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物放射性
这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试验方法。
合成RNA需要ATP,UTP,CTP,GTP 4种核糖核酸。人工合成这些,并且把其中的第二位的磷酸基换为具有放射性的磷32(P32)。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当细胞开始转录,合成新的RNA。新合成的RNA中就会有这些具有放射性的核糖核酸。而其他部位则没有,所以说“转录过程中RNA的放射性最强”。
同样,如果放入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酸,则细胞分裂时,DNA的放射性最强。
如果放入放射性硫标记的甲硫氨酸,则新合成蛋白质的放射性最强。每个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都是。
2. 在³²P标记噬菌体的DNA这一组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存在于哪里说明了什么 谢谢
说的应该是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吧。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的这一组,标记的是DN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会注射DNA进入大肠杆菌中,所以DNA应该在大肠杆菌中,也就是32P应该在沉淀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中。这是由于细菌比噬菌体的体积要大很多,相对来说也会重很多,会沉淀下来,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会在上清液中。这说明了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书上也会说,这是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因为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这个实验还会有误差分析,有可能因为噬菌体繁殖过快,大肠杆菌破裂,一部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包裹着DNA被释放出来,也会使上清液具有少量放射性。
3. 高中生物:P和S的放射性谁高
同位素的一类,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变化,并同时放出射线。
元素半衰期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傌射线。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 = 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参考答案: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线的现象,叫放射性。其射线可杀死生物体内的有机体,引起癌变、白血病、骨髓病等。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及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度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一、放射性同位素的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radiosotlope)是不稳定的,它会“变”。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会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核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可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电子俘获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核衰变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同时放射出这几种射线。核衰变的速度不受温度、压力、电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P(磷)-32 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征常数,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变的时候放射出射线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
二、放射性强度及其度量单位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的减少服从指数规律。随着时间的增加,放射性原子的数目按几何级数减少,用公式表示为: N=N0e- λt这里,N为经过t时间衰变后,剩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N0为初始的放射性原子数目,λ为衰变常数,是与该种放射性同位素性质有关的常数,λ=y(t)=e-0.693t/τ,其中τ指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衰变,它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目叫做放射性强度(radioactivity),放射性强度的常用单位是居里(curie),表示在1秒钟内发生3.7×1010次核衰变,符号为Ci。 1Ci=3.7×1010dps=2.22×1012dpm 1mCi=3.7×107dps=2.22×109dpm 1μCi=3.7×104dps=2.22×106dpm 1977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表的第26号出版物中,根据国际辐射单位 与测量委员会(ICRU)的建议,对放射性强度等计算单位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 我国于1986年正式执行。在SI中,放射性强度单位用贝柯勒尔(becquerel)表示,简称贝可,为1秒钟内发生一次核衰变,符号为Bq。1Bq=1dps=2.703×10-11Ci该单位在实 际应用中减少了换算步骤,方便了使用。
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线碰到各种物质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效应,它包括射线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射线的作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例如,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 和核子乳胶感光;使一些物质产生荧光;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在穿透物质的过程 中,能被物质吸收一部分,或者是散射一部分,还可能使一些物质的分子发生电离; 另外,当射线辐照到人、动物和植物体时,会使生物体发生生理变化。射线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对核射线来说,它是一种能量传递和能量损耗过程,对受照射物质来说, 它是一种对外来能量的物理性反应和吸收过程。
各种射线由于其本身的性质不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各有特点。这种特点还常与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有关。α射线通过物质时,主要是通过电离和激发把它的辐射能量转移给物质,其射程很短,一个1兆电子伏(1MeV)的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 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μ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但α射线的能量能被组织和器官全部吸收。β射线也能引起物质电离和激发,与α射线 的能量相同的β射线,在同一物质中的射程比α要长得多,如>1MeVrβ射线,在空气 中的射程是10米,高能量快速运动的β粒子,如磷-,能量为1.71MeV遇到物质,特别是突然被原子序数高的物质(如铅,原子序数为82)阻止后,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轫致辐射。轫致辐射是一种连续的电磁辐射,它发生的几率与β射线的能量 和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采用低密度材料,以减少轫致辐射。β射线能被不太厚的铝层等吸收。γ射线的穿透力最强,射程最大,1MeV的r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有米之远,r射线作用于物质可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它不会被物质完全吸收,只会随着物质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四、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作用(应用)
1.射线照相技术,可以把物体内部的情况显示在照片上。
2.测定技术方面的应用,古生物年龄的测定,对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厚度进行监视和控制等。
3.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
4.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作为航天器、人造心脏能源等。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杀伤力,转恶为善,治疗癌症、灭菌消毒以及进行催化反应等。
4.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有哪些都是什么
1、3H标记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首先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18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明确光合作用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
3、14C
标记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卡尔文循环)碳原子转移途径.CO2--C3--(CH2O)
4、15N标记脱氧核苷酸,DNA的半保留是复制.
5、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明确DNA是遗传物质.
5. 高中生物:关于细胞的放射性
细胞有放射性的话,应该是用反射性物质培养的。P的同位素可以标记核酸(DNA和RNA),N的同位素可以标记蛋白质,标记后就会有放射性。如果“细胞有放射性,其细胞核DNA没有放射性。”应该是只标记了蛋白质或者别的物质,而没有标记核酸。
6.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有哪些都是什么详细
结如下: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7. 高中生物涉及的放射性物质有哪些求解答
(1)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核燃料本身、裂变产物、以及活化产物(所谓活化产物是指那些被强射线辐照后由没有放射性变成了有放射性的物质);
(2)释放的燃料本身,包含有铀-235、铀-238、以及钚-239,这些都是超长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通常来说,它们的放射性影响都很小,最主要的是其中的钚,是毒性非常大的元素,也就是说:钚对人的生物效应不是放射性而是毒性;
(3)裂变产物比较复杂,主要有碘-131、铯-137、以及氡-222等。高浓度的放射性碘和放射性氡在被吸入人体后会对健康造成恶劣的影响。所幸的是半衰期比较短(都只有数天),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就会衰减到几乎没有影响的程度;铯-137的半衰期大约是30年,γ衰变。
(4)活化产物主要有氚,半衰期约12.5年,化学特性与氢相同,大量吸入(大量喝了含氚的重水)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5)一般来说,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放射性也强,半衰期长的放射性会相对弱一些。至于危害性,短期以碘、氡为主,长期则以铯为主。
8. 高中生物放射性强度是什么意思
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化合物,用仪器检查,查到一个地方后,在仪器中有显示,所显示的就是放射性强度。
一般高中生物中都是相对较强的与相对较弱的相比较,不谈具体的数据。
9. 高中生物,为什么噬菌体实验沉淀物会有微量放射性
1.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却比理论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旦丁测股爻噶诧拴超茎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10.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有哪些都是什么
3H标记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放射性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18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说明光合作用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
14C 标记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卡尔文循环)碳原子转移途径:CO2--C3--(CH2O);
15N标记脱氧核苷酸,DNA的半保留是复制;
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