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些微生物可引起性病
概 述
性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有着传染性强、女性患者比较多见的特点。性病是一个统称,其可以期分为很多类型,不一样的类型有不同的微生物引起。梅毒螺旋体会导致患者出现梅毒,梅毒是一个传染性很强,而且可以传染给后代的微生物。淋病奈瑟氏菌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淋病,淋病可以通过被淋球菌污染的衣裤、被褥、毛巾、浴盆和手间接的传染对方。
步骤/方法:
1白色念珠菌可以导致女性出现女性外阴道念珠菌病,男性出现念珠菌性龟头炎,这种性病可以通过没有安全保护的性生活传染给对方,如果治疗的不及时,就会引起患者表现出其他疾病。
2单纯疱疹病毒会导致患者表现出生殖器疱疹,患者一旦出现了生殖器疱疹,就会在私处出现瘙痒、疼痛,可以通过性生活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间接传播,所以应该谨慎对待。
3艾滋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性病,这种性病比较特殊,一旦感染就很难治愈,到现在都还没有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艾滋病是由HIV攻击淋巴细胞,造成患者出现免疫力疾病,艾滋病多通过血液以及性生活传播。
注意事项:
性病的种类很多,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微生物造成,所以患者出现性病以后,就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细菌培植,找出具体的诱发细菌,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尽早康复。
❷ 医院感染病原学有哪些特点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凡住院病人、陪护人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具有以下特点:①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②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③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1]。 1 医院感染形成过程 医院感染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医院环境中的任何人和物体都可以成为传染源,主要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患者家属、医院工作人员、污染的环境、设备和空气等;②传播途径:任何传播方式都可以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经空气传播以及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的医源性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缺陷的患者,新生儿、婴幼儿和老年人(≤1岁或≥65岁者),有严重基础病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病、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肺疾患和血液病等),烧伤或创伤产生组织坏死者[1,2]。当这3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可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蔓延。 2 医院感染流行现状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难治性及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有待攻克的新课题。医院感染不仅造成病人住院期延长,还使病死率增加,给病人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医院感染率各不相同;就同一所医院而言,感染率也随时间变化而不同,不同科室感染率不同。
❸ 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
黑霉菌,霉菌,金色葡萄球菌等
❹ 感染性疾病中的微生物,有哪些网站的数据
环境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通常从细菌和真菌两方面,考察样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及其相互作用,如促进、拮抗等.来源于极端环境或者特殊环境的样品,较容易从中发现新菌种或对人类有益的菌,属于生态学范畴.进一步需要分析其代谢产物或者进行遗传分子改良,用于农业、工业、医学用途.
分类:微生物的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分析:体上讲,微生物种类多,且很多属于原核生物,DNA容易发生变异,从而造成性状甚至种类的变异.
从结构上讲,微生物的通有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间体,DNA区等等.但是有些种类或者同种类的细菌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会有其他特殊结构,比如鞭毛、性毛、菌毛、荚膜、微荚膜、粘质、外膜等结构.
❺ 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有哪些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❻ 空气中有哪些微生物的存在
一楼的回答太片面了,事实上,空气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首先有一点要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空气不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场所,但空气中却飘浮着许多微生物。土壤、水体、各种腐烂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都可随着气流的运动被携带到空气中去,微生物身小体轻,能随空气流动到处传播,因而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小到食物腐败,大到流感肆虐,都是由于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否则非典时没事喷什么84,酿酒时整什么密封?! 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由于空气中缺乏营养物及适当的温度,细菌不能繁殖,且常因阳光照射和干燥作用而被消灭。只有抵抗力较强的细菌和真菌或细菌芽胞才能存留较长时间。室外空气中常见产芽胞杆菌、产色素细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医院病房、门诊等处,容易受到带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飞沫、皮屑、痰液、脓汗和粪便等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可严重污染空气。某些医疗操作也会液成空气污染,如高速牙钻修补或超声波清洁牙石时,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穿衣、铺床时使织物表面微生物飞扬到空气中,清扫及人员走动尘土飞场也是医院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室内空气中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奈瑟氏菌、结核杆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等。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医院感染率有一定的关系。空气细菌卫生检查有时用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作为指示菌,表明空气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简单来说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各种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以及对干燥和射线有抵抗力的真菌孢子等。也可能有病原菌(在医院或患者的居室附近,空气中常有较多的病原菌),如结核分支杆菌、白喉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及少量酵母菌,粘液菌等。
❼ 什么是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有那几种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依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爱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❽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8)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❾ 微生物感染
且不论您被医生告知的生物细菌感染是指的哪一类,但——阅读以下内容,也许您就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答案了。
微生物无处不在,如土壤中、淡水中、海水中,乃至海底下、空气中均有。每天我们都在吃入、饮入和吸入微生物。但是,尽管微生物似乎是到处都有,人体却罕有被其侵犯并繁殖后引起感染的。甚至当他们引起了感染,有时因感染十分轻微而不引起任何症状。
相对较少的微生物能直接引起疾病。而大多微生物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呼吸道、肠道和生殖道(特别是阴道)。一种微生物是否为宿主的无害伴侣或侵犯机体引起疾病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特点和人体的防御能力。
★ 常住菌群
一个健康人同在其身体的特别部位上固定的正常微生物群协调地共同生活。这种占据在人体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被称为常住菌群。不仅不引起疾病,常住菌通常还保护人体免受病原菌的侵犯。若这种协调被打乱,常住菌能努力重建其自身的位置定殖。微生物定殖在宿主数小时或数周而不能永久性定居者,称为暂住菌。
环境因素——如膳食、环境状况、空气污染和卫生习惯可影响一些菌种成为人体常住菌。例如,乳酸杆菌是摄入大量乳制品的人肠道中普遍生活的常住菌,而流感嗜血杆菌则通常定植在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的气道。
在某种情况下,作为机体常住菌的一些微生物亦可引起疾病,如化脓性链球菌可以寄居在咽喉部而不引起危害,但当机体防御能力减弱或链球菌为特别的毒株,它就可引起链球菌咽峡炎(喉部感染)。类似地另外的一些常住菌亦可因宿主的防御屏障被破坏而得以侵犯机体引起疾病。例如,患有结肠癌的病人,就易于受到正常生活在肠道的细菌的侵犯,这些微生物能经血播散和感染心脏瓣膜。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亦能引起这些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引起全身性感染。
★ 感染是如何发生的
多数感染性疾病是由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的微生物所引起。而多数微生物的入侵又是当它们粘附于人体细胞开始的。粘附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过程,包括了人体细胞和微生物间的密切连接。是否微生物留在侵入原位附近或扩散至远处取决于它们是否产生毒素、酶或其他物质等因素。
某些侵入机体的微生物产生对其附近或远距离的机体细胞有毒的毒素,多数毒素成分特异性连接到特定细胞(靶细胞)上的某些分子上,并由此引起疾病。由这种毒素起主导作用所致的疾病包括破伤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霍乱。少数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在体外产生的毒素所引起,由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微生物和机体间存在的几种相互关系类型:
共生:微生物和机体在相互受益的情况下共生;
共栖:微生物和机体在彼此无害下共同生存;
寄生:微生物在此种方式下获益,而机体受害。绝大多数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具有共生和共栖关系。
微生物入侵以后必须要繁殖才引起感染。然后可能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首先,微生物能继续繁殖并能克服机体的防御系统,这个过程能引起足够的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其次,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引起一种慢性感染,在这种争斗中,无论微生物或者病人均未获胜。最后,机体不管有或无药物治疗,能消除入侵的微生物。这时机体可重建健康并常能提供对相同微生物引起的另一次感染的持久免疫状态。
很多致病微生物具有增加疾病的严重性(毒力)和耐受机体防御机制的特点。例如某些细菌产生破坏组织的酶,使感染扩散得更快。
某些微生物具有阻断人体防御机制的方法,如某些微生物能干扰机体抗体的产生或能特异性地攻击它们的一种白细胞——T细胞的发展。另一些微生物具有外壳(包囊)能耐受白细胞的消化。隐球菌在侵入肺部后可形成一种较厚的囊膜,其发生的理由为这种较厚的囊膜形成是在CO2环境下,而肺内较之真菌正常生长的土壤中有更多CO2,这样,当肺部受隐球菌感染时,机体防御机制就没法起到作用。某些细菌能耐受血流循环中某些物质的分解(溶解),某些微生物甚至能产生对抗抗生素作用的化学物质。
★ 感染对机体的影响
某些感染引起血液、心脏、肺、脑、肾、肝和肠道的变化。医生通过确定这些变化能够判定人体有某种感染。
★ 血液的变化
白细胞作为机体防御感染的一部分,计数是增加的。这种白细胞增高可出现在感染发生的数小时内,是白细胞从贮存的骨髓中释放的结果。白细胞中之中性粒细胞首先增高。如感染持续存在,则单核细胞和其他种类的白细胞亦增加。在其他的白细胞中,如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在过敏反应和寄生虫侵袭时增加,但细菌感染时通常不高。
某些感染,如伤寒,白细胞实际上是减少的,白细胞减少亦可能发生在骨髓受到明显抑制不能快速产生足够白细胞去替代为战胜感染而损失的白细胞。
来自医疗操作技术引起的感染
通常人们认为感染总是发生在微生物侵入人体并粘附于特别的细胞上时。但微生物亦能粘附于放置入人体的医疗器具上,如导管、人工关节和人工心脏瓣膜,并随医疗操作技术进入人体定植下来,随着医疗器具被放入人体而引起感染扩散。
贫血可能出现于感染所致的出血,红细胞破坏,或骨髓受抑制。严重感染时可以导致广泛的血管内淤血,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纠正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治疗基础疾病,具体在此即是感染。只有血小板的减少而没有其他改变时,可能也是来自感染(指示有基础感染)。
★ 心脏、肺和脑的变化
感染时可能有的心脏变化包括心率加快和心输出量增加或减少。虽然多数感染脉搏增高,但某些感染如伤寒可引起较之其发热严重程度相对较缓的脉率。血压可下降。在全身性感染,血管的广泛扩张可致血压严重下降(败血性休克)。
感染和发热通常引起机体呼吸加快(呼吸率增加)。意味着更多的CO2被从血中转运和由肺呼出,使得血更带酸性。肺的硬度可能增加,这将影响呼吸和导致一种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状况。胸部的呼吸肌也呈现易于疲劳。
无论微生物是否直接侵入大脑,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大脑功能异常,老年人特别容易出现意识障碍,高热亦能导致惊厥。
★ 肾、肝和肠道的变化
肾脏的变化可能从尿中微量的蛋白丢失到急性肾衰竭。由于心功能减弱,包括血压下降,或者由微生物对肾脏的直接损伤都可以引起肾脏病变。
很多感染可以改变肝功能。尽管微生物并不直接攻击肝脏。最常见的症状是因胆汁返流造成的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当黄疸是由感染引起时,它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体征。
严重的感染可以引起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而导致出血,通常出血量不大,但在少数人亦可出现大出血。
★ 人体对感染的防御
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系统包括:自然屏障如皮肤,非特异性机制,如某些种类的白细胞和发热,以及特异性的机制,如抗体。通常,如一种微生物得以通过机体的自然屏障,则由非特异和特异的防御机制在其繁殖前将其消灭。
★ 自然屏障
一般地讲,皮肤能保护机体免于很多微生物的侵袭,除非它的完整性受到损伤。例如由外伤、昆虫叮咬或烧伤。还有例外的情况出现,如人乳头瘤病毒可直接感染皮肤形成疣。
其他的有效自然屏障是粘膜,如机体呼吸道和肠道表面层粘膜。典型的粘膜都覆盖一层分泌物,这层分泌物能抵抗微生物。例如眼睛的粘膜是由泪液浸泡,泪液含有一种称为溶菌酶的酶,这种酶能溶解细菌使眼免受感染。
呼吸道粘膜能有效滤掉吸入空气中的颗粒。在鼻腔中的弯曲道壁上覆盖的粘膜,有助于将吸入异物的多数去除。若一种微生物达到了下呼吸道,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细毛样结构(纤毛)会将其从肺中排出来,而咳嗽进一步帮助清除这些微生物。
胃肠道亦有一系列有效的屏障,包括胃酸、以及胰酶、胆汁和肠道分泌物的抗菌活性。肠道的收缩(蠕动)和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帮助排除有害的微生物。
人体的泌尿生殖道是由一定长度的尿道所保护(约20cm长),因为有这种保护机制,细菌很少能进入尿道,除非无意中被外科器械带入。女性则受阴道的酸性环境所保护,冲洗作用如膀胱的排空是另一种男女两性均有的保护机制。
机体防御机制受损者更易受感染。如,无胃酸的人特别易感染结核病和沙门菌。在肠道常住菌间的平衡对维持机体防御也是重要的。有时,人体因某处的感染摄入某种抗生素能打乱这种常住菌间的平衡,而造成致病菌的数量增多。
★ 非特异的防御机制
任何一种损伤包括细菌的入侵能引起炎症反应。炎症部分地是处理损伤和感染部位直接的防御机制。通过炎症过程,血供增加,白细胞通过血管进入发炎部位更容易,白细胞在血流中的数量亦增加,骨髓从贮存中释放大量的白细胞,使之成为新的成员。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现的白细胞是嗜中性白细胞,它们开始吞噬入侵的微生物并试图将感染局限在小的范围。若感染持续存在,白细胞的另一种类型(具吞噬能力的单核细胞)将以增加的数量到达。然而,这些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能被数量巨大的微生物或其他减低机体防御能力的因素,如空气污染(包括吸烟)所压倒(超过)。
★ 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达38℃以上(以口表测试)。发热实际上是对感染和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体温的上升能增强机体的防御机制而仅引起相对小的不适。
正常情况下,体温每日均有上下波动,最低是在早上6点,最高约在下午4~6点。虽然常规正常体温是37℃,而实际上在早上6点正常最高可达37.2℃,下午4点可达37.6℃。
大脑的下丘脑部分控制着体温,发热实际上来自下丘脑恒温调节中心调整的结果。人体通过将血液从皮肤表面移到身体内部(分流),减少热的散失,将其体温升高达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恒温水平。由肌肉收缩引起的发抖可以增加热的产生。机体努力保存和产热直到血流使下丘脑达到新的较高的体温。这样体温再按正常的方式维持,稍后,当体温调节在建立它的正常水平时,机体通过出汗和让血液流向皮肤来消除过量的热,当体温被降低时,可以发生寒战。
发热可以是一种每日有高峰又回到正常的形式,亦可相反出现稽留热,此时虽有体温波动,但不能降到正常。某些人,如嗜酒者、高龄老人或幼儿,对严重感染的反应亦可以出现体温下降。
引起发热的物质叫热原,热原可以来自体内或体外。作为体外热原的一个代表就是微生物,及其产物称为毒素。来自体内的热原实际是由其刺激机体使其释放自身的热原。体内形成的热原通常是由称为单核细胞的白细胞类型所引起。然而,感染并非引起发热的唯一原因,所有的炎症过程、癌症或过敏反应亦可引起发热。
★ 发热原因的确定
通常发热均有确定的原因,如像流感或肺炎。但有时发热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如心内膜的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当某人有至少38℃发热时,经全面检查未发现原因,医生常称之为不明原因发热(见第263节)。这种发热的潜在原因包括任何一种引起发热的疾病。但至少在成人最常见的是感染、由人体自身组织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种未发现的肿瘤(特别是白血病和淋巴瘤)。
为了确定病因,医生可从询问病人现在和过去的症状和疾病、近期的用药情况、接触感染情况、近期旅游情况等开始。发热的类型通常对诊断没有帮助。然而,有某些例外情况,如隔日出现和每三日出现一次的发热是疟疾的典型表现。
近期旅游,特别是到国外,或接触某种物质或动物,可以提供病因线索。美国的西南部是球孢子菌病的流行区,而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谷有组织胞浆菌病流行。某人饮用了污染的水(或由污染的水制作的冰制品)有可能感染伤寒。而在肉食品加工厂工作的人可能感染布氏菌病。
询问上述有关问题后,医生进行仔细的身体检查以发现感染的来源和疾病的证据。在医务室或在医院进行体检,视病人发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
血液检查能用于检测对抗微生物的抗体,直接培养微生物和测定白细胞数量,某种特异抗体的水平增高能帮助确定入侵的微生物。白细胞增高通常提示感染。白细胞区别计数(各类白细胞比例)可给予进一步的思路,如中性白细胞增高提示有急性细菌性感染,酸性白细胞的增加提示寄生虫感染,如绦虫或蠕虫。
超声、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对诊断有帮助。标记白细胞扫描能用于确定感染或炎症的部位。做此实验时,注入人体一种用放射活性标记的白细胞,因为白细胞被吸引至感染区和注入的白细胞已放射活性标记,扫描时就能确定感染部位。如试验结果为阴性,医生需要从肝、骨髓或其它怀疑的部位取活检。活检标本再用显微镜进行检查诊断。
★ 发热的处理
因为发热具有潜在的好处,因而对是否需要常规的处理发热存在着争论。然而,如一个过去有发热引起惊厥(发热惊厥)的儿童,发热应予治疗。有心肺疾病的成人发热也应予类似的治疗,因为发热会增加氧耗,每增高0.5℃耗氧增加7%(指体温上升到37℃以上时)。
用以降低体温的药称为退热药,应用最广泛和有效的解热药为醋氨酚和非类固醇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然而,阿司匹林不能用于儿童和少年的发热,因可以增加发生雷耶(Reye)综合征的危险,它是可致命的。
★ 特异的防御机制
一旦感染发生,则免疫系统全力进入动员,免疫系统产生能针对攻击入侵微生物的各种物质。例如,抗体吸附于入侵的病原体以帮助固定它们不再扩散,抗体亦可直接杀死病原体或使其更容易被白细胞攻击和消灭。此外,免疫系统可提供杀伤T细胞(还有其他类型的白细胞)以特异性地攻击入侵微生物。
抗感染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药或抗病毒药能协助人体自然防御系统。因此,如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这些药物亦常常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