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截至现在,世界上有哪些生物濒临灭绝
在我们的地球上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物种,但是有很多物种目前已经濒临灭绝。比方说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动物鸭嘴兽、苏格兰的吸蜜鹦鹉等等,这些物种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并且比例灭绝,如果人类再不加以节制的话,这些动物可能今后就只能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了。
据有关组织,估计在我们过去的500年里,大约有1000个物种在陆陆续续的消失。据估算得知,大约每天都会有1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不过也有一些生物可能会重新被发现,这项发现也引起了不少动物爱好者以及生物学家的关注。不管如何,大家还是要保护环境,不然早晚都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噬。
B. 世界濒临灭绝生物有哪些
世界十大濒临灭绝生物----华南虎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列出的世界十大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中,华南虎位居前列,显得比大熊猫还珍稀。华南虎是现代虎八个亚种中仅产于中国的虎种,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的山林中。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战争、猎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华南虎正处于濒危的边缘。一九八六年四月,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召开的[[虎的世界保护战略国际专题学术研究会]]上,中国华南虎被列为世界虎类的首位保护对象。虎氏家族在地球上曾有8个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南亚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后3个虎种,如今早已开除球籍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巴厘虎灭绝;六十年代,里海虎涅;七十年代,最后一只爪哇虎回归尘土。不到50年,先后3个虎种挥挥手告别这个世界。剩下5个虎种也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几乎望得见地狱的入口了。而华南虎,则已叩响了地狱的门环!华南虎又称厦门虎,那是因为第一个标本是在厦门发现的,如今保存在英国皇家博物馆;另一个名称中国虎,则是表明其中国独有的正宗身份。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名称——始祖虎,在虎的家族中,华南虎是与原始虎的虎骨特征最为接近的古老亚种,脑量较小,双目凹陷,这种原始虎的头骨特征迄今为华南虎保留,人们认为它是虎的原始种类的直系后裔。华南虎头圆、耳短、尾长、四肢健壮,体态适中,不胖不瘦,是“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实在是恰到好处,黄灿灿的毛皮上缀着黑幽幽的条纹,英俊的模样实在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分布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10余个省份,从西到东2000余公里,从南到北1600余公里,中国人了解的虎,基本上是以华南虎为代表的。警报传来——华南虎已处在灭绝的边缘!华南虎是世界公认最稀有和最濒危的野生动物!有些外国学者已怀疑华南虎在野外的存在,个别学者甚至开始撰写论文:“中国华南虎是怎样灭绝的?”我国的教科书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华南虎在野外残存的总数,估计最多不超过20只。”同样濒危的国宝大熊猫,在野外尚存活1000余头,而曾经横行中国20余省的华南虎,如今在野外残存的总数,竟是“最多不超过20只”,平均一省已不到一只。为保护和拯救华南虎,我国政府将其列为最优先保护的物种,启动了华南虎拯救工程。福建省龙岩市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梅花山华南虎园]],以野化训练、放生、壮大华南虎野外种群为目的。同时还在虎园建立了为华南虎提供食物和食草野生动物养殖区。目标是通过开展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养,使虎园的华南虎繁育数量达到一百只,并逐步放回大自然,恢复野生华南虎的种群数量,将梅花山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华南虎保护区。 据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联合调查队野外调查分析论证和用科学方法计算,专家们认为,野外华南虎现存数量大约只有二十至三十只左右,分散在我国江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雷公山脉和南岭山脉的局部山区。另外,在闽西梅花山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内,近年来也多次发现有华南虎活动的足迹。广东现存华南虎分为三片:阳山、乳源、连山为一片,数量有三至五只;车八岭天平架片有一只;仁化、南雄、乐昌各有一只。韶关设保护区为了保护和扩大华南虎及其栖息环境,广东韶关市于一九九零年建立了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二十九万零四百六十七公顷。根据该保护区近十年调查显示,华南虎在粤北山区活动频繁,区内先后发现华南虎挂抓、脚印、粪便、虎吼等信息三十六次,仅二零零二年就发现五次,其中二零零二年五月十八日在乐昌市杨东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处发现了华南虎粪便;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又在仁化县长江镇腊树下的地方发现华南虎一次咬死了五头黑山羊,并留下明显的脚印。据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估计该地区有华南虎五至六只在活动。 近年来在闽、粤、赣边界,山民常闻虎啸。据《福建日报》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报道,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几位民工与一只华南虎相遇。同年七月四日晚近十时,江西省宜黄县白竹乡丰产村村民袁洪华在山里捕蛇归来,被老虎击伤头部致死。江西省有关部门曾承诺,若有人在野外发现华南虎给予重奖,若拍到华南虎者获奖金五万元。当地还组织了猎户、村民进行摄影培训,发出大量照相机,但结果没有一人拍到活虎。而后又特派两名摄影记者前往宜黄山区,试图全力追踪拍摄华南虎,最终无果而归。至今人们一直未见到活虎的身影,究竟华南虎在野外躲到哪里去呢? 一山不藏二虎 据专家说,虎在外表看去很可怕,但若论性格远不及豺狼凶残。虎一般来说天生怕人。在正常情况下,牠闻到人的气味,或听见人的声音,就远远地避开藏起来。虎不结群,没有固定的住处,漫游于深山林丛草坡中,在自己管辖的地盘内猎食。一般一只大雄虎的势力范畴约八十平方公里。所以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不藏二虎;在这样广阔的深山密林里寻虎,简直是大海捞针,难与遇见。 华南虎多在晨昏捕食野猪、野羊、鹿等大中型动物。伤害人的虎,是一些年迈力衰不能觅食的饿虎,哺乳期间找不到野味的母老虎或心里状态恶劣的虎,才冒险伤人。但是,有的虎一旦偶然袭击人类成功,以后就会变成食人虎。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科学家近年来提出了“虎吃人不是因为饥饿,而是由于口渴”的新见解。他们在野外观察,借助各种仪器分析,发现老虎吃的荤食和喝进的水分有关,假如咸味稍浓,机体内化学变化,从而引起口渴伤人。 最近,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邀请中南林学院动、植物和生态学专家、教授到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编制保护华南虎的总体规划。将华南虎活动频繁、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车八岭、杨东山、罗坑的三个核心地带,划为三个核心区进行重点保护,区间建立绿色通道,并在核心区建立华南虎观察点,实行科学管理,进一步保护和研究,使这一濒危物种得到繁衍生息,不要在地球上消失。本文来源导游栖息地 http://www.dy7cd.com
麻烦采纳,谢谢!
C. 又有一种什么生物灭绝
地球的生态环境原本是非常温和的,也十分适宜人类的生存,但是人类的出现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类作为地球的智慧生物,干预大自然生物的发展,导致如今地球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地球的生物有着多样性的特点,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但是人类对地球的生物大肆捕杀,导致地球食物链出现了缺失,从而使得地球的生态环境处于崩溃的状态,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生物都出现了灭绝。
曾经地球也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但是在这5次生物大灭绝之后,地球又重新孕育生命,可是如今地球的生物又再次出现灭绝的迹象,有一部分生物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难以适应地球环境而出现灭绝,还有一些生物是因为人类的捕杀。
在2020年又有一种生物灭绝,这种生物就是手鱼,它之所以被称为手鱼,是因为它的前鳍长得很像手,并且用“手”来行走,它的长相也很独特,头部长着像犄角一样的鳍,它们在水中并不是游泳,而是用“手”游走。
曾经联合国的报告就指出,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都在面临灭绝的危机,其中还有很多生物将在近几十年后出现灭绝,因此地球环境真的不乐观了。人类真的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爱护地球上的生物,否则在未来人类也将面临灭绝,那么大家对于这件事情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
D. 濒临灭绝的生物有哪些
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蒋志刚博士说。
托马斯说:“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前5次灭绝自然而为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第6次灭绝人是祸首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蒋志刚博士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国杜克大学着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新物种难以产生
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蒋志刚博士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
2050年地球百万物种灭绝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现在起各国控制全球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努力将能够拯救更多的物种免遭同样的命运。
高山生物幸存机会大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生物物种幸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的大一些,因为这一地区的物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向更高也更凉爽的地区转移。
那些生活在地势平缓地区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它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脆弱。这些地区的生物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气候和环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区转移,而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鸟类最有希望生存
而鸟类靠着强有力的迁徙能力在理论上是最有希望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为了找到更适于生存的地区,鸟类可以长途飞行,但是由于森林和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只能面对死亡。
上述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生物保护学专家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过低估计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澳12种蝴蝶要消失
科学家们的另一些惊人的发现是,在澳大利亚被纳入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研究显示,在该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欧洲受影响最小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大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种,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新闻链接 科学家提出“性别失衡论”
新华社华盛顿4月21日电 按照科学界流行的看法,恐龙灭绝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所致。但外来天体撞击究竟引发了何种后果直接加速了恐龙灭亡,却众说纷纭。比如,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新提出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气候变冷,有可能造成恐龙后代雄多雌少,恐龙最终因“性别失衡”而走上绝路。
英国利兹大学戴维·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国《生育与不孕》杂志上指出,哺乳动物、鸟类、蛇、绝大多数蜥蜴和一些鱼类,其后代性别是受染色体或基因决定的。以哺乳动物为例,后代遗传了两个X染色体的为雌性,遗传了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将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和乌龟等,它们下的蛋在孵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将影响到后代性别。研究人员说,恐龙等一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后代性别很可能也受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米勒等人认为,距今约6500万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全球气候因此变冷,结果导致恐龙的后代中雄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推测,哺乳动物雄性中的Y染色体,可能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而进化出来的。这种通过遗传决定性别的机制,可以保障后代中两性比例的平衡。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变暖趋势,有可能给现存一些靠环境温度决定后代性别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
E. 哪些生物濒临绝种
1.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3.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4.奥里诺科鳄鱼: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 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泰国猪鼻蝙蝠
10. 夏威夷蜗牛
11.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12.斯比克斯鹦鹉:
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F. 自然界中有哪些生物是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都没有灭绝的
生物大灭绝指的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现的生物种类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现象,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发生的生物大灭绝。
G. 历史五大生物灭绝是什么
史上五大灭绝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4.39亿年 前原因:全球气候变冷 后果: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据估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在属种级别上灭绝率更高,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 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种灭绝事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只有微生物和细菌,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在寒武纪,多细胞动物突发性地在海洋中出现。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时间:3.67亿年前 原因:浅水中含氧量下降 后果:70%物种消失,海洋中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 虽说科学家可以确定在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发生了大灭绝,但究竟持续多长时间却并不清楚,可能持续了50万年,也可能是150万年。而且我们也不清楚到底是发生了一个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专家对当时几个重要事实也还没有达成共识。 经过这次灭绝,70%的物种消失了。海洋中的物种比淡水中的物种受到的影响更大,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百合等许多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而在陆地上,正在不断衍生出新种的植物。对于这次灭绝的起因我们知之甚少,从暖水海洋中物种不成比例的消失来看,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有迹象显示当时比较浅的水域里氧气含量也下降了。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2.45亿年前 原因:气候变化 后果:物种数减少90%以上 到了二叠纪,地球上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海百合、菊石、珊瑚和鱼类在海洋中异常繁荣,两栖动物以及爬行动物进一步深入内陆活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持续了大概1亿年。到了二叠纪末期,大约在2.4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了。 据统计,这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和窄盐性生物。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海平面波动、海洋中盐度变化、火山活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似乎还是气候变化。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2.08亿年前 原因:起因不详 后果:灭绝程度相对较小,恐龙崛起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此次灭绝起因很不清楚,不过降雨增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6500万年前 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 后果: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此次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事件,而恐龙时代就是在此终结。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灭绝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 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地应付了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这次大灭绝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的直接结果。
H. 地球上的十大生物灭绝事件,分别都有哪些事件呢
大多数人对大灭绝的认识是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亡的小行星撞地球。但事实上,自从大约30亿年前第一个细菌生命进化以来,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大灭绝。随着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我们正面临着第11次物种灭绝。
巨大的氧化危机(23亿年前)
第四纪灭绝事件是唯一一次由人类造成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型哺乳动物都在第四纪灭绝事件中灭绝,包括长毛猛犸象、剑齿虎以及一些更滑稽的物种,如大袋熊和大海狸。虽然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动物是被早期的智人猎杀到灭绝的,但它们也可能是由于逐渐的气候变化而灭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