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书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书上说的是只有同卵双胞胎遗传性状才特别相同,因为他们的遗传物质相同。而除此之外的其他个体是不同的,就是因为发生了基因重组,亲代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有可能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互换,也有可能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子代的性状都不相同。
B. 2.地球上生物个体的分布差异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是因为生物个体遗传信息的不同导致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不同。
也是多变的环境对生物的各种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学说讲‘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 生物的差异是什么的生物的进化是什么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是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第7章“生物的进化”的中心内容。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综合运用并与后续一章“生物与环境”有一定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对这一节的要求是识记。在我们所见到的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多数教师都是通过以讲授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的。这样的处理尽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处于被动的视听地位,没有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这里,笔者从建构主义的理念出发,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模式。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设计原理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认识去完成新的认识。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是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出发,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是怎么来的”的理念出发,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通过构建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在互动和探讨中获取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过程
2.1 提出中心问题 教师首先对19世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简单介绍,然后说明达尔文学说存在着不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解释和不可能深入到现代生态学方面的许多不足。那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又是如何理解生物进化的呢?这是本节课要弄清楚的基本问题。
2.2 创设问题情境并讨论、
2.2.1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种群变异的问题 19世纪中期以前,曼彻斯特地区95%以上的桦尺蛾为浅灰色常态型(ss);20世纪中期以后,该地区95%以上的桦尺蛾却为黑色突变型(SS或Ss )。这种情况的改变与英国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污染及鸟类的选择性捕食有关。这就是着名的工业黑化现象,是自然选择的一个典型的现代事例。请学生分析和讨论:
1)桦尺蛾的这种变化是曼彻斯特及其类似地区独有的,还是所有地区都发生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桦尺蛾的这种变化,只发生在曼彻斯特及类似的地区,因为,只有在曼彻斯特及类似的由煤烟造成的污染区中,由于黑色桦尺蛾借以栖息的树干上原先覆盖的浅灰色的地衣不能生存,黑色的树皮表面成为环境背景,黑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捕食它的鸟类发现,而浅色的桦尺蛾容易被捕食它的鸟类发现从而难以生存。)
2)桦尺蛾的这种进化方向是环境决定,还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异导致的?环境的改变和遗传物质的变异从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在此例子中,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主要因素,突变和基因重组则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3)已知在19世纪中期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中仅有5%的表现型为黑色,那么,请推算出该时期浅色桦尺蛾的表现型、桦尺蛾的3种基因型SS, Ss、和ss、基因S和s各自的几率是多少?
(推理:在该时期只有5%的桦尺蛾是黑色型,那么其余95%的属于浅色型。由于黑色型由显性基因控制,它们的基因型为SS或Ss,浅色型的基因型则为ss。设黑色型的频率为P,浅色型的频率为Q,基因S的频率为P,基因s的频率为q,则P=5%,Q=95%。根据所学过的遗传学知识,知道:Q=q2,得q≈ 0.9747,则p≈0.0253。基因型的SS的频率为p2≈0.0006,基因型Ss的频率为2pq≈0.0493。)
4)又知在20世纪中期以后曼彻斯特地区仅有5%的桦尺蛾表现型为浅色,那么,请推算出该时期黑色桦尺蛾的表现型、桦尺蛾的3种基因型SS, Ss和ss、基因S和S的几率各是多少?
[同上3)的推理:黑色桦尺蛾的表现型的频率为95%,基因s的频率q≈0.2236,基因S的频率P≈0.7764,基因型S的频率p2≈0.6028,基因型Ss的频率为2pq≈ 0.3472 。]
小结:通过以上问题建构以下理念和明确以下概念:
理念: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在实质上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概念: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
2.2.2 加拉帕戈群岛地雀变异的问题 生活在加拉帕戈群岛上的地雀,其祖先原本生活在南美洲大陆,迁移到加拉帕戈群岛后,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后来发现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的地雀,逐渐出现了缘和体形上的差异,并且互相不能杂交。请学生讨论:
1)造成这些地雀出现形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各岛屿上的地雀由于食性的不同而各自发生缘和体形的定向适应。这是生物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2)假如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岛屿上,能产生这种差异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它们处于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存在分岐性选择,适应是同方向的。)
3)它们原来能互相杂交,现在不能,为什么?
(参考答案:从表现型上看:由于长期存在的隔离,使它们在食性、求偶方式和体形上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以致于它们不能正常地求偶和识别;从遗传物质上看: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能出现了差异,以致于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等。这说明:新种的形成是由最初的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的隔离。)
4)桦尺蛾的变异与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变异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桦尺蛾的适应只是造成了种群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差异,没有导致生殖隔离;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适应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种间的差异。)
5)种间的差异反映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各适应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形态结构上有区别;③生理功能上有差异;④有生殖隔离。)
小结:通过总结以上问题建构以下理念和明确以下概念。
理念: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概念:物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2.3 归纳总结并作出结论
[内容略]
3 结果讨论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探讨性学习中。学生对现代进化理论的学习是借助前面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并在具体事例分析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1)进行教学设计;2)有序地提供教学材料;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4)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学到的新知识。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生物学课。
D. 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仅仅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故排除供选答案d。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三,其中基因突变率极低,染色体变异也较少见,故排除b、c。而基因重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必然发生的过程,如果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多、等位基因多、基因重组类型多,生物的变异就多,因此基因重组成为亲子代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a
E. 造成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的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是所谓适者生存。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而在一个生物群落种各种群数量上的差异主要由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制衡,形成生物之间的种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生物间的制衡使得群落中各种生物保持着动态平衡,另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是共同作用于生物的,任何引起生物种群发生变化的因素都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F. 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主要是什么多样性造成的
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G. 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这是课本上的原话!因为遗传物质决定了生物的性状,产生了生物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上面说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明白?
H. 同种生物的差异性在哪个地方呢277同种生物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的差异
摘要 您好,DNA之间的细微差异,DNA受环境影响的表达方式不同,引起外部特征的差异.生活环境不同,导致特质不同.
I. 为什么存在相同物种的差异性
你问的问题其实是当今生物界研究最热门的一个问题,即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同一物种虽然染色体和基因组相同(也有不同的特例),但你对比每个个体的基因序列时会发现,在相同的位置会有一些不同的碱基;甚至有些基因是重复出现的,但在个体中重复的次数不一样,尤其是在不同的人种间,这叫拷贝数多态性( number polymorphisms,CNPs)。由于以上基因本质的不同和环境因素(表观遗传学)差异最终导致基因的产物(DNA元件)-蛋白质的在细微结构和数量上的差别,而蛋白质的差异化直接表现为个体表型的差异,例如身高、容貌、性格、行为、血型,甚至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的不同。SNP产生的原因很多,可以理解为基因在复制或活动时出错造成的。
以前简单的认为一种基因有不同的基因型,占主导的基因型决定了最后的表型,但也有混合的基因型(红花和黄花产生了紫花),但即使是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也存在其表型上的差异,因为基因的个别位点存在细微的差别,加上环境的差异造成这个基因不同的运行模式,比如2个人都有肺癌易感基因,一个人不吸烟,另一个人吸烟,那个吸烟的人就更有可能触发他的癌症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