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动物名词“鸡”的专业解释
鸡
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
原鸡是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1种。又名茶花鸡。为家鸡的始祖,现产于中国的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东南亚、印度、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等也有分布。原鸡体型近似家鸡。头具肉冠,喉侧有一对肉垂,是本属独具的特征。雌雄异色。雄性羽色很像家养的公鸡,最显着的差别是头和颈的羽毛狭长而尖,前面的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这些狭尖的长羽,从颈向后延伸,覆于背的前部,比家鸡更为华丽。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并具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雌性与家养的母鸡相似,体形较雄性小,尾亦较短。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亦特长,轴部黑褐而具金黄色羽缘。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区的密林中,常至林缘的田野间觅食植物种子、嫩芽、谷物等,兼吃虫类及其他小形动物。巢营于地面稍凹隐处,铺以落叶和杂草等。在云南南部2月开始产卵,3~5月为高潮期,有的持续到10月。
雉鸡是鸡形目雉科雉属的1种。又名野鸡,山鸡,雉,环颈雉,项圈野鸡。在中国,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以外,分布遍于全国。体长90~100厘米米。雄鸟羽色华丽。在华东所见的雉鸡,头顶黄铜色,两侧有白色眉纹。颏、喉、后颈均黑,有金属反光。颈下有一显着的白圈,所以通称为环颈雉。背部前为金黄色,向后转栗红,再后为橄榄绿,均具斑杂。尾羽甚长,主为黄褐色,而横贯以一系列的黑斑。胸呈金属带紫的铜红色,羽端具锚状黑斑;下体余部亦多斑杂。平时栖息于有草丛和树木的丘陵,严冬迁至田野间,觅食昆虫、植物种子、浆果和谷物。脚强善走,翅短,不能高飞和久飞。叫声单调而低沉。繁殖时期,在丘陵的草丛间随地营巢,把枯草、落叶等铺在地面凹处。每窝产卵6~14枚,通常1年孵2窝。雉鸡在中国有19个亚种。
========================================================================
春秋时代左丘明所着《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十二姓反映了远古黄帝部落的十二个胞族。十二姓之中,惟独鸡是十二地支的成员。
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气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战国时代,着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传为熟典。
各地关于鸡的风俗
古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浙江金华、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
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后“踢鸡”就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
农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杀鸡吓鬼。传说是阎王爷放鬼,至来年清明节收鬼。民间以为鬼怕鸡血,鸡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以使小鬼不敢出来。俗语称:“十月一日,杀小鸡儿。”
山东一些地区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抱鸡图的是吉利。另外,在古时有一种留“长命鸡”的习俗。临近娶新时,男方要准备大红公鸡一只,女方准备一只肥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出嫁时,女方所备的公鸡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随花轿出发,并要在公鸡未鸣之前赶到男家。人们认为公鸡不睡觉,而母鸡不睡,寓以气势压倒公鸡。然后,男方将公鸡交给抱鸡人,将公鸡、母鸡一同拴在桌腿上,并不时打公鸡,直到公鸡有气无力,这是妻子制服丈夫的象征。之后,这两只鸡不得杀掉,故称长命鸡。而在浙江一带有流行“宰鸡”的婚姻风俗。新郎去新娘家迎娶,女家则在地上铺一块白布,让新郎在上面宰鸡,鸡血不能滴在白布上,否则滴几滴几罚杯酒巴。杀鸡时,女家故意相撞新郎,但有经验的新郎则能应付自如,不让女方得逞。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单礼为一只公鸡和一坛米酒;双礼为两面三刀只大公鸡,一坛米酒,一坛谷种。这是嫡亲或姻亲之间在出生、结婚、盖房时互送的礼品。
旧时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流行饮鸡血酒的交际风俗。在结拜兄弟时,为了表示亲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人们宰一只雄鸡,在每碗酒里滴几滴鸡血,对天发誓,然后将血酒一饮而尽。
❷ 野鸡的生物学特性图片是什么样的
野鸡的外貌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野鸡体型略小于家鸡,但尾羽长而且逐渐变尖,公母野鸡的外貌区别明显.公野鸡羽毛华丽漂亮,头羽青铜褐色,阳光下具浅绿色的金属闪光,两眼睑无白色眉纹或不明显,头顶两边各有一
束青铜色毛角,脸部皮肤裸露呈绯红色,颈部有白色颈环在前颈处断开或不完全闭合,胸部羽毛青铜红色带金属闪光,尾羽长而大呈黄褐色,喙灰白,趾脚铁灰色,有距.母野鸡羽色不鲜艳,一般为麻粟褐色,脸部皮肤产蛋时呈红色,尾羽黄褐色,带黑纹横斑且没公野鸡尾羽长,喙灰褐色,
无距,体重比雄野鸡轻.
野鸡的生物学特性
1、适应性和抗病力强 野鸡耐高温,不畏寒,所以从平原到山区,河流到峡谷,海拔 300M 的丘陵到 3000M的高山均有野鸡栖息生存,夏季 32度 以上,冬季 -35 均能适应.野鸡能在雪地上行走、觅食,饮带有冰碴的水,且不怕雨淋,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也能栖居过夜,
2、集群性强
交配时,以雄野鸡为核心,组成相对稳定的。婚配群,通常规模不大,一般1 公配2-4, 只母野鸡,它们的活动有一定的领土范围,一旦外群的野鸡袭扰,两群即发出强烈争斗,孵化期,母野鸡常在隐蔽处筑巢、产蛋、孵化,雏野鸡出壳后,即由母野鸡领头活动,长大后,又重组新群,野鸡群体可大可小,因此,野鸡很适合人工大群饲养,
3、 胆怯而机警
野鸡御敌力弱,一遇敌害,迅速逃遁,所以觅食中也不时抬头张望,观察四周动向,一旦敌害逼近即骤然起飞,不久又滑翔落下,人工饲养的野鸡,一旦听到响声或动作稍重,易受惊吓而乱飞乱撞,往往致残致伤,故野鸡养殖场环境必须安静,防止动作粗暴和产生异声,平时严禁参观,以免惊群,
4、有趋光性
野鸡对缓慢变化的光照反应平稳,但对昏暗中的突然亮光,鸡群会争先恐后向光源飞扑,往往将灯泡撞脱碰破。故舍内灯泡应外加铁丝网罩。
5、食量小
野鸡嗉囊小,容食量也小,应少喂多餐。保持食槽中有饲料,尤其是雏野鸡吃食时常常吃一点走开,转一小圈又回来再吃。
6、性情活跃!善于奔走
野鸡高飞能力差.仅能短距离低飞,且不能持久,但脚强健!疾走如飞,游走时,常左顾右盼,不时跳跃,很难追捕。
7、叫声特殊
每当分享美食,受惊或求偶配种及天刚亮时,公野鸡常会发出一个或一系列清脆而尖锐的“柯...哆...罗"或"咯...克...咯"的特殊叫声,在繁殖季节,每次叫后还拍动翅膀,十分迷人,母野鸡则很少叫!一般发出"叽...叽...叽"声.但遇惊恐或招呼雏鸡吃食时,也发出和公野鸡类似叫声.
8 好斗性
同群野鸡,尤其是公野鸡,常为群体位次发生争斗现象.每只个体都要按各自争斗力的强弱来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次,最强健的公野鸡称"王子野鸡"对"王子野鸡"应加以保护.并帮助树立其在群体中的威信,它是使野鸡群安定的重要因素.
❸ 雉鸡是什么鸡
1.雉鸡又名环颈雉、野鸡,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着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
2.雉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3.雉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
❹ 雉鸡和野鸡有什么区别吗
雉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
❺ 怎样分辨乌骨鸡的公母,从鸡冠上
公鸡的鸡冠较大、肉垂较大、颜色鲜艳;
而母鸡的鸡冠较小、肉垂较小、颜色暗淡。
(5)雉鸡的生物学特性是什么扩展阅读:
1.外观感觉。母鸡生殖隆起轮廓不明显,萎缩,周围组织衬托无力,有孤立感;公鸡的生殖隆起轮廓明显、充实,基础极稳固。
2.光泽。母鸡生殖隆起柔软透明;公鸡生殖隆起表面紧张,有光泽。
3.弹性。母鸡生殖隆起弹性差,压迫或伸展易变形;公鸡生殖隆起富有弹性,压迫伸展不易变形。
4.充血程度。母鸡生殖隆起血管不发达,且不到达表层,刺激不易充血;公鸡生殖隆起血管发达,表层也有细血管,刺激易充血。
5.突起前端的形态。母鸡生殖隆起前端尖;公鸡生殖隆起前端圆。
❻ 什么叫生物学特性,鸡的生物学特性都有哪些
(1)性情温顺,群居性强
鸡的性情安静、温顺,具有明显的合群性,适合大群饲养。相同日龄的鸡群,终日饮食、栖息相伴,群体习性明显,而且按个体强弱排列有序,无论采食、饮水、栖息,强者占据有利地位,弱者尾随其后。如果饲料、饮水供应不足,弱者往往难以吃饱饮足,势必造成强弱分化更为悬殊。因此,饲养肉用仔鸡或限制饲养种鸡,要合理分群,尽量消除强弱差距,并改进饲喂方式,不仅要提供充足的饲料、饮水设备,而且应做到大量、快速、一次性投料,使每一只鸡群都有均等的采食和饮水机会,以利于全群生长发育一致。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利用鸡的群居性,可以将几千只肉用仔鸡共养于一舍,保持旺盛的采食能力,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代谢旺盛,体温高
鸡的体温为41.5℃(40.9~41.9℃),高于任何家畜的体温。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氧化作用所产生的热能,其数量的多少决定于代谢强度。鸡的营养物质来自所供给的日粮,因而要利用它代谢旺盛的特点,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鸡体健康、高产、稳产,并要提供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干爽清洁的环境条件,以利于调节体温,维持旺盛的代谢作用。
(3)生长迅速,成熟期早
肉用仔鸡一般初生重38~40克,养至7~8周龄,体重可达2千克,增重49倍;肉用种鸡的产蛋日龄为170~180天,商品蛋鸡更早,养到140~150日龄就可开产。因此,在生产中要充分发挥鸡生长迅速、成熟期较早的特性,供给足够的全价日粮,科学饲养,加强管理,并根据肉用仔鸡、商品蛋鸡及种鸡不同的环境要求,适当调节光照和饲养密度,以保证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
(4)饲料利用率高,饲料报酬高
由于鸡的代谢旺盛,日粮以精料为主,因而长肉快、产蛋多、耗料少、饲料报酬高。例如,目前饲养肉用仔鸡的肉料比为1∶(1.8~2.2);饲养商品蛋鸡的蛋料比为1∶(2.4~2.8)。饲料报酬的高低取决于鸡的品种、饲料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优劣。
(5)消化道短,粗纤维消化率低
鸡的消化道长度仅为体长的6倍,与牛(20倍)、猪(14倍)相比要短得多。鸡的消化道短,以致食物通过快,消化吸收不完全;口腔无牙齿咀嚼食物;腺胃消化性差,只靠肌胃与沙粒磨碎食物;盲肠只能消化少量的粗纤维,对粗饲料的消化率远远不及其他家畜。在生产中,依据鸡的生物学特性,其日粮应以精料为主,其粪便经处理可作为养畜、养鱼的饲料而再次利用。
(6)具有自然换羽的特性
通常当年鸡有4次不完全的换羽现象,1年以上鸡,每年秋冬换羽一次。羽毛约占鸡体蛋白质的1/4。羽毛含有94%的蛋白质、2%的硫和1%以下的矿物质。通常鸡在换羽期间,母鸡多数停止产蛋,而且换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日粮必须供给长肉、产蛋、换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否则,鸡的换羽时间延长,母鸡的产蛋量减少,雏鸡增重缓慢。为了集中换羽,提高鸡的产蛋量和蛋的质量,生产中可采取人工强制换羽,通过增减日粮数量与质量或者服用药物以及改变生活条件来控制换羽时间及换羽速度。此外,还可在秋季换羽季节(九、十月份)检查主翼羽脱换的迟早,作为高产鸡或低产鸡外貌鉴定的依据之一。
(7)抗干扰能力差
无论是商品蛋鸡、肉用仔鸡,还是种鸡,对外来的刺激反应都非常敏感,奇怪的音响、突然的亮光、移动的阴影或异常的颜色等,均能引起鸡群骚动和混乱,轻者影响鸡的生长、产蛋,重者大批猝死。因此,在管理上要注意保持鸡舍周围环境的安静。开放式鸡舍内的电灯要避免风吹摇晃;饲养员穿的工作服要颜色平淡,色泽统一;饲养员在鸡舍内工作时动作要轻稳;平时要对雏鸡、肉用仔鸡进行适应黑暗环境的训练,以防止夜间突然断电造成鸡群大批堆压的现象;要防止野兽、猛禽突然闯进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