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菌植物有哪些
植物界:藻类植物门、苔藓植物门、蕨类种子门、种子植物门
动物界:原生动物门、中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扁盘动物门、纽形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棘皮动物门、星虫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螠虫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毛颚动物门、舌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门等。
真菌大多数是由分支或不分支地菌丝、菌丝体构成。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体内无叶绿素和其他荧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只能靠腐食性或吸收营养方式取得碳源,能源和其他营养物质;细胞贮藏的养料是肝糖元而不是淀粉。真菌细胞一般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Chitin)(低等真菌多为纤维素)。
有记载的真菌约12万种。根据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分为四个门:藻菌门,属低等真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属高等真菌;半知菌门是一类尚未发现有性生殖过程的高等真菌。
⑴藻菌门(Phycomycetes),约有1500多种。本门主要特征是菌体为单细胞或由无隔多核的菌丝所组成。如常见的葡枝根霉(R.Siolonifer(Ehenbex.Fr)Vuill)、制腐乳的总状毛霉等。
⑵子囊菌门(Ascomycetes)是真菌中最大的一门高等真菌,约35000种,主要特征是除少数原始种类为单细胞类型外,都是由有横隔的菌丝组成的菌丝体。例如酵母菌、红色面包霉、赤霉、冬虫夏草等。
⑶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s)是高等真菌中的一类,约25000余种,主要特征是有担子(basidium),它能产生担孢子(basidiospores),每个担子上通常生长4个担孢子。最常见的有各种蘑菇、木耳、锈病菌等。担子菌没有单细胞类型,都是由多细胞的菌丝体组成的有机体。菌丝均有横膈膜。
原核生物的分类目前争议较大,所以暂不列举了。
❷ 真菌是植物还是动物
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
真菌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还不清楚,对真菌的起源也没有确切的结论。真菌的有些特点和植物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又和动物有相似之处。
二十世纪80~90年代,根据营养方式的比较研究,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真菌界。
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认为真菌来自藻类。壶菌目自原藻演化而来,水霉目演自无隔藻,毛霉演自接合藻,子囊菌和担子菌由红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这就是真菌起源的多元论观点。
真菌的分类
真菌分为酵母菌、霉菌和蕈菌:
1、酵母菌: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2、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3、蕈菌:英语中的mushroom是一个多义词,作为生物名称通常译作蘑菇,是指担子菌中的那些伞菌,特别是双孢菇中的白蘑菇。mushroom还有一个更广义的解释,指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与macrofungi同义,这一语义按照国际知名学者张树庭的建议译作蕈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真菌
❸ 游动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游动孢子鞭毛的类型、数目和着生部位,鞭毛菌亚门分为下列4纲(图3)。
壶菌纲
Chytri-diomycetes
能产生一根后生尾鞭式游动孢子和游动配子。营养体由单细胞到发达的菌丝体,整体产果式或分体造果式。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的大核帽有重要的分类意义。有性生殖多样,有同型配子、异型配子和不典型的卵配生殖,形成合子、休眠孢子或休眠孢子囊。繁殖时需要凝结水,多数存活水中,少数土栖。大多数寄生于水生真菌、藻类或小动物,少数侵染种子植物的是腐霉菌。多数壶菌对人类没有直接经济价值。但雕蚀菌属(Coelomyces)寄生于蚊的幼虫,可望用于蚊的生物防治。已知壶菌纲有110属575种。根据营养体和繁殖体的特征分为下列4目。①壶菌目(Chytridiales)。营养体为具假根或根状菌丝的单细胞。②肋壶菌目(Harpochytriales)。营养体为菌丝体,有性生殖不详。③芽枝菌目(Blastocladiales)。营养体为菌丝体,有性生殖为两个能动配子相互配合。④单毛菌目(Monoblepharidales)。营养体为菌丝体,有性生殖为一能动和不动配子相配合。
丝壶菌纲
Hyphochytriomycetes
游动孢子前端单生茸鞭式鞭毛。除鞭毛外,本纲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与壶菌纲极为相似,以往归于壶菌纲。多数种的有性生殖不详,个别种属配子配合,在寄主体内形成休眠孢子囊。此纲多生于水中,寄生于藻类和真菌,或腐生于水中的植物和昆虫残骸上,少数生于潮湿土壤中。本纲含一目(丝壶菌目)、3科(Anisolpidiaceae,Hyphochytriaceae,Rhizidiomycetaceae)、6属、16种。其经济意义不大。
根肿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
对于本纲的分类地位争论不一,有人根据营养体为原质团,像粘菌的粘变形体,主张归属粘菌。有人根据其原质团内核分裂时核仁保持一段时间并延长,侧面呈“十”字形,似原生动物,将它归属动物。多数学者主张将它归属真菌,理由是:①根肿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其营养方式与自由生活的真正粘菌不同。②游动孢子囊中的高尔基体与卵菌的极为相似,③休眠孢子囊为双层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粘菌为三层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本纲全部为内寄生菌(见粘菌)。
卵菌纲
Oomycetes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营养体自低等单细胞至发达的菌丝体,整体产果式或分体产果式。无性繁殖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基本等长的双鞭毛,茸鞭向前,尾鞭在后;高等类型的孢子囊萌发生芽管。有性生殖通过雄器和藏卵器的接触交配后,由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卵孢子;减数分裂在雄器和藏卵器内进行。所以卵孢子、游动孢子和菌丝体均为二倍体,因此生活史中二倍体阶段特别长(图4)。
图4 卵菌生活史示意图
根据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结果,卵菌的核循环、超微结构、胞壁组分、DNA的GC率、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合成酶沉降图型、25S RNA分子量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性状,卵菌与其他真菌迥然不同,只是在功能上很像真菌,实际与真菌无近缘关系。因此,不少生物系统学家将卵菌排除在真菌以外,有的学家将它归入植物界,另一些学者则将它归入原生生物界。但是卵菌一致被真菌学家所研究。
卵菌分布广泛,低等的类群多为水中腐生菌或寄生菌;高等的多为陆生植物的专性寄生菌;有部分是两栖类型,腐生于水中,条件适合时可侵染活的有机体,营寄生生活。
1973年,斯帕罗将卵菌纲分为4目(Lagenidiales,Leptomitaks,Peronosporales,Sap-rolegniales),1976年又将卵菌纲分为6目(Eurychasmales,Labyrinthulales,Lagenidiales,Per-onosporales,Saprolegniales,Thraustochytriales);英国迪克等(M.W.Dick et al.,1984)将本纲分为水霉亚纲和霜霉亚纲两亚纲,亚纲下再分目。本纲有72属约600种。现根据营养体的特征、游动孢子的类型和卵球的数目分为4目。①水霉目(Saprolegniales)。游动孢子两游式或具两游式征象,藏卵器含一至数个卵球。②水节霉目(Leptomitales)。游动孢子两游式或具两游式征象,藏卵器含一个卵球。③链壶菌目(Lagenidiales)。游动孢子单游式,鞭毛侧生,整体产果式。④霜霉目(Percnosporales)。游动孢子单游式,鞭毛侧生,分体产果式,含单个卵球。
参考书目
Ainsworth,G.C.et al.(ed.):The Fungi,An Advanced Treatise,Academic Press,Inc.,New York,1973.
❹ 壶菌和卵菌的相同特征和主要区别是什么
都为真核生物,有鞭毛。壶菌属于真菌类,而卵菌则更多属于藻类,并且其细微结构类似于高等植物。
卵菌纲因本纲真菌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得名。营养体多为发达的菌丝体,少数菌丝体不发达或缺如。无性繁殖多由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等长的双鞭毛,游动时茸鞭向前,尾鞭向后。有的孢子囊萌发以芽管代替游动孢子,然后由芽管发育成菌丝体。有性生殖时产生高度分化的异形配子囊:雌配子囊分化为球形或近球形的藏卵器,内含一至多个卵球;雄配子囊分化为棍棒形、亚球形或短柱形的雄器,与藏卵器接触交配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卵孢子。性器官的形态建成非常复杂,可能受多种基因或分泌物控制,例如绵霉属在有性生殖期产生雄配子囊的菌丝,能分泌性激素A(又称成雄素),诱导雄性菌体形成雄器,并在雄器中产生雄配子。性激素 A已由J.D.毕洛克(1976)鉴定是一种甾体。 雄性开始发育时又分泌一种性激素B(又称成雌素),诱导雌菌体产生藏卵器。这说明绵霉的有性生殖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根据菌体的形态、卵球的数目和游动孢子的类型等,卵菌纲下分4目:水霉目、水节霉目、链壶菌目和霜霉目共 74属、580种。从水生到陆生、腐生到寄生、简单到复杂的一般生物进化规律,在卵菌中都得到体现。长期以来,人们常用这类真菌作为研究生物演化的重要材料。在无性繁殖中,卵菌由水生走向陆生,游动孢子游动的时间和次数逐渐缩减,直至高等卵菌的孢子囊不易或不再形成游动孢子,而产生能脱落、靠风传播的孢子囊,其作用如同分生孢子。在有性生殖中,卵球数目的逐渐减少和卵周质的出现都是演化线上的明显标志。
卵菌细胞的细微结构,如线粒体的形状和排列方式,细胞壁含有纤维素,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过二氨基庚二酸途径(DAP),核循环仅在雌雄配子囊中发生短暂的单倍体阶段,而在整个生活史中是以二倍体阶段为主等,都与其他真菌截然不同,很象高等植物。因此,G.F.利达勒(1974)、L.马古利斯(1974)、R.L.谢弗(1975)等人都主张把卵菌排除在真菌界之外。C.J.亚历克索普洛斯和C.W.米姆斯(1979)等多数真菌学家持保留态度。R.H.惠特克(1969)则认为卵菌起源于与金藻有关的无色素鞭毛生物。
壶菌是在后端生有一根尾形鞭毛及产生游走子和配子的一种菌类。属单毛菌类。根据 G.C.Ainsworth和G.R.Bisby(1971)的研究报道,共有110属575种。缺乏或有少量菌丝。有全实性的,也有分实性的。菌丝体一般为无隔膜的多核菌丝体,无性生殖产生游走子(多具有明显的油滴)。有性生殖为同型配子接合、配子雌雄分化的异型接合,以及发展到精子和卵子分化的卵型接合。大多数在淡水中寄生或腐生,少数为海中生活。此外,如集壶菌属类也有寄生在陆生植物上的。它们是罕见的真菌,例如,异水霉属(Allomyces)可在水田中腐生,为双相形生物,有单相菌丝体和复相菌丝体。单毛水霉目(monobl-epharidales)为单相形生物,但却具有其它真菌中所未发现的卵子和精子的受精现象。
卵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引起许多作物、花卉等发生灾难性病害。卵菌具有独特分类地位的群体,由于表现出丝状等特性传统上被划分到真菌界中,随着学科的发展,卵菌纲(早已从真菌中划分到藻界或茸鞭生物界。卵菌是多分枝的群体,包括60 多种疫霉菌、多个活体营养的霜霉菌和100 多种腐霉菌,其中许多是植物病原菌。卵菌在系统进化上有别于其它植物病原真菌,形成一个独立的群体,所致病害给许多农作物和花卉植物造成毁灭性危害 。引起爱尔兰饥荒的Phytophthora infestans 现每年给全球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最近在美国太平洋沿海Phytophthoraramorum 侵染橡胶树而造成成片树木突然死亡 。
关于卵菌的系统进化来源,很长时间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由于卵菌呈丝状生长,因此人们通常错误地将其视为真菌。根据生化分析和核糖体RNA 序列及线粒体基因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卵菌与真正的真菌(true fungi) 亲源关系较远,是完全不同于丝状真菌的真核植物病原生物,而与原生生物界的金褐藻和不等鞭毛藻( heterokont algae) 亲缘关系更近,是一个具有种的多样性群体,包括侵染动植物的病原菌和一些腐生菌(如水霉) 。最近根据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和4 个保守细胞核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上述结论。可见,卵菌进化成能侵染植物而与其它植物病原真菌不同的群体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机制。对于卵菌属内不同群体的进化关系,Cooke 等.
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ITS (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 对50 个疫霉种及相关卵菌的亲源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Phytophthora 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但仍为一个单系演化群体(monophyletic group) ,即起源于共同的祖先;认为活体营养的专性寄生霜霉菌可能起源于疫霉菌,是Phytophthora 和Peronospora 长期进化过程中的派生现象,且可能是进化的趋势。然而疫霉菌对寄主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如尽管侵染番茄和马铃薯的P. infestans 与侵染Mirabilis jalapa 的Phytoph2thora mirabilis 和侵染利马豆的Phytophthora phaseoli 形成一个单系演化群体 ,但是最近有研究报道P.infestans 可侵染多种茄科植物,如野生的茄属植物、矮牵牛和Nicotiana benthamiana。
❺ 裂殖壶菌的介绍
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又称裂壶藻,属于真菌门(Eumycota)、网粘菌纲、破囊壶菌目、破囊壶菌科的一类海洋真菌,单细胞、球形。
❻ 油壶菌属是什么科危害植物什么部位
油壶菌属于壶菌科,壶菌属。
油壶菌属 Olpidium 壶菌目(Chytridiales)中的一属生物内生的,整 体产果式真菌。寄生在藻类和其它水生住物以及一定 范田的陆生植物上。当游动抱子落在敏感寄主上并形 成抱囊时主细胞,接着进行生长和重复的核分裂。最终形成含 许多r'}s=:!: }e子的咆子囊。然后。游动抱子通过一个或 多个孔逃逸。当两个(形态学上与游动抱子不好汉别 的》配子融合,并,月_袍囊落在敏感细胞表面时,有性周 期开始;抱囊的内含物进入细胞并发展成厚壁的休眠 泡子囊。核配(并可能有减数分裂)在休眠的抱子囊萌 发H出现,每个袍子囊产生许多游动抱子。,无性周期开始。抱囊}cYst)内含物进入寄
❼ 壶菌目是什么
Chytridiales
郑小波
真菌营养体为单细胞,有的兼具假根或根状菌丝,游动孢子后生一根尾鞭式鞭毛,属鞭毛菌亚门,壶菌纲。俗称壶菌,大多水生,少数在潮湿土壤中,腐生或寄生。至1983年已报道93属460种。寄生性壶菌大多寄生藻类、水生小动物和水生真菌,少数寄生高等植物,引致瘤肿、褐斑、猝倒等症状。油壶菌属和集壶菌属某些种的游动孢子可携带植物病毒,是病毒的传播介体。壶菌的诱捕方法是:取河沟、池塘水于培养皿中,以松花粉、玻璃纸、脱脂毛发、煮过的禾本科植物叶片或劈开的大麻籽为诱饵,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镜检观察,如饵料表面出现球形或近球形的结构,即可能为壶菌的孢子囊。
形态特征
营养体简单,单细胞、单细胞具假根或根状菌丝,无菌丝体或菌丝体不发达;菌体内生、间生或外生;游动孢子通常具一明显油滴,单极萌发;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无囊盖壶菌以孢子囊消解或从乳突处形成出管的方式释放游动孢子;具囊盖的包括内生囊盖和外生囊盖两种类型,游动孢子从囊盖打开后产生的孔洞处释放。
分类
据《真菌词典》第7版(Ainsworth&Bis-by'sDictionaryoftheFungi,7th.ed,1983),本目包括9个科,其中无囊盖壶菌有6个科:油壶菌科,绵壶菌科,集壶菌科,泡壶菌科,根壶菌科,歧壶菌科;具囊盖壶菌有3个科:M icrom ycopsidaceae,壶菌科,大壶菌科。原来的节壶菌科被移至芽枝霉目中,因该科游动孢子具有芽枝霉目真菌的典型特征,即细胞核外有一个折光率较弱的核帽结构。但本书仍将节壶菌科的节壶菌属和尾囊壶菌属放在壶菌目中加以描述。本目重要属(见图)。
壸菌目常见属的形态
1.油壶菌属游动孢子囊;2.油壶菌属游动孢子;3.油壶菌属休眠孢子(仿Woronin);4.集壶菌属泡囊突出于原始孢子囊外;5.集壶菌属泡囊内开始分裂成孢子囊;6.集壶菌属单个孢子囊内含游动孢子;7.集壶菌属配子结合;8.寄主细胞内的集壶菌属休眠孢子囊;9.集壶菌属休眠孢子囊内形成游动孢子(仿Curtis);10.寄主细胞内节壶菌属的根状菌丝体及休眠孢子(仿Tisdale);11.寄主体内尾囊壶菌属休眠孢子囊;12~13.尾囊壶菌属休眠孢子(仿本间氏)
油壶菌属
Olpidium(Braun)Rabenh
菌体整体产果式,生于寄主细胞内,形成孢子囊或休眠孢子。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壁光滑,出管长短不等,顶端露出寄主细胞外。游动孢子内常有一油滴。休眠孢子壁厚,萌发释放游动孢子。至1983年已记载25种,分布广。有部分种可寄生高等植物引起病害。如芸薹油壶菌〔O.brassicae(Woron.)Dang.〕引起十字花科植物幼苗猝倒病及番茄、烟草、亚麻等根部病害,并可传播烟草坏死病毒等多种植物病毒;三叶草油壶菌(O.trifolii Schrot)引致三叶草叶柄、茎的扭曲、肿大及叶瘤。
集壶菌属
Synchytrium de Bary et Woronin营养体初期无细胞壁、无性繁殖形成有细胞壁的孢子囊堆;游动孢子囊无色,产生游动孢子或游动配子;游动配子交配形成的双鞭毛合子侵入寄主,在体内形成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外壁厚,褐色,内壁薄、无色,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囊壁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刺激寄主细胞增生。至1983年已记载121种,均为植物寄生菌。内生集壶菌〔S.endobioticum(Schulb.)Percival〕侵染马铃薯引起癌肿病,危害性大。
节壶菌属
Physoderma Wallr.
营养体细胞多呈管状,有隔或无隔,外寄生阶段的假根少而粗短。无性繁殖产生外生游动孢子囊,聚集时成稀疏的褐粉状。内寄生的经配子交配产生休眠孢子,黄褐色近圆形,萌发时转变为有囊盖的孢子囊,释放出多个游动孢子。侵染维管植物,病斑略隆起,但不引起细胞过度增生。到1983年已记载50种,分布广。玉蜀黍节壶菌(P.maydis Miyabe)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茎,引起褐斑病。
尾囊壶菌属
Urophlyctit Schroter
营养体为膨大细胞,具数根假根状菌丝。其顶端可反复生成膨大细胞,或形成顶生的厚壁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未成熟时在囊盖四周有分枝的吸器,萌发时开盖释放出游动孢子。已知13种,寄生于种子植物形成瘿瘤。《真菌字典》第7版将该属作为节壶菌属的同物异名处理。车轴草尾囊壶菌〔U.trifolii(Pass.)Magn.〕为害紫云英引起结瘿病。
槲寄生(Viscum)
Viscum
印丽萍
在槲、梨、榆、桦等阔叶树上营半寄生的高等植物,属桑寄生科(Loran-thusaceae)。全世界有30种,中国有14种。桑寄生科的五蕊寄生属(Dendrophthoe)和松杉寄生属(Arceuthobium),后者有时也俗称为槲寄生或矮小槲寄生。
槲寄生属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中国南北均有分布,但以南方较普遍。
槲寄生主要寄生于栗、蔷薇、杨柳、桦木、胡桃、槭、杉、柏等落叶树上,在森林、经济林、防护林、果园及行道树上均有发生,南方树木受害较重,被害树木的枝、干上生有高约半米至一米许的槲寄生灌丛,灌丛着生处略肿大。受害枝、干的木质部被辐射向割裂,失去利用价值,有时导致腐朽,被害树木生长受阻。
形态和分类
绿色寄生性小灌木,茎圆柱形,二歧或三歧分枝,分枝处两节间几互相垂直。叶对生枝端,退化成鳞片。花单性,雌雄异株,无梗,生于枝节或两叶间,绿黄色,雌花花冠与子房合生,子房下位,无花苞,柱头垫状,浆果肉质球形,黄色或橙红色,中果皮有粘液,含槲寄生碱。
中国常见的槲寄生有四种。①槲寄生。高约1米,枝圆筒形,整齐二叉枝,黄绿色,叶倒卵圆形至椭圆形,花黄色,顶生,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白色,半透明,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方地区,寄主范围很广,栗、蔷薇、杨柳、桦木、胡桃、槭等科属植物均可寄生。②扁枝槲寄生。柔弱小灌木,短枝直立,枝较长时则悬垂,二或三叉分枝,节下收缩,每节上宽下狭,叶退化成鳞片状,位于花下。仅见于最内的节上,花细小,簇生于节上,每簇3朵,中央为雌花,两侧为雄花,果椭圆形,成熟时黄色,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寄主有小毛榉、栎、枫香等。③棱枝槲寄生。植株高约1米,枝圆柱形,小枝具四棱或多棱,二或三叉分枝,节间长短不等,叶退化成鳞片状,花极小,单轮或轮生于节上,雌花球形,长约1毫米,果椭圆形,长3~4毫米,成熟时黄色,秋、冬结果,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寄主有油桐、巴西橡胶、青冈栎等树种。④瘤果槲寄生。枝圆形,两叉分枝或对生,叶鲜时带肉质,干后革质,倒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宽1~3厘米,果黄色,成熟前表面有小瘤,成熟后变光滑,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寄主为柑桔、柿等。侵染过程与桑寄生属基本一致,但其初生吸根不直接钻入木质部,而是沿皮层下方生出侧根,环抱木质部,然后逐年从侧根分生出次生吸根钻入皮层和木质部的表层,随着枝干的年轮增加,初生及次生吸根逐渐陷入深层的木质部中。其防治方法主要靠人用刀砍除。槲寄生根出条不发达,但皮下的内生吸根则沿着枝条上下延伸扩展,在防除时,须将内生吸根所及之处砍去。
❽ 壶菌门的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壶菌门菌物的营养体形态变化很大,从呈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至发达的无隔菌丝体。比较低等的壶菌是多核的单细胞,具细胞壁,大多呈球形或近球形,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其营养体在发育的早期没有细胞壁,有的壶菌单细胞营养体的基部还可以形成假根;较高等的壶菌可以形成发达或不发达的无隔菌丝体。
壶菌门菌物无性繁殖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有的有囊盖,成熟时囊盖打开释放游动孢子;有的无囊盖,通过孢子囊孔或形成出芽释放游动孢子。每个游动孢子囊可释放多个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大多产生休眠孢子囊,萌发时释放1至多个游动孢子。
壶菌门菌物有性生殖方式有多种,大多是通过两个游动孢子配合形成的接合子经发育形成休眠孢子囊;少数通过不动的雌配子囊(藏卵器)与游动配子(精子)的结合形成卵孢子。
壶菌门属于真菌界(Fungi),只有一个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分为5个目,112属,已记载的有793个种,其中只有少数壶菌目(Chytridiales)真菌是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较重要的如引起玉米褐斑病的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引起马铃薯癌肿病的内生集壶菌(Synchytricum endobioticum)和引起车轴草冠瘿病的车轴草尾囊壶菌(Urophylactis trifolii)。此外,芸薹油壶菌(Olpidium brassicae)是许多高等植物根部的专性寄生菌,对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虽然不大,但它的游动孢子是传播一些土壤中病毒的介体。
壶菌目菌物的营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近球形,有的有假根,或在膨大细胞间有细丝相连接,但不形成典型的无隔菌丝体。多数壶菌目真菌在基质内或寄主细胞内生活,有些为外生的。内寄生的壶菌目真菌营养体发育早期不具细胞壁,为裸露的原质团,后期形成几丁质的细胞壁。我国较常见的是玉蜀黍节壶菌。
❾ 裂壶藻会使猫毛变黑吗
不会。
裂壶藻又称裂殖壶菌,属于真菌门、网粘菌纲、破囊壶菌目、破囊壶菌科的一类海洋真菌,其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实现工业化生产DHA潜力的微生物。不会对猫毛颜色产生影响。
猫毛变黑需要考虑其他原因。
❿ 原虫能把细菌吞掉
原虫是可以把细菌吞掉,例如阿米巴原虫是以吞噬细菌为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