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植物病原生物有哪几类分类地位如何

植物病原生物有哪几类分类地位如何

发布时间:2022-07-17 01:02:11

A. 病原生物按生物学种类分为哪五大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植物病原生物有哪几类分类地位如何扩展阅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九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B. 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

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大幅度减产和饥荒。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不同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宽窄不同,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另一些病原菌的专一性较低,它们常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的植物。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以外,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还能营腐生生活,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在植物体内大量发展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植物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植物叶组织坏死造成叶斑;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解体造成溃疡和腐烂;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植株缺绿;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树瘿等特殊形态。植物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之后常常会给某些条件致病菌造成侵染的机会,两类微生物的双重侵染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植物的损害。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种作物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的可能性,在病害高发区种植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会颗粒无收。
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主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如由藻状菌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作物病害,由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棉花炭疽病、立枯病和黄萎病,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等。几乎在大多数作物上,果蔬上和花卉上都能发现真菌引致的病害。许多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有性孢子的形成和它们在种子及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在许多病原真菌的复杂的生活史中,一个阶段在寄主植物,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病原真菌的侵染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植物病害的蔓延,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的细菌性病害
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细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和枝原体属等。病原细菌多由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于植物组织或导管中,常引起植物产生斑点、白叶、顶死、萎蔫、软腐和过度生长等病症。它们多能存活于植物组织或种子中,或进入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就在树干或树枝的组织中越冬,到次年春天借昆虫和降雨再次传播。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asoryzae)除能在水稻秸杆上越冬外还能寄潜在种子颖壳、胚或胚乳表面,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半年以上,因而还能随种子传播。引起蚕豆萎蔫病的栖菜豆假单胞菌(Xanthomonas.
malvacearum)能潜伏在蚕豆珠孔中随种子传播。引起棉花角斑病的锦葵黄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则寄存在子叶外缘而随种子扩散。根癌土壤杆菌(Agrobzcteriumrumefaciens)可作为能在土壤中兼性腐生的代表,它在寄生时能使许多双子叶植物(如番茄、糖用甜菜和许多果树等)的根或茎部形成肿瘤
3.植物的病毒性病害
已知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有300余种,马铃薯迟化病早在18世纪末即在欧洲发现,迄今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之一。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流行时常可使产区烤烟减产25%。与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不同,植物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活细胞上的微伤才能进入细胞质,然后可以经薄膜细胞和胞间连丝弥散或进入输导组织快速转移。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局部性和全面性两种,进入寄主细胞的病毒在复制自身的同时,干扰和破坏了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从而产生植物受害的症状。

C.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具体些)

1845年左右,爱尔兰岛上的马铃薯受到了晚疫病(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最严重的摧残,马铃薯是当地居民的最主要粮食来源,结果造成约100万人在饥荒中死亡。1879年由于葡萄霜霉病(病原菌为葡萄生单轴霉菌,为防治此病而发明波尔多液)的大流行,毁灭了全法国的葡萄,从而使法国的酿酒业一度停产。植物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能引起植物生病的有病毒、细菌、真菌等。如引起烟草花叶病的是烟草花叶病毒,能引起水稻恶苗病的是赤霉菌,而禾柄锈菌能引起小麦杆锈病等。一般情况下,植物体内的寄生菌为真菌,但由于植物病毒一般十分微小,由它们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尚无良策对付,因而给农业造成严重损失。比如从1936年起,非洲加纳的可可树因被可可树肿枝病病毒感染而生病,而且来势凶猛,蔓延很快,到1944年遍布加纳全国。
此后又蔓延到尼日尔爾利亚、多哥、科特迪瓦等国家。这显示了植物病毒病的传染性。植物病毒病的另一特点是暴发性,如柑桔衰退病是一种病毒病,据报道,单在巴西圣保罗州,此病暴发时就使600万株甜橙死亡。就粮食作物而言,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等均能受到多种病毒的侵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内生活繁殖的生命体。根据植物病毒核酸的不同,可以将植物病毒分成四种,即双链DNA病毒(ds—DNA)、单链DNA病毒(ss—DNA),双链RNA病毒(ds—RNA)和单链RNA病毒(ss—RNA)。植物的双链DNA病毒为数不多。1960年首次报道了椰菜花叶病毒后,近几十年来又报道了约4~5种植物的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含有两种大小相似的单链DNA组份,称这种植物病毒为双联病毒。双联病毒是病毒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它直到1978年才为人们所承认。1981 年龚祖埙等发现我国第一例双联病毒——烟草曲叶病毒,从而填补了我国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空白。双链RNA植物病毒为数不多,其结构类似动物的呼肠孤病毒。大多数植物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其典型代表是烟草花叶病毒。自发现植物病毒是植物病害的病源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消灭和限制这一病毒的方法,以减少作物的损失。关于植物病毒病的治疗,目前较有成效的是热疗法,一般水热在 55℃时很多植物会被杀死,故常用的方法是气热35~40℃,如将葡萄蔓放在38℃的人工气候箱内30 分钟可除去扇叶病毒。另外还可以利用茎尖培养来获得无毒种苗,在防治马铃薯、甘蔗、苹果、柑桔、葡萄及一些观赏植物的病毒病上采用茎尖培养获得较大成绩。最近将热处理和茎尖培养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容易获得无毒种苗,以避免植物病毒的危害。

D. 植物病原生物包括哪些,植物病原生物,包括哪几种

植物病原生物有多种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线虫和病毒。各种病原生物所造成的植物病害的症状不同,植物病害有90%都是由真菌所造成的

E. 病原生物按生物学种类分为哪五类

根据生物分类学,生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一些由无细胞核的细胞组成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和植物中的蓝藻门。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染色体和细胞核膜。一般以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和现存的古细菌相似。原核生物化石已经在很老的岩石里发现了。也曾有人说在一个火星来的陨石里也发现了原核生物的化石,但是不很可信。原核细胞基本上没有膜包细胞器。

二·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植物、真菌和被规入原生生物的单细胞生物。这些生物的共同点是它们的细胞内含有细胞核以及其它细胞器。此外它们的细胞具有细胞骨架来维持其形状和大小。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是从一个类似于细胞核的细胞(胚胎、胞子等)发育出来的。其它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被通称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细胞在制造蛋白质时可以用同一段染色体制造不同的蛋白质。

三·动物。动物是相对于植物的生物。动物不能以光合作用来生存,只能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一般口语中指的动物是所有不是人的动物,其实人类也是动物界的一种种类。一般以为最早的动物是在4.5亿-5亿年前出现的。海绵动物门出现比较早,和别种大不一样。海绵有不同种类的细胞,但是细胞不分组为不同功能。

四·植物界植物比我们看上去要更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虽然植物学家表述了一个植物界,但是定义植物界的界限要比通常的"植物"的定义要困难的多。我们试图把植物理解成一种多细胞的、真核的有机物,没有感觉器官以及自主运动并由根、茎和叶组成(如果完整的话)。但是,从生物学上,只有导管植物有"根、茎和叶"。但是公平一点说,导管植物也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

五·真菌界粘菌门 真菌界粘菌纲 集孢粘菌纲 根肿菌纲 真菌门 藻状菌纲 子囊菌纲 担子菌纲 半知菌纲。

F.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类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根据目前公认的五界生物分类系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由于原核生物形态简单、差异较小,内部的分类系统还不完善。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1994)分类系统。

一、分类单元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并不独立于原核生物之外,其命名原则、分类方法、分类单元和分类系统与原核生物相同。界、门、纲、目、科、属、种。
细菌属的特征: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遗传性状。
种(species)的概念:种是许多具有共同特征的菌系组成的群体,通常这些菌系与其它菌系有很大的区别。基因种——细菌分类学家,分类种——植物病理学家。
亚种(subspecies):指在种下类群中在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等性状有一定的差异的群体。
菌系(strain):是由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单个菌落繁衍的后代组成。
模式菌系(type strain):是种的命名菌系,由它以及和它相似的其它菌系组成种。由于细菌的种的概念包含人为的主观判断,因此,细菌种的表型和遗传特性上存在明显的多样性。目前认为根据遗传的相关性来定种更为客观。
致病变种(pathovar,pv.):在细菌种下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为差异来划分的组群。
生化变种(biovar):是种内的菌株,按生理生化性状的差异来划分的组群,不考虑致病性等其他性状的异同。

二、 命名

植物病原细菌学名采用双名法,以拉丁文表示。
细菌的学名由国际细菌命名法规所规定,法规的最新版本发表了《核准的细菌名录》(Approved lists of Bacterial Names),名录包括经过国际系统细菌学委员会核准生效的所有细菌的科学名称,从1980年1月1日起始用。
植物病原细菌的某些种之间除了致病性外,难于用生理生化特性加以区别,则为同物异名,因此未能列入《核准的细菌名录》。
为了保留这些细菌的分类地位,植物病理学家采用致病变种作为这些同物异名的分类单元,1980年编制了《植物病原细菌致病变种名录》。

三、分类系统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Berge’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ly)中的细菌分类体系被微生物学家普遍采用。1923年,第一版问世,到1994年已出版9版。
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994)和近年来《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teriology, IJSB)报道的新属新种资料,原核生物界通常分为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
▲薄壁菌门(Phylum Gracilicutes):有壁较薄,厚度为8~10nm,肽聚糖含量约5~10%,G-。包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
▲厚壁菌门(Phylum Firmicutes):有壁较厚,厚度为50~80nm,富含磷壁酸和肽聚糖,G+。包括棒形杆菌属、芽孢菌属和链霉菌属。
▲软壁菌门(Phylum Tenericutes):菌体无壁,外层为三层单位膜所包被,厚度约5nm。包括类菌原体。
▲疵壁菌门(Phylum Mendosicutes):这是一类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细胞壁中无胞壁酸和肽聚糖。包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

G. 按照病因性质和特点,植物病害的类型可以分为哪几类

植物病害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植物病害能够在田间传染,病原物能够繁殖和传播,又称为传染性病害。如柑橘黄龙病,是由韧皮部秆状细菌引起的,可以通过嫁接和柑橘木虱等传播。另一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恶化所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如植株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致的遗传性病害,过高或过低温度、湿度,风、雨、雷电等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等。

H. 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每类群至少列出一种植物病害的名称,及其产生的

,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有哪些吧?

1、真菌

一类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在菌丝内有隔膜,把菌丝隔成多个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多数具细胞壁。有些真菌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都为异养型,寄生(除少数外多为兼性寄生)或腐生。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孢囊孢子(有的具鞭毛,可游动,也称游动孢子)或分生孢子(从菌丝体上或菌丝体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外生孢子),以后者较常见。有性生殖可产生各种有性孢子,其中有经过配子囊直接交配形成的卵孢子和接合孢子,有产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或在担子上形成的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的世代交替过程。无性阶段产生的无性孢子可连续多次产生,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有性阶段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以后,有性孢子只产生一次,多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2、细菌

一类较小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可分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类型。有细胞壁,无叶绿素,异养,大多为腐生。一般都有着生部位不同和数目不等的鞭毛,有的还有芽孢和荚膜。观察和鉴别细菌多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细菌以裂殖方式迅速繁殖,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细菌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栽培植物上较多。无论大田作物或果树、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性病害,尤多见于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的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马铃薯的环腐病、茄科和其他作物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棉花的角斑病和柑橘的溃疡病等。玉米的细菌性枯萎病和梨火疫病常造成世界性危害。

3、菌原体和类菌原体

菌原体是一类比细菌更简单的、能进行自主代谢的已知最小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细胞外面只有单位膜结构的原生质膜。菌体呈不规则球状、丝状、螺旋状或不定形等多种形态。只有在成分复杂的特殊培养基内,多数还需供给外源胆固醇才能生长。类菌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对抗生素的反应与侵染人和动物的菌原体相同。其菌体至少在某一阶段呈螺旋形,大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已发现近百种植物可由类菌原体寄生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而引起病害。柑橘僵化病菌和玉米矮化病菌等都是这类病原物。还有一些菌体不呈螺旋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尚无分类上的科学命名 ,而暂称为类菌原体。桑萎缩病、枣疯病、翠菊黄化病的病原物都属此类。

4、类立克次体或类立克次体细菌

是寄生于植物导管或筛管内的一类病原物,有光滑或波纹状的细胞壁,无细胞核。形态和结构类似立克次体或某些棒杆菌属的细菌,但不能在培养细菌的一般培养基上生长。1978年以来有些寄生在导管内的类立克次体先后被分离培养成功,其中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但尚未培养成功的在分类上的地位还不能确定。

5、病毒和类病毒

在活体细胞内寄生增殖的不具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一个完整的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体或病毒粒子。由1种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在粒体外还有包膜。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形状。侵染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 3种类型。其遗传性状和致病力由核酸决定的,大多数病毒是核糖核酸(RNA)单链结构,少数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双链或单链结构。侵入寄主植物活细胞的是病毒核酸,其蛋白质外壳则被留在寄主细胞之外。病毒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可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成新核酸,并编码合成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体。有的植物病毒存在几个性状不同的粒体,当寄主不同时,其不同粒体可增殖为不同的株系或变株,各有不同的致病力、传毒介体和抗原特性,甚至有的粒体形状也各异。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有的病毒含几个粒体,只有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如苜蓿花叶病毒就有大小不等的5种粒体。

6、寄生性种子植物

由少数缺乏足够的叶绿体或某些器官退化的种子植物演化而成。其中,有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只从寄主植物取得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半寄生;有的完全失去光合能力,必须从寄主植物获取全部营养物质,称为全寄生。多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或茎干上。以寄生于大豆和亚麻等作物的菟丝子、寄生于瓜类的列当和寄生于树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危害最大,其次是独脚金和野菰等(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I. 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各类病原物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重要性

由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及重大的经济意义。能寄生于植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都属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在轻微条件下它们只引起植物生长的失调并降低其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竞争能力;严重时则会导致植物死亡、大幅度减产和饥荒。病原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不同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宽窄不同,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另一些病原菌的专一性较低,它们常能寄生于多种不同的植物。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以外,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还能营腐生生活,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在植物体内大量发展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植物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植物叶组织坏死造成叶斑;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解体造成溃疡和腐烂;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植株缺绿;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树瘿等特殊形态。植物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之后常常会给某些条件致病菌造成侵染的机会,两类微生物的双重侵染又进一步加重了对植物的损害。植物病害对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一种作物在某一特定地区种植的可能性,在病害高发区种植的作物产量极低甚至会颗粒无收。

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主要的植物病原微生物,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植物病害。如由藻状菌中的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麦、苹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担子菌中的锈菌引起的许多禾谷类作物的锈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作物病害,由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棉花炭疽病、立枯病和黄萎病,水稻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等。几乎在大多数作物上,果蔬上和花卉上都能发现真菌引致的病害。许多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有性孢子的形成和它们在种子及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翌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在许多病原真菌的复杂的生活史中,一个阶段在寄主植物,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病原真菌的侵染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植物病害的蔓延,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2.植物的细菌性病害

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细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和枝原体属等。病原细菌多由植物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于植物组织或导管中,常引起植物产生斑点、白叶、顶死、萎蔫、软腐和过度生长等病症。它们多能存活于植物组织或种子中,或进入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例如引起果树火疫病的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就在树干或树枝的组织中越冬,到次年春天借昆虫和降雨再次传播。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asoryzae)除能在水稻秸杆上越冬外还能寄潜在种子颖壳、胚或胚乳表面,能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半年以上,因而还能随种子传播。引起蚕豆萎蔫病的栖菜豆假单胞菌(Xanthomonas.
malvacearum)能潜伏在蚕豆珠孔中随种子传播。引起棉花角斑病的锦葵黄单胞菌(Xanthomonasmalvacearum)则寄存在子叶外缘而随种子扩散。根癌土壤杆菌(Agrobzcteriumrumefaciens)可作为能在土壤中兼性腐生的代表,它在寄生时能使许多双子叶植物(如番茄、糖用甜菜和许多果树等)的根或茎部形成肿瘤

3.植物的病毒性病害

已知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有300余种,马铃薯迟化病早在18世纪末即在欧洲发现,迄今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之一。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被发现的病毒,流行时常可使产区烤烟减产25%。与动物病毒和噬菌体不同,植物病毒的侵入必须要有活细胞上的微伤才能进入细胞质,然后可以经薄膜细胞和胞间连丝弥散或进入输导组织快速转移。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有局部性和全面性两种,进入寄主细胞的病毒在复制自身的同时,干扰和破坏了寄主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从而产生植物受害的症状。

J. 植物病害可分为哪几类

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影响时,其代谢、生理功能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内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这种现象就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3种。

(1)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程度最高、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真菌性病害的植株上一般都产生白粉层、黑粉层、霜霉层、锈孢子堆、菌核等,若在生病的植株上看见上述特征之一,可先初步判断为真菌性病害。

(2)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少见的一种,但有许多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却很严重,造成大量减产或毁田。细菌通过植株的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发病后的植株一般表现为坏死、腐烂或萎蔫。

(3)植物病毒性病害又称花叶病,发生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绝大多数表现为系统性病害,即全株表现出黄化、局部或整株的萎缩、小叶、小果、矮化、丛枝、蕨叶类畸形等病变和症状。

(4)生理性病害是一种由于管理措施不当而给植物造成影响的病害。如缺氮引起的植物叶色浅绿,底部叶片逐渐黄枯;缺钾引起的老叶褐绿,沿叶缘有许多褐色小斑等。

阅读全文

与植物病原生物有哪几类分类地位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