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我们首先说阳光
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对动物的影响也是很明显。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大多数鱼身体背面的颜色较深,腹面浅淡,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
光照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 发育。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过热或过冷,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
以动物为例,大多数动物 生活在-2~50 ℃的温度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很多动物就难以生存了。温度还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高达90%以上。动物体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鱼的含水量为70%,人体的含水量,初生婴儿为72%,成人为65
Ⅱ 影响麦田中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态系统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蚜虫、田鼠、人、杂草等生物。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杂草与小麦共同争夺阳光、水、营养等,蚜虫主要靠吸取小麦上的营养为食,田鼠吃小麦以此为食,它们都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使小麦生长良好就要经常的除去杂草,用生物方法除去蚜虫,同时做好灭鼠的工作。
冬型品种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温空的高低受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即纬度和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播种期可早些。
小麦长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时光照),如果日照条件不足。就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不能抽穗结实。小麦光照阶段在春化阶段之后。
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
1、小麦对土壤的要求。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保水力强,通气性良好的土层是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
如亩产400--500kg小麦,要求耕作层(熟土层)厚度30cm左右,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0.06%以上,速效氮30—40mg/kg,有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80mg/kg以上。
2、小麦对养分的要求。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3kg,P2O5l—1.5kg
K202—4kg,N:P:K=3:1:3。一般有机肥当季利用率20—25%,氮素化肥50—70%,磷肥15-30%,钾肥50—70%。
施肥量要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和多年试验结果确定。
Ⅲ 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其主要作是什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鸭的生活的非生物...
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分和温度。对鸭子来说,水、温度、阳光等都有影响。日照长短影响其繁殖行为。
Ⅳ 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求解。
冬小麦的一生在秋高气爽时播种,冬春干旱中生长,最后在高温炎热下成熟。在240一270天的日子里,经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13个阶段,遭受寒冷、干旱、霜冻、干热风、虫害、病害等灾害,最终奉献上我们辛勤劳作的产品一籽粒。但是,每一块地块所获得的籽粒多少却是不同的,原因是:小麦产量和其他事物的变化规律一样,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因就是品种的特征特性,外因就是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如光、热、水、气、肥,光与热主要依靠太阳,水、肥、气一部分来自大自然,更多的则是靠人们在栽培过程中的供应与调节,这种调节是通过土壤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发生作用,受土壤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产量,可以说,土、肥、水是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
1、小麦对土壤的要求。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保水力强,通气性良好的土层是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如亩产400--500kg小麦,要求耕作层(熟土层)厚度30cm左右,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0.06%以上,速效氮30—40mg/kg,有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80mg/kg以上。
2、小麦对养分的要求。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3kg,P2O5l—1.5kg,K202—4kg,N:P:K=3:1:3。一般有机肥当季利用率20—25%,氮素化肥50—70%,磷肥15-30%,钾肥50—70%。施肥量要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和多年试验结果确定。
3、小麦对水分的要求。小麦一生耗水量400--600mm(每亩260—400m3),其中,地面蒸发约占总耗水量的30—40%(这部分水是从播种到拔节前,叶片未能完全覆盖地表而被蒸发掉的),叶面蒸腾占60—70%。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量也有所增加,生产100kg小麦,耗水量为187m3,生产500kg小麦,耗水量为330—350m3。
4、小麦对温度的要求。小麦从播种到成熟需要0℃以上的活动积温1700--2400℃。播种出苗要求气温15—18℃,0℃以上积温120℃。当气温降到0℃时,停止生长,开始越冬,越冬期一般85—122天,气温高于3℃时返青,0一7℃进入春化阶段,8-10℃时拔节,拔节一周后可耐-3℃的低温,两周后仅可耐-1℃的低温。15—25℃最有利灌浆,27℃是临界温度,高于27℃灌浆速度慢,干物质积累少,直接影响籽粒的产量。
Ⅳ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什么影响生物的生活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活。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我国很多地方农民忙着春耕播种,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温度
各类种子的萌发一般都有最低、最适合、最高三个基点温度。温带植物种子萌发,要求的温度范围比热带的低。如温带起源植物小麦萌发的三个基点温度分别为:0~5℃, 25~31℃, 31~37℃;而热带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点则分别为10~13℃,25~35℃,38~40℃。
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在昼夜变动的温度下比在恒温条件下更易于萌发。例如小糠草种子在21℃下萌发率为53%,在28℃下也只有72%,但在昼夜温度交替变动于28℃和21℃之间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达95%。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温度还常因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异,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
Ⅵ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体现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因为这一个季节前后雨水会比较多而且温度这些方面也比较适合,所以主要体现的是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Ⅶ 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小麦不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于哪种非生物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温度的高低对一些二年生植物的花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冬小麦是在秋季播种时萌发,第二年夏初开花和结实.对这类植物来说,秋末冬初的低温就成为开花必需的条件.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小麦不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影响所致. 故选:A. |
Ⅷ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说的是哪种非生物因素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Ⅸ 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桔北梨”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光和温度
2、影响植物垂直分布是各种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
对于海拔高度相同的植物垂直分布,主导作用是光照.
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主导作用是温度
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
4、东北某林区,山区是落叶阔叶林,中部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5、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
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动物则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生存。例:菊花在秋季开花(植物分长、短日照植物),深海中无植物的生长。山的阳面植物生长好;光对动物影响也很大,例:日照长短能影响动物繁殖活动,貂、鼬等需在长日照条件下进行繁殖;鹿和山羊要在短日照条件下繁殖。
温度:温度影响各种生物。例如:影响生物生存(动物生存于-2─50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南柑,北梨,冷─针叶林,热─阔叶林;影响动物的形态(极地狐和沙漠狐)、生活习性(动物的冬眠和夏眠)。
水: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年降雨量决定陆生生物分布;影响生物体的结构、生育和习性特点。干旱叶枯萎,生长受阻;土壤中水分过多导致空气减少,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严重时会使植物窒息而死。对动物来说,缺水比缺少食物后果更为严重。在干旱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动植物能生存;在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7、长白山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布分别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所致是温度与光照或海洋中的植物与高山上的植物均具有分层分布现象,其主要生态因素分别是光照、温度。
Ⅹ 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施肥这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施肥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培肥地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
说明农作物生长受到水分、温度、光照时间、土地盐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
同时在追肥期内,要把握好施肥量,不要一次施足,可将需要追肥量分几次施入,减少每次施肥量,不仅可以防止化肥过量烧苗,而且还可防止化肥挥发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