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环境微生物怎么提交序列

环境微生物怎么提交序列

发布时间:2022-07-06 08:27:23

微生物基因建库怎么做

cDNA 文库的构建
1.1 cDNA 文库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cDNA 文库是指某生物某发育时期所转录的全部 mRNA 经反转录形成的 cDNA 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形成的克隆的集合。经典 cDNA 文库构建的基本原理是用 Oligo(dT) 作逆转录引物,或者用随机引物,给所合成的 cDNA 加上适当的连接接头,连接到适当的载体中获得文库。其基本步骤包括:RNA 的提取(例如异硫氰酸胍法,盐酸胍—有机溶剂法,热酚法等等,提取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不同的样品而定),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 cDNA 文库,获得高质量的 mRNA 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处理 mRNA 样品时必须仔细小心。由于 RNA 酶存在所有的生物中,并且能抵抗诸如煮沸这样的物理环境,因此建立一个无 RNA 酶的环境对于制备优质 RNA 很重要。在获得高质量的 mRNA 后,用反转录酶 Oligo(dT) 引导下合成 cDNA 第1链, cDNA 第2链的合成(用 RNA 酶 H 和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 I,同时包括使用 T4 噬菌体多核苷酸酶和大肠杆菌 DNA 连接酶进行的修复反应),合成接头的加入、将双链 DNA 克隆到载体中去、分析 cDNA 插入片断,扩增 cDNA 文库、对建立的 cDNA 文库进行鉴定。这里强调的是对载体的选择,常规用的是 λ 噬菌体,这是因为 λ DNA 两端具有由12个核苷酸的粘性末端,可用来构建柯斯质粒,这种质粒能容纳大片段的外源 DNA。
1.2 cDNA 全长文库
经典 cDNA 文库的构建虽然高效、简便,但文库克隆的片段一般较小,单个克隆上的 DNA 片段太短,所能提供的基因信息很少,大多需要几个克隆才能覆盖一个完整的全基因的 cDNA。为了克隆到真正的 cDNA 全长,建立富含全长的 cDNA 文库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克服仅用 mRNA 的 PolyA 尾合成以及由普通逆转录酶作用特点所导致的局限性。全长 cDNA 文库,是指从生物体内一套完整的 mRNA 分子经反转录而得到的 DNA 分子群体,是 mRNA 分子群的一个完整的拷贝。全长 cDNA 文库不仅能提供完整的 mRNA 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得到 mRNA 剪接信息,此外,还可以对蛋白质序列进行预测及进行体外表达和通过反向遗传学研究基因的功能等。目前所报道的对全长文库的构建一般按照美国 CLONTECH 公司的 SMART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 方法或 GeneRacer 试剂盒 (Invitrogen,USA) 使用说明进行。判断一个 cDNA 文库中的 cDNA 序列是否是全长基因的 cDNA,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2.1 直接从序列上评价
5'端:如果有同源全长基因的比较,可以通过与其它生物已知的对应基因5'末端进行比较来判断。如果无同源基因的新基因,则首先判断编码框架是否完整,即在开放阅读框的第1个 ATG 上游有无同框架的终止密码子;其次,判断是否有转录起始点,一般加在5'帽结构后有一段富含嘧啶的区域,或者是 cDNA 5'序列与基因组序列中经过酶切保护的部分相同,则可以确定得到的 cDNA 的5'端是完整的。3'端:同样可以用其它生物已知的对应基因3'末端进行比较来判断,或编码框架的下游有终止密码子,或有1个以上的 PolyA 加尾信号,或无明显加尾信号的则也有 PolyA 尾。
1.2.2 用实验方法证实
可以通过引物延伸法确定5'端和3'端的长度,如:5'端 RACE,3'端 RACE,或者通过 Northern Blot 证实大小是否一致。
1.3 对 cDNA 文库的分析
对 cDNA 文库质量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文库的代表性,cDNA 文库的代表性是指文库中包含的重组 cDNA 分子反映来源细胞中表达信息(即 mRNA 种类)的完整性,它是体现文库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文库的代表性好坏可用文库的库容量来衡量,它是指构建的原始 cDNA 文库中所包含的独立的重组子克隆数。库容量取决于来源细胞中表达出的 mRNA 种类和每种 mRNA 序列的拷贝数,1个正常细胞含10000~30000种不同的 mRNA,按丰度可分为低丰度、中丰度和高丰度三种,其中低丰度 mRNA 是指某一种在细胞总计数群中所占比例少于0.5%时。满足最低要求的 cDNA 文库的库容量可以用 Clack-Carbor 公式 N=Ln(1-P)/(1-1/n) 计算( P 为文库中任何一种 mRNA 序列信息的概率,通常设为99%;N 为文库中以 P 概率出现细胞中任何一种 mRNA 序列理论上应具有的最少重组子克隆数;n 为细胞中最稀少的 mRNA 序列的拷贝数;T 为细胞中表达出的所有 mRNA 的总拷贝数)。第二方面是重组 cDNA 片段的序列完整性。在细胞中表达出的各种 mRNA 片段的序列完整性。在细胞中表达出的各种 mRNA 尽管具体序列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3部分组成,即5'端非翻译区,中间的编码区和3'端非翻译区。非翻译区的序列特征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编码序列则是合成基因产物—蛋白质模板。因此,要从文库中分离获得目的基因完整的序列和功能信息,要求文库中的重组 cDNA 片段足够长以便尽可能地反应出天然基因的结构。
2 cDNA 文库构建的其它类型
2.1 均一化 cDNA 文库
它是指某一特定组织或细胞的所有表达基因均包含其中,且在 cDNA 文库中表达基因对应的 cDNA 的拷贝数相等或接近。WEISSMAN 早就提出了可以通过基因组 DNA 饱和杂交的原理将 cDNA 文库进行均一化的理论。但该理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不能应用于实际。其主要限制因素是难以提供足量的极低表达丰度的 cDNA 用于饱和杂交,从而可能会造成部分基因的 cDNA 的丢失。20年前,基于 DNA-RNA 杂交的研究就已经将基因的转录水平分为高中低3类。随后研究进一步表明,绝大多数基因是处于中等或低等表达丰度的,在单个细胞中含有近1~15个拷贝,而高丰度表达基因的转录产物在单个细胞中最高可达5000个左右拷贝,约占总表达量的25%。这种基因表达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成了获得一个具有完整代表性的 cDNA 文库的障碍,其表达量上的巨大差异更为大规模研究增添了困难。对单一组织的 cDNA 文库而言,高拷贝基因序列的大量存在给基因的筛选和鉴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尤其是在大规模的 EST 测序中。
均一化 cDNA 文库是克服基因转录水平上巨大差异给文库筛选和分析带来障碍的有效措施,有利于研究基因的表达和序列分析。现在,在构建均一化的 cDNA 文库中至少有2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基于复性动力学的原理,高丰度的 cDNA 在退火条件下复性的速度快,而低丰度的 cDNA 复性要很长时间,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复性时间来降低丰度;另一种是基于基因组 DNA 在拷贝数上具有相对均一化的性质,通过 cDNA 与基因组 DNA 饱和杂交而降低在文库中高拷贝存在的 cDNA 的丰度。第一种方法的掌握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对多数人而言需要多次摸索才能找到最适条件;而后一种方法易于掌握,但有研究者根据复性动力学的原理也提出了其不利因素,即采用基因组 DNA 饱和杂交的方法会因为低拷贝的表达基因拷贝数少而无法被杂交上。目前已报到的均一化 cDNA 文库多是根据第二种原理构建的,常用策略有基于 PCR 技术利用 cDNA 多次复性 mRNA-cDNA 杂交等。有研究报道,针对各自选择的高表达靶序列进行分析后,均一化处理后文库的高丰度表达 cDNA 是处理前的0.3%~2.5%,基本满足节约筛选的要求。
均一化 cDNA 文库具有以下4方面的优点:第一,在经济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可以节约大量试验成本。第二,增加克隆低丰度 mRNA 的机会,适用于分析各种发育阶段或各种组织的基因表达及突变检测。第三,与原始丰度的 mRNA 拷贝数相对应的 cDNA 探针与均一化的 cDNA 文库作杂交,可以估计出大多数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发现一些组织特异的基因。而以往的文库构建,忽略了 mRNA 丰度的影响。第四,可以用于遗传图谱的制作和进行大规模的原位杂交,作为优化的文库系统还可以用于大规模的测序或芯片制作等研究。

2.2 差减 cDNA 文库 (Subtractive cDNA library)
差减文库也称扣除文库,使用两种遗传背景相同或大致相同但在个别功能或特性上不同的材料(如不同基因处理细胞系或植物的近等基因系等)提取 mRNA (或反转录后合成 cDNA),在一定条件下用大大过量不含目的基因的一方作为驱动子( Driver )与含有目的基因的试验方( Tester )进行杂交,选择性的祛除两部分共同基因杂交形成的复合物,往往进行多次的杂交—祛除过程,最后将含有相关目的基因的未杂交部分收集后,并连接到载体形成文库。消减杂交是构建差减 cDNA 文库的核心,差减文库是否构建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差减杂交的效率。差减杂交的方法主要有(1)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 (HAP);(2)生物素标记、链亲和蛋白结合排除法;(3)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相结合的差减方法;(4)差减抑制杂交法 (SSH);(5)磁珠介导的差减法 (MAST),其中 SSH 法最为常用。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 是 DIATCHENKO 等人于1996年依据消减杂交和抑制 PCR 发展出来的一种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新方法,主要用于分离两种细胞或两种组织的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它主要是利用抑制 PCR 对差减杂交后丰度一致的目的材料中两端连有不同接头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指数扩增,而两端连接上同一接头的同源双链片段仅呈线形扩增,从而达到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的目的。因此应用该技术能够对两个有差异表达的材料(细胞或组织)高、中、低丰度目的基因都进行有效、快速、简便克隆。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植物发育、肿瘤与疾病、以及外界因子诱导组织细胞中相关的应答基因的分析和克隆。
2.3 固相 cDNA 文库构建
cDNA 的固相合成是人们早为熟知的技术,但局限之处 oligo(dT) 与纤维素胶粒或磁珠的结合比较牢固,将 cDNA 洗脱下来时得率不是很高,而且以后的反应步骤也不能都在介质上进行,这可能是该技术应用并不十分广泛的原因。
最近 THOMAS ROEDE 提出了一种新的 cDNA 文库固相合成方法( THOMAS ROEDE,1998),克服了以前文库构建中存在的缺点,所用的酶和试剂与传统方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 cDNA 的合成和修饰均在固相支持物—磁珠上完成。cDNA 通过一个生物素固定在链霉素偶联的磁珠上,这样在反应过程中就可以简便而迅速的实现酶和缓冲液的更换,因此它将快速与高质量的文库构建结合在一起(构建文库只需1 d),并且构建的文库适合大多数的研究目的。
固相 cDNA 合成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简便 cDNA 合成的操作。在进行缓冲液更换时既没有 cDNA 的丢失之忧,也无其它物质污染之忧。另外,用此方法可以得到真实的代表性文库,它包含有短小的 cDNA,这是因为在克隆之前省去了分级分离的步骤。总之,固相法结合了传统的 cDNA 合成的优点并弥补了其不足。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靠低廉,所建文库高质量,因此它可能会替代目前应用的 cDNA 文库操作方法。
另外,最近发展起来的微量 RNA 的 cDNA 构建,是使用 PCR 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扩增的 mRNA 的 cDNA 量,其 PCR 检测的灵敏度远远大于反转录 PCR(RT-PCR) 法。微量 RNA 的 cDNA PCR 文库的构建可为有关微量活性物质遗传基因的研究提供方便。
3 cDNA 文库应用于分离新基因的方法
发现并分离克隆新基因始终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虽然 cDNA 文库的用途很多,但是,应用于分离新基因是其最重要的用途。前述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 cDNA 文库,都可以用于分离新基因,只是使用的方法有差异。分离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对于非全长 cDNA 文库,即不管是经典的 cDNA 文库方法或差减法构建的 cDNA 文库,需要利用已经获得的新 cDNA 序列片段,通过 RACE 方法获得新基因的全长序列。第二,利用全长 cDNA 文库与目的基因片段作为探针的杂交筛选。
3.1 从非全长 cDNA 文库中筛选新基因
3.1.1 RACE 法
RACE 文库即快速扩增 cDNA 末端法(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 )只需知道 mRNA 内很短的一段序列即可扩增出其 cDNA 的5'(5' RACE )和3'端(3' RACE )。该法的主要特是利用一条根据已知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和一条与 mRNA 的 PolyA (3' RACE )或加至第一链 cDNA 3'端的同聚尾(5' RACE )互补的通用引物,由于同聚体并非良好的 PCR 引物,同时为了便于 RACE 产物的克隆,可向同聚体引物的5'端内加入一内切酶位点。所用的 cDNA 模板可以使用多聚 dT 引物延伸合成(3',5'-RACE 均可)。当 RACE PCR 产物为复杂的混合物时,可取部分产物作模板,用另一条位于原引物内侧的序列作为引物与通用引物配对进行另一轮 PCR (巢式 PCR )。早在1988年,FROHMAN 等即用此方法成功地获得了4种 mRNA 的5'合3'末端序列。
迄今已有几种改良的 RACE 方法,通过修饰与优化,与最初的 FROHMAN 报道有所不同:(1) BARSON 等采用锁定寡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引物“锁定”基因特异性序列的3'末端与其 Poly (A) 尾的连接处,进行第1条 cDNA 链的合成,消除了在合成第1条 cDNA 链时寡聚 (dT) RNA 模板 Poly (A) 尾任何部位结合而带来的影响。(2) EDWARDS 和 TROUTT 小组利用 T4 RNA 连接酶把寡核苷酸连接到单链 cDNA 的5'末端,然后用一个3'末端特异性引物和一个锚定引物就可以直接对锚定连接的 cDNA 进行体外 PCR 扩增和克隆。随后,BERTLING 等又用 DNA 连接酶代替 RNA 连接酶。这些方法都避免了在第2条 cDNA 链内同聚序列区互补而导致截断 cDNA 的产生。(3) MARUYAMA 等提出 cRACE 法,采用的引物为基因特异性的,所以非特异性 PCR 产物基本上不会产生。Clontech 等公司也根据 RACE 法的更新,相继推出了 RACE 的相应试剂盒,为克隆 cDNA 提供了方便的工具。最近 HUANG 等人即用 RACE 试剂盒克隆了一种含有类植物血凝素免疫受体 ITIM。
3.1.2 用 PCR 法从 cDNA 文库中快速克隆基因
通过对文库的筛选或适用简并引物进行 PCR 反应,常常只能获得不完整的 cDNA 片段。为了得到 cDNA 全长,常常要重新筛选文库。重新筛选文库工作量大,RACE 虽然为此提供可方便,但应用该方法需重新提取 mRNA 和反转录。而用 PCR 法从 cDNA 文库中快速克隆基因的方法,只需提取 λ 噬菌体 DNA,按保守序列设计 PCR 引物便可将未知片段进行克隆。特别是在基因的两端变异较大而中间某区域保守的情况下,用 PCR 法很容易获取 cDNA 的全长。同一转录产物,又是存在着不同的拼接方式,通过筛库的办法同时将不同拼接方式的克隆筛选出来可能性较小,而使用 PCR 扩增后,有利于观察到不同的拼接方式。另外,为研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常根据差异显示法找出特异的 mRNA。
3.2 从全长 cDNA 文库中进行杂交筛选
3.2.1 标记探针 cDNA 文库筛选法
cDNA 文库通常涂抹到母盘培养基上,然后再把这些菌落的样品吸印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这时加入标记的探针,如果出现杂交信号,那么从母盘上就可以把包含杂交信号的菌落分离、培养出来。以此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以获得 cDNA 全长。该方法能避免 PCR 扩增的非特异性扩增或错配,是一种比较准确可靠的 cDNA 克隆方法。主要缺点是克隆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产率低、费时长、工作量大。该方法适合于表达丰度高的基因的筛选分离。用于做标记探针的 DNA 片段可以是其它生物的基因片段,在这种情况下筛选出来的基因往往是已分离基因的同源基因;如果用于做标记探针的 DNA 片段是通过新分离蛋白质的氨基酸反推设计的 DNA 序列,或者是特异分子标记子 DNA 序列,那么可以筛选得到新功能基因。
3.2.2 反式 PCR
反式 PCR 克隆 cDNA 全长的基因原理是:双链 cDNA 合成后进行尾—尾连接,环化的 cDNA 用位于已知序列内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造成缺口或用 NaOH 处理使之变性,然后用2条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重新线性化或变性的 cDNA 进行扩增。反式 PCR 的优势在于,它采用了2条基因特异性引物,因此不易产生非特异性扩增。该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扩增 cDNA 或基因组中已知序列两侧位置的片段。
4 小结
随着生物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寻找新基因、克隆新基因、进而研究基因的功能已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过去寻找新基因的方法中,以消减杂交、mRNA 差异显示,cDNA 的代表性差异显示分析法、差异消减展示等方法应用最广。这些方法在新基因的发现方面都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可寻找出一些差异表达序列,但这些差异表达序列大部分情况都是不完整的基因。目前,比较可行而且应用较多的方法主要还是 cDNA 文库的筛选。一方面 cDNA 文库只代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正在表达的基因,是整个真核基因组中的少部分序列,因此 cDNA 克隆的复杂程度比直接从基因组克隆的要小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每个 cDNA 克隆只代表一种 mRNA 序列,因此在基因克隆过程中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比较低,所以 cDNA 文库的构建已成为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操作的基础。本文涉及到的有关 cDNA 文库构建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已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Ⅱ 试述从环境中筛选某种微生物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和研究的具体实验步骤

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定水中大肠杆菌
步骤如下:
①制作伊红美蓝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用灭过菌的锥形瓶盛取河水或沟水,按1:10稀释。
③取0.1毫升稀释液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用平板划线分离法进行分离。
④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置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培养基中会出现大肠杆菌菌落,菌落中心呈暗蓝黑色,发金属光泽。
⑤将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由营养琼脂培养基制成)。

Ⅲ 结合你所学到的环境微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谈谈对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科学和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微生物在环境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环境污染和治理方面,微生物也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是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门学科.它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在研究微生物学一般规律的同时,着重微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规律,微生物活动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中有关的微生物原理的研究,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该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生物学的新技术手段被不断应用到环境微生物学领域中。
关键词: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
1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微生物具有种类繁多、体积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生长繁殖速度快、容易变异、种类多等多种特点。它广泛分布于空气、水、土壤、人体及动植物体内独立或寄生生活。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特别是它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对工农业生产、人类的生活环境与健康卫生有极大的影响[1]。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甚早。我国在利用微生物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吕氏春秋》里就有“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之说。在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制曲和酿酒的技术,还记载了栽种豆科植物可以肥沃土壤,当时虽不知根瘤菌的存在,也不知固氮作用,而会利用根瘤菌积累氮肥等等。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细菌的个体,为揭开微生物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之后近20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真菌,但对它们的生理活动机理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微生物学被牢固地建立起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分别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在研究酿酒生产中酒质变酸的问题时,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巴斯德创立了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方法及巴氏消毒,建立完成了稀释和次代培养的无菌技术。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科赫在培养细菌学的巨大贡献是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和把混合培养物纯化的技术,并用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的方法获得了单一的纯种。这种技术使得培养细菌学发生革命性变化,并使得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中这个学科得以开出绚丽的花朵。进入二十世纪,微生物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了生化水平及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上。工业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一起组成了生物工程学这个当代高科技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己形成了许多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例如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有病毒学、细菌学、真菌学;还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再有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等等, 由此可见微生物学的发展无不体现着学科的交叉,特别是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间的相互促进,由此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微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所以,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是辉煌的[2~4]。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主要是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长和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及其分布;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存在和变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在环境领域中微生物所起的作用,微生物对污染物产生抗性的分子机理,以及对污染物降解的代谢途径。
3、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
随着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工合成的并难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转化的污染性化合物进入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其中,普遍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重要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农药类等,因其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而被认为是危险物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污染治理、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 。同时,污染导致资源环境中的生物重组,对环境中复杂的混合微生物群落进行及时监控和准确鉴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因其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正逐步取代某些传统的研究方法而被广泛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监测[6] 。
3.1与环境微生物研究相关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
3.1.1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利用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核苷酸片段作探针分析DNA序列及片段长度多态性。被标记(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的探针以原位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斑点印迹和狭线印迹杂交等不同的方法,可直接用来探测溶液中、细胞组织内或固定在膜上的同源核酸序列。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高度灵敏性,使得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定性、定量分析它们的存在、分布、丰度和适应性等研究目标。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目前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常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目前可利用FISH的方法,使用一整套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可进行单个细胞的快速分类[7~8]。流式细胞计(FCM)是另一种能快速分析和分类单细胞群体的技术。适用于对有关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进行快速和频繁的监测。RFLP标记基于Southern印迹杂交的技术,即DNA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广泛应用的DNA分子标记。可作为一种能高度灵敏检测污染环境下微生物种群变化的方法。
3.1.2 PCR及相关技术
PCR是一种体外扩增核酸序列从而得到多个核酸拷贝的技术。根据扩增的模板,引物序列来源及反应条件的不同可将PCR技术分为以下几种:(1)反转录PCR技术是在mRNA反转录之后进行的PCR扩增,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生长时期的mRNA表达状态的相关性。(2)竞争PCR是一种定量PCR,通过向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人工构建的带有突变的竞争模板、控制竞争模板的浓度来确定目的模板的浓度,对目的模板作定量研究。竞争性PCR曾被用来测定受多环芳烃污染的沉降物中的编码邻基二酚-2,3-加双氧酶的dmpB基因浓度[9]。(3)扩增的rDNA限制酶切分析技术,是美国最新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生物鉴定技术,它根据原核生物rDNA序列的保守性,将扩增的rDNA片段进行酶切。然后通过酶切图谱来分析菌间的多样性。
3.1.3电泳分离及显示方法
除我们熟知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并用溴乙锭(EB)染色方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银染的方法外,还有一些通过特殊的电泳分离技术而建立的分子标记。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等,都是通过实施一些变性条件改变DNA双螺旋结构(如添加线性梯度的变性剂或建立变性温度梯度等),由于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其部分解链程度也不同,不同的结构对DNA在凝胶中迁移速率影响很大,结果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在凝胶上得以高分辨率的分离。
3.1.4 基因重组技术
利用DNA体外重组或扩增技术从供体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或经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基因,然后经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饰,连接反应产生重组DNA分子,再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此技术用于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可构建出各种生物降解特性增强的重组菌用于污染环境的治理修复或发酵某些废弃物生产天然气。如将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基因转入到中温细菌中,使发酵能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提高转化速度,用于蔗糖发酵生产天然气[10] 。
3.1.5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生物芯片技术一个发展最完备的分支,基因芯片可以分为cDNA芯片和寡核苷酸芯片cDNA芯片有多种制备方法,在基因表达相关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寡核苷酸芯片主要应用于杂交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和突变检测。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是指按照预定位置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很小面积内的千万个核酸分子所组成的微点阵阵列。在一定条件下,载体上的核酸分子可以与来自样品的序列互补的核酸片段杂交。如果把样品中的核酸片段进行标记,在专用的芯片阅读仪上就可以检测到杂交信号。cDNA芯片即在玻璃片、硅片、聚丙烯膜、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等固相载体上固定的成千上万个cDNA分子组成cDNA微阵列。
3.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3.2.1重组细菌用于环境污染防治
Pseudomonas sp.P2是一株甲酰磷降解菌,罗如新等人(1999)[11]克隆了氯苯降解菌L1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在表达载体PKT230携带下转入了P2菌中,使P2获得高效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酶活,该酶活性甚至比天然宿主还高21倍。
植物根际是一个有潜力的污染降解地点,在植物根际由植物供给能被微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使微生物繁殖,最终进行污染物的消除。在外来微生物中表达与脱毒有关的酶类也能在实地应用中提供专一选择优势。该例利用了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土壤中的三氯乙烯(TCE)脱毒。D.C.yec等人(1998)[12]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G4的甲苯邻单加氧酶基因转入荧光假单子孢菌2-79中后,荧光假单孢菌比小麦根际其它菌长得好。
3.2.2 胞内酶在细胞表面表达更好发挥生物降解功能
当有重金属存在时,较高等植物可产生相应的金属硫蛋白(MTs)。MTs是含半胱氨酸丰富的蛋白质,能结合镉、铬、汞和铜等重金属离子。在E.coli中表达MTs是一项有希望的技术,但细胞内的MTs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有限。解决这一困难的一条途径是在细胞表面表达MTs,据报道把MTs插入LamB序列的153位点而证实了这一可能性[13],杂合蛋白的表达提高了对镉的结合力达15~20倍,由于MTs定位于细胞表面,即使细胞死亡,仍可用于金属的吸附和积累。有机磷广泛用于农业制造杀虫剂,由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到的有机磷水解酶(OPH)能有效降解这些杀虫剂。但OPH纯化所需的成本高,而用完整的细胞脱毒受到转运有机磷通过细胞膜屏障的限制。在细胞表面表达0PH的完整细胞降解磷!硫和Paraoxon比在细胞内表达OPH的细胞快几倍[14]。得到的酶活定位于细胞表面的生物催化剂比纯化的0PH明显更稳定,也更活跃。
3.2.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中,仅有1%可通过传统的培养方法在培养皿上进行培养和进一步分离,而绝大多数细菌要求非常严格的营养条件或是难以培养 [15] PCR技术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生物技术,使得在复杂环境中对那些混合物内低含量的群体成员或生物群中某个特异基因的检测与研究成为可能。
Fantroussi等人[16]用嵌套式PCR(nestedPCR)来监测未被污染的土壤淤泥实验生态系中3-氯苯脱氯细菌的外源基因的种类。Selvaratnam等人[17]用编码苯酚单加氧酶的dmpN基因的PCR扩增来检测处理废水的分批式反应器中的降解酚的假单胞杆菌。PCR技术还与其它方法结合应用于环境监测中。Chandler等人[18]用MPN/PCR技术来估测被燃料污染的土壤中的萘过氧化物酶基因nahAc、链烷单加氧酶基因alkB及dmpB的数量。PCR技术与核酸杂交技术结合,用来进一步检测PCR扩增产物,核实被扩增的序列即目的序列。
环境微生物监测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难点是常常无法准确定性和直接定量地检测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众多微生物种群。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技术方法,为科研迅速向纵深化发展提供了可能[19]。一些作为分子标记的基因工程菌也应用到环境生物技术中,主要用来监测投放到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情况。许多学者对细菌中的荧光基因(luxgene)进行克隆,转移到具有分解能力的特种微生物体内,具有分解能力的菌体中就有了特定的荧光标记,通过对荧光菌和荧光量的监测可以达到对专门细菌的跟踪,并可以了解到它们与其它菌株之间在分解过程中的关系[20]。
3.2.3 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
对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问题需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因风险的出现有长期滞后性。在关于被引入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新的遗传物质是否转移到其他微生物中,通过生物的表型可初步判断,进一步的证实则可以利用DNA序列分析,探针杂交等。关于生物围堵,目的是加强对重组微生物的行为和命运的可预见性。生物围堵系统可以是被动的,如对菌株引入培养缺陷型,recA-等突变;或是主动的系统,指向细胞中引入诱导细胞死亡的自杀基因。化学诱导自杀作为生物围堵的基本原理,其策略是将杀伤功能与生物降解途径的调节系统相联系,细胞在非生物物质存在时存活(自杀基因被遏制),但非生物物质完全降解后,自杀基因开启,细胞死亡。
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不仅扩大了环境微生物研究的广度而且加大了研究的深度。随着越来越多微生物全部基因序列的解码,对各种细菌体内降解基因的分布和表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方面技术的成熟必将对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生态水平上的认识,必将使研究更具目标性,应用更具可控性[21]。

Ⅳ 环境微生物群落heatmap图怎么画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采用对测序序列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抽到的序列数与它们所能代表OTU的数目构建曲线,即稀释性曲线。当曲线趋于平坦时,说明测序数据量合理,更多的数据量对发现新OTU的边际贡献很小;反之则表明继续测序还可能产生较多新的OTU。横轴:从某个样品中随机抽取的测序条数;"Label 0.03" 表示该分析是基于OTU 序列差异水平在0.03,即相似度为97% 的水平上进行运算的,客户可以选取其他不同的相似度水平。纵轴:基于该测序条数能构建的OTU数量。曲线解读:Ø 图1中每条曲线代表一个样品,用不同颜色标记;Ø 随测序深度增加,被发现OTU 的数量增加。当曲线趋于平缓时表示此时的测序数据量较为合理。2. Shannon-Wiener 曲线反映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指数,利用各样品的测序量在不同测序深度时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构建曲线,以此反映各样本在不同测序数量时的微生物多样性。当曲线趋向平坦时,说明测序数据量足够大,可以反映样品中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物种信息。横轴:从某个样品中随机抽取的测序条数。纵轴:Shannon-Wiener 指数,用来估算群落多样性的高低。Shannon 指数计算公式:其中,Sobs= 实际测量出的OTU数目;ni= 含有i 条序列的OTU数目;N = 所有的序列数。曲线解读:Ø 图2每条曲线代表一个样品,用不同颜色标记,末端数字为实际测序条数;Ø 起初曲线直线上升,是由于测序条数远不足覆盖样品导致;Ø 数值升高直至平滑说明测序条数足以覆盖样品中的大部分微生物。3.Rank-Abundance 曲线用于同时解释样品多样性的两个方面,即样品所含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物种的丰富程度由曲线在横轴上的长度来反映,曲线越宽,表示物种的组成越丰富;物种组成的均匀程度由曲线的形状来反映,曲线越平坦,表示物种组成的均匀程度越高。横轴:OTU 相对丰度含量等级降序排列。纵轴:相对丰度比例。曲线解读:Ø 图3与图4中每条曲线对应一个样本(参考右上角图标);Ø 图3与图4中横坐标表示的是OTU(物种)丰度排列顺序,纵坐标对应的是OTU(物种)所占相对丰度比例(图3为相对百分比例,图4为换算后Log值),曲线趋于水平则表示样品中各物种所占比例相似;曲线整体斜率越大则表示样品中各物种所占比例差异较大。4. 样本群落组成分析:多样本柱状图/ 单样本饼状图 根据分类学分析结果,可以得知一个或多个样品在各分类水平上的物种组成比例情况,反映样品在不同分类学水平上的群落结构。柱状图(图5)横轴:各样品的编号。纵轴:相对丰度比例。图标解读:Ø 颜色对应此分类学水平下各物种名称,不同色块宽度表示不同物种相对丰度比例;Ø 可以在不同分类学水平下作图分析。饼状图(图6)在某一分类学水平上,不同菌群所占的相对丰度比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物种。5. 样品OTU 分布Venn 图用于统计多个样品中共有或独有的OTU数目,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现各环境样品之间的OTU 组成相似程度。不同样品用不同颜色标记,各个数字代表了某个样品独有或几种样品共有的OTU 数量,对应的OTU编号会以EXCEL 表的形式在结题报告中呈现。分析要求单张分析图,样本分组至少两个,最多5 个。Ø 默认设置为97% 相似度水平下以OTU 为单位进行分析作图。6. Heatmap 图用颜色变化来反映二维矩阵或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它可以直观地将数据值的大小以定义的颜色深浅表示出来。将高丰度和低丰度的物种分块聚集,通过颜色梯度及相似程度来反映多个样品在各分类水平上群落组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相对丰度比例:热图(图8)中每小格代表其所在样品中某个OTU 的相对丰度。以图8为例,红框高亮的小格所对应的信息为:样本(R11-1Z)中OTU(OTU128)的相对丰度比例大概为0.2%。丰度比例计算公式(Bray Curtis 算法):其中,SA,i = 表示A样品中第i个OTU所含的序列数SB,i = 表示B样品中第i个OTU所含的序列数样品间聚类关系树:进化树表示在选用成图数据中,样本与样本间序列的进化关系(差异关系)。处于同一分支内的样品序列进化关系相近。物种/OTU 丰度相似性树:丰度相似性树表示选用成图的数据中样品与样品中的OTU 或序列在丰度上的相似程度。丰度最相近的会分配到同一分支上。客户自定义分组:根据研究需求对菌群物种/OTU 研究样本进行二级分组Ø 二级物种/OTU 分组:将下级分类学水平物种或OTU 分配到对应的上级分类学水平,以不同颜色区分;Ø 二级样品分组:根据研究需要,对样品进行人为的分组,以不同颜色区分。7. 主成分分析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术。主成分分析经常用于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中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从而有效地找出数据中最“主要”的元素和结构,去除噪音和冗余,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通过分析不同样品的OTU 组成可以反映样品间的差异和距离,PCA 运用方差分解,将多组数据的差异反映在二维坐标图上,坐标轴为能够最大程度反映方差的两个特征值。如样品组成越相似,反映在PCA图中的距离越近。横轴和纵轴:以百分数的形式体现主成分主要影响程度。以图9为例,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是造成四组样品(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的两个最大差异特征,贡献率分别为41.1% 和27.1%。十字交叉线:在图9中作为0 点基线存在,起到辅助分析的作用,本身没有意义。图例解读:Ø PCA 分析图是基于每个样品中所含有的全部OTU 完成的;Ø 图9中每个点代表了一个样本;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样品分组;Ø 两点之间在横、纵坐标上的距离,代表了样品受主成分(PC1 或 PC2)影响下的相似性距离;Ø 样本数量越多,该分析意义越大;反之样本数量过少,会产生个体差异,导致PCA分析成图后形成较大距离的分开,建议多组样品时,每组不少于5个,不分组时样品不少于10个;Ø 图10中的圆圈为聚类分析结果,圆圈内的样品,其相似距离比较接近。8. RDA/ CCA 分析图基于对应分析发展的一种排序方法,将对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每一步计算均与环境因子进行回归,又称多元直接梯度分析。主要用来反映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RDA 是基于线性模型,CCA是基于单峰模型。分析可以检测环境因子、样品、菌群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两两之间的关系。横轴和纵轴:RDA 和CCA 分析,模型不同,横纵坐标上的刻度为每个样品或者物种在与环境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时产生的值,可以绘制于二维图形中。图例解读:Ø 冗余分析可以基于所有样品的OTU作图,也可以基于样品中优势物种作图;Ø 箭头射线:图11中的箭头分别代表不同的环境因子(即图中的碳酸氢根离子HCO3-,醋酸根离子AC-等,图中的其它环境因子因研究不同代表的意义不同,因此不再赘述);Ø 夹角:环境因子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表示两个环境因子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钝角时呈负相关关系。环境因子的射线越长,说明该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越大;Ø 图11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组别的样品或者同一组别不同时期的样品,图中的拉丁文代表物种名称,可以将关注的优势物种也纳入图中;Ø 环境因子数量要少于样本数量,同时在分析时,需要提供环境因子的数据,比如 pH值,测定的温度值等。9. 单样品/ 多样品分类学系统组成树根据NCBI 提供的已有微生物物种的分类学信息数据库,将测序得到的物种丰度信息回归至数据库的分类学系统关系树中,从整个分类系统上全面了解样品中所有微生物的进化关系和丰度差异。单样品图(图12):可以了解单样品中的序列在各个分类学水平上的分布情况。图例解读:Ø 图12中不同的层次反映不同的分类学水平;Ø 分支处的圆面积说明了分布在该分类学水平,且无法继续往下级水平比对的序列数量,面积越大,说明此类序列越多;Ø 每个分支上的名词后面的两组数字分别表示比对到该分支上的序列数和驻留在该节点上的序列数;Ø 图13中为某单一水平物种分布情况,并非是序列分布。多样品图(图14):比对多个样品在不同分类学分支上序列数量差异。图例解读:Ø 比对不同样品在某分支上的序列数量差异,通过带颜色的饼状图呈现,饼状图的面积越大,说明在分支处的序列数量越多,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样品。Ø 某颜色的扇形面积越大,说明在该分支上,其对应样品的序列数比其他样品多。Ø 多样品在做该分析时,建议样品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或者将重复样本数据合并成一个样本后,总样品数在10个以内。10.系统发生进化树在分子进化研究中,基于系统发生的推断来揭示某一分类水平上序列间碱基的差异,进而构建进化树。

Ⅳ 测了细菌的基因组 全序列,然后怎么做呢

你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测全基因组后就应该将这些数据组装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序列。然后可以测转录组,标记能够转录的区域,并对应这些可能的“基因区域”寻找近源物种的基因进行比对,注释功能。若发现新基因则可通过定点敲除手段验证新基因的功能。注释基因组结束后可以和近缘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确定该微生物的进化关系和分类地位。

Ⅵ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序数据怎么处理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序数据怎么处理
微生物群落测序是指对微生物群体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分析测序序列的构成分析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群体的构成情况或基因的组成以及功能。借助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微生物与环境因素或宿主之间的关系,寻找标志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16s rDNA,18s rDNA,ITS区域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微生物的群体构成和多样性;还有一类是宏基因组测序,是不经过分离培养微生物,而对所有微生物DNA进行测序,从而分析微生物群落构成,基因构成,挖掘有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以16s rDNA扩增进行测序分析主要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构成的分析,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也可以基于16s rDNA的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的基因构成和代谢途径进行预测分析,大大拓展了我们对于环境微生物的微生态认知。目前我们根据16s的测序数据可以将微生物群落分类到种(species)(一般只能对部分菌进行种的鉴定),甚至对亚种级别进行分析,几个概念:16S rDNA(或16S rRNA):16S rRNA 基因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长度约为1542bp,其分子大小适中,突变率小,是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用的标志。16S rRNA基因序列包括9个可变区和10个保守区,保守区序列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可变区序列则能体现物种间的差异。16S rRNA基因测序以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为主,核心是研究样品中的物种分类、物种丰度以及系统进化。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在微生物的免培养分析中经常用到,通过提取样品的总基因组DNA,利用16S rRNA或ITS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以后就可以分析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那怎么区分这些不同的序列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一般情况下,如果序列之间,比如不同的 16S rRNA序列的相似性高于97%就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OTU,每个OTU对应于一个不同的16S rRNA序列,也就是每个OTU对应于一个不同的细菌(微生物)种。通过OTU分析,就可以知道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不同微生物的丰度。测序区段:由于16s rDNA较长(1.5kb),我们只能对其中经常变化的区域也就是可变区进行测序。16s rDNA包含有9个可变区,分别是v1-v9。一般我们对v3-v4双可变区域进行扩增和测序,也有对v1-v3区进行扩增测序。

Ⅶ 美吉微生物多样性中如何上传自己的环境因子

首先,登录NCBI主页面后点击Submit进入到数据上传页面,然后选择SRA数据库点击GO按钮后接着点击New submission;
第二步:填写提交人的个人信息和单位信息;
第三步:填写BioSample、BioProject和数据释放时间(之前没有创建BioSample、BioProject可以选择NO);
第四步:项目信息填写,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带有*号的为必填,其它可以不填写);
第五步:样本类型选择;
第六步:样本具体信息,需要我们下载表格填写,表格中绿色的为必填,蓝色的需要至少填一个,其它内容可以选填或者不填写,如果是生物学重复需要添加一列replicate,填写完成后需要将信息粘贴到文本文件中(TXT格式),然后上传到网站上;

Ⅷ 如何验证环境有大量微生物并写出具体方法步骤

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2)比较普通实验室和无菌室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3)验证无菌操作法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空气中也不例外。虽然空气不是微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但由于气流、灰尘和水沫的流动,人和动物的活动等原因,仍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存在。当空气中个体微小的微生物落到适合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时,在适温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每一个分散的菌体或孢子就会形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即菌落。观察大小、形态各异的菌落,就可大致鉴别空气个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本实验通过检测普通实验室和消毒后的无菌室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从而判断无菌室的消毒效果,了解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
(三)实验器材 (1)培养基: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2)器材:无菌平皿若干套,酒精灯,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 (1)倒平板:按常法配置上述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瓶中,高压灭菌备用。临用前将培养基熔化,冷却至50℃左右,倒平板若干个备用。 (2)检测:先将无菌室的紫外灯打开,照射15min后关闭。打开上述冷凝了的无菌平板的皿盖,让其在无菌室空间和无人走动的普通实验室空间分别暴露Ih后,盖上皿盖。要求每种培养基的平板在每个空间设3个重复。 (3)培养:将细菌培养基平板和真菌培养基平板分别置37℃和28℃的培养箱中倒置培养,1—2d后开始连续观察,注意不同类别的菌落出现的顺序及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干湿等的变化。

如果是其他环境中的菌株,比如 土壤 植被 动物毛发 生活器具,可以取少量以上样品 在无菌水中振荡半小时,然后取其上清液涂布于无菌平板表面.

Ⅸ 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PCR克隆测序后,用什么软件比较序列划分OTU

clastal,treeview等等

Ⅹ 高通量测序中如何判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多少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在土壤中生活有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种群,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蓝细菌、放线菌及超显微结构微生物, 以及真核生物如真菌、藻类( 蓝藻除外) 、地衣等。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着明确的分工,主要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几乎参与土壤中一切生物和生物化学反应,担负着地球C、N、P、S 等物质循环的“调节器”[1 ]、土壤养分植物有效性的“转化器”和污染环境的“净化器”等多方面生态功能[2 ]。土壤微生物是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质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微生物分类群的多样性、遗传(基因) 多样性、生态特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3 ]。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复杂性、土壤本身的多变性和研究方法不完善等原因的限制, 以往人们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动、植物相比远远落后。随着多聚酶链反应(PCR)、核酸测序等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多的了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则为研究土壤宏基因组提供了大量数据,为直接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供了客观而全面的信息。
一、对土壤微生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1、微生物平板培养法
传统的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分析大多是将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一般的生物化学性状,或者特定的表现型来分析,局限于从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微生物。
这种方法只限于极少量(0.1%-1%)可以培养的微生物类群,无法对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的深入研究。
2、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测序的方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16SrDNA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鉴定未知菌的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逐步建立起了以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为基础的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如PCR-RFLP、PCR-RAPD、PCR-SSCP、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基因芯片(Microarry) 、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稳定同位素探针( Stable Isotope Probing, SIP) 、PCR-DGGE/TGG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TGGE) 等, 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
其中运用比较广泛并被普遍认可的是PCR-DGGE/TGGE法。DGGE/TGGE 的局限性在于,检测的DNA片段长度范围以200bp ~900bp为佳,超出此范围的片段难以检测[4],PCR 扩增所需G/C 碱基对含量至少达40 % ,通常只能检测到环境中优势菌群的存在,只有占整个群落细菌数量约1%或以上的类群能够通过DGGE检测到[5]。TGGE 仪器所允许的温度范围为15 ℃~80 ℃,较大片段DNA 的Tm 值因为接近80 ℃而使检测难度提高;若电泳条件不适宜,不能完全保证将有序列差异的DNA片段分开,从而出现序列不同的DNA 迁移在同一位置的现象。
3、高通量测序方法
近年来,16S rRNA/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普遍接受的方法[6,7 ]。研究表明,400~600碱基的序列,足以对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分类进行初步的估计[8],因此454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因其读长(400~500bp)长和准确性高的特点大量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有了微生物16S rDNA序列,不论是全长还是部分,都可以提交到GenBank采用BLAST程序与已知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Gen Bank将按照与测得序列的相似性高低列出已知序列名单、相似性程度以及这些序列相对应的微生物种类,但更为精确的微生物分类还取决于系统发育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
高通量测序的优越性体现在:测序序列长,可以覆盖16S /18S rDNA、ITS等高变区域; 测序通量高,可以检测到环境样品中的痕量微生物;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重复性强;无需进行复杂的文库构建,微生物DNA扩增产物可以直接进行测序,实验周期短;测序数据便于进行生物信息分析。
该方法得到顶级期刊的认可(Nature等),已成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的重要手段。上海美吉生物公司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为客户提供的土壤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因其数据量大,操作过程简单,尽可能避免了繁琐的实验操作过程所造成的样本损失,能够相对客观的反应出土壤样本的真实情况。
二、高通量测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从对微生物类群即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这三大类群的数量及其比例组成来描述微生物多样性,或者按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功能群(function group),通过某一功能群中物种的分类及其数量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如对土壤中的产甲烷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等的多样性进行研究。以下是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Roesch等[9]采用454测序法对西半球的一个大的横断面的4类土壤进行检测和统计学评价。结果表明,这4种土壤中,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拟杆菌纲、β-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与农业土壤相比,森林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然而检测结果表明森林土壤中的古生菌多样性较少,仅为该位点所有序列的0.009%,而农业土壤的比例则为4% -12%。
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差距非常大,因土壤结构的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群体也呈现出多样化。Triplett等[10]基于焦磷酸测序法来对16S rRNA的V2-V3区域进行测序,估测9个草地土壤中的菌群的整体和垂直特性。对所有752,838条数据序列进行聚类分析,探索菌群在丰度、多样性和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特异性。作者发现在不同的土壤层中,细菌系统发生的种群或者亚群的不同分配是与土壤的性质有关的,包括有机碳含量、总含氮水平或者微生物生物量。
2、研究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包括微生物活性、底物代谢能力及与N、P、S 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转化相关的功能等,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的一些转化过程, 如有机碳、硝化作用以及土壤中酶的活性等来了解土壤微生物功能。
氨氧化反应是硝化作用的第一步,也是全球氮循环中由微生物活动形成硝化盐的重要进程。Leininger[11]检测了3个气候区域12块原始和农业用地的土壤里编码氨单加氧酶(amoA)的一个亚基的基因丰度。采用反向转录定量PCR研究及无需克隆的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互补DNA测序,证实古细菌的氨氧化活性要远高于细菌,证实Crenarchaeota可能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富有氨氧化活性的微生物。
Urich等[12]采用基于RNA的环境转录组学方法同时获得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信息。结果认为,通过该方法可以同时研究微生物生种群结构与功能从而避免其他方法所造成的偏差。群落基因组学分析可以通过研究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与某些表达特征之间的关系,获得一些微生物功能方面的信息。但同时也需要运用其他方法将特定功能与具有这种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应起来。对rRNA表达基因和与环境因素相关的主要酶类的基因进行定量化和比较分析,将能了解微生物结构与特定功能之间的关系,如硝化、反硝化和污染物降解。
反硝化作用是参与到氮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氮循环过程的重要流程之一。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结合分子检测和焦磷酸测序,Ryan等分离鉴定了操纵编码反硝化过程的酶类。通过筛选77,000个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得到的克隆,最终分离并鉴定了9个参与反硝化作用的酶簇[13]。
3、 研究环境的突然变化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环境的突然改变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Zachary等[14]以重水稳定同位素探测技术(H218O-SIP)鉴定与土壤增湿相关的细菌。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作者确定H218O中的氧原子结合到了所有的DNA结构成分中。尽管这种结合不是均匀的,还是可以明显的将标记了18O和未标记的DNA区分开来。作者发现DNA和细胞外的H2O中的氧原子在体外没有发生交换,表明掺入DNA的18O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掺入到细菌DNA中的18O的比例较高(48-72h)。土壤增湿后,对土壤中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的相对比例升高,而Chloroflexi和Deltaproteobacteria的比例则降低。作者通过控制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对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行研究和生态类群的划分。

阅读全文

与环境微生物怎么提交序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