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生物实验有哪些
实验室里有:
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和动物的口腔上皮细胞(用显微镜)
观察鱼的尾鳍(用显微镜)
观察血细胞(用显微镜)
实验室外:
观察鼠妇生活习性
观察蚯蚓的爬行
观察一些动物的应激性(如:草履虫)
心脏工作原理(灌水试验)
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
目的: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被片、吸水纸、纱布。
方法: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6)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顺序观察。
注意:
(1)要尽力选薄一些的洋葱表皮,制成临时切片。
(2)为了看得清楚,可用红墨水染色。方法是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盖玻片的边上。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红墨水就被吸了过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3)由于洋葱表皮临时切片,要在课前制成,故要经常补充水分,保持盖玻片下面有足够的水分。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1.在鱼尾鳍的哪一处最容易找到毛细管?说出识别毛细管的标志.
尾尖端部分最容易找到毛细管.
识别毛细管的标志:(由鱼身体一侧流向另一侧)管径极窄,只能容红细胞单行通过.
2.毛细管的管壁最薄,这样的结构有什么意义?
有助于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与物质的交换
下面是实验
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预习与辅导
心脏收缩时血液在血管中定向流动,从动脉流向毛细血管,再由毛细血管流向静脉。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用蛙蹼、蛙肠系膜也可以)内血液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根据血管壁的厚薄,血管的粗细和血液流动的方向、速度,可以在纵横交错的血管中识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识别的方法可参考下表:
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现象。
材料用具
活小鱼、蛙蹼或蛙的肠系膜、脱指棉、纱布、培养皿、显微镜、烧杯、清水。
方法步骤
1.用湿脱脂棉将小鱼包住,只露出尾鳍。
2.将包好的小鱼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展,贴在培养皿底部。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的血管和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4.识别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做此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将脱脂棉浸湿,并在靠近鳃部的脱脂棉上滴水,保持湿润,以维持小鱼的呼吸作用。小鱼能正常呼吸,就能更好的观察血液的流动,同时一个班做实验以后,将小鱼放入水中,还可继续使用。如用蛙蹼做实验材料,要将蛙全身和三肢包紧,只留一个肢的蹼即可,防止蛙在玻璃片上活动。无论是小鱼尾鳍还是蛙蹼都必须平展在视野之内。
Ⅱ 初二生物实验考试要做几个实验
一般是三个实验。都是些基本实验,比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食盐的溶解和结晶、显微镜的使用这些,都蛮简单的,要求不高的。
Ⅲ 初二生物实验题
瓶口弯曲时,没有细菌进入;把瓶口的玻璃管折断后,瓶口直接接触空气,因此肉汤被细菌污染
Ⅳ 谁有初二生物实验报告单 要6份 内容不限
1、学生探究鼠妇生活环境的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鼠妇的生活环境与什么有关 ? 实验器材:鼠妇若干、培养皿两个、潮湿泥土若干 实验步骤:将鼠妇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份,分别置于培养皿甲和培养皿乙中,其中,培养皿甲放入适量的潮湿泥土,并放在阴凉处,培养皿乙,不放入潮湿泥土,并放在阳光充足处。 实验记录:放在阴凉处的鼠妇正常生长,放在阳光下的鼠妇逐渐死亡 实验结果:鼠妇的生活环境与潮湿度和阳光照射度有关 一、 实验原理: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二、 实验步骤: (1) 准备两个玻璃罩、两根蜡烛、一个盆景、两只蟑螂。 (2) 把一根蜡烛和一只蟑螂分别放入玻璃罩中,且在有光照的地方。 (3) 经过一段时间,蜡烛没有熄灭,盆景也安然无恙, (4) 把蟑螂与蜡烛都放到密封玻璃罩内,且在有光照的地方。 (5) 经过一段时间,盆景与蟑螂都正常地活着。 三、 实验结论。 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二氧化碳。 四、 实验分析 因为将蜡烛、蟑螂单独放置在一起,蟑螂不能存活。 把盆景与蜡烛放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盆景白天释放氧气,所以蜡烛便释放二氧化碳。供给盆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会死。 把盆景与蟑螂放到一起,因为盆景释放氧气,供给蟑螂呼吸,而蟑螂排出二氧化碳,供给盆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能够互相存活. 一、实验原理:探究种子萌发的需要条件 二、实验步骤 (1).准备绿豆种子30粒。四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一个小勺,八张餐巾纸,四张标签纸和胶水。 (2).在四个标签上分别写上1、2、3、4,分别贴在罐头瓶上。将四个罐头瓶放倒,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用小勺在1号瓶撒一些种子,将瓶盖拧紧。 (3)分别向2号瓶和3号瓶中洒一些水,使里面的纸变得潮湿。用小勺向4号瓶倒较多的水。 (4).分别向1.2.3.4号瓶上 撒7~8粒种子,然后拧紧瓶盖。 (5)将1、2、4号瓶放入橱柜中,将3号瓶放进冰箱。过几天再观察,看哪个瓶长成幼苗。 (6)几天过后2号瓶萌发。 三、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所需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四、实验分析 1号瓶因为缺水,没有充足的水分,所以不能萌发。 3号瓶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环境寒冷,所以不能萌发、 4号瓶因为水分过多,所以不能萌发。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验证过程: 1.实验设计: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选择 2.实验材料:涂成黑色的培养皿,鼠妇(10只),盖板 3.实验装置:用盖板盖住培养皿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接受灯光照射,使培养皿的一半处于黑暗中,另一半处于明亮处. ·得出结论:支持假设,鼠妇不喜光,趋于黑暗 ·分析:本次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但并不明显,原因有以下三点: 1.不能保证完全给鼠妇创造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2.不能保证除了光的刺激外,鼠妇不受到其他任何刺激; 3.不能避免鼠妇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蚂蚁是通过气味交流信息的。 具体实验: 1、实验材料:纸片、面包屑、蚂蚁 2、实验步骤: (1)、把面包屑放在地面上,仔细观察,看看是否有一两只蚂蚁接近来侦察食物,要记住侦察蚁来的时候的毕经之路。 (2)、等侦察蚁侦察完毕后,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的毕经之路,然后跟着蚂蚁返回蚁穴。 (3)、等到看见大批蚂蚁工蚁出动要去搬食物的时候,返回放面包屑的地方,将小纸片重新排列,排列成以面包屑为圆心的圆形。 (4)、观察蚂蚁的行动 得出结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交流。 目的:探究蚂蚁的行为。 材料器具:透明可乐瓶,玻璃板,放大镜,砂糖,面包屑等。 方法步骤: (1)剪去可乐瓶上半段,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 (2)寻找一个蚂蚁窝,取一些蚁穴土壤盖在可乐瓶的土壤上。捕捉10只蚂蚁以及蚁卵和幼虫等,最好有蚁后。放少许食物,如面包屑等,盖上玻璃板,放置在暗处饲养。 (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并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例如设计"蚂蚁喜欢取食哪些食物"的活动。 (4)连续观察1星期,记录所观察到的蚂蚁的各种行为。 结论;蚂蚁是通过性外激素来觅食的
记得采纳啊
Ⅳ 初二生物的实验结果吖~急用吖~答案好的绝对会加分的~
下面这一段是从网络上搜索的资料:
简 介
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Pheretima),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
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外剖形态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体壁和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住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黄色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循环系统
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血管的内腔为原体腔被次生体腔不断扩大排挤,残留的间隙形成。
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侧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紧靠腹神经索下面为一条更细的神经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两侧各有一条较短的食管侧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环血管主要有心脏 4~5对(P. hupeiensis为4对,P. aspergrillum为5对),在体前部,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壁血管(parietal vessel)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除体前端部分外,一般每体节一对。收集体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血循环途径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体节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大部分血液经心脏入腹血管,一部分经背血管在体前端至咽。食管等处的分支入食管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14体节前)回到食管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以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与排泄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书(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
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
温度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着,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怎样繁殖后代
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节的后侧,有两对精巢囊,每一个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个,通过隔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两对位于第11节和第12节内,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进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两条输精管,在13节后,两两平行,当行至第18节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状的卵巢一对,附着在第12、第13节隔膜的后方,成熟的卵落入体腔,经第13节内一对卵漏斗,通过较短的输卵管,至第14节会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个。另外,在第6至第9节内,有受精囊2或3对,为接受和储存异体精子的场所,开口于6至9节间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与养花
url]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进行杀灭。花盆在室外地下摆放,蚯蚓很容易从盆的底孔钻入盆内。蚯蚓在大田里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里却是有害的。花盆内的泥土少,这会导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还有蚯蚓会打洞,一浇水,水顺着洞就流走了,花儿喝不到水。如果花盆里有蚯蚓,可到花店里买一些“敌百虫”(农药)粉剂,洒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搅匀后,浇水即可。敌百虫能彻底消灭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装说明即可。 也有的认为蚯蚓粪便对于花是一种肥料,对花有益处。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不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中隔里的原生细胞迅速迁移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节状的再生芽。与此同时体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对于你的问题呢,
1.肯定是分节,至于节数,你可以自己数一下.其实,蚯蚓一点儿也不可怕,经常玩的.所以可以真的可以抓一条来.观察一下.
2.有黏液
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上面里有的)
3.很光滑.是刚毛囊,伸出刚毛.(用于运动)
4.这是考察它的运动.
正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运动.(前面有的)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5.还是考察运动.
应该是动动得慢了很多,甚至不能.
自己杜撰!只供参考
Ⅵ 请问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课本上所有生物实验最好给我个链接谢啦
http://wenku..com/link?url=cWOfxppNvmAp_nTZulFKDacBgTZ4W1pezoM4OUZEyi_VldXz--dK26pP87PtUG1msYc_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广州市天华中学
朱海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第五单元的第一章中第二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
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
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
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
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
这节课,
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
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而这种心理必然会影响学习。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1
)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阐明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
2
)说出蚯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
3
)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
1
)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
2
)通过讨论、交流和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
3
)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通过比较、判断、实验、观察、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
实验、竞赛游戏
六、教学媒体
PowerPoint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
预期目的
一、引入
提问学生:上课前我们先
做个小调查,哪些同学害怕蚯
蚓?与学生分享感受,了解学
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给予正
面引导,
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
个别学生举手,
坦
白说出
害怕的原
因。
情感交流,
渲染
亲切的课堂气氛,
减轻学生对蚯蚓的
恐惧心理。
2
二、
蚯蚓与人类
的关系
把蚯蚓与兔子、小猫作比
较,展示蚯蚓与人类关系的图
片,使学生抛开“以貌取动物
“的错误观点,正确引导出蚯
蚓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蚯蚓跟
兔子、小猫一样的“可爱”
。
思考、发言
树立“动物是
我
们
最
亲
密
的
朋
友”的观念。
三、
蚯蚓的饲养
检
查
学
生
饲
养
蚯
蚓
的
情
况。引导学生说出蚯蚓的生活
环境和生活习性。
介
绍
交
流
饲
养
蚯蚓的心得。
培养学生的爱心
四、实验——
蚯蚓的观察
1
、说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
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2
、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交流,
用表格总结出蚯蚓的形态
特点、运动特点和学生的
“新发现”
,引出体节、环
带、刚毛等概念,并解释蚯
蚓相关的生活习性。
1
、小组讨论,合作
制定实验方案,
进行
实验观察,
完成黑板
的表格。
2
、介绍自己的实验
探究结果。
3
、提出问题,师生
共同交流。
通过实验,锻炼学
生观察和探究的能
力,
培养创新精神。
五、竞赛游戏
投影,指导学生进行大组
比赛,巩固蚯蚓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特点的知识。
根
据
投
影
展
出
的有关蚯蚓的特征,
判
断分析
正确的和
错误的选项,
以
4
个
大
组为单
位进行比
赛。
活跃气氛,提
高学习积极性,学
会相互协助。
六、
环节动物的
主要特征
展示蚯蚓、沙蚕、水蛭的
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归
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对
三
种
动
物
进
行比较分析,
小组讨
论,
总结环节动物的
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总
结能力和概括能力
及通过比较、
判断、
归纳等活动来获取
知识的能力。
七、总结
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
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
容。
思考问题
自我检查
抛开陈叙式的
小结,利用设问有
趣更有效。
八、教学反思
1
、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师生交流
互动的课堂不仅仅表现在一问一答,它更需要师生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而学生的心理因素更是不可忽略。例如,对于学生不喜欢或害怕
蚯蚓的心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处理。首先在课前,男女生搭配组成观察小组,让学生自
己制作观虫器,并合作饲养蚯蚓。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又可培养
学生的爱心。一定时间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帮助减少恐惧感。另外,我摒弃了传统的复习引
入,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一个普通的小调查,再一次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
“上课前我们先
做个小调查,有哪些同学害怕蚯蚓呢?”对于我的亲切问话,学生非常乐意地与我分享他们
的情感,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格外的亲近、活跃,为整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从谈话中可
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然后给予正面引导,让学生正确了解蚯蚓在人类生活中所起
的作用,建立亲切感,减少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有利于以后学习的开展。还有,在实验过
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对于不敢做实验的学生,要亲力亲为,师生一起探究,使学生产
3
生安全感,同时要显出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实验中忘记恐惧。
2
、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前的指导中,我并没有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如何进
行实验,只简单说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当
然,为了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实验的目的,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格,
以填空为主,还添加了“新发现”一栏,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我对实验的材料也
进行了一些补充,例如低浓度的酒精。很多学生都利用了酒精来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
趣的实验结果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更感兴趣地探究。但时间有限,有些学生往往
因为沉迷观察某一现象而没有完成实验内容,这无疑对教学的内容会有影响,但我并没有责
备学生,反而赞扬他们的科学态度。这些学生往往能从实验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在蚯蚓
附近滴一滴酒精,蚯蚓马上朝相反方向蠕动,为什么呢?蚯蚓有嗅觉吗?与学生一起探讨他
们的“新发现”
,比单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更显得有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提出一个问
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
而重在使学
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
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3
、重视学生的交流和总结
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巡视实验的时候,学
生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果此时教师一一作答了,那么从某个程度上,其实已经剥削了学
生探究的机会,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用引导性的语言或创设问题情景来引
导学生合作探讨和交流。实验后的交流是实验的“高潮”
,但由于很多学生不能明确交流的内
容,而使之显得平淡、乏味,因此我利用不同的方式有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交流自
己的实验成果,哪怕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只要人人都开口说,那么人人就会有实验后的成
就感,这往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实验后的总结是实验的“精华”
,但经过
一番经验交流后,学生往往不愿意听,因此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竞赛游戏。让学生自己
判断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寄学于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4
、情感渲染,快乐学习
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以及课堂小结,我都刻意渲染了一种轻松的,活泼的课堂气氛。
有时候学生不一定是被课堂内容所吸引,
但学生都喜欢快乐的学习,
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就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的关系。新时代的课堂,要求的是一种平等的、互助的关系。情感
渲染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亲切的笑容、活泼的语言,加
上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更加深刻难忘。比如我问学生:
“在实验
中,有没有同学被蚯蚓咬到呢?”学生都笑着回答说:
“没有,蚯蚓根本没有牙齿。
”
如此轻
松的对话怎能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呢?当然,如果教学形式过于花俏,很容易陷入“课堂
热闹闹,课后乱糟糟”的局面。但只要适当地把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好,精心的设计不仅可以
丰富课堂,还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和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Ⅶ 初二生物实验方案
1,假设: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气.
2,实验:取出两个同型号的烧杯,分别标上a,b,在两个烧杯中注入等量的水,各放入10只孑孓,在b烧杯水位的1/2处放置上细密的铜丝(阻止孑孓到达水面),a烧杯不作处理.将a,b烧杯放置在同一适宜环境中,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3,结果:a烧杯中孑孓一段时间后正常生存,b烧杯中孑孓衰弱或死亡.
4,原因:因表层水溶氧气丰富,b中孑孓被细密的铜丝网阻挡无法到达表层水面,由于缺氧而使孑孓衰弱或死亡.
5,结论: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气.
Ⅷ 初中生物实验有哪些
学生实验有: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测测量胸围差;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膝跳反射;饲养和观察蚯蚓等12个实验。
演示实验有;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放出了二氧化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氧;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呼吸运动与膈的运动关系;发酵现象。共6 个演示实验。
Ⅸ 初二生物实验报告
探究课题: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废电池是否对种子萌发或者生长产生影响?
作出假设:废电池会使种子萌发率降低,并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依据:废电池内含汞、银、镉等重金属,而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
(一)实验材料及用具:绿豆(完整饱满而没有破损、霉变、虫蛀)共300粒;6个杯子;
6块碎布;废电池浸出液1000毫升;适量清水;一个小勺子
(二)实验组:1,2,3号 对照组:4,5,6号
(三)实验的方法步骤: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备用,也准备好适量的清水。
2、将300粒绿豆平均放入6个杯子中,每杯各放50粒绿豆,每个杯子里垫着一层碎布。
3、将装有绿豆的6个杯子分别标上数字,1、2、3号是实验组,4、5、6号是对照组。
4、1、2、3号杯子各倒入废电池浸出液一勺,4、5、6号杯子各倒入清水一勺。
5、4天后观察结果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
实验结果:
分组
实验组(废电池浸出液)
对照组(清水)
杯子号数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种子总数
50
50
50
50
50
50
种子发芽个数
50
50
50
50
50
50
种子发芽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组的平均值为100%,而对照组的平均值也为100%,两者数值相等。
得出结论:
废电池浸出液没有影响到种子的正常萌发,没有降低种子的发芽率;而从种子的生长状况来看,实验组的种子比对照组的种子矮小了一点,但无明显差别,与假设不相符。但由此我产生了疑问:既然废电池对种子萌发与生长没有负面影响,那为什么说废电池对生物有害?还是我的实验出了差错?所以,我就检查了实验的每一步和查找了有关资料。原来,废电池对种子产生危害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变化一般先是土壤变质。植物在这样的土壤中,重金属被植物的根系吸入植物的体内,直接扼杀了植物的生命。并且,不同的植物对废电池的抵抗力是不同的。
废电池里面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如汞、银、镉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不仅可以对种子萌发和生长产生危害,对任何生物的生活都有不少的影响。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只是一种短期内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则是长期的。通过这个实验和之后的资料查阅,我们了解到废电池内的污染物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危害,而我国是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产量达140亿枚,占世界产量的1/3,而且我国目前废电池的回收率很低,大量废电池随着垃圾扔掉了,有些甚至随地乱丢。废电池这个“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需要的是分类回收,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要控制废电池危害,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和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特别是含汞或镉的电池;对其他重金属污染源,也应严加防范和治理。
Ⅹ 初二生物实验有那些
上册:观察蚯蚓P9
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P31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P50
蚂蚁的通讯P56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P68
下册:鸡卵的结构P18
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P41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P44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P63
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P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