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白色血栓为什么常见于疣状赘生物

白色血栓为什么常见于疣状赘生物

发布时间:2022-07-19 10:17:40

❶ 疣状赘生物名词解释

疣状赘生物: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瓣膜表面,尤以闭锁缘向血流面的具皮细胞,由于受到瓣膜开、关时的摩擦,易发生变性、脱落,暴露其下的胶原,诱导血小板在该处沉积、凝集,形成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

❷ 红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栓形成首先为血小板在内膜受损部位粘集,血小板体积增大,伸出伪足而发生变形,呈不规则圆形。同时释放ADP从血流中粘集更多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堆。血小板堆内的血小板逐渐肿胀,相互接触并融合,边界不清,血小板内颗粒大量释放,致血小板颗粒大量减少或消失,细胞器亦消失,变成均质无结构的状态,称血小板粘性变态。这时血小板释出的大量内源性ADP、TXA2和血中凝血酶三者共同作用,启动凝血过程,使粘性变态的血小板堆牢固附着于血管壁损伤处,加上少量纤维蛋白沉积,体积不断增大,形成质较坚实的灰白色小丘,称为“白色血栓”。主要成分:由珊瑚状的血小板梁构成(析出性血栓)。常见于心脏和动脉内膜(风湿性心内膜炎“疣状赘生物”),以及静脉血栓的起始部。
“混合血栓”(延续性血栓体)白色血栓形成后,使血流进一步减慢和产生涡流,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缓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浓度增加,导致凝血过程。主要成分:由大量纤维蛋白(纤维素网状结构)及网罗的许多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层状波纹样,称为“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它构成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红色血栓”(延续性血栓的尾)当血栓继续延长增大,以致完全阻塞管腔时,则血流停止,局部血液迅速凝固,其成分主要为红细胞,其间有少量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色暗红。红色血栓亦称凝固性血栓。陈旧的红色血栓脱落而形成栓塞。
“透明血栓”(微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镜下见血栓呈粉红色,略透明。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及血小板组成,故也称“纤维素性血栓”。临床常见于休克、严重感染、败血症、晚期癌症等所引起的DIC时。

❸ 心瓣膜,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处形成的血栓各有何特点

心瓣膜和动脉的血栓为白色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体部以及尾部依次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毛细血管处的血栓多为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肉眼观灰白色、赘生物状,与血管壁黏着,不易脱落。举例: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
混合血栓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素和红细胞,肉眼观灰白与红褐相间的条纹,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不易脱落。举例:房颤、二尖瓣狭窄时左房的球形血栓,动脉瘤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部位的血栓。
红色血栓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红细胞和白细胞,肉眼观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举例:下肢深静脉的栓塞。
透明血栓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只镜下可见,常见于休克晚期以及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小血栓。

❹ 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上的疣状赘生物是指什么

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累及二尖瓣,特征性病理为瓣膜闭锁缘上的疣状赘生物,该物质是由于瓣膜启闭过程中摩擦,受损,导致变性、脱落,从而使胶原暴露,吸引血小板的聚集、粘附、沉积,形成血栓。所以风湿性心内膜炎的闭锁缘上的疣状赘生物是指:瓣膜上的附壁血栓。

❺ 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上赘生物主要包括哪些成分

血小板与纤维素。

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病变初期,受累瓣膜肿胀,瓣膜内出现黏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病变瓣膜表面,尤以瓣膜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直径为1~2mm的疣状赘生物。

赘生物呈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光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伴小灶状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周围可以现少量的Aschoff细胞。

(5)白色血栓为什么常见于疣状赘生物扩展阅读

病理变化

编辑

肉眼观,病变早期受累的瓣膜肿胀、增厚,失去光泽,继而病变瓣膜不断受到血流冲击和瓣膜不停的关闭和开放等摩擦作用,使瓣膜表面,尤以闭锁缘处内膜损伤,形成粗糙面,导致血小板在该处沉积、凝集,形成串珠状单行排列的,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的,与瓣膜粘连牢固不易脱落的疣状赘生物。

镜下,瓣膜胶原纤维肿胀,黏液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坏死。疣状赘生物是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白色血栓。其基底部有少许的炎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肿大的纤维母细胞和多少不等的风湿细胞,典型的风湿小体少见。

❻ 下列各项中,属于白色血栓的是

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解析:属于白色血栓的是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赘生物。延续血栓的体部为混合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的血栓栓子为红色血栓;基底动脉的血栓和阻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血栓多为局部血栓形成。

❼ 白色血栓的介绍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❽ 血栓的类型以及各自的镜下主要成分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variable flow dependent patterns)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血栓形成的机理心、血管内膜损伤(1)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2)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3)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血流改变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血栓分类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速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速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与血管壁紧连。 血栓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静脉的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体部),呈红色与白色条纹层层相间,即是混合性血栓。其形成过程是:以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不断增长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涡,从而再生成另一个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在两者之间的血液乃发生凝固,成为以红细胞为主的血栓。如是交替进行,乃成混合性血栓。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这种血栓和动脉瘤内的血栓均可见到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称为层状血栓,也是混合性血栓。 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❾ 白色血栓的定义

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血小板沉积,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白色血栓成分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多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疣状赘生物。(见于八版病理p52页)。与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不同。

❿ 白色血栓的名词解释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阅读全文

与白色血栓为什么常见于疣状赘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