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儿子一年级,非常喜欢研究恐龙,理想是要做一个古生物学家。并好努力想另恐龙复活。试问这样好吗
我觉得您的孩子现在很好,毕竟,他年龄还不是很大。小孩子对事物好奇是天性,而且,现在绝大多数小朋友没有兴趣专长,都是家长“逼”着学的。
您可以尝试着,让他知道,“学一而专一”;还有,可以教导他,每一门学科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当他学好语文和英语,就可以自己更早地接触更多的知识或者是国外学者的研究。
2. 我想成为考古学家,怎么办
要想成为考古学家,首先是读过大学的历史系或者对历史很感兴趣。对于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也必须掌握,这对于考古是很重要的,身体也要好,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考古工作是很枯燥艰苦的。
考古学家是运用考古学知识进行研究的专家。考古学家与只研究历史记载、历史文物的历史学家不同,他们通过研究远古生物的遗留物、现存可能的史前地貌、自然演变结果等对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化也进行研究。考古学家致力于探索地球生物,尤其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并以此对地球状况的发展方向和现存人类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化的预测。
3.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考古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于它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由来 19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将欧洲旧石器时代分为5期(后来增至6期),仿照地质学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发现的地点来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考古发现地区的扩大,知道同一地质时期中不同地区的遗存的面貌并不相同,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的内容更加复杂,各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有些原来以为是前后相衔接的不同时期文化,实际上是同时并存的不同文化。因此,产生了考古学文化这个概念,用来指同一时期中不同类型的遗存,也指同一地区时代有先后的不同类型的遗存。目前欧洲旧石器时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称。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最初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将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成6期,推断每期300年并前后相接。后来知道它们代表不同的文化,已都移作文化名称。在考古学发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这是很有意义的。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还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此外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土冢——特指青铜时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来覆盖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埋葬尸体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这常见于多种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文字发明以前。
抢救性考古学——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4. 我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我除了学历我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念书,然后报考考古专业,再然后念某位大师的研究生就可以了。要么就投身古董行当也勉强可以。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复原人类历史进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与历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历史学注重文献资料的研究,考古学注重实物资料的研究.考古学与文物学的不同在于,文物学注重文物本身的价值,即注重文物自身的鉴赏,考古学注重通过文物来研究历史,即从文物中提取历史信息以研究历史.考古学不等于鉴赏学.
考古学的基本课程有,考古学概论、通论、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和宋元明考古。除此之外,还有田野考古、文物学概论、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外国考古、文化地理学、科技考古学概论、文物保护概论,有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课程,如西北大学的西部民族考古,西北史前考古;山东大学的东方考古;吉林大学的边疆考古等等,考古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就学吧,一辈子都学不完,总有新的发现让人伤透脑筋。 普通高考可以报考古专业,按高考文化分录取。
考古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
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
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5个月。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
5. 长大了以后,我想当摄影师又想当古生物学家,但是古生物学家的愿望离我太遥远了!我不知道我长大了做什么,
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对化石的研究包括野外和室内两个阶段。野外阶段主要是采集标本和收集观察资料。采集和观察总的要求是量多质好,具体要求随研究任务而定,例如作生物地层研究,就要求选择良好剖面,逐层寻找和采集化石,同时进行测量,逐层观察并记录岩性和化石产出情况,同时对岩石、化石标本进行编录包装。如果是作古生态研究,除一般生物地层工作外,还要着重观察收集古生物的分布、埋葬、群落结构等资料,往往要在野外进行定量的采集和观察并多作素描和照相。
这毕竟是一门科学,喜欢就值得为之付出。摄影也可以,定格瞬间。就业的话我觉得古生物学可能就比较窄一点,但我觉得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件让人很自豪的事!
6. 我的理想 古生物学家 不要抄袭的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因为理想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是照亮一生的明
灯。
做一名战士去保卫家园,
做一名医生去救死扶伤
……
,
这些都是很好的理想。
而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古生物学家。
自然科学是造福人类的学科,而古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果
我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
我要学习细胞克隆技术,
研究恐龙的克隆。
我要运用先
进的克隆技术,激活细胞,移植胚胎,制造恐龙卵,让它们复活。人类研究地球
生物的链条将因此而完善。如果克隆成功,对自然科学界是多么大的贡献啊!
我知道做一个古生物学家不是一件容易事,光凭想象是没用的,必须付诸于
实际行动,需要努力奋斗,再加上坚持不懈。为了实现理想,我已经暗暗下定决
心:从现在开始,勤奋学习,用我的辛勤和汗水,使我的理想不再是梦。我在课
余时间阅读了《史前动物网络》
,
《史前动物网络全知道》等很多书籍,我还上网
看了很多资料。
我妈妈也支持我的努力,
在全家的帮助下,
我养殖了很多小动物
和各种植物,课余时间,我常常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做好日志。这些都是为
实现理想而做的准备。
人生有限,知识无涯,我要做一只在无边学海里遨游的小舟,不停地学习,
实践。我一定会冲破重重难关,去追求我的梦,去实现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