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岛海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怎么样
青岛海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是2011-05-31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兴阳路308号希尔景园办公楼912室。
青岛海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0214575754428M,企业法人郭静静,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青岛海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批发预包装食品(食品流通许可证 有效期限以许可证为准)。 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批发:日用百货;自有资金对外投资;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青岛海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对外投资0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青岛海源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Ⅱ 2010福建高考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最低投档分和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最低投档分
序号 院校名称 计划数 录取志愿 最高分 最低分 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5 1 552 524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4 1 496 466 3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4 1 551 516 4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3 1 498 490 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7 1 559 493 6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 5 1 506 495 7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1 1 486 486 8 长沙医学院 3 1 497 488 9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3 1 494 475 1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5 1 501 496 1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9 1 501 482 12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4 1 491 469 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4 1 530 506 14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3 1 505 497 15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3 1 506 500 16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7 1 522 501 17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1 1 490 490 18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4 1 497 466 19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4 1 497 492 20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5 1 502 488 21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4 1 533 498 22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 2 1 484 473 23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7 1 521 498 24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4 1 496 470 25 上海建桥学院 5 1 502 491 26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17 1 519 482 27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3 1 494 479 28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10 1 490 466 29 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 15 1 527 492 30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2 1 486 484 31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4 1 546 494 32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6 1 499 476 33 西安翻译学院 6 1 515 499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4 1 502 481 35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3 1 480 473 36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14 1 523 471 37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6 1 549 511 38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1 1 479 479 39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9 1 531 485 40 烟台南山学院 4 1 499 461 41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12 1 499 478 42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2 1 497 487 43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6 1 535 508 44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3 1 522 495 45 重庆工商大学 21 1 574 525 46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12 1 515 463 47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14 1 519 490 48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10 1 500 476 理工类(统招) 序号 院校名称 计划数 录取志愿 最高分 最低分 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5 1 537 487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6 1 508 453 3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12 1 482 462 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3 1 466 459 5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 5 1 504 464 6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3 1 437 423 7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4 1 466 460 8 长沙医学院 7 1 473 450 9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5 1 467 433 1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20 1 511 466 1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16 1 477 441 12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6 1 499 445 13 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 1 1 464 464 14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2 1 451 422 15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2 1 461 454 16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7 1 513 483 17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23 1 489 464 18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1 1 421 421 19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10 1 463 435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 装饰学院 8 1 464 438 21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1 1 453 453 22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14 1 473 439 23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5 1 467 453 24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16 1 474 452 25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 8 1 466 456 26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3 1 464 449 27 南阳理工学院 4 1 452 437 28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4 1 474 463 29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11 1 463 431 30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10 1 457 429 31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4 1 453 429 32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25 1 500 460 33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3 1 466 458 34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 工程学院 14 1 461 431 35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3 1 448 435 36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6 1 468 455 37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4 1 467 457 38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4 1 445 432 39 西安翻译学院 4 1 461 448 40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5 1 490 448 4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14 1 477 461 42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2 1 458 442 43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21 1 467 442 44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8 1 451 420 45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4 1 458 447 46 浙江万里学院 16 1 478 442 47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18 1 489 450 48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7 1 486 457 49 重庆工商大学 13 1 516 485 50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8 1 464 451 51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2 1 453 452 52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35 1 515 454
Ⅲ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和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哪个好一些
我就是安徽医科大学的,三本临床医学院就在安徽医科大学的南校区,在大学城附近,离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和安徽大学新校区很近。
1 校风是绝对的好,每年都有很对人考研。医学院校很苦的,主要靠个人奋斗。学医要学高数,医学物理,化学,生物。。。。。总之很枯燥的,挂科概率很高。希望你想清楚!
2 住宿条件不错的,是六人间,上床下桌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3 硬件:出了平常上课,其余实验课都坐校车去安医大本部上,硬件决对行。老师也全是安医大本部的。
如果你想学医,分数又不高。安医大临床医学院是你最好的选择。
Ⅳ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开设哪些专业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开设专业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应用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医学方向)、英语(医药卫生方向)。
临床医学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基础、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循证医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与技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等。
护理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含传染病护理)、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隐藏着怎样的未知世界
我认为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只有少部分的生物能够生存。毕竟如此深的海沟当中,压强是非常大的一般生物根本无法生存。
人类对于地球的探知一直在不断进行当中,陆地与海源的面积相比较。海洋的面积要远远超过陆地,但是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究程度远远不及陆地。这是因为探索海洋的难度,对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
首先我要明白什么是海沟,海沟指的是海底山脉之间的缝隙。就如同陆地上山与山之间的峡谷。通常情况下,两座高山之间的峡谷都是非常深的。更不用说处于海洋之下的海沟,人类更加无法到达其中。而马里亚纳海沟作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人类很早开始就对这里进行科学探索。但是很可惜的是,人类由于受限科学技术水平,根本无法真正到达海沟底部。
Ⅵ 题目: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位于哪个大洋
亲爱的玩家:
您好,马里亚纳海沟,在太平洋。
兄弟玩网页游戏平台客服很高兴为您解答。
Ⅶ 生物群类型有哪些
1.海相生物群(1)广海至深海生物群
分布于东海至南海海域。主要生物群有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沟鞭藻以及底栖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等。东海古新世和始新世有孔虫有数百种,包括 Pl 带至P11带浮游有孔虫带,P12带至P21带的浮游有孔虫带不连续,底栖有孔虫较多,它们与钙质超微的若干化石带相共生,另有若干沟鞭藻和介形虫化石带。台湾、珠江口至南海海域有渐新世(P18-P22)、中新世至上新世(N4—N21)的浮游有孔虫带和相应的钙质超微化石带。这一类型生物群门类多,浮游和底栖类皆很丰富,是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群,可资全球地层对比。有若干底栖类有孔虫与北美西部同期动物群相同,这是生物分布的一个待解之谜。南海中新世、上新世至第四纪的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期取得了全球气候地层对比的成果。
(2)浅海大有孔虫动物群
古新世、始新世大有孔虫(即货币虫)动物群见于冈底斯山以南的岗巴定日带和冈底斯南侧,构成货币虫灰岩相,含有丰富的大、小有孔虫和软体动物、珊瑚等底栖生物,属于典型的特提斯浅海生物群。东海、台湾的始新世货币虫动物群亦很发育,但多为砂质灰岩相,种类也比藏南少得多。台湾、澎湖、西沙和北部湾地区,中新世中垩虫动物群是全球广布的温暖浅海动物群,是形成中垩虫灰岩或白垩岩的造礁生物。上新世至第四纪的某些大有孔虫孑遗种类与珊瑚等组成礁灰岩,见于台湾、澎湖和西沙等地,但规模已大为缩小。
(3)海湾—潟湖相生物群
见于塔里木西部。除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有若干浮游类有孔虫外,主要为底栖类有孔虫和牡蛎类软体动物,属于副特提斯生物群,与中亚地区相同。中新世有孔虫转变为种类单调的海湾—潟湖相动物群。上新世至第四纪可能有残留游移海盆地存在于塔里木,残存了少数能适应高盐水体的生物。
(4)陆相盆地中的海源生物群
这种特殊类型的生物群在我国内陆分布甚广,世界罕见。已见于松辽盆地、二连盆地和四川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前二地区有鱼类、金藻类、沟鞭藻,后一地区存在单调的有孔虫群。古近纪已知有江汉盆地、苏北盆地有孔虫和广东茂名、三水盆地的有孔虫。华北平原始新世沙河街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尤为着名。新近纪至第四纪的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常组合在一起,它们不仅见于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平原)、桑干河、汾渭地堑带,还见于内蒙古、塔里木、柴达木,甚至海拔数千米的阿里地区,它们的分布引起了关于来源问题的长期讨论,且至今未决。这类生物群不同于滨海、沿岸地区的海相夹层生物群,因区域上离海远,与海洋的通道难以确定。有海水上溯、鸟携、风带等几种可能来源,具体的传播方式有待研究。东部盆地的古水系上溯传播方式可能性较大,西部盆地可能存在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游移残留海盆,在上述背景上风带、鸟携的途径也不能排除。
2.陆相生物群
这里以哺乳动物与植物群为主,简述其生态类型。
古近纪和新近纪动物群在区系演化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阶段和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动物群是地方性(或土着)动物群向洲际性动物群过渡的动物群,中新世中期—上新世动物群是全北界或北方区动物群。在中国范围内,两阶段的动物群中均存在南方与北方的分异。
(1)古新世至中新世早期由地方性向洲际性过渡的动物群
这种过渡性表现为由地方性分子占统治地位逐步分阶段地过渡到大区域或洲际共有分子的大量增加,但始终保有目、科一级的土着特色。我国古新世哺乳动物群已知有10多目10余科100余种,早期以阶齿兽科为代表(Bemalambdidae),晚期以古阶齿兽科为代表(Archaeolambdidae),与另一个研究最好的北美古新世动物群难以对比,古新世早期动物群尤其如此;华南有早期和晚期动物群,华北(内蒙古)只有晚期组合,但也没有古阶齿兽等南方主导分子,可见当时即存在华北区与华南区的差异,但因发现还不均衡,两区动物群的组成尚待新发现。始新世动物群增加到17目90余科数百种,科一级和一批属的洲际对比已有可能。但始新世中期和此前的动物与南亚仍不易对比,从始新世中期偏晚时期和始新世晚期开始才有了明显的共有属。我国始新世动物群具有明显亚洲特色:始新世早期以Orientolophus,Asiacoryphodon,Rhombomylus为代表,始新世中期偏早时期以Lo-phiolestes,Protitan,Tamquammys为代表,始新世中期偏晚时期以 Rhinotitan,Anthracok-eryx,Pappocricetodon为代表,始新世晚期以Embolotherium,Dianomys,Sinosminthus为代表。以始新世晚期动物群为例,南、北方动物群性质有明显不同:北方以有蹄类、啮齿类、兔形类为主,如 Embolotherium,Gigantamynodon,Desmatolagus,Lophiomeryx 等,另有始新世中期残遗的中兽科、两栖犀科属种;南方动物群以奇蹄类、偶蹄类的石炭兽科、食肉类为主,如 Gigantomynodon,Carcodon,Indricotherium,Schizotherium,Bothriodon,Anthracotherium以及古剑齿虎和其他古老剑齿虎,另有始新世中期的残遗类型。渐新世动物群主要发现于北方,特别是西北区至内蒙古一带,南方除滇东等地外很少发现。渐新世早期以 Karakoromys decessus,Ordolagus 等为代表,渐新世晚期以 Dzungariotheriumturfanense,Yindirtomys grangeri,Tachyoryctoides obrutchewi 为代表。渐新世动物群中巨犀类、啮齿类、兔形类和食虫类小哺乳动物大量增加。中新世早期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盆地和新疆准噶尔盆地,以西宁“谢家动物群”为例,10属14种化石中能与国际进行属级对比的仅有Eucricetodon(真古仓鼠)和Brachypotherium(短脚犀)等,属欧洲与巴基斯坦阿奎坦—布尔迪加尔期。组成中小哺乳动物为主,另有角羊等,大部分属是渐新世残留并且大部为亚洲土着类型。兰州中新世早期“张家坪动物群”也包括十几个属种,以大哺乳动物为主,大部为残存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若干属种与南亚、中亚所共有,包括刚从非洲迁移到亚洲的象类,说明青藏地区尚未构成巨大屏障。可见,中新世早期与古近纪动物群相比虽然出现了若干更进步种类,但仍保留了属以上单位的地方色彩。
(2)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阶段的哺乳动物群
此阶段已极为现代化,80%以上的科延续到现代。与南亚、非洲和欧美进行属级对比的化石大量出现,如北美的马类西进欧亚,非洲的长鼻类东进欧亚、北美。大量新科出现,其中有特殊意义的是灵长目高等猿类或人形类的出现。亚非共有的Dryopithecus(森林古猿)和Sivapithecus(=Ramapithecus,即西瓦古猿或拉玛古猿)是古人类演化的重要环节。三趾马动物群区域分布最广,有华北、西北、华南、藏北、藏南的几十个地点,说明新近纪时期中国大部地区广泛发育森林、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当然西部趋干,东部趋湿。东部区动物群的南北分异亦有明确显示,北方和西藏以三趾马动物群为主;滇桂除古猿动物群外出现了较多的Stegolophodon(古剑齿象)和Stegodon(剑齿象),后者到第四纪为南方型动物群的代表分子;长江中下游是过渡区。按演化和年代地层序列,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分为5 期,各有特有属种为代表(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王乃文、何希贤,2005)。
(3)全球现代陆生动物地理区系
自北而南分为:北方大区或古北界,其南界由北非、土耳其、中亚、昆仑—秦岭,东延至北美,内部分为欧洲—西伯利亚区、古地中海区(包括我国西北区)、东亚区(或东方区,包括华北北部、东北、朝鲜、日本等)、加拿大区、索诺兰区(基本是美国和墨西哥);中部大区或老世界,包括马达加斯加、南亚、中国南方—东南亚—伊里安等区;中南美大区或新世界;南大陆大区或南生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塔哥尼亚区等。这种全球古动物区系格局就是突破古近纪各土着动物区的范围,通过加强动物区间的全球交流,在新近纪形成的。其中我国南、北方动物区的界线就是北方大区和中部大区的界线。这条界线第四纪时有大范围的南北摆动,构成所谓“淮河过渡区”。陆生动物交流的成功,归因于陆间海洋屏障的收缩与消失,其中欧、亚之间的动物交流得益于副特提斯或蓬蒂海的大规模收缩和连接蓬蒂海与北冰洋的土尔盖海湾或海峡的大规模收缩和消失;亚、美之间的交流主要依赖白令陆桥多次连通;欧洲与北非的交流与直布罗陀海峡的陆桥形成期有关。哺乳动物之外的其他动物的洲际交流可能另有传播机制,如华北东部始新世的Knightia鱼群与北美西部同类鱼群可对比,但并未发现通过白令陆桥交流的化石遗迹。这种情况与东海古新世Silicosigmoilinacalifornica有孔虫群颇相似,这种底栖类动物同样与北美西部同类相一致。它们很可能是通过北赤道暖流的漂浮岛生态环境完成交流的。
(4)古近纪和新近纪陆生植物群类型
据大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分析,古近纪有3个植物群类型或3个植物区,新近纪有4个类型或植物区,清楚地反映了古气候带的性质和演变。
古近纪的3个植物群类型或植物区是:东北—华北—阿勒泰区、华南—西北—藏北区和藏南—桂粤—台湾区,分别为亚热带—暖温带的暖温湿润植物群、副热带干旱—半干旱植物群和热带暖湿植物群。
属于第一种类型的有:东北地区古新世栗子沟木化石群、始新世早期的古城组孢粉组合、始新世中期计军屯植物群、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的宝泉岭组、水曲柳组、洋河组的“三合植物群”、始新世晚期的西露天组孢粉组合、渐新世的水曲柳组孢粉组合、华北渐新世的开地坊组孢粉组合以及阿勒泰古新世的阿勒泰植物群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常绿落叶阔叶树占突出地位。特别是北疆的阿勒泰植物群过去不为人所关注,其21种植物化石的区系成分与现代湖北神农架、浙江天目山和长江以南地区的植物生态性质相同,有的叶片直径达30 cm,说明其亚热带属性。虽然在蒙古广大地区尚未发现同期植物群,但可推断当时在东亚中纬度区存在一个由北疆至东北的广大暖温潮湿带。华北的植物孢粉性质与东北有所区别,华北平原始新世早期的孔店组孢粉组合中含有麻黄粉,汾渭地区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的“白鹿塬植物群”由Palibinia数种组成,它们皆指示干旱气候条件,可见华北当时是介于以北潮湿带和以南干旱带之间的过渡带。
属于第二种类型的有:华南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一带的古新世“茶山坳植物群”以多种Palibinia为特征,该区古新世孢粉谱中常见麻黄。始新世至渐新世的Palibinia和麻黄向西分布到川西的“热鲁植物群”,向南分布到粤北的三水盆地土布心组三段,向北扩展到汾渭地区至山东西部。Palibinia植物群延伸到中亚土库曼斯坦等地,经中南欧直达英国怀特岛。随着新近纪华南转变为潮湿气候带、中亚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为副特提斯或蓬蒂海占领,古近纪的东南西北向巨型干旱带骤然瓦解,Palibinia也从此灭绝。
属于第三种类型的有:海南始新世中期的长昌植物群、右江地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的那读植物群和公康植物群,以及藏南始新世中期的秋乌植物群。这些植物群皆位于当时的热带潮湿区,其中海南和右江的植物群靠近初生的南海,藏南的秋乌植物群形成于尚未消失的特提斯海滨。
新近纪的4个类型或植物区是:西北区、华北—东北区、华南区和青藏—南海—台湾区。
西北区很少有新近纪大植物发现,但兰州、西宁地区的中新世早期的谢家组、中新世中晚期的咸水河组和临夏组甚至山西中新世晚期的保德组中,藜科、蒿属花粉都是孢粉组合的主导分子,柴达木上新世狮子沟组的典型孢粉组合是蒿属、麻黄粉与藜科。中新世早期的谢家组尚含显着的榆科、松科花粉,甚至很少的热带、亚热带分子;中新世中晚期至上新世藜科、蒿属背景上,水生植物逐步减少,山地针叶植物逐步增加,反映了干旱趋势的加强。
华北—东北区的新近纪植物和孢粉化石十分丰富,最着名的是山东的中新世山旺植物群和孢粉组合,山旺植物群含130种植物,最多的是 Acer,Carpinus,其次有 Zelkova,Carya,Juglans,Hamamelis,孢粉谱中含有一定的常绿阔叶树和山地针叶树成分,该植物群定义为混有亚热带分子的暖温带阔叶落叶林比较适当。华北平原馆陶组下段孢粉组合和晋冀交界区的汉诺坝玄武岩夹层植物群皆以针叶树为主伴有落叶阔叶树,显示了比华北东部温度较低的山地植物群性质。但内蒙古东部的老梁底植物群以落叶阔叶树为主,更接近东北新近纪植物群。华北上新世植物群仍存在东西差异,山东尧山组孢粉植物群仍显示与山旺植物群相近的性质,但山西的上新世早期榆社植物群与晚期的太谷植物群显示了北方硬木混交林的特性。东北新近纪最着名的植物群是吉林敦化的秋梨沟植物群,已发现的19种化石反映了中新世的中生混交林植被,与山东山旺植物区系性质相近,但含8种松柏类,反映古气温低于山旺。东北地区上新世植物孢粉资料少,与广泛发育玄武岩有关。
华南区很少发现内容丰富的新近纪植物群。最有意义的是福建中新世漳浦植物群,含有Liquidambar,Sterculia,Fissistigma,Paliurus,Magnolia,Gymnoclas 等,属于热带植物区系中的副热带雨林植被。闽西佛昙组的上新世孢粉组合具有丰富的山地针叶树,喜暖成分减少,草本植物增多,反映了气温降低的山地植被特征。江西中新世至上新世初的头陂组产以Quercoidites为主的孢粉植物群,含有较多的Fagus,Liquidambar,Engelhardtia,Ilex,Nyssa,Myrica,Tilia,属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植被,但另有大量草本的 Chenopodium,反映稍凉微干的亚热带气候。江西南丰的Quercoidites-Faguspollenites组合可能属于头陂组上部的早上新世部分,吉安的Quercoidites-Cyclobalanopsis组合应属上新世晚期的黄桥组,它们反映了温暖潮湿气候下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其中较少Chenopodium可能反映了森林植被的扩展。四川中新世晚期的凉水井组孢粉以被子植物和蕨类为主,上新世晚期的盐源组孢粉以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占多数,仍然属于潮湿气候植被,没有反映出任何趋干趋冷的特征,这也反映出该地濒临的青藏高原这时尚未显着隆升。总之,这里所划的华南区是新近纪的亚热带潮湿气候带。
青藏—南海(包括台湾)大区在新近纪是一个东西向延伸数千千米的热带或热带—亚热带潮湿植物区系。其东段(滇东、南岭以南至台湾)的热带植被性质明显,如滇东的小龙潭和多塘植物群、广西合浦的南康植物群、台湾的石底植物群;西段东部的中新世植物群如滇西的景谷、剑川、临沧植物群和藏东的芒康植物群无疑具有热带植被特性,但上新世的腾冲植物群已转变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了由中新世热带植被向暖温带植被的演变趋势。藏中冈底斯带上的中新世乌郁植物群为以高山栎为主的热带山地植被,其性质为常绿革叶灌丛,但藏南上新世的噶尔植物群和希夏邦马北坡植物群分别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革叶灌丛,应该反映了上新世热带山地垂直分带性的增强和该区新近纪的副热带干旱环境。总之,青藏大部地区在新近纪由地貌平坦的热带区向平原与山脉相间的热带—亚热带区转变,但没有出现高寒偏干的高原环境。
Ⅷ 海水晒盐是()A.海洋空间资源B.海洋生物资源C海底矿产资源D.海源化学资源E.海洋能资源.
D.海源化学资源
因为他不是生物资源,也不是海底矿产资源,不提供能源。
而是海洋生产的重要的化学物质NaCl。
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Ⅸ 化学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成矿系统
在化学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成矿系统中形成了大量的铁、锰、铝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现以铁、锰、铝矿床为例,加以论述。
1.成矿物质来源
沉积铁、锰、铝矿床的成矿物质可有多种来源,其中陆源物质是大多数矿床的最主要来源。该类矿床多分布于离古陆不远的海盆边缘,在剖面上矿层总是位于沉积间断面上的海侵层序的中、下部或底部。矿层产出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是由大陆岩石和矿床的风化产物提供的。在长期沉积间断期间,由于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石中铁、锰、铝等成矿物质被释放出来,它们由流水等营力搬运到湖、海盆地,沉积形成矿床。例如,宣龙式铁矿床发育在太古宙角闪石片麻岩和磁铁石英岩不整合面之上的中元古界串岭沟组之中。铁质是由这些富含铁的岩石所提供的。又如,世界上铝土矿都产于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侵蚀面上,特别是碳酸盐岩古侵蚀面上。在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铝硅酸盐经长期风化,碱金属和SiO2大量淋失,最后风化残余物为以铝土矿物[Al(OH)3]为主的红土,石灰岩风化残余物为钙红土,当红土中铝土矿物含量及其他指标达工业要求时,即为红土型铝土矿床。红土、钙红土或红土型铝土矿是沉积型铝土矿床最主要的物质来源。
除了大陆风化物质来源外,海底火山喷发、海底热液活动和海底岩石的分解作用也提供铁、锰等成矿物质。海洋中有众多火山,火山喷发物和热液喷出物中的部分铁、锰可以呈低价态进入海水,被海流搬运至海盆边缘,因氧化还原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发生沉淀。古老的沉积变质铁矿(BIF)铁质被认为是海底火山活动提供的。在现代大洋中脊、岛弧和海盆中,查实有多处正在发生的海底热液沉积成矿作用,热水沉积物中有块状硫化物、铁、锰氧化物层和结核、铁锰碳酸盐等。这些海洋内部来源物质很可能是一些锰矿床矿质的主要来源。我国南方有众多沉积锰矿床多分布在远离古陆的海盆,含矿岩系为较特殊的碳、硅、泥组合,由此推断锰可能为深部来源,有可能是由热液喷溢作用携带到海底的。
表 6-4 不同板块构造环境中盆地类型、沉积建造与主要矿产
( 修改自孟祥化,1993,补充了主要矿产)
2.成矿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流水搬运成矿物质的形式有:①真溶液;②胶体溶液;③机械悬浮物;④碎屑颗粒滚动搬运。铁、锰的化合物呈前三种形式被流水搬运,至于以哪种形式为主,则存在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学者认为,铁、锰最可能的被搬运形式是胶体。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富含有机质的地表水往往呈弱酸性,有利于胶体的形成。在岩石风化过程中,Si,Al,Fe,Mn的化合物常呈带正电荷的Al(OH)3,Fe(OH)3和带负电荷的MnO2,SiO2的水溶胶,它们被流水带出风化壳,在适量腐殖酸保护下,与腐殖酸结合成稳定的腐殖酸络合物,被河水搬运到水盆地内。由于海水中存在NaCl,MgSO4等电解质,使水溶胶电性中和而凝聚沉淀。胶体凝聚后慢慢固结,析出水分和发生重结晶,形成较大矿物晶体。
铁、锰是变价元素,三价铁和四价锰的化合物难溶于水,二价铁、锰化合物易溶于水。在还原条件或缺氧的水体中,铁、锰往往呈低价的铁、锰重碳酸盐溶液迁移。如在一些局限或半局限海盆下部,往往存在缺氧水体,海底热液活动或海底岩石分解带出的铁、锰物质,可能呈重碳酸盐进入含CO2的海水中。当它们被海流运动带到海盆边缘时,由于海水中CO2逸失或遇到富氧海水,铁、锰就形成碳酸盐或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而沉淀堆积。
生物化学作用对铁、锰的聚集起一定作用。一些细菌能将铁、锰碳酸盐氧化成氧化物;一些细菌外层有机基质中常充填有铁和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宣龙式铁矿床中常见的肾状构造矿石,有研究认为是聚环状藻类吸附铁质形成的。在我国黑色页岩型锰矿床的矿石中,发现大量蓝藻(主要是变异球集藻)和生物细胞降解后形成的显微球粒,结合有机质分析表明,某些碳酸锰是由蓝藻直接形成的,而另一些则是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
铁、锰等成矿物质最终以哪种矿物沉淀,主要与所在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有关,其次还与介质的pH值有关。
海盆中不同部位的Eh值和pH值有所不同,但pH值变化要小得多。实测数据表明,海湾盆地从边缘向中心,随着海水深度的加大,其物理化学性质及细菌的繁殖情况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图6-18),这种规律性变化对于成矿物质的沉积,以及不同矿物相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图6-18 海湾盆地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示意图(引自袁见齐等,1985)
由盆地边缘向深处可能存在一个由氧化过渡到还原的环境变化,铁矿物也相应出现不同的相(图6-19)。氧化物相位于海湾盆地边缘,氧化界面(即游离氧的下界)直达盆地底部,为充分氧化环境,形成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如赤铁矿、褐铁矿等;随着远离海岸和海水变深,海水中氧的含量逐渐减小,海底处于氧化还原界面的过渡地带,形成铁的硅酸盐(鲕绿泥石)等矿物,构成硅酸盐相(鲕绿泥石相);碳酸盐相(菱铁矿相)产在离海岸更远部位,氧化界面在盆地底面以上,处于弱还原带,由于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的CO2气体,铁则以低价铁的形式与CO2结合,形成低价铁盐,如菱铁矿等矿物;硫化物相出现在海湾盆地更深地带,氧化界面远在水底盆地之上,处于强还原环境。由于细菌分解有机质产生大量H2S等,使铁以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等形式)沉淀下来。
图6-19 沉积铁矿床的相变示意图(引自袁见齐等,1985)
沉积锰矿床矿物组合的变化和沉积铁矿相似,有类似的矿物相变分带。在沉积作用中,铁和锰又常彼此分离,锰可以单独形成矿床,这主要受Eh,pH的控制。锰与氧的亲和力低于铁与氧的亲和力,在任何天然Eh-pH条件下,亚铁离子较亚锰离子更容易氧化,铁的化合物无例外地都比锰化合物溶解度小。因此,在任何含有这两种金属的溶液中,除非Mn/Fe值很大,铁总比锰先沉淀。因此,在沉积过程中就发生Fe,Mn的分离。
缺氧海盆环境对锰质的聚集起着重要作用。缺氧环境不但有利于陆源锰和海源锰的彻底海解,而且可以使锰呈溶解状态长期蕴集在水盆地中,也可以使Mn有机质悬浮物蕴集于缺氧海水中。如现代最典型的缺氧盆地黑海中就蕴集着亿吨溶解状态的锰(Roy,1976)。这些在缺氧海中蕴集的锰质,当海平面上升-下降(岸退-岸进)过程中与充氧水混合,形成藻-锰堆积,最终形成氧化锰-碳酸锰矿床。
在地表条件下,氧化铝的活动性很弱,水体中铝的含量极低,因此,关于氧化铝在水体中的搬运方式与Fe,Mn大不相同。研究认为,铝土矿物可能以碎屑、悬浮物迁移。但更多研究认为铝土矿床主要是风化成因的,为红土型铝土矿床。
铁、锰、铝矿床中矿质的高度富集是在沉积作用阶段完成的,在其沉积后被埋藏的成岩过程中,还会发生成矿物质的再分配,形成一些新的矿物组合和矿石组构,甚至导致某些矿质不同程度的再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