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
生命从水生到陆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陆生生物的出现和繁盛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植物作为生产者,对于陆生生命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先驱作用。植物是如何登陆的?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基础说起。
植物在陆地上生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无论是小草,或是参天大树,都是由地面向上生长。植物生长能够不必依靠水体的浮力,自身完成支撑作用,这便是陆生植物的首要条件。在陆生植物中,维管束组织除了起到支撑植物体向上生长以外,还兼顾从地下运输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因此,陆生植物必须具备维管组织。大家所熟悉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都是维管组织的一部分,前者主要起到运输水分和支撑的功能,而后者则主要运输无机盐等养分。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记录显示,随着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变化,维管组织的疏导能力不断增强的,其多样性也是不断增加。
植物脱离水体,在陆地上生活,还必须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并学会呼吸空气,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陆生维管植物必须具有表皮和气孔。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拿一片树叶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叶子的表面具有一层薄膜,在膜上有一些小白点,薄膜就是植物的角质层,主要是防止植物水分的蒸发;小白点就是植物气孔,气孔主要是帮助植物呼吸的结构。具备了这种结构的植物才能在陆地上顺利的生活,能够防止水分的蒸发,调节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并通过植物体内部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提供能量。
植物在陆地上生存的第三个必备的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繁衍后代的能力。如果一个生物没有繁衍后代的能力的话,即使生存下来,也只是昙花一现。陆生植物脱离水体生活必须具备能适应陆地生活的繁殖方式,即靠孢子生殖。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有助于植物体的散布,可以减少对水的依赖。早期的陆生植物多具有三缝孢子,通过三缝孢子的散播(借助风力等)、萌发(形成配子,完成受精),完成繁殖的过程。三缝孢一般是保存在一个囊状物里,即孢子囊。孢子囊的着生位置,形态等特征往往是鉴别早期陆生植物的重要性状。随着植物的发展,孢子囊逐渐演变成为胚珠,而孢子也逐渐演变成了种子。当然,有花植物的出现是很晚的地质事件了。
了解了这些陆生植物的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在化石记录中追寻最早的陆生植物了。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植物登陆的过程可能开始于距今约5亿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即寒武纪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植物并不具有维管组织,只是一些苔藓、地衣等细小的,不能完全脱离水体的植物。这些先驱登陆者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逐渐的改变着陆地上的生存环境,使得陆地由荒凉贫瘠变得肥沃松软。这样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亿年。到了距今大约4.2亿年左右时,植物已经初步具备了在陆地上生存的能力。但是植物比较简单,并不能占领所有的陆地生态域,只能在水边生活。在距今大约4亿年左右的时候,即泥盆纪,维管植物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也就是植物最终完成登陆的一个阶段。植物可以完全脱离水体,占领地球的不同生态域,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森林。泥盆纪时期植物的类型多样,多样性程度高,除被子植物以外,地球上曾生活过的植物在泥盆纪都可以发现。
⑵ 水环境为水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如果水生动物要进化到陆地,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水环境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环境和呼吸所需要的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水、营养物质等。如果水生动物要进化到陆地,首先要解决呼吸问题,能够呼吸空气中的氧;要有支持身体的结构和灵活的运动方式从而获得足够的食物;要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要有发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陆生环境。
⑶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
1.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北极熊白色的皮毛和冰天雪地的背景十分协调;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分割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 2.警戒色:如毒蛾的幼虫多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误食这种幼虫的小鸟常被毒毛损伤口腔粘膜,以后这种易于识别的色彩和斑纹就成为小鸟的警戒色。又如欧洲有一种塔蛛,腹部呈现红色,其皮肤腺能分泌毒液,当它受到攻击时,其腹部向上,显示红色肚皮以示对天敌的“警告”。其他如瓢虫的斑点,毒蛇鲜艳的花纹等。 3.拟态:如一些无毒的假珊瑚蛇也具有与剧毒的真珊瑚蛇相似的红、黑、黄相间的横纹。又如𩽾𩾌背上的棘形鳍很像蠕虫,当其他小鱼来吃“虫”时反而被它吃掉。猪笼草形似鲜花,能诱捕采蜜的小虫。杜鹃的拟态属于宿主拟态,它把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其卵的大小、色泽等与原巢内的卵极其相似,因此杜鹃的卵可让其他的鸟来为其孵卵育雏。
⑷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分别对植物和动物进行说明
植物在得水(根吸水)和失水(叶蒸腾)之间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其正常生活。对于陆生植物来说,水主要来自土壤,根从土壤孔隙中吸水,根系分支的精细和程度,决定了植物是否能接近土壤的储水。在潮湿土壤上,植物生长浅根系,在干燥土壤中,植物具有发达的深根系。生活在潮湿、弱光环境中的植物,在轻微失水时,就减少气孔开张度,甚至主动关闭气孔以减少失水;阳生草本植物仅在相当干燥的环境中,气孔才慢慢关闭。另外叶子的表面覆盖有蜡质的、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能降低叶表面的蒸腾量,生活在干燥地区的植物尽量缩小叶面积以减少蒸腾量。对于水生植物来说,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水从环境进入植物体内,因而水生植物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
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透作用,陆生动物则依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水生动物对水密度的适应表现为鱼鳔等。
= =这个问题其实很大,我就提这么多,其他高手补充吧!
⑸ 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定义:某种植物在它生命里全部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水中,并且能够顺利的繁殖下一代,我们就称为水生植物。
它们常年生活在水中,形成了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本领。
1.它们的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成为丝状(如金鱼藻)。丝状叶可以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使叶子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水里很少能得到的光照和吸收水里溶解得很少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
2.水生植物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发达的通气组织,莲藕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眼,这就是通气道。孔眼与孔眼相连,彼此贯穿形成为一个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即使长在不含氧气或氧气缺乏的污泥中,仍可以生存下来。通气组织还可以增加浮力,维持身体平衡,这对水生植物也非常有利。
3.水生植物对低盐环境的适应机制:它们的液泡比较大,含的水分比较多,液泡里的盐的含量相对于来说就少,环境中的盐就被吸到液泡里,使液泡里的盐含量增多,使达到一个平衡
总之,生物是以适应环境而大量繁衍的。
⑹ 生物怎样适应环境
通过环境的刺激,部分生物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后来变异个体越来越多,出现稳定的新性状,进而适应这个新环境。因此,生物适应环境从宏观上来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原理如下:
首先,在环境的影响下,一种生物群体中会出现少量的基因突变的个体,这些基因突变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新性状,有的适应新的环境,有的不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新环境的个体被淘汰,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选择,生物变得越来越适应环境。
(6)水生生物如何适应当地环境扩展阅读: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1、冬眠与夏眠:动物的冬眠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夏眠是对夏季炎热和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2、树落叶是对冬季寒冷环境或干旱环境的适应。
3、肉食性动物捕食其他动物,都有利爪、锐利的牙齿(或喙)。
4、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青草丛中的青蛙是草绿色的,泥塘里的则是黄褐色的。
5、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例如毒蛇都有鲜艳的花纹。
6、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如竹节虫像竹节、枯叶蝶像枯树叶等。
⑺ 海洋动物是怎样适应低盐分的水域
有些海洋动物能生活在低渗溶液中,即盐度为0。5‰~30‰的溶液中(海水为35‰)。如生活在近海沿岸的一种蟹(Carcinus),在海水中,体液和海水等渗,进入沿岸盐分较低的半咸水区域,体液仍能保持较高的渗透压,这是由于其鳃有调节体液盐分浓度的作用。在半咸水环境中,它们的排泄器官(触角腺,又称绿腺)将渗入的过多的水排出体外。但由于排泄器官的机能还没有发生适应于半咸水环境的变化,因而排泄的尿总是和血液等渗。因此,排泄的结果,过剩的水被排除了,同时却失去了体液中的盐分。这就需要另外的机制来保持渗透压的平衡。鳃将半咸水中的盐分逆浓度梯度地(主动转运)吸收,转移到血液中,使体液盐分得到补偿,渗透压不致大降。与此同时,蟹细胞内的渗透压也适应于半咸水环境而有所下降;细胞中Na+和Cl-的浓度都在降低;一些氨基酸,如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的浓度也都降低,而含氮废物的排泄量却有所增加,这说明在低渗溶液中,氨基酸的分解加快了。由此可见,蟹适应低盐分水域的方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盐分的回收而使体液渗透压提高,另一方面通过Na+、Cl-等离子的排出和氨基酸的分解而使细胞内的渗透压适当降低,从而使体液和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平衡。
⑻ 探究实验:探究水生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方式
综述了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点,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水质的净化作用。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工艺选择和净化机理等方面的努力,水生植物必将在水污染控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更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环境;净化作用
地球表面积71%被水覆盖,大洋承纳了整个生物圈内97%的水体,极地冰固化了生物圈内2%的水体,只有不到1%的水体以淡水形态存在于江、河、湖泊中,这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水污染日趋严重,我国90%以上的公园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 (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四类标准[1]。水体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者对如何预防和治理水体污染做了大量的研究[2~4]。在污水处理中,传统污染水处理方法如生化二级处理法,工艺成熟,处理效果理想,但建造、运行、管理费用过高;化学法(如加入硫酸铜等)和换水法处理污水,虽然均有一定效果,但化学法易产生二次污染,换水法不够方便、经济,且仅适宜于小型水体。为了寻找高效低耗的水污染处理技术,20世纪70年代,水生植物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水生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能主动吸收水体中的养分物质,对富营养化水体可起到净化作用。为此,笔者就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点,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和机理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为科技工作者治理水体污染提供一些理论与依据。
1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适应水环境的特点
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土壤中的植物,以大型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通称为水生植物(hydrophyte)[5]。水生植物可分3种生活型,这3种类型的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一些不同方式(详见表1)。
水生植物生活在温度变化平缓,光照强度弱,氧含量少的过量水环境中,与陆地环境迥然不同。水生植物之所以能适应水环境是因为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从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到生长、繁殖等生理机能,都表现出了对水环境的高度适应[6]。
1.1 独特的叶片结构能适应弱光的条件
水环境里光线微弱,然而水生植物光合性能并不亚于陆生植物。原来,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薄而柔软,有的叶片细裂如丝呈线状,如金鱼藻;有的呈带状,如芳草。水车前的叶子宽大、薄而透明。叶绿体除了分布在叶肉细胞里,还分布在表皮细胞内,最有趣的是叶绿体能随着原生质的流动而流向迎光面。这使水生植物能更有效地利用水中的微弱光。黑藻和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它们的栅栏组织不发达,通常只有一层细胞,由于深水层光质的变化,体内褐色素增加呈墨绿色,可以增强对水中短波光的吸收。漂浮植物,浮叶的上表面能接受阳光,栅栏组织发育充分,可由 5~6 层细胞组成。挺水植物的叶肉分化则更接近于陆生植物。
1.2 通气结构能适应缺氧的条件
水中氧气缺乏,含氧量不足空气中的1/20,水生植物要寻找和保证空气的供应,因此那些漂浮或挺水植物具有直通大气的通道。如莲藕,空气中的氧从气孔进入叶片,再沿着叶柄那四通八达的通气组织向地下根部扩散,以保证水中各部分器官的正常呼吸和代谢的需要,这种通气系统属于开放型。沉水植物金鱼藻的通气系统则属于封闭型,其体内既可贮存自身呼吸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以供光合作用时的需要,同时又能将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贮存起来满足呼吸时的需要。
1.3 输导组织的退化
水生植物很容易得到水分,因而其输导组织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特别是木质部更为突出。沉水植物木质部上留下一个空腔,被韧皮部包围着。浮水植物的维管束也相当退化。
1.4 发达的气囊组织
在池塘和湖泊中,常可见到各种浮水植物安静地漂浮于水面。它们借助于增加浮力的结构,使叶片浮于水面接受阳光和空气。如水葫芦,它的叶柄基部中空膨大,变成很大的气囊。菱叶的叶柄基部也有这种大气囊。当菱花凋落的时候,水底下就开始结出沉沉的菱角。这些菱角本来会使全株植物没入水中,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叶柄上长出了浮囊,这就使植物摆脱了没顶的危胁。而且,水越深,叶柄上的浮囊也就越大。千姿百态的水生植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从而繁衍不息,在整个植物类群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2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2.1 具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
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植对污染物浓度较高污水的净化作用,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处理效果[7]。近30年来,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保立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大量研究证明[8~10],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它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或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湖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11],也是人工湿地系统发挥净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12~14]。
有些水生植物如水葱、风信子、香蒲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还可以处理污水,是兼具观赏价值和污水处理研究的重点选择材料[15]。
2.2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机理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是利用许多水生植物特别是水生维管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或降解转化有毒有害物质为无毒物质的性质。在废水或受到污染的天然水体中种植大量耐污染净化较强的水生高等植物,使其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或富集到体内,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改善水质,减轻或消除水污染。
2.2.1 植物自身的性状和抗性能力
水生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种缺氧、弱光的环境中,本身形态解剖结构上形成特殊性[16]。根、茎、叶形成完整的通气组织,保证器官和组织对O2的需要[17];叶片呈肉质,如香蒲表皮有厚角质层,栅栏组织发达,污染点处的根、茎、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等结构能抵抗因污染受害而引起的同化功能下降、水分过分蒸腾,增强了香蒲植物的耐污性和抵抗力[12]。
2.2.2 植物的吸收、富集作用
水生植物根系发达,利于吸收水中物质。如凤眼莲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N、P营养物[18],它吸收后生长迅速,对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明显[19],实验第3天凤眼莲使养殖水体的Cu离子消失率达53%,实验第6天则可达75%[20]。香蒲植物吸收废水中的重金属时,吸收能力大小依次是根>地下茎>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境中吸取各种元素,形成新的动态平衡,防止对某元素吸收过多而引起毒害。植物吸收污染物后,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农药和其他人工合成有机物等,便富集、固定在体内或土壤中,减少水体中污染物量。研究表明,Pb, Zn进入香蒲体内,主要积聚在皮层细胞中的细胞壁上,只有少量进入原生质,可见细胞壁对重金属有较高的亲和力[21]。
2.2.3 净化塘的沉降、吸附和过滤作用
净化塘里水生植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与水体接触面积大,形成密集的过滤层。如香蒲,它的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水流缓慢时重金属和悬浮颗粒被阻隔而沉降,防止其随水流失[23],同时又在其表面进行离子交换、整合、吸附、沉淀等,不溶性胶体为根系吸附,凝集的菌胶团把悬浮性的有机物和新陈代谢产物沉降下来[22]。
2.2.4 生化作用
植物净化污水的过程中生化作用也起到很大作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19,23,24],光合作用产生的O2和大气中的O2直接输送到植株各处,并向水中扩散,一方面根系通过释放O2,氧化分解根系周围的沉降物;另一方面使水体底部和基质土壤形成许多厌氧和好氧小区,为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进而形成“根际区”。这样,植物代谢产物和残体及溶解的有机碳给湿地中的菌落提供食物源;同时,大量微生物在基质表面形成灰色生物膜,增加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分解代谢的面积,使植物根部的污染物(富集或沉降下来的)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或经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也可依靠水生植物根茎上的微生物使反硝化菌、氨化菌等加速NH3—N向NO2—N和NO3—N的转化过程,便于水生植物吸收与利用,减少底泥向水体中的营养盐释放。
2.2.5 对浮游藻类的竞争抑制作用
富营养化严重的水体中,藻类疯长,水质恶化。栽种水生植物后,同浮游藻类竞争营养物质以及所需的光热条件,同时分泌出抑藻物质,破坏藻类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迫使藻类死亡,以防止其带来的毒素[23,24]。这样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中的DO含量,促进沉水植物与共生菌的生长,进一步净化水质。
2.3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处理方式
净化塘——目前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时通常是以净化塘的方式,如凤眼莲净化塘、香蒲植物净化塘等[25~27]。净化塘是以某种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而组成的特殊水生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滤、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体的吸收、积累等作用而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最近几年水生植物净化塘在国内外发展都比较快,能净化的污水种类越来越多,已由净化生活污水发展到工业废水和城市混合污水。处理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利用人工的净化塘发展到利用天然湖塘、湖湾放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和底泥。在水生植物的利用上,由一种植物为主发展到多种植物搭配,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比如选用耐寒植物伊乐藻和喜温植物凤眼莲及菱组建成的常绿型人工水生植被。不仅使实验区内常年保持较好的水质,而且对外来污染冲击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它可用于水源保护、局部性水质控制、污水净化生态工程、小型富营养水体的生态恢复等[28]。
人工湿地系统——本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人工湿地系统是利用水生植物处理污水的又一发展方向[29,30],由于建造和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效果好,且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成了研究的重点。如芦苇湿地可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如造纸废水、纺织废水、啤酒废水、炼油废水、养殖和饲料及食品加工废水等。其基建投资、运转费用和能耗均为常规二级处理方法的1/3~1/5,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1]。Nyakang等[32]利用香蒲、芦苇、美人蕉等观赏性水生植物,经过一块湿地和三个池塘构成的宾馆和游泳池污水处理系统,在达到去污目的的同时也营造了优美的水体景观。Koottatep等[33]还发现进入湿地约50%的总氮是被植物吸收的。湿地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沉降、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微生物反应和植物吸收等反应过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所以湿地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和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水域浮床技术——水域浮床技术早期仅应用于农业生产,近10年来有学者利用该技术进行水污染控制。它采用人工新材料作浮床,并通过独特的肥料供应、植物栽培与相应的工程措施,在自然水域的水面上无土栽培植物,在改善水域环境的同时,增加水产品产量[34~37]。
根际过滤技术(Rhizofiltration) ——根际过滤技术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植物修复技术,用来处理放射性核素废水、重金属废水以及富含营养盐的废水。它利用超积累植物的根系从废水中吸收、富集和沉淀污染物,是更经济、更适于现场操作的原位污染治理技术[38~39]。
3 结语
众多研究表明,利用水生植物处理系统进行水污染控制具有投资、维护和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污水处理效果好,可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回收资源和能源以及收获经济植物等诸多优点,在污水处理和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本土原生植物的特性、跨区域引进新型物种的意义、水生植物修复的机理、物质循环、根系与水或土壤的微环境关系、植物与周围微生物如何共同作用等方面。目前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工艺选择和净化机理等方面的努力,水生植物必将在水污染控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更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⑼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大多和海水等渗。如果海洋的无脊椎动物进入盐分较低的水域如河口地区或淡水河流、湖泊中,问题就复杂了。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进入这种环境,体液中的盐分逐渐减少,直至体液和体外液体达到平衡,但其细胞不能适应如此大变的液体环境,会很快死亡。
海洋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同。海洋的硬骨鱼来自生活于淡水中的祖先,它们还保留着祖先的一些特征。它们的体液和海水比起来是低渗的,但在海水中生活,随时都在失水,因而随时都在增加体液中盐分的浓度。对于这些困难,它们是如何克服的呢?第一,全身都盖有鳞片,可减少水从体表渗出;第二,不断饮入海水,同时鳃上有一些特化的细胞,能主动排出高浓度的盐分;第三,含氮废物大多是以NH3的形式从鳃排出,而肾脏排尿量却很少,这样就防止因排泄废物而失水过多 。鱼肾是没有排浓尿能力的。 鲨和硬骨鱼一样,可能也是从淡水祖先发展来的,它们的水盐平衡机制也很特殊。血液中盐类的含量和海洋硬骨鱼相似,但血中尿素含量高。它们把没有什么毒性的尿素保存在血液中,这样就使体液的渗透浓度稍稍高于海水,因而不存在失水的问题。鲨血中还有另一种含氮废物,即三甲基胺(TMAO),有减少尿素毒性的作用。此外,它们的直肠还有排除过多盐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