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有哪些用了假说演绎法

生物有哪些用了假说演绎法

发布时间:2022-07-05 20:40:26

① 高中生物中哪些科学家使用假说演绎法哪些

假说演绎法具体过程如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教材中,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实验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DNA复制的方式探究、摩尔根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等等。

② 高中生物科学家们实验方法 比如:孟德尔 做了什么实验 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重点把“假说演绎法”说出来

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
②萨顿,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
③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构建物理模型。
④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细菌体内转化实验法。
⑤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
⑥细胞器分离实验,差速离心法。

③ 高中生物中用到假说演绎法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都有哪几个啊

在高中教材中运用到此法的有下列:
案例1:孟德尔做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亲本杂交实验中,发现F1表现一致,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的现象,提出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演绎推理的过程: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接近1∶1,最后通过具体测交实验检验假设,从而得出分离定律。
案例2:孟德尔在做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观察到F1表现一致,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9∶3∶3∶1的现象,提出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演绎推理的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则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性状,比例为1∶1∶1∶1,最后通过具体测交实验检验假设,从而得出自由组合定律。
案例3: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杂交实验中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结果:F1全为红眼,F2的眼色表现为与性别相联系——白眼性状仅表现在雄性果蝇中。
针对上述遗传现案例4: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也是采用假说——演绎法。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着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象,摩尔根提出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
1.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证明得到氧全部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大肠杆菌T2噬菌体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S35和放射性同位素P32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浸染上述细菌,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P32或蛋白质中还有S35的噬菌体。接着,他们分别用被P32或S35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这时,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就会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则含有被感染的细菌。从而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3.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标记的C的放射性同位素,从而证实C4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4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C3途径发生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两者共同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
4.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科学家在豚鼠的胰脏腺细胞中注射H3标记的亮氨酸结果别标记的氨基酸分别出现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膜。从而证明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
5.还有一个就是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让它繁殖几代,再将它转移到14N普通培养液中。然后在不同时刻收集它并提取DNA,再将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记录DNA位置。这个是来证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如果你不是这个教材,我想应该都差不多。谢谢啦

④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学家用了假说演绎法,那些用了类比推理法

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 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 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 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着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2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一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4、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的破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的实验,以T4 噬菌体为材料,研究其中某个基因的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可能是遗传密码中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但是他们的实验无法说明由3个碱基排列成的1个密码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氨基酸。两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转换设计思路,巧妙设计实验,成功地破译了第1个遗传密码。在此后的六七年中,科学家破译了全部的遗传密码,并编制出了密码子表。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施旺就运用了类比方法。首先,施莱登观察到细胞是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而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施旺,施旺意识到既然植物体如此,动物体也很可能如此。因此,他广泛地对动物各种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验证了上述推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建立了细胞学说。

2、DNA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识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呈螺旋型,于是他们推想: DNA结构或许也是螺旋型的。根据这样的类比推理,他们对原来构建的DNA模型进行了修改,并与DNA分子的X射线照片进行对照,证实了该推理的正确性。

3、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萨顿正是运用了此种科学方法,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假说。

⑤ 高中生物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常考例子有哪些

假说演绎法: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
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
4、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这个很少考,基本可以忽略,知道就好)
类比推理法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施旺就运用了类比方法。(知道就好少考)
2、DNA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识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呈螺旋型,于是他们推想:
DNA结构或许也是螺旋型的。
3、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典型)

⑥ 高中生物中哪些科学家使用假说演绎法 哪些是类比推理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假说演绎法。
19 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 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 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 象。
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 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 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 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 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 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⑦ 高中生物中哪些科学家使用假说演绎法 哪些是类比推理法最好有使用的具体步骤

孟德尔研究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等为假说演绎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类比推理。假说,是对一事实或现象作出的可能的解释,不一定是对的。再依据假说按一定的逻辑规律作出相关的推理,如果假说是正确的,则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同样也可能用来解释其他类似的现象。象孟德尔假说: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等。然后推测,子一代为Dd,并可产生含有D和d的配子为1比1.并预测测交子代表型比为1比1.如果所做的实验和预测相符合。则说明假说是对的。而类比推理是对相似现象所作出的一种猜测或判断。简单比方说,一节干电池可使小灯泡亮起来,某一液体容器装置(如湿电池)某两处也可使小灯泡亮起来,可推测出,该液体容器中贮存有电。

⑧ 高中生物采用假说演绎法的实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假说演绎法。 19 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 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 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 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 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 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 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 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 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⑨ 高中生物哪些用了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
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
3、遗传密码的破译。

阅读全文

与生物有哪些用了假说演绎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