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谁
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接着连续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这些显微镜扩大了他观察细小东西的视野,列文·虎克用它们观察过雨水、血液、酒、黄油、头发、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许多物质。他惊异地发现这些物质里头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微生物。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发现,1673年,列文·虎克将自己从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世界记录下来,用信件的形式陆续寄给了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在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200多封附有图画的信里面,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亲眼所观察到的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的细菌、原生动物。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他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英国皇家学会对列文·虎克的发现予以了承认。就这样,列文虎克成了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
B. 当微生物学家 有哪些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① 彻底否定
了“自然发生”学说 。“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的一个顽固阵地,同时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着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他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巴斯德自制了一个具有细长而弯曲的颈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机物水浸液,经加热灭菌后,瓶内可一直保持无菌状态,有机物不发生腐败,一旦将瓶颈打断,瓶内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机质发生腐败。巴斯德的试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 免疫学——预防接种 。Jenner虽然早在1798年发明了种痘法可预防天花,但却不了解这个免疫过程的基本机制,因此,这个发现没能获得继续发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它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究竟发酵是一个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过程还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反应过程,曾是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经不断地努力,巴斯德终于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还研究了氧气对酵母菌的发育和酒精发酵的影响。此外,巴斯德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础。
④ 其它贡献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贡献,它不仅在实践上解决了当时法国酒变质和家蚕软化病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并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
柯赫
柯赫是着名的细菌学家,由于他曾经是一名医生,因此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首先在患病肌体里存在着一种特定的病原菌,并可以从该肌体里分离得到纯培养;然后用得到的纯培养接种敏感动物,表现出特有的性状;最后从被感染的敏感动物中又一次获得与原病原菌相同的纯培养。由于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所发现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不下百余种,其中还包括植物病原菌。柯赫除了在病原菌方面的伟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更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技术包括:①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这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②配制培养基,也是当今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这两项技术不仅是具有微生物研究特色的重要技术,而且也为当今动植物细胞的培养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巴斯德和柯赫的杰出工作,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并出现以他们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学科,例如细菌学(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术(J. Lister),免疫学(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学(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学(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Bary、Berkeley等)、酿造学(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学治疗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使微生物学发展更加迅速。
魏岩寿,1900年-1973年,中国微生物学家、应用化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的先驱。字孟磊,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人。父亲魏伯桢,民族资本家。魏岩寿并是原(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第一位在Science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微生物学家。
C. 微生物科学家有哪些�1�3
1901 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
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 Hermann)Koch
1915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
1924荷兰病理学空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
1929 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
1932 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
1939 多马克:发现磺胺
1945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
1949 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
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
的方式
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1976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Carleton Gajsek:证实了Kuru系由slow virus infection
致病
1977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
1982约翰·费:研究抗炎药物
1985麦克·布朗&约瑟夫·哥斯丁:研究胆固醇代谢
1991德国生理学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发明了“单离子通道记录法”
1992艾德蒙费雪&柯瑞伯:研究肝醣代谢
1993Philip Sharp(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 Roberts(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发现分裂基因
1995Edward Lewis&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Eric Wieschaus: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
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
1996 杜赫提&瑞士的辛克纳吉:研究组织相容抗原
1997美国加州大学史坦利·布鲁希纳 :研究疯牛症病毒
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扮演传递讯
号的角色
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
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学家沃森出生于美国。他与克里克一起揭示了DNA 双螺旋结构,并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
D. 化学家有哪些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 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 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 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 约翰·鲁道夫·格劳伯(Johann Rudolf Glauber) 卡尔·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卡尔•肖莱马(Carl Schorlemmer)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李远哲(Yuan Tseh Lee)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 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 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阿达·约纳什(Ada E.Yonath) 葛洪 卢嘉锡 侯德榜 黄鸣龙 张青莲 袁翰青 李方训 柳大纲 黄宪 蒋明谦 杨承宗 王琎 高济宇 勒夏特列(Henri Louis Le Chatelier) 迈克尔·格兰泽尔(Michael Gratzel) 杰奎琳·巴顿(Jacqueline K. Barton) 贝恩德·吉斯(Bernd Giese) 加里·舒斯特(Gary B. Schuster) 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 杰弗里·伯德 Zinin 林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 傅鹰 海特勒(Walter Heinrich Heitler) 欧仁·舒莱尔 拉斯-贝克那登 曾昭抡 Barry Martin Trost 孟鸿 理乍得·施罗克 卡西来尔·芬克 特拉维斯·麦克林 D.基林
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莱纳斯·卡尔·鲍林
E. 着名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去世,生前有过哪些工作经历
关于这个消息让很多人都感到很伤心,因为这位微生物化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付出了很多的贡献,本人也是特别敬佩这样的一位科学家,将自己的一生都奋斗在微生物上面,这样的科学家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去学习这样的精神,那么关于着名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去世,在生前有过哪些工作经历?
关于着名的微生物化学家沈善对于祖国的医学和科技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直都是一位热爱祖国,坚持学习,努力奋斗的一位伟大的微生物化学家,我们应该去学习他的精神和要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F. 着名生物化学家张树政院士,她有怎样的贡献
引言:在中国经济水平的平稳发展下,中国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国外的国际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那么对于中国越来越强大,那么当然也少不了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和付出。然而对于着名生物化学家,张树政院士,大家对她有多少了解呢?她又有怎样的贡献呢?下面来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三:着名生物化学家张树政院士的贡献对中国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张树政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微生物生物化学家和是中国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领导人。并且把自己毕生的经历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学事业,为我国生物化学和工业微生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还是因为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优秀科学家,他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并且在他的培养下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一直从事着我国生物化学和糖生物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势力。
G. 的化学家有哪些
化学家有好多,如: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俄语: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7])俄国化学家。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圣彼得堡。1850年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7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圣彼得堡从事科学着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圣彼
莱纳斯·卡尔·鲍林
性和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边缘学科,在化学的许多领域卓有建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1954年化学奖, 1962年和平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重大成果
在鲍林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参与和经历了20世纪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成果卓着:首次全面描述化学键的本质;发现蛋白质的结构;揭示镰刀状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参与揭示DNA结构的研究;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军工科研项目;推进X射线结晶学、电子衍射学、量子力学、生物化学、分子精神病学、核物理学、麻醉学、免疫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发展。
H. 微生物学发展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及其功绩是什么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贡献:发现发酵真正原因是微生物,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推翻了生命的自然发生学说,发明了多种疫苗。
德国科学家科赫,贡献: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鉴定特定疾病与特定微生物相关联的方法,称为科赫法则,发明了固体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I. 微生物科学家有哪些
A、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A正确.
B、弗莱明是英国着名的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B错误.
C、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C错误.
D、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D错误.
J. 微生物的生物学之最有哪些
病源微生物领域:历年的诺贝尔奖项目往往青睐那些能维护人体健康,拯救人类生命的重大发现,20世纪处,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所以研究感染疾病的因子、传播途径与寻找新的化学治疗药物成了此时的微生物学家极力探寻的方向。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共11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发现白喉抗毒素(1901年,德国人贝林);发现疟疾病原菌由蚊子传播(1902年,英国人罗斯);发现结核杆菌,发明结核菌素(1905年,德国人科赫);合成治疗梅毒的化学治疗剂606(1908年,德国人埃利希和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确定班疹伤寒的病原体及传播媒介(1928年,法国人尼科尔);发现青霉素及形成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工艺(1945年,英国人弗莱明,钱恩和澳大利亚人弗洛里);发现黄热病及疫苗的研制(1951年,南非的蒂勒尔);发现链霉素(1952年,美国人瓦克斯曼);组织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1954年,美国人艾德尔);发现库鲁病病毒(1976年,美国人盖达塞克);发现朊病毒的生物学传播原理(1997年,美国人普鲁西内尔);发现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2005年, 澳大利亚人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免疫学领域:在研究传染病感染因子与防治的同时,人类本身如何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机理也深深吸引着各国的微生物学家们去探究。人类在20世纪免疫学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了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机理以及围绕这条主线相应的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共9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出细胞吞噬学说和“侧链说”(1908年,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和美国人埃利希);发现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为变态反应研究奠定了基础(1913年,法国人里谢特);发现补体,并创立了补体结合实验(1919年,比利时人包尔德特);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1960年,澳大利亚人伯内特和英国人梅搭沃);测定了抗体蛋白分子的一级结构(1972年,美国人海德尔曼和英国人波特);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结构是由遗传决定的(1980年,美国人斯纳尔多塞、塞拉夫和法国人贝纳);提出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建立免疫系统“网”学说,研制出单克隆抗体(1984年,丹麦人杰尼、德国人克勒和英国人米尔斯坦);发现产生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机制(1987年,日本人利根川进);发现T细胞抗原体受体的结构及免疫机理(1996年,澳大利亚人多尔蒂和瑞士人金克纳格尔)。
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模型的交叉学科领域:20世纪40年代,微生物由于简单而又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动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现在的模式生物除了极少数(果蝇、线虫、拟南芥等)为非微生物外,绝大部分为细菌和酵母。这些微生物材料的应用促进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共10次获诺贝尔奖:发明微生物影印培养法,研究链孢霉菌赖氨酸营养缺陷型,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1958年, 美国人莱德伯格、塔特姆和比德尔);研究病毒DNA,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62年,.美国人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大肠杆菌Lac 系统,提出了基因调节的操纵子模型(1965年,德国人雅各布和法国人莫诺、雷沃夫);研究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及多聚尿苷酶,阐明了遗传密码及对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1968年, 美国人霍利、克霍拉南和尼伦伯格);研究噬菌体,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69年,美国人德尔布鲁克、赫利希和卢里亚);研究RNA病毒感染细胞时的变化,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交互作用(1975年,美国人特明、杜尔贝科和巴尔摩);从微生物中提取并提纯限制性内切酶,将其成功应用于分子遗传学研究(1978年,瑞士人阿尔伯和美国人史密斯、内森斯);发现转座因子,并在对大肠杆菌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和公认(1983年,美国人麦克林托克) ;发现原癌基因(1989年,美国人毕晓普和瓦慕斯);研究引发感冒的腺病毒, 发现断裂基因 (1993年,美国人夏普和英国人罗伯茨)。
值得一提的是微生物学不光在与生物其他学科得到很好的结合,许多化学家也运用化学知识也在微生物的殿堂中描绘出灿烂的一笔,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美国人斯坦利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并获得其“蛋白质结晶”(1946年) ;英国人桑格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首次对ФX174噬菌体DNA进行了全序列分析(1989年)。
综上所述,用着名的生物学家Bernand Dixon在PNSA中的评论最能说明微生物学在近代所做出的贡献,他说:“20世纪结束的时候,微生物学可以无愧地宣布,在生物学发展的3个关键的阶段上(DNA双螺旋结构与中心法则、遗传工程及人类基因组研究)它都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随着更多学科的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扩展,我们相信微生物学将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科学最高的圣殿诺贝尔奖历史上添上更为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