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哪些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局域性差异。如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局部地区的气候差别等。这种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如果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或称为地方病。比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1、碘缺乏病
碘缺乏症又称甲状腺肿。碘缺乏遍布世界,碘——虽然在人体的含量极低,但作用却很重要,绝对不能少了它,一旦人体缺少了碘,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病态,也就是所谓的“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人体缺碘后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发生一系列病态的总称。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如下:
[1]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 、白痴、等智力残疾。 [2]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 [3]严重缺碘可导致地方性克汀病,这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及婴儿期严重缺碘,病人呆傻、矮小、聋哑、瘫痪呈现特 殊丑陋面容。
[4]孕妇缺碘可导致早产、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儿、先天聋哑儿等。
[5]缺碘不很严重时,虽未出现典型的克汀病的症状,但仍有智力低下或发育滞后,即所谓的亚克汀病。
[6]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严重而多方面的,对社会尤其是对人口素质及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实际上碘缺乏病对人类危害是全球性的。
最好防治办法就是食用加碘盐,另外可以选用含碘量适宜的水源水
2、地方性氟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它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以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分布很广,我国除上海市外,各省、市、自治区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
地方性氟病的按病因分型,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饮水型
即长期饮用氟含量过高的水所致;
②煤烟型
即在特定地区的煤中氟含量过高,当地居民在燃煤、烘烤粮食等的过程中习惯敞开燃烧,无任何排烟设施,致使室内空气和烤干的粮食中氟含量增高而引起的疾病。
氟化物的水溶性强,在胃肠道内易于吸收,其吸收率可达90%以上。被吸收的氟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部分可透过胎盘屏障而对胎儿产生影响。体内的氟绝大部分蓄积在骨骼和牙齿组织中,血液中的氟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氟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正常的钙、磷代谢,促进牙齿和骨骼钙化,适量的氟可促使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并对神经传导和酶促代谢有一定作用。氟的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血中的氟与钙结合成氟化钙,多数沉积于骨组织,少量沉积于肌腱、韧带等软组织,致使血钙降低。血钙降低可刺激甲状旁腺分泌高血钙素,从而使骨骼的钙释放增多。
(2)对骨骼的影响
①氟化钙的大量沉积,使骨质硬化,密度增加;而对骨钙的吸收又可使骨质疏松。因而有硬化型、疏松型和混合型等表现,但常以硬化型为主;②氟可取代骨盐羟磷灰石中的羟基而形成氟磷灰石,使骨质的晶体结构破坏。此外,由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皮质增厚,表面粗糙,骨质增生,骨髓腔变窄等;③氟化物对某些酶活性有抑制作用,阻碍骨骼对钙的利用。
(3)对牙齿的影响
氟主要影响牙胚发育阶段,使成釉细胞中毒变性,影响牙釉质的正常形成,并使牙本质钙化不全,牙齿变脆。故在出牙后,牙面出现混浊无光泽的自垩样斑点。随着氟负荷的增加,对牙齿的损害加重,出现色素沉着,牙齿变成黄褐色甚至黑褐色,并常见牙齿局部破损、脱落。
(4)其他
氟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均可受到损害。
防治:
对病区居民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地氟病患者,合理调整饮食和推广平衡膳食,对地氟病患者应及早治疗,采用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还可用氢氧化铝以减少氟的吸收
另外还有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如果你想要详细的我可以发课件给你
2. 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有哪些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病包括:炭疽、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三种,其致病微生物分别为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一、炭疽
炭疽是炭疽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人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后而被感染。炭疽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为有荚膜革兰阳性需氧芽孢杆菌。炭疽杆菌在宿主体内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有荚膜形成。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和很强的致病性。炭疽杆菌在活的动物体内不形成芽孢。在体外,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可形成芽孢。芽孢耐受性强。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弱,对热和普通消毒剂都非常敏感。
二、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是布鲁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常见于牧区,也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布鲁杆菌属革兰阴性短小球状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荚膜,可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对人类致病的有马耳他布鲁杆菌(羊种菌)、流产布鲁杆菌(牛种菌)、猪布鲁杆菌、犬布鲁杆菌4种类型。其中,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也最常见。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很敏感。
本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毒素、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包括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以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着。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毒血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的病原菌多次进入血流,使临床症状反复加重,形成波浪式热型。
三、职业性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劳动者在森林地区从事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森林脑炎,即为职业性森林脑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均类似乙脑病毒。该病毒耐低温,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对高温和消毒剂敏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大多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或临床表现轻微。本病的病理变化与乙脑相似,神经系统出现广泛的炎症病变。神经细胞有变性、坏死和脑组织软化灶等,病变涉及大脑、间脑、脑干、脊髓,重者可波及延髓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拓展资料:
一、生物性有害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是存在于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存在有害影响的一类生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性有害因素会造成多种危害,但主要是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
二、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生物危害
由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称为生物危害。生物危害分为五类:①职业性细菌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等。②职业性病毒传染病,常见的有森林脑炎、口蹄疫、狂犬病等。③职业性真菌病,如放线菌病、皮肤真菌病等。④职业性螺旋体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⑤职业性寄生虫病,常见的有包囊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这类职业性传染病往往与非职业性传染病同时存在,具有地区性。
生物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除引起如炭疽、布氏菌病、森林脑炎等职业病之外,因病原体不同,也可引起鼠疫、口蹄疫、挤奶工结节、牧民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尤其是近年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等新的传染性疾病,对禽、畜类相关行业职业人群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资料链接:网络--生物性有害因素
3. 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鱼类疾病有哪些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寄生虫病、生物因素的中毒。其中微生物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鲤鱼痘疮病等)、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等)和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鳃霉病等),这类疾病在水产病害的发生中占有重大的比例。寄生虫性疾病主要包括原生动物(如小瓜虫病、车轮虫病等)、蠕虫类(指环虫病、绦虫病等)、环节动物类(如鱼蛭病)、软体动物(钩介幼虫病)和甲壳动物(如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等引起的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在水产病害的发生中也同样占有很大比例。生物因素的中毒性疾病,如蓝藻引起的缺氧和蓝藻毒素引起的中毒等。
4. 常见的生物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对职业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物性有害因素。例如,附着于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某些动植物产生的刺激性、毒性或变态反应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禽畜血吸虫尾蚴等。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的规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白僵蚕孢子与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容许浓度见表1。
有害因素作业
常见的生物性有害因素作业主要见于病原微生物实验研究、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生物高科技产业、动物饲养与屠宰以及植物种植等相关行业。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因接触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相应的健康损害。
(二)医疗卫生行业
从事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的工作人员可能因接触致病性微生物而引起相应的健康损害。
(三)生物高科技产业
以DNA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操作对象主要是活性有机体,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经常接触致病性微生物或非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有可能对其健康产生危害。
(四)动物相关行业
从事畜牧业、动物饲养、动物屠宰等动物相关行业的作业人员存在感染动物性传染病的风险。
(五)植物相关行业
农业生产人员可能因接触有机粉尘导致农民肺;菇类栽培、采摘工作的人员可因吸入大量真菌孢子而诱发蘑菇肺;从事稻田作业的人员会发生各种皮肤疾患;在森林地区的作业活动中可接触森林脑炎病毒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生物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的损害,除引起法定职业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和森林脑炎外,也是构成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和职业性皮肤病等法定职业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生物性有害因素还可导致鼠疫、口蹄疫和矿工钩虫病等,以及因接触各种生物性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5. 媒介生物和媒介生物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媒介生物有:蚊、蝇、鼠、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蜱、螨,另外还有蠓、蚋、虻、白蛉等。
重要媒介生物性疾病有: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淋巴丝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莱姆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西尼罗病毒病等。另外,苍蝇、蟑螂、蚂蚁等在传播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6. 什么是媒介生物和媒介生物性疾病
媒介生物是指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按动物分类学上,通常指二大类,即节肢类昆虫和啮齿类动物。
由媒介生物(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称媒介生物性疾病,包括完全或部分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又称虫媒传染病。
7.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ochemical disease)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确诊依据
1.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3.其相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
疾病类型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碘缺乏病
⑴地方性甲状腺肿;
⑵地方性克汀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地方性砷中毒。
4.克山病。
5.大骨节病。
8. 生物疾病是啥意思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它们可引起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和肿瘤性疾病。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主要致病特点是:
①对被侵的动物种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比较严格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等。
②病原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生长并产生毒素,通过各种毒性产物发挥致病作用。
③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具有相对恒定的潜伏期,有比较规律的病程,有一定器官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有特异免疫反应等。
④病原侵入机体后,其数量和毒力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作用于整个病程。有些病原还随排泄物、分泌物和渗出物排出体外,而造成疾病的传播。
⑤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过程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抵抗力。当机体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时,虽然体内带有病原微生物,也不一定发病。反之,若机体抵抗力降低,则平时存在于体内不显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强的微生物,也可引起发病。
9. 媒介生物性疾病有哪些
重要媒介生物性疾病有: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淋巴丝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莱姆病、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西尼罗病毒病等。另外,苍蝇、蟑螂、蚂蚁等在传播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0. 生物性放射病有那几种
1.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2.急性放射病有几种分类?
急性放射病分为三类:即骨髓型、肠型和脑型放射病。其中,骨髓型放射病根据受照剂量不同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目前,重度以下放射损伤病人可以救治成活。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肠型放射病和脑型放射病还没有救治成活的经验,一般治疗原则为减轻病人痛苦,延长存活时间。
3.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
在通常情况下,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来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国家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4.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5.与怀孕有关的风险有哪些?应该怎样降低这些风险?
由于碘片具有阻断甲状腺碘吸收的作用,对怀孕妇女服用碘片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孕妇甲状腺摄取放射性碘的几率较普通成人要高。其次,胎儿的甲状腺应给予保护,特别是在怀孕后的第二、第三孕期。然而,除此以外,在当前情况下并没有特别的医学理由表明要避免怀孕。
6.剂量与远期效应有什么联系?
暴露于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通过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接受放射诊疗的病人、职业受照人群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照人群的辐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身辐射剂量低于100毫希时,未发现明显的辐射致癌效应。
对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遭受辐射后数年里,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在10年后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在核事故情况下,如果放射性碘沉积在甲状腺中,它会导致甲状腺局部剂量效应,而不是全身效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经验教训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该事故造成年龄在0~18周岁的儿童暴发甲状腺癌病例超过了5000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心理影响。这主要是缺乏风险沟通机制所导致的。因此,在核应急状态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公众交流机制非常重要。
7.低于多少剂量可以认为对健康没有影响?
流行病学统计研究表明,当剂量低于100毫希时导致癌症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然而,电离辐射的线性无阈模型是辐射防护的基础。这就意味着,理论上任何剂量的电离辐射均可导致一定的生物学效应,但是这种效应还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验证。因此,我们无法说那个剂量水平就是绝对的零风险。在电离辐射防护中应尽可能遵循防护水平最优化原则(ALARA原则)。
8.在突发事件现场出现伴有外伤的放射性污染伤员时,公众应如何自救、互救?
在实施现场救护任务的应急救护人员到达以前,现场公众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以下抢救任务:(1)挖掘被掩埋的伤员;(2)灭火和使伤员脱离火灾区;(3)简易止血;(4)简易包扎或遮盖创面;(5)简易固定骨折;(6)清除口鼻内泥沙,对昏迷伤员将舌拉出以防窒息;(7)给伤员服用随身携带的药品(如止痛药);(8)简易除污染;(9)护送伤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