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见的由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还有哪些
好多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植原体等等,植物病原菌最起码也有上千种吧,严重的像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病毒病、霜霉病等,可以上网看看植物病理学的书籍。
② 能使植物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
1,某些细菌,如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
2,某些真菌,如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
3,植物病毒,如引起烟草花叶病的烟草花叶病毒。
③ 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每类群至少列出一种植物病害的名称,及其产生的
,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有哪些吧?
1、真菌
一类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在菌丝内有隔膜,把菌丝隔成多个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多数具细胞壁。有些真菌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都为异养型,寄生(除少数外多为兼性寄生)或腐生。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孢囊孢子(有的具鞭毛,可游动,也称游动孢子)或分生孢子(从菌丝体上或菌丝体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外生孢子),以后者较常见。有性生殖可产生各种有性孢子,其中有经过配子囊直接交配形成的卵孢子和接合孢子,有产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或在担子上形成的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的世代交替过程。无性阶段产生的无性孢子可连续多次产生,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有性阶段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以后,有性孢子只产生一次,多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2、细菌
一类较小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可分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类型。有细胞壁,无叶绿素,异养,大多为腐生。一般都有着生部位不同和数目不等的鞭毛,有的还有芽孢和荚膜。观察和鉴别细菌多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细菌以裂殖方式迅速繁殖,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细菌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栽培植物上较多。无论大田作物或果树、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性病害,尤多见于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的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马铃薯的环腐病、茄科和其他作物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棉花的角斑病和柑橘的溃疡病等。玉米的细菌性枯萎病和梨火疫病常造成世界性危害。
3、菌原体和类菌原体
菌原体是一类比细菌更简单的、能进行自主代谢的已知最小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细胞外面只有单位膜结构的原生质膜。菌体呈不规则球状、丝状、螺旋状或不定形等多种形态。只有在成分复杂的特殊培养基内,多数还需供给外源胆固醇才能生长。类菌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对抗生素的反应与侵染人和动物的菌原体相同。其菌体至少在某一阶段呈螺旋形,大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已发现近百种植物可由类菌原体寄生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而引起病害。柑橘僵化病菌和玉米矮化病菌等都是这类病原物。还有一些菌体不呈螺旋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尚无分类上的科学命名 ,而暂称为类菌原体。桑萎缩病、枣疯病、翠菊黄化病的病原物都属此类。
4、类立克次体或类立克次体细菌
是寄生于植物导管或筛管内的一类病原物,有光滑或波纹状的细胞壁,无细胞核。形态和结构类似立克次体或某些棒杆菌属的细菌,但不能在培养细菌的一般培养基上生长。1978年以来有些寄生在导管内的类立克次体先后被分离培养成功,其中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但尚未培养成功的在分类上的地位还不能确定。
5、病毒和类病毒
在活体细胞内寄生增殖的不具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一个完整的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体或病毒粒子。由1种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在粒体外还有包膜。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形状。侵染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 3种类型。其遗传性状和致病力由核酸决定的,大多数病毒是核糖核酸(RNA)单链结构,少数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双链或单链结构。侵入寄主植物活细胞的是病毒核酸,其蛋白质外壳则被留在寄主细胞之外。病毒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可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成新核酸,并编码合成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体。有的植物病毒存在几个性状不同的粒体,当寄主不同时,其不同粒体可增殖为不同的株系或变株,各有不同的致病力、传毒介体和抗原特性,甚至有的粒体形状也各异。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有的病毒含几个粒体,只有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如苜蓿花叶病毒就有大小不等的5种粒体。
6、寄生性种子植物
由少数缺乏足够的叶绿体或某些器官退化的种子植物演化而成。其中,有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只从寄主植物取得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半寄生;有的完全失去光合能力,必须从寄主植物获取全部营养物质,称为全寄生。多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或茎干上。以寄生于大豆和亚麻等作物的菟丝子、寄生于瓜类的列当和寄生于树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危害最大,其次是独脚金和野菰等(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④ 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各类病原物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重要性
由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及重大的经济意义。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大幅度减产和饥荒。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不同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宽窄不同,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另一些病原菌的专一性较低,它们常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的植物。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以外,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还能营腐生生活,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在植物体内大量发展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植物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植物叶组织坏死造成叶斑;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解体造成溃疡和腐烂;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植株缺绿;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树瘿等特殊形态。植物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之后常常会给某些条件致病菌造成侵染的机会,两类微生物的双重侵染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植物的损害。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种作物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的可能性,在病害高发区种植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会颗粒无收。
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主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如由藻状菌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作物病害,由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棉花炭疽病、立枯病和黄萎病,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等。几乎在大多数作物上,果蔬上和花卉上都能发现真菌引致的病害。许多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有性孢子的形成和它们在种子及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在许多病原真菌的复杂的生活史中,一个阶段在寄主植物,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病原真菌的侵染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植物病害的蔓延,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的细菌性病害
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细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和枝原体属等。病原细菌多由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于植物组织或导管中,常引起植物产生斑点、白叶、顶死、萎蔫、软腐和过度生长等病症。它们多能存活于植物组织或种子中,或进入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就在树干或树枝的组织中越冬,到次年春天借昆虫和降雨再次传播。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asoryzae)除能在水稻秸杆上越冬外还能寄潜在种子颖壳、胚或胚乳表面,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半年以上,因而还能随种子传播。引起蚕豆萎蔫病的栖菜豆假单胞菌(Xanthomonas.
malvacearum)能潜伏在蚕豆珠孔中随种子传播。引起棉花角斑病的锦葵黄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则寄存在子叶外缘而随种子扩散。根癌土壤杆菌(Agrobzcteriumrumefaciens)可作为能在土壤中兼性腐生的代表,它在寄生时能使许多双子叶植物(如番茄、糖用甜菜和许多果树等)的根或茎部形成肿瘤
3.植物的病毒性病害
已知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有300余种,马铃薯迟化病早在18世纪末即在欧洲发现,迄今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之一。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流行时常可使产区烤烟减产25%。与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不同,植物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活细胞上的微伤才能进入细胞质,然后可以经薄膜细胞和胞间连丝弥散或进入输导组织快速转移。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局部性和全面性两种,进入寄主细胞的病毒在复制自身的同时,干扰和破坏了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从而产生植物受害的症状。
⑤ 微生物问题:能够使人或动植物患病的微生物除病毒。
这个问题有点大了,除了病毒之外能致病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细菌比如破伤风杆菌,大肠杆菌,真菌比如各种皮肤病致病真菌,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等等,几乎所有微生物门类中都存在致病种的。
⑥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物种类主有哪些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植物
植物病害病原物是能侵染寄生于植物体并导致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生物。多为异养型的非专性寄生物。病原物虽具有致病能力,但不是形成植物病害的决定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能否导致发病,还决定于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⑦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具体些)
1845年左右,爱尔兰岛上的马铃薯受到了晚疫病(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最严重的摧残,马铃薯是当地居民的最主要粮食来源,结果造成约100万人在饥荒中死亡。1879年由于葡萄霜霉病(病原菌为葡萄生单轴霉菌,为防治此病而发明波尔多液)的大流行,毁灭了全法国的葡萄,从而使法国的酿酒业一度停产。植物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能引起植物生病的有病毒、细菌、真菌等。如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烟草花叶病毒,能引起水稻恶苗病的是赤霉菌,而禾柄锈菌能引起小麦杆锈病等。一般情况下,植物体内的寄生菌为真菌,但由于植物病毒一般十分微小,由它们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尚无良策对付,因而给农业造成严重损失。比如从1936年起,非洲加纳的可可树因被可可树肿枝病病毒感染而生病,而且来势凶猛,蔓延很快,到1944年遍布加纳全国。
此后又蔓延到尼日尔爾利亚、多哥、科特迪瓦等国家。这显示了植物病毒病的传染性。植物病毒病的另一特点是暴发性,如柑桔衰退病是一种病毒病,据报道,单在巴西圣保罗州,此病暴发时就使600万株甜橙死亡。就粮食作物而言,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等均能受到多种病毒的侵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生活繁殖的生命体。根据植物病毒核酸的不同,可以将植物病毒分成四种,即双链DNA病毒(ds—DNA)、单链DNA病毒(ss—DNA),双链RNA病毒(ds—RNA)和单链RNA病毒(ss—RNA)。植物的双链DNA病毒为数不多。1960年首次报道了椰菜花叶病毒后,近几十年来又报道了约4~5种植物的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含有两种大小相似的单链DNA组份,称这种植物病毒为双联病毒。双联病毒是病毒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它直到1978年才为人们所承认。1981 年龚祖埙等发现我国第一例双联病毒——烟草曲叶病毒,从而填补了我国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空白。双链RNA植物病毒为数不多,其结构类似动物的呼肠孤病毒。大多数植物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其典型代表是烟草花叶病毒。自发现植物病毒是植物病害的病源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消灭和限制这一病毒的方法,以减少作物的损失。关于植物病毒病的治疗,目前较有成效的是热疗法,一般水热在 55℃时很多植物会被杀死,故常用的方法是气热35~40℃,如将葡萄蔓放在38℃的人工气候箱内30 分钟可除去扇叶病毒。另外还可以利用茎尖培养来获得无毒种苗,在防治马铃薯、甘蔗、苹果、柑桔、葡萄及一些观赏植物的病毒病上采用茎尖培养获得较大成绩。最近将热处理和茎尖培养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容易获得无毒种苗,以避免植物病毒的危害。
⑧ 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有哪些
属于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20余属。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布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欧文氏菌属(Erwi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劳尔氏菌属(Ralstonia)、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等。致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引起的根癌病,胡萝卜欧文氏菌(Erwiniacarotavora)引起的软腐病,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引起的斑点病,茄劳尔氏菌(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引起的黑腐病,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引起的稻白叶枯病等都是着名病害和重要防治对象。以拟南芥与丁香假单胞菌为模式系统,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菌与植物互作,取得许多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