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筵和宴的区别是什么
筵和宴的区别是:指代不同、字源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筵:古人席地而坐时铺的席,泛指筵席。
2、宴:指太阳下山,月亮尚未升起的时段,但是宴指的正午或者下午,“宀”为“家”或者“宅”。
二、字源不同
1、筵:形声,从竹,延声。本义,竹席。
2、宴:形,假借为“安”,安闲,安逸;本义,与妻子安逸的共进午餐。
相关组词:
宴请[yàn qǐng]
(动)设宴款待。
国宴[guó yàn]
国家元首为招待国宾、贵宾或在重要节日而举行的正式而隆重的宴会。
酒宴[jiǔ yàn]
以饮酒为主要招待内容的宴会。
晚宴[wǎn yàn]
晚上举行的宴会。
午宴[wǔ yàn]
指在中午时分举行的宴会。
绮筵[qǐ yán]
华丽丰盛的筵席。
寿筵[shòu yán]
庆贺寿辰的筵席。
2. 晏 这个字指一种什么动物
鸟
3. “宴”和“筵”有什么区别
宴
讌、醼
yàn
<动>
(形声。从宀(mián),妟(yàn)声。“宀”表示房屋,“妟”是“安”意思,也有表意作用。本义: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 )
同本义 [entertain at a banquet]
宴,安也。——《说文》。按,此字当为宴飨正字,亦作醼,作讌。
君子以饮食宴乐。——《易·需》。郑注:“宴,享宴也。”
吉甫宴喜。——《汉书·陈汤传》引诗六月
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太守宴。——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
添酒回灯重开宴。——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宴犒(设宴犒赏);宴赏(设宴犒赏);宴饯(设宴招待);宴好(泛指宴饮聚会);宴衍(宴饮作乐);宴位(宴饮之处);宴笑(宴饮欢笑);宴娱(宴饮娱乐);宴饫;宴歌(宴饮歌唱);宴聚(宴饮聚会)
进餐 [eat;take]
逾庖而宴。——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宴
yàn
<形>
(假借为“安”。安闲,安逸) [easy;leisurely]
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贾谊传》。注:“谓安居。”
乃宴斯息。——张衡《东京赋》。注:“安也。”
宴安鸠毒。——《左传》。孔颖达疏:“宴安自逸,若鸠毒之药。
又如:宴坐(安坐;闲坐);宴私(谓公余闲居之时);宴玩(闲暇时赏玩);宴服(日常闲居时穿的衣服);宴居(闲居。一般指公余无事时);宴宴(安闲逸乐的样子);宴处(安居;闲居);宴语(闲谈);宴慰(闲居);宴堕(闲散不整的样子);宴默(安居静穆);宴逸(逸乐)
安定,没有战事或动乱 [peaceful]
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辽史》
又如: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宴如(安定平静的样子);宴然(安定的样子;平安貌);宴适(安适);宴宁(安定)
喜乐;欢乐 [happy]
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
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左传·成公二年》。注:“乐也。”
乐宴乐。——《论语》。孔注:“宴乐沈,荒淫渎。”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古诗十九首》
宴
yàn
<名.
酒席 [feast;banquet]。如:宴客(宴会所请的客人);宴设(摆设宴席);宴筵(宴会);宴集(宴饮聚会);宴饮(设宴聚饮);宴语(宴请时的交谈);宴乐(宴饮游乐)
内室 [bedroom]
君子以响晦入宴息。——《易·随》
宴安
yàn’ān
[feel happy and contented] 安逸享受
古人以宴安为戒。——《后汉书·邓彪等传论》
宴安鸩毒
yàn’ān-zhèndú
[Living at leisure is like drinking poisoned wine]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其羽毛泡酒,有剧毒。谓贪图享乐等于喝毒酒自杀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宴尔
yàn’ěr
[peace and happiness] 安乐。后指新婚。也作“燕尔”
宴会
yànhuì
[banquet;feast;dinner party] 会聚宴饮
款留宴会。——《广东军务记》
宴客
yànkè
[entertain guest at a banquet] 宴会所请的客人
宴乐
yànlè
[to enjoy a feast] 饮宴作乐
宴请
yànqǐng
[entertain at a baquet;fete] 设宴招待
宴席
yànxí
[banqueting table;feast] 有许多人出席,常常为宴请某人或为纪念某事而举行的酒席
宴饮
yànyǐn
[drink together in the party] 设宴聚饮
宴坐
yànzuò
[sit at ease] 静坐,安坐
龙湫宴坐。——宋·沈括《梦溪笔谈》
宴
yàn
ㄧㄢˋ
以酒饭款待宾客:~客。~饮。~席。
聚会在一起吃酒饭:~会。~集。
酒席:设~。国~。盛(sh唍g )~。
乐(l?),安闲:~娱。~嬉。~乐(yu?)。~居。
郑码:WDKZ,U:5BB4,GBK:D1E7
笔画数:10,部首:宀,笔顺编号:4452511531
筵
yán
<名>
(形声。从竹,延声。本义:竹席)
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垫底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 [bamboo mat spread on the floor for people to sit on]
筵亦席也。铺陈曰筵,藉之曰席。——《周礼》郑玄注
又如:筵几(座席和几案);筵第(筵席和床铺)
席位 [seat]
张筵列鼎。——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筵席(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筵羞(酒宴美食)
宴席 [feast]。如:筵开玳瑁(用玳瑁做装饰坐具的盛宴);筵会(宴会);喜筵;寿筵
筵
yán
<动>
铺设坐席 [spread mat]
主人筵于户西。——《仪礼·士冠礼》
又如:筵床(铺设席子的坐榻)
===================================
筵
yán
ㄧㄢˊ
竹席:~席。
酒席:喜~。寿~。
郑码:MYMI,U:7B75,GBK:F3DB
笔画数:12,部首:??,笔顺编号:314314321554
4. 饕餮是什么意思
饕 餮:中国古代传说中住在南方的多毛人种,长有猪头。据说饕餮天性贪婪,一毛不拔,喜好抢夺他人种植的谷物,而且抢来的东西绝对不分给他人。饕餮欺软怕硬,不敢袭击群居的人,只抢夺落单者的财物。古人用于祭祀和驱鬼时使用的鼎上常铸有形似饕餮头部的花纹,称为“饕餮纹”。之所以只铸上头部,是由于古人迷信饕餮纹会吞食人,如果不铸身体,被咬住的人就不会被吞下去,方便营救。
对于饕餮,人们一般只知道它是一种贪食的怪兽,以及贪吃者的代名词,而饕餮的来源与流变如今已很少有人了解。2000年版的《辞海》中“饕餮”一条引用《左传/文公十八年》文“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坝诨趸摺��煜轮�瘛��街�吟选保�旁ぷⅲ骸疤安莆�遥�笆澄�选薄?杉�吟岩淮手浮疤安啤⑻俺浴薄A恚�洞呛!分懈��昧怂臻�独削腋场贰案蔷畚镏�裁溃�匝�嶂�削摇崩粗っ鼢吟岩淮侍刂柑笆场?]LQ5w
然而《辞海》并没有说清楚饕餮作为传说中的贪食恶兽,它究竟由何而出,它的本义是什么,诚为缺憾,仅仅说《吕氏春秋/先识》中有“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这真是不说倒好,一说反倒不明白了。So~2I
《故宫藏先秦青铜器》一书中是这样讲的:“《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的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象征,对本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V
——应该客观地批评该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对饕餮的介绍是极不完整和认真的,作者甚至连《先识览》中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都没有弄明白。g@
难道饕餮是我们的祖先用想象力创造的无厘头的贪欲符号或神力符号?神力和贪欲又怎可能是一种符号呢!而这两重定义下的符号怎可能被滥用于神圣礼器和各色物件当中?!
在《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说:“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此处的注解“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可以知道这里说的狍鸮就是指的饕餮。由“羊身人面”、“虎齿人爪”两句我们可以一目了然:这里的饕餮是一个兼具有“羊”、“人”、“虎”等特征的形象。而“其目在腋下”一句的所指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一段来思考。这里“以乳为目”的联想手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也就是以“乳”象形联想到“目”的思维。在现代医学上,有一种疾病叫做“多乳症”。它是先天性因素所致。因为在动物胚胎6周时,会出现从腋窝中点经胸乳到大腿根内侧的两条对称的乳线,这条线上生有6~8个乳头称原始乳房,人类除保留一对胸乳外,其余在出生前都消失,副乳则是在胚胎生长和原始乳房退化的过程中没有退化完全的原始乳房,这种多长出的副乳最常见的部位就在腋前缘处。由于身体肥胖的缘故,会令副乳形态更加明显。由此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理解“目在腋下”一句说的是生长有副乳的(极可能肥胖的)人类躯体的状况。总括起来,《山海经》中饕餮的形象就是糅合了牛、羊、肥胖人类三者的怪兽形象。
在《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中又有这样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魑魅是传说中山林里的妖怪。在这段文字中, 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是尧派饕餮等凶族去对付妖魔鬼怪,二是人们把贪得无厌的人叫做饕餮。可见饕餮在当时代就已经是被广泛的当作是凶恶狰狞与贪婪无耻的象征。
在《吕氏春秋·先识览》(卷十六)里也有记载说:“周鼎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饕餮因贪吃祸身,所以它被镌刻在周鼎上,作为对人们的告诫。至于为什么饕餮“有首无身”则没有记载完整。而据民间传说,这种怪兽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有首无身”。这里没有记载饕餮的具体形象,只提到它只有头部。然而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贪婪无度、嗜吃成性的可怖。
到了《神异经·西荒经》中,饕餮就衍化成了半人半兽的组合怪物。第一处是“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在这里饕餮是一种未开化的、野蛮的人的形象。第二处是“西方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在这里饕餮是人和鸟禽的组合体。第三处是“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这一处的饕餮则是明确的被称做“兽”。由这三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饕餮的形象不但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在改变,甚至在同一本书中都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形象。第一处我们由前文对《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中引文的分析可知,是以饕餮喻贪婪之人的一种修辞手法。第二处粗看“人形”、“有翼”是神话性的制造怪兽的言论,但是我们再结合“不能飞”、“苗民”二处思考,并加上对苗族服饰的了解就知道不是这样一回事了。苗族男子盛装时大多披戴坎肩,古时打仗、祭祀等情况多为男子出面,于是异族人看到的苗民就都是打扮怪异、衣物从手臂披到腰腹际的形象。所以此处的饕餮依然只是对凶恶神秘的异族苗人与饕餮形象的一种附会结合。第三处的引文则很明显来自前面《山海经·北山经》中的引文。只是在这里从羊虎人的结合体变成了牛虎人的结合体。这可能是流传中的一个讹传,也可能是在从西周(《山海经》相传成书于西周)至西汉(《神异经》相传为西汉东方朔所作)的时代变化中,随着田地耕种的大量普及,牛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羊的缘故。于是人们把牛看得更加神圣和可敬畏,也就把它纳入了饕餮的可畏可怖的形象中去。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提到蚩尤被杀之后“身首异处,以故邱代圣人着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这个描述与前面《吕氏春秋·先识览》(卷十六)中引文“周鼎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蚩尤的头部和只有头的饕餮都是戒“贪”的警示。并且传说中的蚩尤正是牛与人的综合体。
《述异记》中记载:“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蚩尤与饕餮的奇妙联系。也就是说,饕餮并不完全是偶然产生的一种臆想的神话生物,而是有它自己的文化和神话渊源的,它表现了先民们对于暴虐贪嗔之人的恐惧与愤恨,也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一种原始崇拜的观念以及原始淳朴的想象力。
还有,你可以在漫画《恐怖宠物店》看到饕餮的漫画版。
5. 这个是什么生物,酒宴的鲍鱼壳上的,下面一张是用牙签挑出来的
这是藤壶,这种生物会分泌一种黏性极强的胶质粘附在其他物体上。鲍鱼身上很多,除此之外其他海洋生物的硬壳上也有,有时候螃蟹身上也有,礁石上和船舶底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