了具有重组呼吸链活性的琥珀酸脱氢酶。同时对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还原酶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58年他在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中,承担并成功地解决了胰岛素硫—硫键的拆开和重新形成有活性胰岛素的问题,并把重组胰岛素的活力提高到50%以上。1962年他广泛地研究了水解酶、转移酶和氧化还原酶,并着重研究了酶的化学修饰和不可逆抑制动力学。他提出的计算蛋白质必需基因的方法,已为国内、外所接受。他将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酶的构象和活性关系以及药理和毒理学研究。80年代以来又发现羧甲基化的甘油醛 3-磷酸脱氢酶和辅酶I经光照后形成荧光新物质,细胞色素b还原有三相过程等。他40年来共发表论文约 100篇,其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获生物化学研究所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奖金;他对蛋白质的化学修饰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的研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工作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民主德国科学院国外院士。邹承鲁为全国政协委员、美国生化学会荣誉会员、荷兰出版的国际性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编委。
Ⅳ 请问 中国有名的生物学家都有谁
中国有名的生物学家都有谁给你列举几位供参考。
1、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多年。
2、谈家桢
谈家桢是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
3、贝时璋
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4、巴德年
巴德年是中国最着名的生命科学领域专家之一,二十世纪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学的研究有多项成果。
5、蒲慕明
蒲慕明是公认的中国生命科学领军人物,主要从事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等。
7、高福
高福是中国生命科学十大牛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分子免疫学。
Ⅳ 除袁隆平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学家,他们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生物学家
简而言之,以生命无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称之为生物学家。因为生物学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所以生物学家又可以细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
着名的生物学家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孟德尔和达尔文一样是生物学的创建者。然而,孟德尔的研究者远远少于达尔文的研究者。研究达尔文的传记、专着、论文、评论汗牛充栋,在生物哲学、生物学历史研究的学术期刊上,几乎每一期都少不了研究达尔文的论文,而研究孟德尔的却难得一见。显然,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难以比拟。达尔文是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数一数二的巨人,名字出现在所有"有史以来世界十大伟人"的名单中,甚至在身前就已被视为可与牛顿比肩的伟人,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无穷的魅力,他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有极其宽广、深远的影响。而孟德尔显得很普通,甚至一直有学者怀疑他是否算得上科学天才,他的形象是被后来的"孟德尔主义者"有意拔高的。他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当所谓"孟德尔定律"在1900年被三位科学家同时重现发现的时候,他们都声称自己已独立地做出了同样的结果,是否果真如此是很值得怀疑的,但他们都敢于同时如此声称,至少也说明了"孟德尔定律"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如果孟德尔不曾存在过,历史的进程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研究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文献数量如此悬殊,还有一个因素:有关达尔文的原始史料无比丰富。他身后留下了多达172卷的着作、论文、笔记和书信,光是他27岁之前所写的书信汇集出版时就多达702页,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生平研究者永远不愁不会挖掘出新东西。而孟德尔在身前极少发表着述,逝世后不久其手稿又被全部烧毁,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原始材料,不过是几篇论文和报告,一份申请中学教师文凭时写的简历,十几封书信和两首少年时代写的诗,一天时间就可全部读完。
如何用如此稀少的原始史料写一部孟德尔传记,是一大挑战。一个办法是采访孟德尔的亲属好友、同事、学生,以口述补充文字的缺乏。早在1924年伊尔提斯(Hugo Iltis)就这么做了,他在这一年出版的《孟德尔生平》(Life of Mendel)一书向来被视为孟德尔的"标准"传记。1996年,奥雷尔(Vitezslav Orel)收集到了更多的资料,以现代观点写了另一本标准传记《戈里果·孟德尔:第一位遗传学家》。在已有这两本标准传记之后,又没有新的史料问世,认识孟德尔的人也都早已去世,还有必要再写一本孟德尔传记吗?美国专业科普作家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显然觉得有必要。她面向的是普通读者,采用的是文学写法,通过营造历史、文化氛围讲述一个生动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孟德尔生前死后的遭遇无疑是非常有戏剧性的,这本在2000年出版的《花园里的修道士》(The Monk in the Garden)就干脆分成序幕、第一幕、幕间、第二幕、尾声五个部分,就象是一出富有悬念的戏。从吸引读者阅读的角度看,它是很成功的。但是在这本奇特的孟德尔传记中,栩栩如生地再现的,是孟德尔所生活的环境和围绕着他的发现的种种事件,孟德尔本人反而只是个配角,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有关孟德尔本人的史料太少,而作者又不想把传记写成小说,有想象之处也一定用虚拟语气。
作者并非生物学的专家,书中偶尔可见生物学知识错误(比如把染色质当成给染色体着色的染料),也未能深入讨论在介绍孟德尔时不能不面对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孟德尔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会被同时代的人所遗忘?孟德尔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才使得他成为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超前了整个时代35年?
并不是因为孟德尔的工作是个冷门。恰恰相反,当孟德尔发表遗传定律的时候,当时的学术界正迫切需要遗传定律。也不是因为他的工作不为人知。在1900年以前,他有关豌豆杂交试验的不朽论文至少被人引用了十余次,引用者有的还是植物学的权威。他也长期与当时最着名的植物学家之一耐格里长期通讯。但是这些人都不觉得孟德尔的杂交研究有什么了不起,甚至颇为不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幸处于巨人的阴影之下。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在生物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研究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从事遗传研究的人,甚至包括孟德尔,都觉得自己也是在解决生物进化的问题--他在1866年的论文中提到,他从事豌豆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有机体的进化史的重要性决不能低估。"在当时的研究者看来,对进化论而言,物种间的杂交要比物种内的杂交意义重大得多。孟德尔本人也用菜豆和山柳菊从事过种间杂交,他的这些工作在1900年常被植物学家们提到,而他的豌豆试验,看上去不过是个琐屑的小工作,不值一提。
孟德尔被时代所忽略的,恰恰是他的天才之处。以前研究生物遗传的学者,当他们比较子代和亲代的异同的时候,是把亲代做为一个整体,又把子代做为另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的。他们相信的是,亲代存在一种"本质",子代存在另一种"本质",遗传就是这种本质的传递和变化。子代内部的变异被看做是可以也应该忽略不计的偏差,只有其平均的性质才有研究的价值。但是孟德尔在做豌豆试验时,却不抱这种本质论的思想,采用的是群体思维。在他看来,子代群体是由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个体变异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个体变异并不是偏差,而恰恰是遗传的表现。因此,别的植物学家在研究豌豆杂交试验时,只停留于对现象的概括描述:第一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第二子代两种性状又都出现了,等等,而孟德尔却知道要挨个挨个去数豌豆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宝贵的,不可抛弃。
孟德尔的天才之处,恰恰也是达尔文的天才之处。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们,在研究进化问题时,抱着的也是本质论的观点,每个物种都存在着一种代表它的本质,进化就是从一种本质到另一种本质的变化,而物种内的个体变异是可以忽略不计。而达尔文重视的是物种内的个体变异,这些变异提供了自然选择的材料,生物才得以进化。很难说哪一个变异更重要,现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变异,以后很可能成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优势变异而传播开去。这种强调群体内部个体的重要性的群体思维,可以说是达尔文的首创。
《物种起源》德语版在1860年出版后不久,孟德尔就已仔细地阅读,并在书上做了批注。孟德尔的论文在1868年发表后,他订了40份单行本,分寄世界各国的权威,其中一份也寄给了达尔文,但是达尔文从来没有阅读它--人们在达尔文藏书中发现它的时候,连页没有割开。这两位生物学的创建者,如果在科学思想上曾经有过交流的话,也肯定是单向的。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殊途同归了。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
孟德尔生平:
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着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着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
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着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
Ⅵ 介绍一位生物学家
罗纳德·罗斯爵士,( Ronald Ross,1857年5月13日-1932年9月16日),男,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攻师
1、罗斯出生在印度,他看到很多人患疟疾病,当时印度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经验与背景引起罗斯关心疟疾。
2、罗斯的兴趣主要是采取措施,预防世界各国的疟疾流行。
3、他进行了广泛调查,并提出方案,包括在非洲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希腊,毛里求斯,塞浦路斯等。他组织对印度和锡兰种植业开展预防疟疾运动。当时有人认为造成疟疾是呼吸了沼泽地的不良空气,罗斯十分怀疑。罗斯发现疟疾似乎与蚊子多有关,蚊子在水中繁殖,他开始注意蚊子繁殖地与疟疾关系。
4、5、6
1874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圣巴托罗缪医学院,1879年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印度医学中心工作。1892年,罗斯开始研究疟疾。1894年,他在伦敦结识了英国热带医学先驱曼逊。曼逊把拉佛朗在1880年发现的疟疾标本和对疟疾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向罗斯作了介绍。次年,罗斯返回印度,侧重研究疟疾的传播媒介。他将孑孓孵化出的库蚊和伊蚊放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后在镜下观察,但均以阴性结果告终。1897年8月22日,罗斯又用按蚊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后,经过饲养、解剖,终于在按蚊胃腔和胃壁中发现了疟原虫。1898年,他在患疟疾的鸟类血液中发现了类似的着色胞囊,在蚊子的唾液中观察到鸟类疟原虫----变幻虫的子孢子,从而证实了蚊子在传播疟疾中的假说。1899罗斯年率领一个探险队深入疟疾猖獗的西非地区,经过3个月的实地考察,罗斯终于在蚊子胃肠道中发现了人类疟原虫的卵囊,更进一步证实了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他的研究为疟疾的防治创造了条件。
通过一系列工作,罗斯发现了蚊子是传抪疟疾的媒介,他在蚊子胃肠内发现了疟原虫,并搞清了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繁殖的过程,寄生虫的繁殖在雌性蚊子体内,再到唾液腺,咬人时注入皮肤。---来自网络
Ⅶ 着名的生物学科学家有哪些
一、格雷戈尔·孟德尔
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奥地利帝国生物学家。出生于奥地利帝国西里西亚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今捷克的布尔诺)的修道院担任神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1],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三、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英文名: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
四、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男,1822年12月27日出生于法国东尔城,毕业于巴黎大学,信仰天主教,法国着名的微生物学家、爱国化学家,1895年9月28日逝世。
五、童第周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Ⅷ 生物学家有哪些着名人物
1、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詹姆斯·杜威·沃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梅尔文·卡尔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格雷戈尔·孟德尔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德尼·奥尔特曼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Ⅸ 着名的生物学家有哪些
世界最着名的十大生物学家是:达尔文、林奈、拉马科、哈维、法布尔、海克尔、布尔班克、孟德尔、瓦维洛夫、澳森和克里克。
达尔文 (1809-1882),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着《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着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紧接着,达尔文又开始他的第二部巨着《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写作,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并很快出版这部巨着。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人类的由来》等很多着作。达尔文本人认为“他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他的科学着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如:达尔文本人所写的着名的《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地质学》、《贝格尔号的动物学》等。在他的着作中,具有特别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逐步发展过程。《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论者和具有目的论情绪的科学家们(而这些人却是占绝大多数)对达尔文学说的猛烈攻击,也引起维护达尔文主义的相应斗争,积极参加这一斗争的除达尔文本人外还有进步的博物学家;他们到处都成为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Ⅹ 什么是生物学家
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称之为生物学家。生物学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所以生物学家又可以细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根据研究生命活动的内容,又分为生态学家、生理学家、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