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生物防治,如何运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如:①利用天敌防治.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设在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研究了使用农药对菲律宾水稻和水稻种植者的影响.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农药弊大于利,处理农药引起的保健问题的费用总是超过农药为作物带来的好处.” 这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正在试验如何减少使用农药,它们估计全世界生产的农药一年耗资至少200亿美元.他们提倡利用益虫吃害虫的以虫治虫和用其它天然方法消除害虫.例如,国际研究人员有对付小菜蛾的强大武器——比它还小的峰.小菜蛾在日本是对农作物破坏性最大的害虫.它的幼虫吞食茎椰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小萝卜、和抱子甘蓝.小菜峨已适应化学杀虫剂.小菜娥的天敌蜂很小很小,不用放大镜是难以看见它的.它在产卵时,会把卵下在小菜蛾的幼虫体内.当蜂卵孵化成幼蜂时,幼蜂便会吃掉小菜蛾的幼虫,如果把一种常用的不污染环境的天然杀虫剂与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②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等.此外,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获得了成功.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如:①利用天敌防治.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设在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研究了使用农药对菲律宾水稻和水稻种植者的影响.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农药弊大于利,处理农药引起的保健问题的费用总是超过农药为作物带来的好处.” 这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正在试验如何减少使用农药,它们估计全世界生产的农药一年耗资至少200亿美元.他们提倡利用益虫吃害虫的以虫治虫和用其它天然方法消除害虫.例如,国际研究人员有对付小菜蛾的强大武器——比它还小的峰.小菜蛾在日本是对农作物破坏性最大的害虫.它的幼虫吞食茎椰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小萝卜、和抱子甘蓝.小菜峨已适应化学杀虫剂.小菜娥的天敌蜂很小很小,不用放大镜是难以看见它的.它在产卵时,会把卵下在小菜蛾的幼虫体内.当蜂卵孵化成幼蜂时,幼蜂便会吃掉小菜蛾的幼虫,如果把一种常用的不污染环境的天然杀虫剂与这种以虫治虫的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更佳.②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等.此外,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获得了成功.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B. 生物防治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着《南方草木状》和公元877年唐代刘恂着《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据古书《南方草木状》的记载,在南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种口袋上街叫卖,这种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袋中放有许多树枝树叶,枝叶上挂着虫茧,虫茧看上去就像薄絮,里面裹着一种虫蚁。这种虫蚁颜色为赤黄色,比普通的的蚂蚁要大一些,卖的时候连同薄絮一起卖掉。原来,南方盛产柑橘,柑橘树上有一种害虫,专门为害果实,买这种虫蚁就是为了防治这种柑橘害虫,如果没有这种虫蚁的话,橘子会被害虫吃得无一完好。这种利用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用虫蚁防治柑橘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人们从益鸟吃虫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养鸭治虫。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明、清时期,养鸭还不仅用来治蝗,同时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以谷芽为食,因此成为稻田害虫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的为害。养鸭治虫,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C.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常规育种的缺陷限制了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抗病品种的产生。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抗病毒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迄今为止,人们已研究出了许多来获得转基因抗病毒植物的方法。
1.外壳蛋白介导的抗性
病毒上存在一种交叉保护现象,即当一种弱侵染性病毒侵染植株后,该植株就获得了一种抵抗强侵染性病毒侵染的抗性。1986年,美国的Beachy研究组利用此原理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导人烟草,首次获得了抗TMV的烟草植株,开创了抗病育种的新纪元。病毒外壳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绝大多数病毒中的结构蛋白,且是其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在转外壳蛋白基因的植物中表达这种蛋白以后,就可以产生类似交叉保护的效果,大大减弱了以后病毒对转基因植物的侵染及进行系统性传播的能力。这种抗病毒作用存在于病毒复制的早期,并能导致病毒的重要成分的合成受阻。近几年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法被用来提高植物对多种病毒的抵御力,包括TMV、黄瓜花叶病毒(CMV)、苜蓿花叶病毒(ALMV)、烟草条纹病毒(TSV)、烟草脆裂病毒(TRV)、马铃薯X病毒(PVX)、PVY、烟草蚀刻病毒(TEV)等12个属近20种病毒。另外,国内还成功地克隆了水稻和小麦黄矮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采用这一方法培育成功的抗病毒转基因植物有烟草、苜蓿、番茄、马铃薯等。尽管用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对病毒的完全抗性,但可获得高水平的抗性。而且来自于一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有时对不相关的病毒可提供广谱抗性。通过转基因植株所进行的田间试验和实验室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2.利用缺损的复制酶
研究表明,向植物体内转入缺损的病毒复制酶基因,表达出的无功能的缺损的复制酶可以与有功能的复制酶相互竞争,从而干扰病毒的正常复制。1990年Golemoboski将烟草花叶病毒TMVul株系的非结构基因(54ku基因)导入烟草,获得了对TMV免疫性抗性的工程植株。将豌豆早枯病毒(PEBV)的复制酶C端编码序列转入烟草后,转基因烟草对PEBV、胡椒环斑病毒(PRV)和烟草脆裂病毒都表现出抗性。将黄瓜花叶病毒的复制酶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去其活性中心的GDD区域后,将缺损的基因转入烟草,转基因烟草对缺损的复制酶株系相同的病毒具有抗性。目前利用缺损的复制酶获得抗病毒活性的作用和机理还停留在假说阶段,不过从现有的结果看,利用该策略获得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转基因植物是大有前途的。
3.干扰运动蛋白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运动蛋白。运动蛋白可与胞间连丝相互作用,促进病毒在细胞间的转移。如果能够干扰或阻碍运动蛋白与胞间连丝的结合,就可以阻止病毒在植物体内的扩散,将已侵入植物体内的病毒局限在最初的侵染部位,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因此人们正在尝试设计一种或几种分子转入植物,特异性地封闭运动蛋白或与运动蛋白相互竞争,从而获得具抗病毒活性的转基因植物。
以上3种策略在本质上都是由转基因序列表达蛋白质量的多少来决定抗性水平高低的。因此这类抗性常称作蛋白质介导的抗性。其主要特征是抗性水平与转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的量成正相关。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许多与此不符的情况。如在一些高度抗病的转基因植物内,转基因蛋白表达量很低,甚至根本检测不到。当将病毒转基因的起始密码除去后,转基因植物仍可以高度抗病,有的甚至免疫。这是不同于蛋白质介导的另一种抗性。
4.RNA介导的抗性
1992年3个研究小组同时报道了用非翻译的序列转化植株也能产生抗性,所抗病毒分别是番茄斑萎病毒(TSMV)、烟草蚀纹病毒(TEV)和马铃薯Y病毒(PVY)。它们的抗性表现型与用能翻译的DNA序列转化所获得的植株抗性表现型相似,但却与蛋白质介导的抗性明显不同。在RNA介导的抗性中RNA积累水平对病毒侵染的抗性水平之间无直接关系。有研究表明,细胞内RNA含量和抗性水平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在RNA介导的抗性中,转基因可以高水平转录,却没有大量稳定的RNA积累。转基因植株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基因沉默,又叫外源基因失活。基因沉默有转录基因沉默(TGS)和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两种。TGS是指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沉默,即基因不能被正常转录;PTGS是指基因能被正常转录,但所转录的RNA在细胞内积累很低或根本检测不到。这两种基因沉默都可以称为同源依赖的基因沉默。其中转录后的基因沉默一般是外源基因与同缘的内源基因一起发生沉默,即所谓的共抑制。由于转基因在植物体内可以转录,却没有大量的RNA的积累,所以RNA介导的病毒抗性也被认为是一种PTGS。关于RNA介导抗性的分子机理虽然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认识,但许多研究者已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Lindbo等在用烟草蚀纹病毒(TEV)接种转TEV外壳蛋白基因的烟草植株的实验中得出,转基因RNA水平降低是由一种被诱导的转录后抑制过程所造成。Pang等认为,RNA介导的抗性的诱导依赖于所转基因的长度。当植株用非翻译的TSWV核蛋白基因片段91(110~235个核苷酸)转化时,未观察到植株的抗病性。但当这些相同的片段与非靶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融合后转化植物时,这些转基因植物就表现出抗病性。这表明一个临界的转基因的长度对诱导RNA介导的抗性是必需的。
基因沉默对转基因的表达也许是不利的,但从植物抗病毒育种的角度来看,这种类似共抑制现象的抗病性却是一种新的抗病毒策略。与蛋白质介导的抗性相比,RNA介导的抗性具有高抗或免疫、抗病性持久和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
5.卫星RNA介导的抗性
所谓卫星RNA(SatelliteRNA)是指在复制和包装时需其他病毒的小分子RNA,与辅助病毒在核酸序列上没有任何同源性。卫星RNA只要在辅助复制酶病毒的衣壳中,在体内和体外都有很高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卫星RNA可以干扰和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因此,人们认为可以把卫星RNA转入植物从而获得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1986年Bawlcome等成功地将CMV卫星RNA导入烟草,获得了表达全长序列卫星RNA的工程烟草植株,对该病毒或相关病毒的复制和症状表现有抑制效果。1988年,吴世宣、田波等将CMV的卫星RNA反转录为CDNA,加上调控序列,通过Ti质粒引入烟草,从而在我国首次培育出抗CMV的烟草植株。
6.反义RNA介导的抗性
用于翻译蛋白质的RNA称为正义RNA,互补于一般转录所得的mRNA的RNA分子称为反义RNA。反义RNA与正义RNA形成双链分子,从而阻碍翻译的进行,导致基因产物合成减少。从理论上说,把互补于病毒外壳蛋白mRNA的反义RNA转入植物,应有可能阻碍病毒复制和减轻病毒对植物组织的危害,获得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人们将CMV外壳蛋白基因的正义和反义RNA分别转化烟草,然后测定转基因植物对病毒侵染的敏感度,以此来比较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及其反义RNA转化这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外壳蛋白的反义RNA一般比正义RNA所能提供给植物的保护更少。以后又有实验表明,反义RNA导入并不能使植物产生抗性。因此,采用反义RNA来获得具有抗病毒能力的转基因植物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7.中和抗体基因
它是利用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其方法是将对病毒有中和作用的抗体基因转移到植物中进行表达。国际上已经成功地将小白鼠杂交瘤细胞的cDNAR转移到酵母中表达出有活性的抗体,并且在抗体基因的克隆方法和改造上有了新的突破。在高等植物中抗体基因的表达和有相同活性抗体的产生已被证实。抗体在植物细胞内与病毒结合有可能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侵染。因此,作为抗病毒基因工程的一条新的途径已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
刘德虎等(1996)已进行了马铃薯Y病毒小鼠中和抗体轻链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为该病毒中和抗体基因工程打下了基础。
8.其他策略
核酶(Ribozyme)是一种能特异切割RNA的RNA,依据已知的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序列设计R2,使它能特异地识别、切割病毒的特定区域,从而切断病毒基因组,破坏其生物能力,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另外,还有植物来源的基因介导的抗性,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一套对付病毒等病原的防御系统。如何激发、利用植物本身的这种抗性机制,从植物体内找出有用的、关键的抗性基因,将是发展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另一方向。我国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植物的抗病毒育种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已将TMV、CMV、PVX、PVY、PLYV、RDV和BYDV等病毒的基因转化烟草、番茄、辣椒、马铃薯、番木瓜、小麦和水稻等,获得了多种抗病毒转基因植物,有的已进入大田试验。
D. 怎样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有哪些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生物制剂来防治害虫。比如利用鸟防止森林害虫,利用赤眼蜂来防止棉铃虫。采用生物防治要比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更优越。因为防治效果好,且不污染环境,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防治中有可能加以利用的有拮抗作用和交叉保护作用等。
(1)拮抗作用及其利用
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这种作用在微生物之间广泛存在,在高等生物间、高等生物和微生物间也广泛存在。拮抗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抗生作用、寄生作用和竞争作用等。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能够杀死或抑制其他生物的现象,称为抗生现象。具有抗生作用的微生物称为抗生菌,这些抗生菌主要来源于放线菌、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病原物有寄生作用的微生物很多,如噬菌体对细菌的寄生,病毒、细菌对真菌的寄生等,寄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在枝、干、根、叶、果、花的表面及周围的微生物区系中,除直接作用于病原物并具有抗生作用或寄生作品的微生物之外,还有一些同病原物进行阵地竞争或营养竞争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往往可以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利用这些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①直接使用。把人工培养的拮抗微生物直接施入土壤或喷洒在织物表面,可以改变根围、叶围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组成,建立拮抗微生物的优势,从而达到控制病原物的目的。②促进繁殖。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有拮抗微生物的存在,创造一些对其有利的环境条件,可以促使其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例如多施有机肥,会促进鳄梨根腐病菌的多种抗生菌的增殖,大大减轻该病的危害。在土壤中施入二氧化硫、甲基溴化物等化学物质可以刺激木霉的增殖,杀死或抑制根朽病菌。此外,把拮抗微生物与其适宜的基物混合在一起施入土壤中,可以帮助拮抗微生物建立优势,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2)交叉保护现象及其利用
在寄主植物上接种低致病力的病原物或无致病力的微生物后,诱导寄主增强其抗病力,甚至可保护寄主不受侵染,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例如在番茄花叶病的防治上,即在番茄播种20~30天,或在番茄有3~4片真叶时,接种无致病力的弱病毒株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新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上述使用途径外,新近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途径,如某些生防因子与某些化学药剂混合使用可发生协同作用。如果把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对病害进行综合防治,可以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E. 生物防治法有哪些措施
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远在16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黄惊蚁防治柑橘害虫,近几十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生物防治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有些天敌对害虫有长期控制作用。自然界天敌种类多,是一种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生物防治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食虫动物治虫几个方面。有人主张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物绝育法、激素法放到生物防治法中。这样,生物防治法的内容就更广泛了。
F. 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 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G.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及其现状都是怎么样的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主要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
传统的病害生物防治学是根据微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利用有益微生物以控制有害微生物,达到控制病害目的的科学。1987年,Baker将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扩大为“以一种或多种生物(包括寄主植物,但人除外)来减少病原菌数量或病害发生发展,以实现病害防治的方法。”这使得现代生物防治已不再仅仅是微生物间的相克作用,而包括微生物之间在氧、水分、营养成分及空间等各方面的竞争作用。
生物防治是农作物病害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一种无公害防治技术,在防治病害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可有效地保护农业环境,有利于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控制,是绿色食品生产所需要的。由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环境保护呼声日高,我国生物防治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目前生物防治已成为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病害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其中生防制剂是生物防治中的重要内容。
生防制剂,又称为生物农药,是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是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非人工合成的,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制剂。目前在生物防治中常用的生防制剂,主要是有益生物活体、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少数是基因表达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加工产品等。加工制造生物制剂与生物药物的生产过程与技术称为生物制药。生物制药技术有:①发酵工程制药;②基因工程制药;③细胞工程制药;④酶工程制药。微生物源生物农药研制程序包括:①采集各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样品;②分离培养,利用单孢分离技术或单菌落挑接技术获得不同菌株的纯培养并保存;③利用皿内抑菌试验,分离得到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④培养并对全发酵液进行萃取,对萃取培养液中存在的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筛选,提取活性代谢产物,分析理化性质。
生防制剂主要分为生物体生防制剂和生物化学生防制剂两类。生物体生防制剂是以生物体为原料制成的农药,有活体微生物制剂或非活体微生物制剂。生物化学生防制剂是以生物体内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农药。由于生防制剂的原料来源有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根据原料来源,又可以将生防制剂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等。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微生物为原料制成的农药,如微生物杀菌剂、杀虫剂、农用抗生素等。这一类微生物包括防病杀虫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对根结线虫已经获得良好的效果。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对环境友好、毒性普遍较低、不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应优先选用的农药品种。如分别以苦参碱、烟碱、鱼藤酮等为成分制成的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