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麦角类生物碱的介绍
麦角类生物碱英文名:Ergot alkaloid ,西医药物。为麦角酸的衍生物,可分为氨基酸麦角碱包括麦角胺和麦角毒,及以麦角新碱为代表的氨基麦角碱。可通过口服、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均吸收快而完全。主要有收缩血管等作用,可治疗出血、血管痉挛头痛等疾病。
⑵ 国内为什么不卖卡麦角林
因为是堕胎药,且考虑到药理的安全性国内暂未上市。卡麦角林,别名为-烯丙基-N-[3-(二甲基氨基)丙基]-N-(乙基氨基甲酰基)麦角林-8-甲酰胺,英文名称是Cabergoline。是用于犬的诱导/同步发情和作为犬或猫的堕胎药。
药理作用
卡麦角林为麦角衍生物。卡麦角林具有DA-受体激动作用,其特点是强力、长效并有选择性,与D2-受体有高度亲和力。作用与临床应用基本同。
用于高催乳素血血症。给予卡麦角林后,由于DA-受体受到刺激,可抑制泌乳素达2周。卡麦角林也有试用于乳腺癌。近年来,还用于治疗震颤麻痹。一些神经学家将其用于早期治疗以延缓左旋多巴的应用,而另一些人则将卡麦角林留待左旋多巴不再有效或不能耐受时使用。
卡麦角林与左旋多巴同用时,对改善“开关”现象中的“关”期有较好效果。据报道,每天给卡麦角林1次就可显着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UPDRS运动检查评分,并减少DA的需量达18%,呈“开”状态的时间也明显增加。
⑶ 麦角有哪些特征
(岳德超)
麦角〔Claviceps purpurea(Fr.)Tul.〕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麦角菌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是寄生在麦类子房上所形成的一年生菌核。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苏联、波兰、西班牙等国家。我国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西、山东、内蒙古、新疆、安徽、浙江、甘肃、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青海、江西及广西等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黑龙江、河北及内蒙古等省区为最多。以菌核入药。由于麦角(菌核)含有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曲麦角碱、麦角柯宁碱、麦角克碱、麦角卡里碱、胺、维生素D2等,很早以来麦角就是妇产科临床上常用重要药物。主要用于产后止血和促进分娩后子宫复原。麦角新碱作用最强,毒性最小。近些年来,许多文献报道,麦角碱及其衍生物对治疗偏头痛、心血管疾病等有效,并在眼科、耳鼻喉科以及皮肤科等领域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60年代就已成功地采用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产麦角碱。
一、形态特征
麦角是一个略具三棱形的圆柱状或角状物,稍弯曲,两端渐尖,其大小因寄主植物不同而异。国内在黑麦上接种所得的麦角,长约2—4cm,宽约0.2—0.5cm,表面呈紫褐或黑褐色,具有多条纵裂纹,干燥后变硬,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滑,略呈三角形,外层黑褐色,内层近白色或炉灰色,子座从菌核内生出,子座柄细长,多弯曲,白至暗褐色,顶端子座头近球形,其大小因菌核大小而异。一般直径约为1—3mm,红褐色;显微镜下观察子囊壳整个埋生在子座头部内,孔口稍突出,烧瓶状,内有多数子囊,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丝状,单细胞,无色透明,50—70×0.6—0.7μm(图21—4)。
图21-4 麦角形态图
1.生于麦角上的麦角菌核 2.菌核萌发产生子座 3.子囊壳(内含子囊) 4.子座头部纵切(示子囊壳)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由于麦角是麦角菌寄生于禾本科植物的子房上所形成的菌核,因此不仅麦角菌要求在较高温湿度条件下才能很好地发育,同时也要求有大量的菌源,以及大量的寄主及适宜于寄主生长的温湿度和土壤等条件。
在春、夏季雨水充足,有利于麦角菌的传播和发育以及寄主植物的生长。适合于寄主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也有利于麦角菌核的生长和提高产量。
(二)黑麦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麦角菌接种栽培的关系
黑麦分春性和冬性两种,是异花授粉植物。黑麦的抽穗期和开花期都很长,开花期长达15天左右。黑麦分蘖力强,通常有效分蘖数为4—6个茎,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能生出50余个茎。黑麦不喜高温,种子在1—2℃即可发芽,对早春干旱及严寒有较强的抵抗力。黑麦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在肥沃的黑钙土及适宜的条件下可获得高产。黑麦开花主要在白天进行,夜间极少开花,一次开花或间隔开花,每次开花数是1—5个小花。于清晨5—6时开始开花,以午前开的多,午后少。如刺激穗部,可促进其开花。一般以气温在17—18℃时开花最多。因此,接种最适宜的时间为午前7—11时。黑麦开花按一定顺序进行,穗的中上部先开,随后向两端延展。根据阿部和八田(1949)观察,黑麦自第一次开花过后,经两天左右再第二次开花,历时可达5天。当开花时,麦角菌只有通过柱头侵入才能形成菌核。当黑麦开花和麦角形成期间,需要湿润、温暖的条件。在此期间,尤其是接种时的低温、降霜、干燥、暴风雨以及寄主植物的倒伏均对麦角的发育不利,如干燥炎热的气候可促使开花期很快结束,不利于侵染。开花期间降雨可延长开花期,影响感染率,但影响程度因接种方法和接种时期不同而异。如采用喷雾法接种,接种后即降雨,则会大大降低感染率,如采用注射法接种,则影响不大。土壤含水量及其肥沃程度对麦角的发生和重量有一定影响。一般在湿度较大的地方,麦角菌易侵染,土壤肥沃的地方所产麦角重量较大。
三、栽培技术
麦角菌核因含有具有医疗价值的麦角生物碱,故早在50年代国外就已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接种栽培。如匈牙利自1957年以来,每年都种植2000公顷黑麦以供接种栽培麦角,年产麦角达30t左右。我国于50年代后期人工接种栽培麦角获得成功。但由于在开展人工接种栽培麦角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发酵培养麦角菌生物合成麦角碱的研究,后来也获得成功,故人工接种栽培技术在我国并未推广,而是分别于1962年和1966年推广了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生产麦角新碱的方法。此方法不仅生产周期短,并可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生产,其产量和质量均可得到保证,从而不仅扭转了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有少量出口,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黑麦栽培技术
1.整地
在头年秋收后即可进行整地,要求做到早耕、深耕。耕后不必耙平,这样更有利于冬季的积雪。但在播种前需耙平,做成畦或垄,以备播种。
2.施肥
结合整地施用基肥,每亩可施用厩肥或土杂肥3000kg。为获得麦角高产,在黑麦生长期间尚须施用2—3次追肥。
3.播种
一般应选择秆穗直立、短秆、早熟、分蘖力强,尤其是以抗锈病强的黑麦品种为好。播种前,首先应将种子清洗,清除其中混入的杂草种子或其它混杂物,并选出整齐一致而饱满的种子播种。冬黑麦在秋季温暖地区播种期可稍晚,秋季寒冷的地方早播容易因生长过旺遭受冻害,或造成翌年发育不良。播种过迟就不能在秋季很好地生长和分蘖,因而产量较低。在北京地区冬黑麦可在9月中、下旬播种。春黑麦的播种期以3月上旬为宜。播种量每亩为4—6kg,一般都认为稀播较好,可促进分蘖。为了便于人工播种,可采用条播法。播种深度为2—3cm。
4.田间管理
在生长期间要注意防除田间杂草,疏松土壤,一般可中耕2—3次,当黑麦在开花期和结实期间,应设法保持温暖和潮湿的条件。
(二)麦角的接种栽培技术
1.菌种的选择
优良菌种的选择,对麦角产量及其麦角碱含量的提高极为重要。选择优良菌种时,应从产碱能力的强弱、产碱种类、生长速度、产生的孢子数、寄生性强弱等多方面考虑。而其中关键问题是含碱量与寄生性。
2.菌种的分离培养
选择麦角生物碱含量高的菌核作母种分离用。具体分离方法:将菌核在无菌条件下,切成小段,以0.1%升汞水溶液灭菌3—5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用接种针移至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置于24—26℃下培养10天左右,即可长出白色菌丝,这时可将此菌丝扩大纯化培养。待长满管后,若不及时用,可保存在4—5℃冰箱中备用。
3.接种液的制备
一般采用分生孢子或菌丝接种。麦角菌在斜面培养基或黑麦及小麦培养基上,经一定时期培养后产生分生孢子和菌丝,少量培养可采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如需大量的分生孢子,可采用黑麦或小麦种子培养基进行。具体方法是称取洁净的黑麦或小麦种子50g,盛于克氏培养瓶中,加80ml水,浸泡12小时,使麦粒充分吸水后,在121℃高温下灭菌40分钟,以后再间歇变菌一次。冷却以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麦角菌,于26—28℃下培养10—15天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将上述麦粒培养物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浸泡5—6小时,经强烈摇动或搅拌,用一层纱布过滤。为了防止接种液中分生孢子很快死亡,以及能使其引诱昆虫起见,在接种液中加入2%蔗糖。接种液中分生孢子数以每ml中含9000个左右为宜。
4.接种
麦角菌一般侵染子房,在黑麦开花前后1—2周左右进行接种均可得到麦角。接种技术是麦角菌在寄主植物上接种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用以下两种方法:
(1)注射接种法
一般小型试验采用注射器内盛入接种液,注射在正开花或即将开花的小穗上。大规模生产上则使用注射接种板,将孢子液注入花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这种方法进行麦角栽培生产。
(2)喷雾接种法
这是一种接近自然感染的方法。即当黑麦开花期,用喷雾器喷射孢子悬浮液。这种方法对花穗没有任何损伤,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都用这种方法。也可进行机械化喷雾接种。
另外还有浸渍法和涂抹法,但一般寄生率都低,故不常用。
(三)采收及贮藏
1.采收
由于麦角成熟时很容易从穗上脱落,故当麦粒收获时,麦角掉落损失较大,因此必须早些收获。一般在麦粒成熟前1—2周,每周可采摘成熟麦角2—3次。也可采用比重法(利用麦角和黑麦种子间的比重差别)进行,以节省时间。在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主要采用麦角采收机进行清选。在北京地区采收期一般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哈尔滨可在8月初进行。
2.贮藏
麦角采收后,应迅速放在冷凉干燥避光处贮藏,以避免麦角碱的破坏。
四、麦角碱的发酵生产由于利用寄主植物接种栽培麦角生产麦角碱,常受自然条件等的限制,不能在短期内进行大量生产,并且需要大片农田,成本也较高。采用发酵方法生产麦角碱,是克服这些困难和缺点的一种途径。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自1948年以来,利用麦角菌发酵生产麦角碱方面有很多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我国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世界上首先分别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生产麦角新碱获得成功。
(一)液体发酵生产麦角新碱的方法1.工艺流程过滤,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分离麦角新碱→制成马来酸麦角新碱顺丁烯二酸盐。
2.菌种
我国麦角新碱生产采用的菌种是拂子茅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Wallr.)Tuk〕,因此菌麦角碱含量高,该菌种到目前为止,是我国仅有的主要麦角新碱高产菌种。
3.培养基
(1)孢子培养基:蔗糖10%,天门冬素0.1%,MgSO4·7H2O0.03%,KH2PO40.1%,琼脂2%,蒸馏水,以5%NaOH调pH至6.0—6.2。(2)种子培养基:蔗糖6%,谷氨酸1.2%(或鱼粉4%),MgSO4·7H2O 0.03%,KH2PO4 0.1%,消沫剂(豆油)0.2—0.5%,自来水,以25—27%NH4OH调节pH至7.5。
4.培养方法
(1)孢子培养:于24—26℃下培养15天左右,备用。(2)种子培养:一级种子以500ml三角瓶盛100ml种子培养基,接种后于24—26℃下旋转摇床上培养96小时左右。二级种子以5000ml三角瓶盛1000ml种子培养基,于24—26℃下往返摇床上培养72小时左右,种子罐种子培养,25—27℃下搅拌培养3天左右,备用。(3)发酵培养:生产上采用发酵罐通气搅拌培养,于25—27℃,转速180转,通气量为1∶0.3—1∶0.5(V/V/min),培养9—10天,放罐,过滤。滤液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方法分离提取麦角新碱。
(二)固体发酵生产麦角新碱方法
1.工艺流程
磨粉,供提取分离麦角新碱。
2.菌种
斜面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及其培养均同前液体培养。
3.固体发酵培养基的制作
于500ml克氏瓶内加入小麦种子50g,自来水80ml,浸泡.6—12小时,摇匀,于1kg/cm2压力下灭菌1小时后,趁热摇散摊平,备用。
4.发酵培养
将种子接入固体发酵培养基上,每瓶10ml,接种后务必摇匀,以使菌丝能充分生长。15天左右菌丝生长旺盛;逐渐形成色素,22天呈紫褐色,即已达到成熟,这时即可收获。
5.麦角新碱的分离提取及其顺丁烯二酸盐的制备
(1)硅藻土层离柱的制备
取适量硅藻土,加适量的用0.1M柠檬酸溶液饱和过的氯仿,搅拌使成均匀的悬浮液。然后慢慢滴入相当于硅藻土重量的用氯仿饱和过的0.1M柠檬酸溶液,并不断搅拌。最后将细小的硅藻土混悬颗粒分次装入层离筒中,每倒入少许即用平头玻璃棒压平。待全部装完后,再装入少量氧化铝即可备用。
(2)麦角生物碱的分离提取
取风干发酵物粉末,用0.2N氢氧化钠溶液湿润,然后放入渗滤筒中,加入甲醇氯仿(5∶95)混合溶液,即开始进行渗滤。渗滤液通过硅藻土层离柱时,一部分杂质如色素被吸附在氧化铝层上,而麦角新碱则被吸附在硅藻土上,在紫外灯下形成蓝色荧光环,其它非水溶性生物碱及部分杂质随甲醇氯仿溶液而流入蒸馏器中,甲醇氯仿混合液遇热又变成蒸汽,通过冷凝器又流回渗滤筒中。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发酵物中麦角生物碱被全部提尽为止。
(3)麦角新碱顺丁烯二酸盐的制备
提取完毕后,将硅藻土层离柱中氧化铝除去,用中性氯仿洗层离柱,至流出来的氯仿不带颜色为止。然后用含1%液态氨的氯仿,将麦角新碱从硅藻土层离柱上洗脱下来。洗脱液用无水碳酸钠脱水,减压蒸去氯仿即有结晶析出。将该结晶溶于适量的丙酮中,并滴加过量的3%顺丁烯二酸丙酮溶液,析出白色针状结晶,这就是麦角新碱顺丁烯二酸盐。
(4)麦角新碱制剂
临床上所应用的制剂,主要是0.2mg麦角新碱顺丁烯二酸盐针剂和片剂。
我国栽培麦角的研究是从1957年开始的,两年内就选出了优良的菌种和寄主,并建立了一套栽培技术,在北京以接种板进行接种,每亩可以收获10.5kg(折合每英亩63kg)达到较高水平。选出的优良菌株所产麦角的含碱量达0.22—0.4%。其中麦角新碱含量为0.122—0.29%,远远优于国外栽培麦角。
栽培麦角的研究为发酵生产麦角新碱提供了线索,从而发展了固体发酵的研究,所选菌株培养22天含碱量高达0.08—0.1%,其中麦角新碱为0.02—0.03%。此后液体发酵也获成功,发酵周期缩短到9天,其产碱量与固体发酵差别不大。
从大量生产麦角碱的远景来看,液体发酵最有前途。
⑷ 关于卡麦角林的介绍有什么
卡麦角林是麦角林的一种衍生物,具有DA受体激动剂性质,其特点是强力、长效并有选择性,与D2受体有高度亲和力。
拓展:
1、简介:
处方要旨:麦角衍牛物,临床经验和发表的史献有限。
犬和猫对其有良好的耐受性,有出现呕吐的报道。可能十分昂贵,特别对于大型犬;通常是复方给药。
2、理化性质
卡麦角林是一种合成的麦角衍生物,与溴隐亭类似的多巴胺激动剂,白色粉末,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或氯仿。商品化的片剂岔有无活性的成分,亮氡酸和乳糖。
3、贮藏
商品化片制的保存需控制室温(20~25℃,68~77℉)。据报道,该药在水悬液中不稳定或降解,如果与液体混合,需要脂类溶剂。
4、药理学
卡麦角林对多巴胺(D2)受体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它直接抑制催乳素从垂体分泌。与溴隐亭相比,它具有更高的D2特异性,更长的持效时间,而且导致呕吐出现的趋向更低。
5、适应症
卡麦角林可应用于犬的诱导发情,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发情的治疗,假孕和在妊娠后期的终止妊娠。
在猫,卡麦角林,与前列腺素联用或不联用,可用于猫的妊娠终止,特别是在妊娠的早期。
在人,卡麦角林被用于治疗与高泌乳激素血症有关的紊乱和帕金森病。
⑸ 麦角碱的分类
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主要有麦角新碱(ergometrine),麦角生碱(ergosine),麦角布亭碱(ergobutine),麦角布尔碱(ergobutyrine),麦角宁碱(ergonine),麦角坡亭碱(ergoptine),麦角缬碱(ergovaline),α-麦角隐亭碱(α-ergokryptine),β-麦角隐亭碱(β-ergokryptine),麦角柯宁碱(ergocornine),o-12'-甲基-α-麦角隐亭碱(o-12'-methyl-α-ergokryptine),o-12'-甲基麦角柯宁碱(o-12'-methylergocornine),麦角宾碱(ergobine),麦角胺(ergotamine),麦角克碱(ergocristine),麦角斯亭碱(ergostine)等。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主要有麦角异新碱(ergometrinine),麦角异生碱(ergosinine),麦角异布亭碱(ergobutinine),麦角异宁碱(ergoninine),麦角异坡亭碱(ergoptinine),麦角异缬碱(ergovalinine),α-麦角异隐亭碱(α-ergokryptinine),β-麦角异隐亭碱(β-ergokryptinine),麦角异柯宁碱(ergocominine),o-12'-甲基-α-麦角异隐亭碱(o-12'-methyl-α-ergokryptinine),o-12'-甲基麦角异柯宁碱(o-12'-methylergocorninine),麦角异宾碱(ergobinine),麦角异胺(ergotaminine),麦角异克碱(ergocristinine)等。第三类为棒麦角系生物碱,其中有田麦角碱(agroclavine),6,7-断-田麦角碱(6,7-secoagroclavine), 野麦碱(elymoclavine),瑟妥棒麦角碱(setoclavine),异瑟妥棒麦角碱(isosetoclavine),狼尾草麦角碱(penniclavine),肋麦角碱(costaclavine),裸麦角碱(secaclavine)等。麦角胺是一种肽型生物碱。分子式C33H35N5O5。存在于麦角菌中。无色晶体。熔点213~214℃ (分解) ,比旋光度-160°(氯仿,C=1) 。易溶于氯仿、吡啶、冰醋酸,可溶于乙酸乙酯,稍溶于苯。麦角胺很不稳定,对光和空气都敏感,遇酸很易异构化。麦角胺盐酸盐的熔点212℃ (分解);硫酸盐熔点207℃ (分解);磷酸盐熔点200℃ (分解)。麦角胺是血管收缩剂,能够抑制人体子宫产后出血。
⑹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有哪些
帕金森病对中年或较年轻的老年人,早期应尽量先用金刚烷胺和抗胆碱能药物,推迟使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时间,而在较老年或高龄老人患者应尽早应用复方左旋多巴的治疗。
本病常用的药物有(1)复方左旋多巴: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帕金森病的药物,约80%病人有效。目前有两种即:Sinemet是左旋多巴加卡比多巴(周围脱竣酶抑制剂);美多巴是左旋多巴加苄丝肼(另一周围脱竣酶抑制剂)。治疗均应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地增加,尽可能做到剂量小而疗效好。在老年人尤应谨慎。一般复方中的左旋多巴含量每日300~600毫克即可。疗效维持2~4年就逐渐减退。长期治疗可出现较多的副作用,主要由其引起。其副作用有两类:周围性,多为近期的。如恶心、呕吐、食欲差等胃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症状;中枢性,多为远期的,为长期治疗后出现。如运动功能障碍(开关现象、动作少等)、睡眠障碍和精神症状。本药一般无绝对禁忌,但青光眼、高血压、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病者应慎用。在治疗过程出现左旋多巴疗效减退或症状波动起伏,可试用:总剂量不变而增加左旋多巴制剂次数;改用缓释型多旋多巴制剂;加用溴隐亭、硫丙麦角林(培高利特)等多巴胺能激动剂;加用司来吉兰等。
(2)金刚烷胺:可减轻强直和震颤症状,与左旋多巴或抗胆碱能药联合应用。剂量一般不超过每日200毫克,这样副作用较少。
常见副作用为意识模糊和烦躁、幻觉等,及大腿部网状青斑和踝部水肿,一般在停药后逐渐消失。
(3)抗胆碱能药物:能减轻强直和震颤。可单独应用或与复方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常用药如安坦,剂量一般2毫克,每日3次,以后视病情增加剂量至5~10毫克,能增加疗效。但有口干、出汗少、便秘、胃纳差、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4)多巴胺能激动剂:多为麦角衍生物,有溴隐亭、里舒麦角晶碱、培高利特(硫丙麦角林)等,对左旋多巴治疗中出现疗效减退或症状波动的病人有效。
由于本病是慢性神经系退行性病变,病期遥久,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加强生活照顾及护理十分重要。病程早期,不严重影响活动者应鼓励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长期卧床、运动少、肌肉强直、生活无法自理者,要帮助其翻身,保护皮肤,预防褥疮。必要时作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和减慢肌萎缩。防止饮食呛咳,避免吸入性肺炎,防止受凉,及时抗感染治疗。这一切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都有重要的作用。
⑺ 麦角怎样才能制作,才对人产生幻觉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29
⑻ 帕金森病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1)复方左旋多巴: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帕金森病的药物,约80%病人有效。目前有两种即:SINEMET是左旋多巴加卡比多巴(周围脱竣酶抑制剂);美多巴是左旋多巴加苄丝肼(另一周围脱竣酶抑制剂)。治疗均应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地增加,尽可能做到剂量小而疗效好。在老年人尤应谨慎。一般复方中的左旋多巴含量每日300~600毫克即可。疗效维持2~4年就逐渐减退。长期治疗可出现较多的副作用,主要由其引起。其副作用有两类:周围性,多为近期的。如恶心、呕吐、食欲差等胃肠症状,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症状;中枢性,多为远期的,为长期治疗后出现。如运动功能障碍(开关现象、动作少等)、睡眠障碍和精神症状。本药一般无绝对禁忌,但青光眼、高血压、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病者应慎用。在治疗过程出现左旋多巴疗效减退或症状波动起伏,可试用:总剂量不变而增加左旋多巴制剂次数;改用缓释型多旋多巴制剂;加用溴隐亭、硫丙麦角林(培高利特)等多巴胺能激动剂;加用司来吉兰等。
(2)金刚烷胺:可减轻强直和震颤症状,与左旋多巴或抗胆碱能药联合应用。剂量一般不超过每日200毫克,这样副作用较少。
常见副作用为意识模糊和烦躁、幻觉等,及大腿部网状青斑和踝部水肿,一般在停药后逐渐消失。
(3)抗胆碱能药物:能减轻强直和震颤。可单独应用或与复方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常用药如安坦,剂量一般2毫克,每日3次,以后视病情增加剂量至5~10毫克,能增加疗效。但有口干、出汗少、便秘、胃纳差、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
(4)多巴胺能激动剂:多为麦角衍生物,有溴隐亭、里舒麦角晶碱、培高利特(硫丙麦角林)等,对左旋多巴治疗中出现疗效减退或症状波动的病人有效。
由于本病是慢性神经系退行性病变,病期遥久,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加强生活照顾及护理十分重要。病程早期,不严重影响活动者应鼓励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长期卧床、运动少、肌肉强直、生活无法自理者,要帮助其翻身,保护皮肤,预防褥疮。必要时作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和减慢肌萎缩。防止饮食呛咳,避免吸入性肺炎,防止受凉,及时抗感染治疗。这一切对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都有重要的作用。
⑼ 麦角二乙酰胺俗称什么
麦角酸二乙酰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或者 LSD, 常在口语中被称作 acid)是致幻剂的代表。它是麦角酸的一种衍生物,是天然麦角生物碱的一种化学成分。
⑽ 麦角酰二乙胺俗称邮票
麦角酰二乙胺(LSD),俗称“邮票”、“贴纸”是一种强烈的致幻剂。LSD是麦角酸二乙酰胺的缩写,始于德国,它是从麦角真菌中提出的麦角酸与其它物质合成而得。
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把它第一次合成是在1938年,他在进行一项有关于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无意中将原本分装在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发生了神奇的反应,一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被合成了出来,它无色、无嗅、无味,就像清澈的纯水。
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又名麦角酰二乙胺,化学名9,10-二去氢-N,N-二乙基-6-甲基麦角灵-8-β-酰胺,是麦角酸衍生物,也是致幻剂的代表物,易溶于甲醇,属于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
这种是当时27种同族化合物中的第25位,因此得名麦角酸二乙基酰胺25号。它由麦角酸和仲酰胺(又名二乙基酰胺)合成而得,刚制成时无色无味,呈液体状态,一定时间后变成微白色的结晶体。
化学式 C20H25N3O,摩尔质量 323.43 g·mol,外观 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纯LSD味微苦)密度 1.21g/cm3,熔点 80-85 ºC,沸点 541.3 ºC。
易溶于甲醇。 吸含剂一般为酒石酸盐, 熔点 198℃~200℃, 易溶于水和甲醇, LSD 有四种旋光异构体。 本品致幻作用非常强, 10pg 的酒石酸盐。 这种盐类很易于麦角酸和二乙胺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