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底1万米有生物吗海底深处的生物都是什么样子的
海底1万米有生物吗?海底深处的生物都是什么样子的?
海底一万米是有生物的,不过非常非常少,这些生物也是非常独特的,他们的骨头非常的薄,肌肉也十分的软,皮也非常的薄,几乎透明,因为一万米的海底是没有光的,所以他们身体的色素很少,极其怪异,看上去也会有一点令人害怕。
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这深不可测的海底究竟存在着多么恐怖,多么未知的东西,但是我相信,凭借我们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把这汪洋大海给了解透彻。
㈡ 海底11000米下有生物么
海底10000米下是有生物的~请看下面一段事实:
1960年1月23日,瑞士着名深海探险家雅克·皮卡尔与美国海军中尉沃尔什乘着“的里雅斯特”深水探测器,成功潜入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深的潜水深度。
这个深度的水压高达1100个大气压,对于人类来讲是个巨大的挑战。当他们潜到9785米深的时候,潜水器发生了剧烈地震动,导致一块19厘米厚的舷窗玻璃出现了轻微的裂痕。雅克·皮卡尔非常担心会有意外发生,但是他不愿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继续下潜,就像刚才一样。没有多余的废话,我和同伴一致决定。”雅克曾在回忆这次潜水时说,“这并不长的11公里的距离,花了他们5个多小时的时间。”
但巨大的水压使得他们仅仅在海底呆了20分钟后,就不得不返回。
雅克·皮卡尔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人类从未见过的深海动物:30厘米长的样子像海参的欧鲽鱼,形状扁平的鱼。在深海这个高压、漆黑、冰冷的世界,居然还有生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让他们很震惊:“那趟旅行最有趣的发现是那些从潜水器舷窗外游过的鱼类,我们震惊地发现在那么深的海底,竟然还生活着一些相当高级的海洋生命。”因为在此之前,科学界已经认定如此之深的海域中绝对不可能有生物存活下来。
㈢ 海洋生物在海底多少米以下是无法生存的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人们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假如人们不是亲眼见到这许多的深海生命体,只听其传言,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些看起来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就拿人们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鱼来说,实际上它要承受700多个大气压力。这就是说,这条小鱼在我们人手指甲那么大小的面积上,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700千克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把钢制的坦克压扁。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深海小鱼竟能照样游动自如。在万米深的海渊里,人们见到了几厘米的小鱼和虾。这些小鱼虾,承受的压力接近一吨重。这么大的压力,不用说是坦克了,就是比坦克更坚硬的东西,也会被压扁的。 但是,深海鱼类为什么能承受海底如此巨大的压力? 原来,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 另外,深海鱼类的眼睛也变得非常奇特。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和金鱼比较,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其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后□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鱼的两只大眼框,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 由于生活在环境条件极其特殊的深海,这些深水动物都具有自身特殊的结构,以适应自然环境对其带来的影响 居住在海洋500米到几千米深处的动物,叫做深水动物。它们又分为两个动物区系。生活在500至2000米深的海水里的,是次深海区动物区系;从2000米再往下,属于深海区动物区系。深水动物的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它们在构造上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由于不利的生活条件,深水动物不论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不及高水位的动物发达。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科学工作者,即在水下923米深处,对海洋动物进行过直接的观察,并捕到深水动物。1949年,前苏联生物学家在太平洋8000米深处得到了动物标本,这说明了在海洋深处,生命还是多种多样的。 海洋深处远不及浅水里那样光线充足、营养丰富、水的流动强而有力、温度和盐分的变动明显。在深海里,太阳光透不进去,没有植物或很少有植物;没有波浪,水的流动也相当缓慢;海床是由柔软的甚至是半流体的淤泥和黏土组成的;温度低,始终保持在0℃至2℃,海水的盐分也十分固定。此外,水的巨大流体静压力,大约以每深10米一个大气压那样地增加着。在深海区域内,二氧化碳接近液体状态,并导致连续不断的石灰质的溶解。所以说,深水动物惟一的食物来源是细菌以及从上层海洋里落下来的生物的尸体。 说起来很令人费解,有些深海动物没有眼睛,可是有些动物的眼睛又非常大,犹如两盏探照灯。这种眼睛的构造包括水晶体和其他拨玻璃晶体,它可以在短距离内看到许多深水动物放射的光线。然而那些没有眼睛的动物,它们却有感觉能力,能够确定方位,并能寻找食物。 还有许多鱼类以及软体动物,在它们的身体里有着包含透镜、反射器和光源等一整套复杂的发光器官,可以发射出耀眼而没有晕圈的冷光。这种发光器官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发出的带绿色、天蓝色或者红色的亮光。 生活在深海里的“老住户”巨喉鱼,这种鱼不但有难以捕捉,更难看到。它全身黑色并布满发光器。从早到晚这种鱼都把嘴张着,毫不费力就能吃得饱饱的。 叉齿鱼的模样很怪,它的上下颌的关节十分灵活,能吞食比自己身体大三倍的动物。它的胃也很大,其体积占身体的1/3,吞下的食物可以在胃里储存起来,慢慢地消化。很长时间找不到食物也不会饿死。 此外,深海鱼类还有锯颌鱼、皮条鱼、黑鲸犀鱼、固灯鱼、鞭吻鱼等等。 深海鱼类具有的独特特点使它们成为深海的主人 深海中的鱼类和生活在海洋上、中层的鱼类不同,它们有哪些特点呢? 真一,生活环境的改变,会使深海鱼类的机体结构也有所变化。在海水中,由于二氧化碳导致石灰质的不断溶解,深海处水温低,溶解的石灰质很准再从海中分离出来,因而深海鱼类不易得到适当的钙,所以它们骨骼和肌肉不发达,就变成为多孔而具有渗透性的组织,使体内的张力能抵抗外边的压力。深海鱼类的腹部薄如蜡纸,却富有韧性和弹性,不易撕破,这样,它们即使吞食了比自己身体大两倍的鱼,也不会把肚皮撑破。 真二,一些深海鱼类长年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具有特殊的视觉器宫。如有的鱼双眼特别发达,差不多占头部的一大半;有的鱼眼睛呈圆柱形,水晶体特别大,向前或向后突出,像一架望远镜;有些鱼的眼睛却很小,甚至退化成没有眼睛的“盲鱼”。这些鱼类往往长出比自己身体长数倍的须,用须来感受各种动物的呼吸和游泳时所激起的声波。一般的深海鱼都具有感觉远距离声音振动的能力,从而在漆黑的深海中寻找食物或躲避敌害。
㈣ 大海到底有多深,里面会有什么生物存在
大海平均三千多米深,最深处是马里压纳海沟,有一万一千多米深,就是把西马拉雅山填进马里压纳海沟,还需要近三百米才能露出西马拉雅山的山顶,而西马拉雅山却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后从海底隆起来的一座山脉,由于板块运动,海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人们说:“人类对海底的了解,远远没有人们对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对海底的探索是任何国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我国蛟龙号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步入了海底探索的先进行列。
我个人猜测,很可能并没有什么。
就整个地球而言,生命体其实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深海下就像地壳底下一样,那是地球在生物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东西,是一个稳定而庞大的存在,是地球的本体。那不是生物可以碰到的地方。
当然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地壳厚度不一样,有的地壳厚度高达65公里,而海洋所在的区域厚度约5至10公里,这样我们可以大约估算一个。当然只能用平均值了,也就是地球平均的地壳厚度17公里,减去海洋下的地壳厚度5至10公里,那么最大值就是12公里,虽然不算严谨,但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海洋大概最深的厚度就是12公里左右吧,也就是12000米左右。
在大陆架的边缘通常会出现一个坡度很陡,深度越来越深的陡坡,称为大陆坡,其深度从200米一直加深到2000米,甚至更深的大洋底部。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海底的沟槽,其深度一般在5000米以上,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其深度达到了11034米。
㈤ 三万米海底有生物吗
海洋的最深点是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所以海洋最深都没有超过三万米,海底一万米以下仍然有生物
㈥ 海底十千米以下有没有生物
有微生物.
海底下面有一部分生物是不需要阳光的,长期的进化使它们已经适应了黑暗的环境.这些生物大部分是微生物,它们靠分解海底的一些物质作为养料.微生物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为了验证,下面是一篇新闻,你看看吧.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地球内部变动研究中心与英国Southampton海洋研究所利用深海无人探测器,在探测一万米深的马里亚那海沟时,从海底的表层堆积物中首次分离出带壳的海生单细胞生物有孔虫类。
这些从海底表层堆积物中分离出的有孔虫类,平均每平方厘米449只,其中85%%以上的有孔虫类呈细长袋状并具有柔软外壳。它们在分类学上全部是未记载的新种类,通过遗传基因分析显示,新发现的带壳有孔虫类与现在海洋中常见的带壳种类大约在8至10亿年前走上了两条进化道路,可称为海底的活化石。这一结果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深海海底是黑暗、低温、高压和营养极度贫乏的极限环境,与太空一样,是人类很难到达的地方。科学家一直认为,海洋生物在浅海分化后,经过进化有了巨大变化,而在深海海底存在很多仍然保持着远古特征的生物种类,因此希望通过观测深海底的堆积物与水境界的动态,了解地层的远古环境动态。此次研究成果证明,在世界海洋最深处生存着8至10亿年前走向不同进化道路的有孔虫类,这一结论支持了上述理论。
该成果为今后揭开1.1万米深处生存的生物机能及海洋、地壳表层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等未知领域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海沟中生存的生物群,是依靠光合成为主的生态系统,但由于深海处饵食缺乏,这种极限环境下生存的真核生物,可能与细菌共生以摄取营养。今后,通过遗传基因分析及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组织学研究,可了解深海极限环境下生物的环境适应机理以及与细菌共生的生理构造,对发现可利用的机能遗传基因有积极意义。
㈦ 海底1万米到底有没有生物长什么样子
其实是没有生物,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生物只能存活在海底8000米范围。不过有人猜测存在欧鲽鱼、海洋黏液和阿米巴虫等等生物,但是具体它们是否存在,现在没有任何资料证明。
03、猜测三是阿米巴虫
除了上面猜测之外,还有人大胆猜测存在一种单细胞生物阿米巴虫,说白就是一条虫子,它身长有10厘米左右,水压对它一点威胁都没有,它可以自由自在生存在海底一万米以下。
㈧ 一万米的海底下存在什么
我觉得一万米以下的海底存在着很恐怖的生物,因为越往深处去,海底的生物天敌就越少,要知道水压强是很大的迄今为止人类都没有下过一万米的距离,最多也就八左右,因为恐怖的水压可以把所有东西都碾碎,当人类下到八千米左右的时候,海底的生物也已经很少了,因为也很少有鱼类能够下达八千米。
总之海底的世界还需要人们去探索,不管底下是什么凶猛的海洋生物,或者是一片黑暗什么都没有,我相信我们人类都会把它一点点挖掘出来展现在眼前。
㈨ 海底一万米以下,还会有生命的存在吗
在宇宙中看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地球,很多人疑惑为何,这是因为地区很多是海洋,所以看上去就是蔚蓝色的,这一点也给我们保证了生命的诞生条件,毕竟“水是生命源泉”嘛,而海底一万米以下可谓是地狱一般的存在,但是有可能还有生物的存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但是海底一万米下面有没有生命呢,目前来说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是小编觉得是有的,毕竟地球一开始的生命是起源于海洋的,很多秘密都在海洋里面,即便说是今天的科学也发现探索这些秘密,所以说海底一万米下面可能也有生命的存在,只不过他们的生活还有形态估计早就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比如眼睛就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