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什么某种生物的最后

什么某种生物的最后

发布时间:2022-07-01 05:53:50

① 为什么所有生物的结局最后都是死亡

为什么所有生物的结局最后都是死亡?

人生短短几十年,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些东西,而对于生命的生老病死,是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无法逃脱的历程,人类也无法例外,虽然如此,但是在古代仍然有许多人认为死亡是人类可以避免的。

比如古代的秦始皇,他就曾经非常地痴迷于长生不老,甚至还多次举全国之力在海外寻找长生之法,但都最终无果。看着那些生命非常短暂的动物,他们一步步地生老病死,人们就会想起为什么所有生物都无法摆脱最终死亡的结局?

这就像生物想要永久生存一样,人类虽然能够延长他们的生命,但也只能是短暂的改变结局,这是整个宇宙都要遵守的制度和规则。冥冥之中,看似混乱的宇宙,却有着非常多无法改变的规律,所以对于纠结于是否能够改变生命的结局,不如在意生命之中的过程。珍惜当下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② 地球上若是没有光则最后一样灭绝的生物是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生活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假定地球上没有了阳光,温度仍正常,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缺乏有机物,导致没有能量供应,将首先死亡;因食物缺乏将导致植食动物死亡,然后肉食动物死亡;细菌、真菌可以靠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维持生存,因此将最后死亡.
故选:B

③ 如果有一天地球毁灭,最后灭绝的一种生物会是什么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地球毁灭,最后灭绝的一种生物会是人类,因为世界上人类是最多的,所以我觉得最后灭绝的是人类。

④ 当太阳燃烧殆尽的话,地球上哪种生物最后能够存活下来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万物都摆脱不了生死的束缚,包括宇宙也是如此,只不过物体不同,生命的长度各不相同罢了。拿地球所在的太阳系来说,太阳作为一颗黄矮星,寿命大约为100亿年,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测,目前太阳的生命已经走过半载,在大约50亿-70亿年之后,太阳会燃烧殆尽,内部的氢元素全部消耗完,太阳的核心开始坍缩,这个时候的太阳会迅速膨胀升温变成一颗红巨星,一直到氢元素全部变成碳元素,太阳才会彻底熄灭。

留给人类的时间会是多少呢?科学家表示,当太阳停止了阳光的供给,消息传递到地球上,需要8分钟的时间,显然,这个时间对于地球来说并不够用,人类需要提前很久就捕捉到太阳的异常,并且尽快找到应对的办法。比方说人类需要在10亿年-20亿年之内飞离太阳系,而且避免太阳超新星爆炸的波及,还要离得越远越好,否则,人类迟早会因为太阳而遭受灭顶之灾。大家认为人类有机会逃出生天吗?

⑤ 目前的生物链中,哪一种动物是最后出现的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的很难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食物链的定义来看的话,最后出现的那种动物往往意味着。在他的前边已经有了完整的链条,并且能够完整的运行。而他的到来是凭空出现的,因为一旦他出现在之前的食物链里边,就算他的等级不断的身高,那也只不过是因为在大自然的选择中他不断地进化。那么如果它进化的话,我们对它的定义是按照之前的动物还是按照现在的动物标准来进行评断。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生产力没有发展的古代人口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增长,而到了近代之后,因为粮食产量提高,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且人类也并不是没有天地,就算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动物,那么它也有它的天敌,比如说细菌和微生物

⑥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为何所有的生物最后都会死亡

关于我们地球内部的所有生物能够诞生于地球,生活于地球,终于地球,这是我们所有生物的幸运。毕竟任何生物对于地球都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包括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因为,地球是我们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内心不开地球,就目前的情况考虑因为一个生命都是从最为弱小的一个状态,向强大的一个状态下慢慢进行发展,例如我们人类的孩童在出生的时候,婴幼儿是接受不了任何赶紧的刺激。那么关于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什么?为何所有生物都会走向消散?这个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三、任何生物都逃不过有消散的一天。

最后一点就是任何生物都逃不过有消散的一天。毕竟生命到达了最后的镜头走向完结,这是不可逃脱的状况。

⑦ 为什么所有的生物最终都会死亡

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活星球,有多达130万物种生活在上面。虽然所有的物种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意识思维上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千千万种,最终的结果都是死亡,没有人能避免它。只是人类,作为聪明的生物,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坚持不懈地与死亡作斗争。

虽然如此,生命的减熵行为却起不到任何效果,毕竟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等生命简直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相比于整个宇宙中的熵增,生命体所进行的减熵行为完全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泡沫,只能在不断熵增的宇宙中存在有限的时间,熵增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注定了生命只能从有序发展为无序,并最终走向老化、死亡。

⑧ 细菌会是地球上最后的生物吗

科学家说未来地球的最后幸存者将是微生物。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后生存的生物将是生活在地下深处的微生物,因为随着太阳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亮,只有细菌才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苟延残喘。

圣安德鲁斯大学、敦提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预计未来10亿年间太阳将变得非常炽热,地球海洋开始消失。

“进入这个转折点,大气层中有许多水分,而水蒸气是一种温室气体,将加剧温室效应,地球温度升至100摄氏度,甚至更高,”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詹姆士说,“与此同时,随着氧气减少,将导致植物和大型动物迅速消失。”

不久,一种被称作嗜极端菌的细菌将是地球上剩下的唯一生命形式。这种微生物现在就已在地球上存在,可以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届时没有太多的氧气,因此它们需要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生存,而且高压、高盐,因为海水蒸发殆尽。”杰克·詹姆士说。

不过随着生存条件更加恶化,这种细菌也终将灭绝,大约在28亿年左右,地球将没有任何生命。

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菌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的发现者是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的三十次方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

细菌 - 分类

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号菌、螺菌、螺杆菌)。

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

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产水菌门Aquificae

热袍菌门Thermotogae

热脱硫杆菌门Thermodesulfobacteria

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

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热微菌门Thermomicrobia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

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

蓝藻门Cyanobacteria

绿菌门Chlorobi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厚壁菌门Firmicutes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衣原体门Chlamydiae

螺旋体门Spirochaetes

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黄杆菌门Flavobacteria

鞘脂杆菌门Sphingobacteria

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网团菌门Dictyoglomi

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

细菌 - 分布

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

此外,也有部分种类分布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温泉,甚至是放射性废弃物中,它们被归类为嗜极生物,其中最着名的种类之一是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maritima),科学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发现这种细菌的。然而,细菌的种类是如此之多,科学家研究过并命名的种类只占其中的小部份。细菌域下所有门中,只有约一半包含能在实验室培养的种类。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营及异营,其中异营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细菌(Bacteria,单数型:Bacterium)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
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
,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

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奶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着广泛的运用。

1 历史

2 繁殖

3 代谢

4 运动

5 形态

6 分类学

6.1 分类地位

6.2 细菌分类

7 用处和危害

8 其他

9 参考文献

9.1 引用

9.2 书籍

10 参见

历史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βακτηριον,意为“小棍子”。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建议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单细胞生物(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

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1804-1883)提出“微生物”来描述细菌细胞或者更普遍的用来指微小生物体。

因为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用肉眼无法看见,需要用显微镜来观察。1683年,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指出细菌可导致疾病。

繁殖细菌可以以无性或者遗传重组两种方式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法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一个细菌细胞细胞壁横向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并且单个细胞也会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发生遗传变异:突变(细胞自身的遗传密码发生随机改变),转化(无修饰的DNA从一个细菌转移到溶液中另一个细菌中),转染(病毒的或细菌的DNA,或者两者的DNA,通过噬菌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中),细菌接合(一个细菌的DNA通过两细菌间形成的特殊的蛋白质结构,接合菌毛,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细菌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获得DNA,然后进行分裂,将重组的基因组传给后代。许多细菌都含有包含染色体外DNA的质粒。

处于有利环境中时,细菌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例如菌落。

细菌以芽孢的形式度过有限的不利环境,如巴氏消毒(70-80摄氏度)的食品不能久存。

代谢细菌具有许多不同的代谢方式。一些细菌只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它们的碳源,被称作自养生物。那些通过光合作用从光中获取能量的,称为光合自养生物。那些依靠氧化化合物中获取能量的,称为化能自养生物。另外一些细菌依靠有机物形式的碳作为碳源,称为异养生物。

光合自养菌包括蓝细菌(蓝藻,Cyanobacteria),它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可能在制造地球大气的氧气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他的光合细菌进行一些不制造氧气的过程。包括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紫细菌和太阳杆菌。

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硫,磷,维生素和金属元素,例如钠,钾,钙,镁,铁,锌和钴。

根据它们对氧气的反应,大部分细菌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一些只能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称为需氧菌;另一些只能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称为厌氧菌;还有一些无论有氧无氧都能生长,称为兼性厌氧菌。细菌也能在人类认为是极端的环境中旺盛得生长,这类生物被称为嗜极生物。一些细菌存在于温泉中,被称为嗜热细菌;另一些居住在高盐湖中,称为嗜盐生物;还有一些存在于酸性或碱性环境中,被称为嗜酸细菌和嗜碱细菌;另有一些存在于阿尔卑斯山冰川中,被称为嗜冷细菌。

运动运动型细菌可以依靠鞭毛,细菌滑行或改变浮力来四处移动。另一类细菌,螺旋体,具有一些类似鞭毛的结构,称为轴丝,连接周质的两细胞膜。当他们移动时,身体呈现扭曲的螺旋型。螺旋菌则不具轴丝,但其具有鞭毛。

细菌鞭毛以不同方式排布。细菌一端可以有单独的极鞭毛,或者一丛鞭毛。周毛菌表面具有分散的鞭毛。

运动型细菌可以被特定刺激吸引或驱逐,这个行为称作趋性,例如,趋化性,趋光性,趋机械性。在一种特殊的细菌,粘细菌中,个体细菌互相吸引,聚集成团,形成子实体。

形态

杆菌

球菌

螺旋菌

弧菌

分类学分类地位细菌的分类的变化根本上反应了发展史思想的变化,许多种类甚至经常改变或改名。最近随着DNA测序,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细菌学被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最初除了蓝细菌外(它完全没有被归为细菌,而是归为蓝绿藻),其他细菌被认为是一类真菌。随着它们的特殊的原核细胞结构被发现,这明显不同于其他生物(它们都是真核生物),导致细菌归为一个单独的种类,在不同时期被称为原核生物,细菌,原核生物界。一般认为真核生物来源于原核生物。

通过研究rRNA序列,美国微生物学家伍兹(Carl
Woese)于1976年提出,原核生物包含两个大的类群。他将其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后来被改名为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伍兹指出,这两类细菌与真核细胞是由一个原始的生物分别起源的不同的种类。研究者已经抛弃了这个模型,但是三域系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这样,细菌就可以被分为几个界,而在其他体系中被认为是一个界。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单源的群体,但是这种方法仍有争议。

细菌分类细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细菌具有不同的形状。大部分细菌是如下三类:杆菌是棒状;球菌是球形(例如链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另一类,弧菌,是逗号形。

细菌的结构十分简单,原核生物,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有细胞壁。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来源于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他发明了革兰氏染色。

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荚膜,形成了一层遮盖物或包膜。荚膜可以帮助细菌在干旱季节处于休眠状态,并能储存食物和处理废物。

用处和危害细菌对环境,人类和动物既有用处又有危害。一些细菌成为病原体,导致了破伤风、伤寒、肺炎、梅毒、霍乱和肺结核甚至食物中毒。在植物中,细菌导致叶斑病、火疫病和萎蔫。感染方式包括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和带菌微生物。病原体可以用抗生素处理,抗生素分为杀菌型和抑菌型。一般而言约百分之80%的细菌对人是无害的.

细菌通常与酵母菌及其他种类的真菌一起用于酦酵食物,例如在醋的传统制造过程中,就是利用空气中的醋酸菌(Acetobacter)使酒转变成醋。其他利用细菌制造的食品还有奶酪、泡菜、酱油、醋、酒、酸奶等[7][8]。细菌也能够分泌多种抗生素,例如链霉素即是由链霉菌(Steptomyces)所分泌的[9]。

细菌能降解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来清除污染,称做生物复育(bioremediation
)。举例来说,科学家利用嗜甲烷菌(methanotroph)来分解美国佐治亚州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污染[9]。

其他细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大约出现于37亿年前。

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粒线体和叶绿体,通常被认为是来源于内共生细菌。

微生物大量分布于有食物,潮湿,合适的温度,适于它们繁殖和生长的地方。细菌可以被气流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人体是大量细菌的栖息地;可以在皮肤表面、肠道、口腔、鼻子和其他身体部位找到。它们存在于人类呼吸的空气中,喝的水中,吃的食物中。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网络搜索

相关参考文献来源如下:

中文国际: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3-07/03/content_16710477.htm

网络:http://ke..com/view/19168.htm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细菌

互动网络:http://www.ke.com/wiki/%E7%BB%86%E8%8F%8C

⑨ 广义的生物灭绝是什么

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是一种特定的地质现象。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这次劫难,而且还常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3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着。
最近七亿年以来大规模的集群灭绝至少出现过九次之多,其中最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古生代末期,这次灭绝主要发生在海洋中,当时发生了生物礁的第三次瓦解。古生代末期灭绝的类群有原生动物门的纺锤虫的全部;腔肠动物门的四射珊瑚的全部;软体动物门的菊石的大部分,软舌螺的全部;节肢动物门的板足鲎的全部;棘皮动物门的海蕾的全部,海百合的大部分;腕足动物门的大部分;苔藓动物门的大部分。陆地动物的灭绝没有那样显着。

⑩ 表示一个物种中的最后一个生物的英文单词

生物的命名是拉丁文命名,不是用英文是属名+种加词(可以包含有命名人的名字)生物分类英文名称? 生物分类中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英文分别是什么?则分别是:界vegnum(拉丁名),kingdom(英文名) 门divisio(拉丁名),, phylum 纲classis(拉丁名), class 目ordo(拉丁名),, order 科familia(拉丁名),, family 属genus(拉丁名),, genus 种species(拉丁名),, species 在其中还可以插入亚门、亚纲、亚目、族(tribus, tribe)、亚族、亚属、组(sectio, section)、亚组、系(series, series)、亚种、变种(varietas, variety)、变型(forma, form)等更细的分类阶元。“亚”字一般通过“sub-”表示,如亚种(subspecies)、亚纲(subclassis)。

阅读全文

与什么某种生物的最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