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球表面由哪些东西组成
地球外部有四个圈层,分为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地球表面是地壳的顶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陆地,当然地壳也包括海底,这些都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Ⅱ 地球各个时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质年代表,其中有两栏就是当时的代表性生物。
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4宙14代12纪。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后显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共3个纪。每个地质年代单位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
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地球大约诞生于46亿年前,当时地球上没有生物。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类似于现在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其地质年代大约在距今36亿年前。属于元古代。
此后直到距今约25亿年前,才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类,地球上才出现了游离氧气。它们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单细胞生物没有进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为现在所有动物的祖先。它们仍都是单细胞生物。
到距今约1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主要是多细胞藻类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细胞动物,类似于现在的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
到距今约6亿年前,地球进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纪,海洋中出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藻类植物。进入寒武纪后,由于地球上氧气含量剧增,发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节肢动物,还有鹦鹉螺、菊石、海百合等。这个时代是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纪时,藻类植物开始进军陆地,进化为原始陆生植物,也就是苔藓类植物。志留纪时原始脊椎动物出现,它们是各种原始鱼类,但海洋节肢动物依旧占据优势,并开始随着植物向陆地迁移。
在距今4.05亿年至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低矮的苔藓类植物已经进化为高大的蕨类植物,并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动物中出现了大量的陆生节肢动物。海洋中珊瑚、菊石、节肢动物繁盛,鱼类大量出现,使泥盆纪成为鱼类的时代,并开始尝试登陆。到泥盆纪后期,最早的两栖动物出现了。
此后是石炭纪。石炭纪距今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巨型马陆、巨型蜘蛛等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石炭纪之后是二叠纪。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植物中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代的面貌。动物中,鱼类继续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出现了似哺乳动物的兽孔类爬行动物。在二叠纪晚期,发生了二叠纪大灭绝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0%的物种灭绝,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就是在这时完全灭绝了。由此,地球进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至65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总体来说,整个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横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鱼龙、天空中的翼龙,和陆地上各种各样的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动物中,除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爬行动物外,躲过了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一部分两栖动物仍然存在;哺乳动物出现;鸟类也进化完成。
到6500万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说法,随着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球生态发生巨变,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大型爬行动物完全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进化腾出了巨大的空间。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新生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和昆虫一起统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纪(可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到全新世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Ⅲ 你知道地球上已经发现的生物有多少种吗
地球上已被发现的生物总数大约为120万种。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报告称,估算地球上约有870万种生物,其中包括650万种陆地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其中已知陆生生物大约100万种;已知海洋生物更少,约20万种。
在估算出的870万种生物中,可分为650万种陆生生物和220万种海洋生物,又可分780万种动物、30万种植物和60万种真菌。此前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是在300万到1000万之间,而联合国环境署的最新研究则缩小了这个范围,是迄今最精确的估算结果。他们提出的870万也是一个估算值,误差在130万左右,也就是说,地球生物的种类数可能是在740万到1000万之间。
(3)地球的表面有哪些自然生物扩展阅读:
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等,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
2008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公布了哺乳类动物种群的全球调查结果:在不久的将来,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哺乳类动物会走向灭绝。多项调查数据表明,地球上的动植物每天都在消失。所以要爱惜生物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Ⅳ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超过多少万种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就目前发现被定义、命名的生物约有1000万种左右,很多学者预估,还未被发现生物也超过1000万种。Ⅳ 地球的表面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还有形状多样的什么
地球表面是岩石和土壤(x)。
地球表层系统是相对于地球内圈而言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而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Ⅵ 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表面主要组成有:
1、岩石圈
地球岩石圈指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2、水圈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3、生物圈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
4、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6)地球的表面有哪些自然生物扩展阅读: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有:
1、三态转换
由于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其形状大小适宜(半径6378公里),使它表面吸引了适量的水和大气并保持一定的压力,造就了地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物质共存并互相转化的复杂形态。
2、地球内力
所谓地球内力是指地球的构造力,来自地球内部,在地球表层清晰明显地表现出来,诸如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地壳隆起和沉陷等等。
3、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阳辐射为基本能源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等,它通过物理化学变化、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极力消除内力所造成的起伏,总的作用趋势是夷平地表,其影响深度仅限于地表以下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度。
4、中介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流所维持的一层薄薄的有机膜,它起到了太阳能与无机界之间的中介作用。
5、人类活动
人类的出现使地球表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层圈的突出特征。人类改变大气圈,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甚至控制局部环流;人类改变水循环、创造人工地形,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界的面貌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球表层
Ⅶ 15亿年前地球上有什么生物存在
你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吗,天就像男人,地就像女人,而雨水就是天的精液,天下雨就是天和地在做爱
Ⅷ 地球上有哪六大类别 有植物,动物,菌类,微生物类,气类。还有一个是什么
按照科学中,生物的分类,现在比较认可的六类分类是: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病毒界、原生生物界、原核动物界
按照某些地球研究者或者游戏的分类,分:物质、能量、精神、时间、空间、综合
按照信仰、人的意识,有人分:人、魔、妖、鬼、神、灵
你需要哪一种分类?
你所说的,我没有看到过,愿闻其详!
Ⅸ 地球上大约有多少种生物
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生命在活动。有150万种动物、40多万种植物以及十几万种微生物,这是已经被确认或定名了的。全球实际存在的生物种数自然要比这个数字多得多,比如有的生物学家推测,地球上大约有500万到1000万种生物。
Ⅹ 地球之外有什么生命物体
生命只是人类给予某些物种的定义,而人类所不认识的东西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原来素认识的有氧才有生命,可现在发现的许多地球生命体都不需要氧而的存在。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直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我们所谓的生命体
先看看地球上的奇特生物吧:
1979年的一天,美国“阿尔文”号潜水器正在东太平洋中脊约2500米深的加拉帕格斯海底进行科学考察。突然,潜水器中的科学家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数十个形似烟囱、高约2-5米的柱状物从海底拔地而起,正向海水中喷着黑色烟雾,“阿尔文”号潜水器仿佛穿梭在一片“海底工厂”中。
经过进一步考察,科学家们发现喷出的黑色烟雾的温度高达350℃。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在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海底黑烟囱周围还生活着大量奇形怪状的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生物群落,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密度甚至可以与陆地上的热带雨林相媲美。
这些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周围的生物群落又从哪里来?这一系列疑团引起了科学家们强烈的兴趣。
140根黑烟囱“喷金吐银”
现在,科学家已发现,海底黑烟囱与大洋地壳内热循环有关。海水进入深达两三千米深的地壳裂缝,冰冷的海水与滚热的熔岩接触,就形成了黑烟。目前,科学家已陆续发现了黑烟囱140余处,其中离中国最近的有冲绳海槽的黑烟囱。
科学家还惊喜地发现,这些黑烟囱既是喷发含硫毒气的窗口,同时也是“喷金吐银”的宝地。因为下渗的海水在与岩层接触过程中,能够溶解多种金属元素。在西南太平洋劳恩海盆中的黑烟囱上,科学家们甚至找到了原生自然金颗粒,在新西兰海湾的黑烟囱中还发现了天然的水银。
由于海底黑烟囱大多处于1000-4000米的海底,无论实地寻找还是直接观察都要求高技术手段,并且费用极其昂贵,目前仅有几个发达国家有能力开展现代海底研究。他们主要使用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完成采样。中国科学家对海底黑烟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科学家希望我国自行研制的能下潜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将一展身手。
“喷出”万种奇异生物
海底黑烟囱的发现不仅引起地球科学界的轰动,也吸引了许多生命科学家的目光。长期以来,深海环境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荒漠。这里水深数千米,阳光无法到达,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生物缺乏食物来源。但调查发现,海底黑烟囱周围的生物群落具有高密度性。生物量往往是附近深海环境中生物的一万到十万倍。原来,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初能源,不是依靠光合作用,而是黑烟囱喷出的硫化物。生活在黑烟囱周围的细菌不但可以耐高温、高压,在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下生存,还能将有毒气体转化为养分。
科学家还发现,黑烟囱周围的生态系统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温度、压力和营养浓度。不同的生物群落分布在不同小环境中。在水温60-110摄氏度区域分布着多种细菌;在20-40摄氏度区域,生活着大量的蠕虫动物;在2-15摄氏度区域,生物种类繁多,包括蛤类和虾类。
发现“生命第三界”
在黑烟囱的生物群落中,有一种细菌尤其引人注目。这就是被科学家称为“生命第三界”的古生菌。
古生菌可以生存在高温(80-120℃)、高压(水深2000-300米0)、剧毒(H2S)的环境中,代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态,并构成了深海食物链的源头。科学家对古生菌的基因测序表明,它们最接近于地球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代表着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
科学家分析,地球早期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比现在高100倍),地表火山活动强烈,并有强烈紫外线辐射,使地表不适合生物生存,而海底隐蔽环境是早期生命躲避陨石撞击及强烈紫外线辐射的理想场所。早期海水中的氧含量较少,非常类似于现代海底黑烟囱周围的环境。科学家们认为最早期的生命可能就是现在黑烟囱周围的古生菌。随后,生命从深海向浅海扩展,随着环境的改变才转移到地球荒凉的表面,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各种生命形态。
地外生命研究再添新思路
科学家还认为,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的发现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努力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近几十年来,人类开始认真地、系统地寻找地外生命的踪迹,尽管至今还没有在地球外找到过活的有机物,但是仍然有理由对此充满希望。原来人们认为阳光、水和空气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海底黑烟囱周围生物群落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生命可以在没有氧气和阳光的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在其他星球上只要存在类似海底黑烟囱的环境就有可能产生或存在生命。
近期对海底的探测有了越来越多的惊人发现。尽管洋底似乎没有光线,但小虾的后背中部有“眼睛”,它们能看到地热喷口的热量产生的光线,那里的热度从地热喷口表面的零度一直上升到和喷口里面的温度差不多,即摄氏350度。美国海洋学研究所的卡尔·韦森博士就发现过一些细菌能够生活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韦森博士说:“化学合成(用化学物质作为能量的来源)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几百年前被科学家发现了,它特别的地方在于,这些细菌是在利用地心中的氢和氢化物。”
海底地热喷口附近的生物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比如小虾的身上覆盖着藻丝,上面有许多微生物;在贝类的身体上长有微生物菌苔,各种细菌长得有好几厘米厚,在水流的冲击下摇摇摆摆飘上飘下;许多生物体排泄出硫磺,而一些生物专爱吃重金属。韦森博士说:“这些生物与地球上古老的生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保留着很古老很传统的生活习惯。”
■庞培虫最能忍
新物种庞培虫初次记载是在八十年代,是特拉华州大学的斯蒂芬·卡里博士在海底火山口附近被发现的,这种生物长约6-8厘米。这种海洋生物就生活在海底的火山口里,身上覆盖着一层一厘米厚的细菌,像是穿上了一层毛衣。庞培虫能分泌出一种粘液,它身上的细菌就是以这种粘液为生,有句古话叫“世上没有免费的宴席”,既然细菌吃了它分泌的粘液,那一定也给它带来好处,也许细菌对庞培虫起到一种保护层的作用。
卡里博士想知道在火山口里是否还生活着类似的生物,所以他要求潜水员到一个火山口里进行搜索。当操作员用潜艇上的机械手臂把一个探管插入灼热的火山口时,声纳探测摄像机的屏幕突然变成了紫色。探测数据表明,探管一端的温度达到了摄氏80至100度,而另一端的温度只有20度,这种温度差别是生物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庞培虫被视为地球上最能适应温度变化的生物。
温度的变化,使得海底火山口两端的生物成为不同的种类。卡里博士尤其对庞培虫身上覆盖的那一层厚厚的细菌保护层感到兴奋不已,因为这些细菌可能含有酶,而这种酶可以用于生产食品、纺织品、纸、清洁剂和药品等。
■解释生物多样性
凡·多弗博士看到过所有这些超自然的奇特的生物,她在许多地方采集了各种各样的贝类及其它生物的标本,根据她所采集到的东西,她有了一个假设,那就是生物种类从一个海底火山口到另一个火山口之间分布的比率与火山口的数量有着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