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飞蛾扑火属于什么行为
飞蛾扑火是昆虫的趋光性。是昆虫对外界光源的一种反应。飞蛾扑火意思是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出自 《梁书》。
科学解释
在亿万年前,没有人造火光,飞蛾完全靠天然光源日光、月光或星光指引飞行。由于太阳、月亮、星星距离地球都很远,它们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照到地球上可以认为是平行直线。当飞蛾直线飞行时,它在任何位置的前进方向与光线的夹角都是一个固定值。可是,如果光源离得很近,比如火把或蜡烛,不能再将它们发出的光线看作平行光时,飞蛾按照固有的习惯飞行,飞出的路线就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折向灯光光源的等角螺线或称之为对数螺线(并非阿基米德螺线),不断接近光源,最终丧命于火,即飞蛾扑火。
2. 飞蛾扑火属于() A. 先天性行为 B. 后天性行为 C. 节律性行为 D. 防御行为
飞蛾扑火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A.
3. 高中生物知识里,飞蛾扑火是什么信息
1)飞蛾扑火是因为它具有趋光的习性.季节允许时,在夜间点灯也将飞蛾引来.
(2)除飞蛾外,还有很多昆虫也有趋光的习性.生物学上统称为趋光性.不同种类的昆虫是用不同方法来辨认方向的。有些昆虫依靠食物,依靠同类个体的气味,或依靠温度高低、湿度大小来确定活动方向的。而有些昆虫生有很强的趋光性,在夜间飞行时利用光线来辨认方向。
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去。
对于运动的觉察对昆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昆虫复眼的构造看来更适合于侦察运动,而不是觉察物像。因为复眼是由多数独立的感觉单位组成的,运动是作为一种刺激源而察觉到的,刺激可以通过复眼,使一系列的小眼活化起来,但急速的运动很可能察觉不到,因为感觉单位从刺激中恢复过来需要时间。而不同种从刺激中间恢复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视力上的差别。所以,一个昆虫个体能否觉察到这些与光有关的环境信息,依赖于它所具有的感受器的类型
4. 飞蛾扑火是第一信号还是第二信号
飞蛾扑火既不是第一信号也不是是第二信号。当行为属于条件反射时才有两个信号的区别,第一信号系统是对具体的信号如声、光、电、气味等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飞蛾扑火”属于先天的、本能的、低级的无条件反射,飞蛾有接近光源的天性,是一种本能,所以不属于条件反射的两个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
1、第一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由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它的刺激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食物的形状、与食物结合出现的灯光或铃声、电、味等刺激,在脑子里只能反映所看到、触到、听到或看过、摸过、听过的东西的某一方面。
例如在婴儿时,由于他妈妈的具体形象与哺乳活动反复结合,因此,他妈妈的具体形象就成了哺乳的信号,婴儿一见到妈妈,就出现哺乳时的活动,建立起哺乳活动的条件反射。
2、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独有,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引起条件反射,所以言语和文字是“信号的信号”,称为第二信号。它是人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在人的脑子里反映他可能从来没有感知过和永远不能以自己的感觉器官来直接感觉的东西。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飞蛾扑火
5. 飞蛾扑火属于反射还是应激性
飞蛾扑火是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来捕杀有害的昆虫。如黑光灯,高中书里有。
6. 飞蛾扑火是什么生物的什么行为,从功能分
是昆虫的趋性,趋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