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医用材料特点
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是用来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已成为当代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医用材料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人类利用生物医用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漫长。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就不断地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生物医用材料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有效工具之一。追溯生物医用材料的历史,公元前约3500年古埃及人就利用棉花纤维、马鬃作缝合线缝合伤口。而这些棉花纤维、马鬃则可称之为原始的生物医用材料。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阿兹台克人)使用木片修补手上的颅骨。公元前2500年前中国、埃及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假牙、假鼻、假耳。人类很早就用黄金来修复缺损的牙齿。文献记载,1588年人们就用黄金板修复颚骨。1775年,就有金属固定体内骨折的记载,1800年有大量有关应用金属板固定骨折的报道。1809年有人用黄金制成种植牙齿。1851年有人使用硫化天然橡胶制成的人工牙托和颚骨。20世纪初开发的高分子新材料促成了人工器官的系统研究的开始,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则始于1940年。由于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减轻了病魔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痛苦与折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加快了人工器官研究步伐。目前可以说,从天灵盖到脚趾骨,从人体的内脏到皮肤,从血液到五官,除了脑以及大多数内分泌器官外,大豆有了代用的人工器官。依据生物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已有的材料分为三代,它们鸽子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发展时期,代表了生物医用材料发展的不同水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所使用的医用材料可归于第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代表材料有石膏、各种金属、橡胶以及棉花等物品,这一代的材料大都被现代医学所淘汰。第二代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是建立在医学、材料科学(尤其是高分子材料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及大型物理测试技术发簪的基础之上的。研究工作者也多由材料雪茄或主要由材料学家与医生合作来承担。代表材料有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据羟基乙酸、聚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胶原、多肽、纤维蛋白等。这类材料与第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一样,研究的思路仍然是努力改善材料本身的力学、生化性能,以使其能够在生理环境下有长期的替代、模拟生物组织的功能。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具有促进人体自修复和再生作用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它以对生物体内各种细胞组织、生长因子、生长抑素及生长基质等结构和性能的了解为基础来简历生物医用材料的概念。它们一般是由具有生理“活性”的组元及控制载体的“非活性”组元所构成,具有比较理想的修复再生效果。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材料之间的复合,材料与活细胞的融合,活体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杂交等手段,赋予材料具有特异的靶向修复、治疗和促进作用,从而达到病变 组织主要甚至全部由健康的再生组织所取代。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材料是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中的代表材料。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物医用材料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其定义是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演变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人工或天然的材料,可以单独或与药物一起制成部件、器械用于组织或器官的治疗、增强或替代,并在有效试用期内不会对宿主引起急性或慢性危害。但由于生命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生存需要的结果,生命具有一定得生长、再生和修复精确调控能力,这是目前所有人工器官和生物医用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目前的生物医用材料与人们的真正期望和要求相差甚远。
Ⅱ 几种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5~30微米。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酵母菌最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是芽殖。芽殖发生在细胞壁的预定点上,此点被称为芽痕,每个酵母细胞有一至多个芽痕。成熟的酵母细胞长出芽体,母细胞的细胞核分裂成两个子核,一个随母细胞的细胞质进入芽体内,当芽体接近母细胞大小时,自母细胞脱落成为新个体,如此继续出芽。如果酵母菌生长旺盛,在芽体尚未自母细胞脱落前,即可在芽体上又长出新的芽体,最后形成假菌丝状。 草履虫:全毛目的一属,是单细胞动物。常用作遗传学、生理学、细胞学的研究材料和教学实验材料。已知的有10种以上,但常用的是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袋状草履虫三种。具有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进行有性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旧的大核退化消失。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80~300微米。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草履虫靠身体的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常见的草履虫具有两个细胞核;一个大核,主要对营养代谢起重要作用;一个小核,主要与生殖作用有关。草履虫通常都发生无性的分裂生殖。起初两个细胞核伸长,慢慢地在身体的中央部分向里凹进去,逐渐变成像蜂腰的样子。最后在蜂腰的地方断开,变成了两个新的草履虫。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的身体就是一个细胞,最大的草履虫只有芝麻的1/10大。草履虫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据估计,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因此,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草履虫的分类:草履虫属于纤毛纲,膜口目,草履虫科。世界上已经报导过的草履虫有22种。我国常见种至少有下述几种。 1.大草履虫 又叫尾草履虫,长180—280微米,后端圆锥形,锥顶角度约45至60度。两个伸缩泡均有收集管。有小核一个,致密型,椭圆形。生活在有机质较多的死水或缓流中。 2.双小核草履虫 长80-17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但后部较前部更宽,后端锥形,顶角近90度。有伸缩泡两个,收集管较短。有两个小核,很小,泡型。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3.多小核草履虫 长180—31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有时有三个伸缩泡。小核泡型,有3—12个。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4.绿草履虫 体长80—150微米。细胞质内有绿藻共生,在见光处培养后通体呈绿色。小核一个,致密型。生活在清水池塘。 衣藻:亦称“单衣藻”。绿藻门,衣藻科。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载色体大型杯状,具淀粉核一枚。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外围厚胶质鞘,形成临时群体称“不定群体”。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一些含蛋白质较丰富的种类,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衣藻既属于植物又是一种单细胞动物, 衣藻是真核单细胞生物.按植物分类:绿藻门,衣藻属.按动物分类:原生动物门,鞭毛纲,植鞭亚纲叫眼虫.衣藻中有一种不含叶绿素, 按魏泰克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属于原生生物界,既不属于植物界又不属于动物界,衣藻喜欢光线,需要氧气. 眼虫:是眼虫属生物的统称,在植物学中称裸藻,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淡水中习见的眼虫有:绿眼虫,体纺锤形,前端钝圆,后端宽,末端尖呈尾状。鞭毛与体等长,色素体1个,星状。梭眼虫,长纺锤形,鞭毛短,色素体多个。长眼虫,体圆柱形,狭长,鞭毛约为体长的1/3~1/2。螺纹眼虫,体易变形,体表螺旋形带纹明显,鞭毛短。扁眼虫,体呈宽卵圆形,背腹扁,后端尖刺状,鞭毛与体等长。 分类地位 (依据动物分类) 原生动物门 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 眼虫目(Euglenida) 眼虫属(Euglena) 生境与形态 生活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缓流中。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绿色。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生活时是透明的。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 表膜的结构 经电子显微镜研究,表膜即质膜或称三分质膜。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每一个表膜条纹的一边有向内的沟,另一边有向外的嵴。一个条纹的沟与其邻接条纹的嵴相关联(似关节)。眼虫生活时,表膜条纹彼此相对移动,可能是由于嵴在沟中滑动的结果。表膜下的粘液体外包以膜,与体表膜相连续,有粘液管通到嵴和沟。粘液对沟嵴联结的“关节”可能有滑润作用。表膜覆盖整个体表、胞咽、储蓄泡、鞭毛等。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作收缩变形运动。 运动与鞭毛 体前端有一胞口.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鞭毛是能动的细胞表面的突起。鞭毛下连有2条细的轴丝.每一轴丝在储蓄泡底都和一基体相连,由它产生出鞭毛。基体对虫体分裂起着中心粒的作用。从一个基体连一细丝(根丝体)至核,这表明鞭毛受核的控制。 鞭毛最外为细胞膜,其内由纵行排列的微管组成。周围有9对联合的微管(双联体), 中央有2个微管。每个双联体上有2个短臂,对着下一个双联体,各双联体有放射辐伸向中心。在双联体之间又有具弹性的连丝.微管由微管蛋白组成,微管上的臂是由动力蛋白组成,具有ATP酶的活性。实验证明,鞭毛的弯曲,是由于双联体微合彼此相对滑动的结果,如图所示,在弯曲的内、外侧放射辐的间隔不改变,弯曲是由于弯曲的外侧微管和放射辐对于弯曲内侧的微管和放射辐的相对滑动。一般认为臂能使微管滑动(很像肌肉收缩时,横桥在粗、细肌丝间的滑动),臂上的ATP酶分解ATP提供能量。眼虫借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 感光与眼点 眼虫在运动中有趋光性,这是因为在鞭毛基都紧贴着储蓄泡有一红色眼点,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都有一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称光感受器。眼点是由埋在无色基质中的类胡萝卜素的小颗粒组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由胡萝卜素组成的,或是由B一红萝卜素与血红素组成的。眼点呈浅杯状,光线只能从杯的开口面射到光感受器上,因此,眼虫必须随时调整运动方向,趋向适宜的光线。现在有些学者认为,眼点是吸收光的“遮光物”,在眼点处于光源和光感受器之间时,眼点遮住了光感受器,并切断了能量的供应,于是在虫体内又形成另一种调节,使鞭毛打动,调整虫体运动,让光线的连续地照到光感受器上。这样连续调节使眼虫趋向光线。眼点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于绿色鞭毛虫,这与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方式有关。 营养 在眼虫的细胞质内有叶绿体。叶绿体的形状(如卵圆形、盘状、片状、带状、星状等)、大小、数量及其结构(有无蛋白核及副淀粉鞘)为眼虫属、种的分类特征。眼虫主要通过叶绿素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与一般绿色植物相同),称为光合营养。制造的过多食物形成一些半透明的副淀粉粒储存在细胞质中。副淀粉粒与淀粉相似,是糖类的一种,但与碘作用不呈蓝紫色.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征之一,其形状大小也是其分类的依据。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 水分调节 眼虫前端的胞口是否取食固体食物颗粒还有异议。但是已肯定经过胞口可以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在储蓄泡旁边有一个大的伸缩泡,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其中也有溶解的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呼吸 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进行呼吸(氧化)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 生殖 眼虫的生殖方法一般是纵二分裂,这也是鞭毛虫纲的特征之一。先是核进行有丝分裂,在分裂时核膜不消失,基体复制为二,继之虫体开始从前端分裂,鞭毛脱去,同时由基体再长出新的鞭毛,或是一个保存原有的鞭毛,另一个产生新的鞭毛。胞口也纵裂为二,然后继续由前向后分裂,断开成为2个个体。 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如水池干涸.眼虫体变圆,分泌一种胶质形成包囊,将自己包围起来。刚形成的包囊、可见有眼点,绿色,以后逐流变为黄色,眼点消失,代谢降低,可以生活很久,随风散布于各处。当环境适合时,虫体破囊而出,在出囊前进行一次或几次纵分裂。包囊形成对眼虫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多年来用眼虫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不仅对遗传变异理论的探讨有意义,而且对了解有色、无色鞭毛虫类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对了解动、植物的亲缘关系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有用眼虫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另外眼虫对净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有作用。 变形虫: 生境与形态 大变形虫分布很广,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通常在浸没于水中的植物上就可找到。 大变形虫是变形虫中最大的一种,直径约200微米~600微米。活的变形虫体形不断地改变。结构简单。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ectoplamsm)。此外质之内为内质(endoplasm),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可再分为两部分,处在外层相对固态的称为凝胶质(plasmagel),在其内部是液态的称为溶胶质(plamasol)。 运动与伪足 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pseudopodium),它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流动到临时的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接着又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amoeboid movement)。变形运动的形式在不同肉足动物有所不同。 变形运动的机理:有人认为凝胶和溶胶的变化是和细胞质的蛋白质收缩有关。在凝胶状态时蛋白质分子伸展开形成网状。形成溶胶时蛋白质分子折叠卷曲起来,形成可溶性的紧密分子。近年来一些学者不断地从大变形虫和其他变形虫的提取物中发现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通过实验,现在比较一致的倾向认为,变形虫运动的机理可能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摄食与营养 伪足不仅是运动器也有摄食的作用。变形虫主要以单胞藻类、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food vacuole),与质膜脱离进入内质中随着内质流动。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食物泡内进行。已消化的食物进入周围的细胞质中,不能消化的物质,随着变形虫的前进,则相对地用于后端,最后通过质膜排出体外,这种现象称为排遗。 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自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即在液体环境小的一些分子(一般是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在一个膜内可有几个胞饮小泡),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胞饮作用必须有某些物质诱导才能发生。 水分平衡 在内质中可见一泡状结构的伸缩泡,有节律地膨大、收缩,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以调节水分平衡。由于变形虫的细胞质是高渗性的,因此淡水通过质膜的渗透作用不断地进入体内,同时随着摄食也带进一些水分。海水中的变形虫一般无伸缩泡因为它们生活在与细胞质等渗的海水中,如把它们放在淡水中它们能形成伸缩泡。如果用实验抑制伸缩泡的活性,则变形虫膨胀、最后破裂死亡。由此可见伸缩泡对调节水分平衡的重要作用。 呼吸 变形虫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和利用能量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需O和排出 CO,主要通过体表进行。 生殖 变形虫进行二分裂繁殖,是典型的有丝分裂,一般条件下约进行30分钟。在分裂过程中,虫体变圆,有很多小伪足,中期时核膜消失,体伸长,然后分裂分成两个子细胞。在一般条件下,变形虫约需3天达到再分裂的大小。 某些变形虫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伪足缩回,分泌一囊壳,在包囊内虫体也可进行分裂繁殖,并在适宜的条件下从包囊中出来进行正常生活。
Ⅲ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为生物膜上面的蛋白质分子还有磷脂分子大部分都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生物膜也是可以流动的。
Ⅳ 生物制品的特点
生物制品和生化药品的不同有:
1、定义不一样:生化药品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以及用化学合成、微生物合成或现代生物技术所得到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生物制品是指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2、特点不一样:生化药品的特点是生物体中的基本生化成分或类似物,这些成分均具有生物活性或生理功能。生物制品的特点是,他是一种生物活性制剂,例如疫苗,就是由细菌或病毒加工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
3、制作方法不一样:生物制品是用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充次体)、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毒素)以及动物和人血浆等制成的。生化药品是以生物化学方法为手段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精制而成的。
Ⅳ 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共同特点
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共同特点:
1.生物大分子大多数是由简单的组成结构聚合而成的,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2.生物大分子都可以在生物体内由简单的结构合成,也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经过分解作用被分解为简单结构,一般在合成的过程中消耗能量,分解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Ⅵ 生物有关结构特点
种类繁多的生物组织
一个不太大的哺乳动物,约有10万亿个细胞;一个人体约有1800万亿个细胞,一头巨鲸的细胞简直是天文数字了。这么多细胞既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借细胞间质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生物组织。
组弗激缔刻郫灸惦熏定抹织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个体发育上说,是受精卵细胞的分裂,产生许多细胞。这些细胞开始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同的,以后经过细胞的分化,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进而形成不同的细胞群,就是组织。所以说,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洋葱的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排列很紧密,具有保护功能,这群细胞叫保护组织。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形,里边贮藏养料,具有贮藏养料功能,叫营养组织。
植物的根、茎、叶脉里有两种管道,一种叫导管,另一种叫筛管。导管从根向叶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从叶向茎、根运输养料。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茎里边有大量木纤维和韧皮纤维,所以比较牢固,这些细胞形状细长,壁的构成特别厚,有类似人体骨胳的支持作用,属机械组织。根尖端、芽尖、树皮里面的几层细胞,永远保持分裂能力,才使植物不断长高、长粗,使根深扎,它们都属于分生组织。
动物和人的组织有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实际上,每一种组织还分成好多种。拿上皮组织来说,心、血管内表面是单层扁平上皮;呼吸道内表面有纤毛上皮;胃、肠内表面是单层柱状上皮;皮肤的表皮是复层上皮;汗腺、胃腺则是有分泌功能的腺上皮。结缔组织更是种类繁多,包括骨组织、软骨组织、肌腱、韧带、血液,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等。它们虽然具有结缔组织的共同特点,却又形态各异,功能不一。
Ⅶ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生物膜特征与其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生物膜的特征有:流动性、选择透过性、不对称性。
生物膜是镶嵌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本身是可以流动的,同时,其上的蛋白质,可以穿入穿出双分子层,也可以在双分子层上漂移,生物膜就体现出流动性。
磷脂双分子层:亲油不亲水,所以,非极性物质比极性物质容易穿过生物膜,同时,膜上蛋白只允许一定构象的物质通过,因此,生物膜有选择透过性。
不对称性:在于生物膜内侧外侧的磷脂成分有差异,蛋白质种类数量有差异,导致其不对称性。
流动性有助于生物膜的更新,选择透过性有助于吸收用用物质和排出废物,以及某些细胞特异性识别,不对称性有助于保持生物膜内外的物质差异。
(7)生物材料结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通过对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定植中起支配作用的特殊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逐渐认识到这些微生膜的形成包含复杂的理化过程和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
在海洋环境中,所有类型的表面,如岩石、植物、动物和装配式结构都可能被生物膜侵占。
生物膜的存在,不仅作为屏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稳定的内环境,介导了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而且还承担了物质转运、信息的跨膜传递和能量转换等功能,这些都是由生物膜的结构决定的。
一般来讲,生物膜的电阻较高,不带电荷的脂溶性物质较易通过,即带电荷或极性基团的亲水物质则不易自由通过,但上述几种则例外。
一般讲,物质在质膜上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极性。小分子物质比大分子物质更易通过,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分子更易通过。
Ⅷ 生物活性陶瓷的结构特点
生物活性陶瓷有生物活性玻璃(磷酸钙系),羟基磷灰和陶瓷,磷酸三钙陶瓷等几种。
能在材料界面上诱发特殊生物反应,从而在材料和组织间形成化学键结合的生物陶瓷。包括:
(1)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陶瓷;(2)生物玻璃或生物活性玻璃陶瓷,其表面可通过在生理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羟基磷灰石覆盖层。这两类材料和组织间的键接都是通过其表面的羟基磷灰石层发生的。另外,可吸收生物陶瓷如磷酸三钙等,由于在体内被逐步降解吸收并随之成新生组织所替代,所以也被认为是生活活性陶瓷。主要用于人工骨、人工关节、人工种植牙等。现已开发出具有较好组织相容性的羟基磷灰石陶瓷、活性氧化铝铡玉、β-磷酸三钙多孔陶瓷等材料,但对这类材料的生物活性表征及生物活性的可信赖机理、应力传递时弹性模量的不匹配效应、生物活性界面键合的长期稳定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Ⅸ 生物医用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有何特点
更卫生,可靠性高。
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是用来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是用来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已成为当代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尤其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医用材料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人类利用生物医用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漫长。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就不断地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生物医用材料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有效工具之一。追溯生物医用材料的历史,公元前约3500年古埃及人就利用棉花纤维、马鬃作缝合线缝合伤口。
而这些棉花纤维、马鬃则可称之为原始的生物医用材料。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阿兹台克人)使用木片修补手上的颅骨。公元前2500年前中国、埃及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假牙、假鼻、假耳。
Ⅹ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生物膜是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另外脂和膜蛋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生物中除某些病毒外,都具有生物膜。真核细胞除质膜外,还有分隔各种细胞器的膜系统,包括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高尔基体膜、叶绿体膜、液泡、过氧化酶体膜等,其中内膜系统包括核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高尔基体膜等。
生物膜的两种特性:
1、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的流动性是膜脂与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是保证正常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在生理状态下,生物膜既不是晶态,也不是液态,而是液晶态,即介于晶态与液态之间的过渡状态。
2、膜的不对称性
以脂双层分子的疏水端为界,生物膜可分为近胞质面和非胞质面内外两层,生物膜内外二层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称为生物膜的不对称性。膜脂分布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膜内外两层脂质成分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