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医药专业就业前景
生物制药专业就业前景
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
现在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面临着大量专利即将过期、而同时产品储备非常不足的情况,因而不得不从生命科学公司中寻找新药。新的药物发现技术使得寻找特殊疾病药靶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宜、迅速和精确。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然而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人数为 1.7 万,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 0.9 万,仅相当于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 1/4 。
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的医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生物制药专业就业方向
从现今情况看从事生物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毕业生可从事生物药物的资源开发、产品研制、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
生物制药专业就业领域为:生物药物生产经营企业、生物药物研制与开发单位、药检所及药政管理部门、各类生物工程公司等与生物制药专业相关、相近的领域内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从事化学药品的生产、营销和检验及相关的其他岗位,在医院的药房或药剂室工作,在社区从事药品普及教育工作。
2. 生物制药专业的就业前景
概况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70年代初伴随着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诞生的。三十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生物制药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新增 4.42 亿元支持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制药专业前景看好。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007年1月到7月,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47,703,454 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92% ;2008 年1月到8月,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2008 年 1-8 月,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49,240,860,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0.34% ;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620,73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0.32%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5,665,679,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40.37%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新兴国家医药市场却表现得风光这边独好,中国作为 “ 金砖四国 ” 之一,生物制药市场也分外亮丽。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新增中央投资4.42亿元,支持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专项的建设。此举为今后生物制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展望今后,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生物、生化制品行业将依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生物制药作为五大行业之一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机遇,本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社会需要,制定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针。借助政策的扶持,学校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生物制药专业将展现出更加诱人的前景。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工程实用技术、精通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的管理、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的实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时能熟练掌握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普通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室安全与管理等生物实验技术;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工作。 课程设置 ①专业课:大学英语、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微生物发酵技术、药理学、基因工程技术、免疫学、药事管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细胞工程。②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基础分析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③实习: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实习实训内容,主要有生物制品的营销实战、实验室基础技能实习、科研院所实战实习、毕业实习。 就业面向 能在有关制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医药公司等部门从事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药物检验、医药工程设计以及外贸、医药代表、营销等工作。 生物制药虽然名称很好听,但是以现在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和基础看还不成熟度,有发展潜力,但是作为本科生毕业的话,就业很难,要想有所发展,必须研究生及以上
化工制药由于他偏重于化工,可以到化工厂,可以到制药厂,可以到于医药有关的单位,就业前景更好。
中药制药的很少,而且现在我国提倡中药现代化,现在我国用药有很大一部分是中成药,从这个角度看,就业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最近几年,由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中成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就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 从长远观点看:生物制药应该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限于专用设备,以及相应产品开发不够,就业可能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准备进一步深造!
化学制药由于涉及行业较多,目前相对比较容易找工作!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今年来受到世界其它国家的冲击,有点疲软,但这毕竟是我国的祖传,国家也计划进行达规模的投资,预计未来应有较好的前景! 总的来说,只要努力,行行出状元!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3. 医药生物的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历程
毫无疑问,美国是生物制药行业的绝对领先者。美国的生物技术药物年销售额占到全球的60%以上,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制药公司和最先进的技术。美国的生物制药公司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小型独资生物技术研发公司的大量出现成为一种美国现象,而在欧洲和日本,这种特征并不那么明显。研究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显然对分析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一、技术突破带动市场热情追捧
华尔街每一次对生物技术股的追捧,都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休戚相关。
20世纪50-70年代,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逆转录过程、限制性内切酶、末端转移酶、连接酶等的发现使得基因重组成为可能,许多难以获得的蛋白被表达出来。这些被称为“魔术子弹(magic bullet)”的蛋白多针对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干扰素、EPO、胰岛素均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生物技术产品工业化成为可能,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应运而生,并催生了80-90年代初期资本市场第一次无比高涨的热情。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整体走淡,第一次生物产业投资狂潮亦渐渐平息,生物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反应平淡,IPO减少,生物技术股总市值增长缓慢。而仅仅几年后的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拉开了第二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序幕。HGP这将使得许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设计从最初的随机发现转向靶向研究。生物技术划时代的突破性革命重新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2000年,华尔街生物技术股总市值达到3600亿美元,几乎是1999年的3倍!风险投资总额也达到顶峰。
以Amgen为例。该股在Nasdaq上市后股价持续走高,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1984年末仅为0.104167美元,到1989年该公司第一个产品Epogen获得FDA批准,股价已上涨到1.020833美元!1991年,公司的第二个产品Neupogen获得批准,股价亦从1990年末的2.59375美元上涨到1991年末的9.46875美元!
Amgen的股价下一次大幅上涨始于1998年,同期Nasdaq生物技术指数亦大幅上涨,这一次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股的热情追捧主要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渐渐浮出水面。
Genentech又是一例。该股股价走势与其治疗型单抗的上市紧密相关。上文表中显示,Genentech分别于1997、1998年分别上市了2个单抗产品,这是第一波上涨的起源。2003、2004年,该公司又上市3个单抗产品,对应的,股价亦从2002年底的16.58美元一路上扬。
Millennium的股价走势也许最能代表生物技术股的特征。该股股价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愈走愈高,当Nasdaq为以网络股、生物技术股为代表的科技股疯狂的时候,该股股价从1998年底的6.47美元一直涨到2000年底的61.88美元,几乎翻了10倍!而到2001年,伴随着科技股泡沫的破灭,股价一路下滑,近年来保持平稳。其间的跌宕起伏,也许就体现着生物技术股的魅力。
二、制度环境——产业化的助推剂
美国国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和《斯蒂文森-魏德勒法案》允许将财政资助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允许将专利授权给某个制药企业专营。在此之前,自然界已知的微生物、细胞、蛋白等因被认为是天然物质而无法申请专利,这两项法案的推出使得学术成果向商业化的转换加快,大量研发型生物制药公司纷纷成立,大学等科研单位成为早期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包括Amgen和Genentech)的发源地。
美国的小型生物制药公司初创时大多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强大的学术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美国科技劳动力市场的高度流动性、学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倾向促使优秀科学家参与到企业中去进行研究开发。美国政府根据科学家的申请,最高可出资100万美元帮助握有创新生物技术的学者注册成立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以促进该技术的产业化,也就是说,政府投资提高了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的成功率。
资料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三、融资渠道——注入生命之血
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热情,20世纪80-90年代初期是美国生物制药资本狂热期。美国风险投资业(VC)经历70年代的萎缩后80年代开始复兴,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VC涌入。以Genentech为例,公司最初以一家VC公司的10万美元作为科研启动经费,作为回报,该公司持有其25%的股份。9个月以后,另一家VC公司投资85万美元,持股25%。与上一次注资相比,每股价格从12.5美分上涨到78美分。此时Genentech的产品——生长激素抑制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还尚在实验之中。1977年,Genentech合成生长激素抑制素,这一突破再次吸引VC的眼球,公司第三次获得VC投资额95万美元,但这家VC公司只得到了8.6%的股份。
VC在支持新生物技术公司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其它制药子行业一样,生物技术公司在产品上市之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表中列举了PhRMA成员药品研发各阶段资金投入比例,这当然也包括生物制药公司。表中数据表明,超过40%的资金投入集中在上市前临床实验阶段。由于早期许多生物技术公司脱胎于大学等科研机构,临床前研发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因此VC(还有一些大型化学制药公司)主要从临床实验阶段介入进行投资。
Nasdaq市场在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Nasdaq放宽对新上市公司的要求,吸引了大批在80年代开始快速成长的公司,在经过前期的投入后,股票上市是VC退出的最佳方式。Nasdaq对企业上市要求比较低,只要符合下面的三个条件及一个原则,就可以申请挂牌。
80年代,生物技术企业首发上市交易活跃,投资者疯狂追捧。1980年10月,Genentech作为第一家生物企业在NASDAQ上市,此时,Genentech只有4年的发展时间,主要产品尚在酝酿之中,总收入只有900万美元,税前利润仅30万美元,总资产500万美元。但公司上市1小时之内股价从每股35美元涨至每股88美元,成功募集3500万美元。VC、高科技企业、Nasdaq市场三者之间形成了共同繁荣的局面。
时至今日,VC和IPO仍然是美国生物技术企业募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占到整个行业募集资金的50%左右。
4. 生物制药的发展与前景怎样
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生物制药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生物制药行业中的翘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企业对生物制药的投入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
2010年是生物制药行业的小丰收年,其投放总额达到452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投放额的23.84%。2011年虽然物价上涨导致部分企业主营销压力增大,但2011年中国广告市场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增幅约在15%;而生物制药市场2011年的同比增长率也能达到13%到15%。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费用的投入,是决定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制药技术是近二十年兴起的,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测试、销售三个阶段,生物药品的研发周期一般长达10年,而且通过率极低。但是,借助技术创新形成的进入壁垒,优秀生物制药企业能够打破大型药企的垄断势力,迅速崛起并在整个医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由2000年的13.5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2.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61%;同时,在医药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5年医药工业研发投入比重不足1%,2009-2010年所占比重达1.2%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美国2007年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26.57%,英国2006年为23.02%,日本2006年为15.04%。
在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也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仅为1.66亿元,2010年达到13.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14%,说明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已经进入研发投入高速增长状态,有利于行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与竞争力的增强。
5. 对生物制药的认识和发展前景
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生物制药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生物制药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生物制药行业中的翘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企业对生物制药的投入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
2010年是生物制药行业的小丰收年,其投放总额达到452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投放额的23.84%。2011年虽然物价上涨导致部分企业主营销压力增大,但2011年中国广告市场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增幅约在15%;而生物制药市场2011年的同比增长率也能达到13%到15%
6. 生物制药技术的历史发展
国家发改委新增 4.42 亿元支持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制药专业前景看好。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007年1月到7月,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47,703,454 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92% ;2008 年1月到8月,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2008 年 1-8 月,中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49,240,860,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0.34% ;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4,620,73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0.32% ;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5,665,679,000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40.37%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新兴国家医药市场却表现得风光这边独好,中国作为 “ 金砖四国 ” 之一,生物制药市场也分外亮丽。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新增中央投资4.42亿元,支持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专项的建设。此举为今后生物制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展望今后,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生物、生化制品行业将依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生物制药作为五大行业之一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机遇,本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社会需要,制定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针。借助政策的扶持,学校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生物制药专业将展现出更加诱人的前景。
7. 生物制药专业在未来十年的走向
制药行业以后会逐渐衰弱的,这是件好事。制药行业的衰弱说明人们的健康状况良好,不需要那么多的制药行业。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提高会越来越好,制药行业的衰退是必然的。
8. A股市场未来3至5年能翻十倍或百倍的股票在哪些行业
相信每个成年人,都知道赚钱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兜里有了钱,才能够给家人一个相对好的生活状态,比如子女能够上个好学校,比如父母有个好身体,比如配偶有个好心情。但赚钱可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做到的,既需要咱们非常努力,还需要咱们有眼光,更需要咱们有毅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爆,很多人已经把眼界放开,不再仅仅把赚钱局限在工作之上,因为在资本市场里,瞅准了机会,同样可以赚钱。关注A股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很多股票在2020年的收益率都实现了翻倍,但那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未来3年里能翻10倍或百倍的股票的行业。那可能有人会问,A股市场里未来3至5年能翻10倍或100倍的股票在哪些行业呢?接下来,冷眼就给大家简单聊一聊我个人的观点,当然,这只是作为跟大家探讨之用。因为冷眼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冷眼的观点不能作为投资的参考。
9. 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还可以。
生物制药专业特色是生物制药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制药已成为侦破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
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这两个因素将为生物医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专业定义:
生物制药主要研究生物化学、药剂学、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生物药物的分析、研发、实验、生产、质检等。常见的生物药物有:疫苗、抗生素、抗毒血清、胰岛素等。
10. 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
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如下:
1、就业方向
医药类企业:产品研发、药物合成、生产技术、质量控制、药剂师。
2、考研方向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学、中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专业课程设置
本科阶段主要开设课程大体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基因工程原理等。
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生物制药专业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课:生物制药工艺学、制药生物技术、化工原理、生物制药设备、工程制图、抗生素、发酵工艺原理、生理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物分析、免疫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