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
【答案】环境;环境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因此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受环境影响如旗形树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如沙漠的植物沙棘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考点: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㈡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破坏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
威胁它们生存
捕食或残害过度导致它们有的种类数量锐减 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威胁
资源的过度汲取
以盈利等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或危害其性命
人类污染环境 也造成了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受破坏
人类的这些活动及行为都会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㈢ 海洋生物受什么影响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微生物三类。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世界海洋生物约有20万种以上,其中海洋植物约2万种,海洋动物约18万种。海洋中生活的植物绝大多数属低等的叶状体植物,即藻类和菌类,其中藻类占99%以上;海洋动物的种类非常复杂,几乎全部陆生动物的门、纲,在海洋中都有代表性种类,从生活习性上海洋动物可分为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海洋微生物个体小、数量大,在海洋生态学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分布最广、最有效的分解者。
对海洋生物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化环境因素主要有:
(1)光照。光照主要是太阳辐射,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素。光影响着海洋有机物质的生产,从而影响整个海洋生物的生活和生存。光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分布、数量、行为以及一些特殊的适应性表现。
(2)温度。温度对海洋生物的生殖、发育、生活状态、数量变动和分布,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制约。
(3)盐度。盐度影响生物个体的大小、生物的繁殖和分布等。
(4)营养盐类。营养盐类是浮游植物和藻类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成分,是限制它们增殖的要素。
(5)溶解氧含量、pH值和二氧化碳。海水中溶有大气中所含有的各种气体,其中氧和二氧化碳是海岸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基本物质。
(6)海流。海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温度、盐度等性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很大。
㈣ 生物生存需要什么
生物与环境任何生物一旦诞生,为了完成其生命过程,须臾也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对于一个具体的生物而言,它周围的所有因素都是它的环境。如光照、温度、空气中的O2、CO2 、湿度、水分、土壤、各种营养元素,以及其它的各种生物,还有影响该生物存在的人类活动,等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即,不但环境给生物提供生存条件;反过来,生物的存在也会给环境产生某些变化。如森林的存在,可以改善气候、涵养水土、保护野生动物;而毁林开荒,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劣、生态环境破坏,物种丧失,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不同环境对生物产生不同影响:适宜的环境对生物产生好影响,促使其良性生长发育;恶劣环境则产生不良影响,妨碍它正常生长发育。环境不仅影响生物的当代,而且会胁迫生物改变自身的性状,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并将此变异带到遗传基因中去。所以说,任何一种实际存在的生物所表现的形式,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在环境影响生物这一领域中,学术界传统观点多侧重于地表生态因子(光、热、水、气)对生物的影响,而忽略了地质环境因子(如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的影响。
生态学是专门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科学。生态学提出了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区别于环境因子,即: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以外的全部因子。
生态因子极其复杂多样,可归纳为五类:1.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水、风、气压和雷电等;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生物等;3.形因子:如地面起伏、山脉坡度、阴坡或阳坡、海拔高度和经纬度等;4.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由上可见,包括生态学在内的讨论生命与环境的学科,多侧重于环境中地表生态因子(光、热、水、气等)对生物的影响,而忽略了地下生态因子,即由地质环境决定的各种因子对生物的重要影响。只有包括了地貌、土壤、矿质元素、岩石类型等地质环境因子,才能完整地代表生物与环境的全部关系。
二、生物与地质环境生物与其生存的地质环境统一进行研究的思想在20世纪初即已萌发。1910年,A.R.华莱士指出,地壳变动是生物进化的诱因和冲动力,其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根本的动因。1916年起,В。И。维尔纳茨基多次指出,有机体化学元素和地壳的化学元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的出现不是地壳外部的偶然现象,而是地壳发展的必然产物。被有机体同化了的矿物质的量变,必然导致积累这些元素的有机体的质变。因此,有机体引起的生物环境的化学变化,必然导致有机体的质变,促进生物的进化。
1927年,В。И。维尔纳茨基提出“生物圈”的概念,将其与地球表层的气圈、水圈、岩石圈相提并论。他认为,生物圈是指有机体及其存在环境的总和。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生物有机体(含人类)并非什么超自然的特殊物质,而是由地壳无机物长期演化的产物。生物在其漫长的演化进程中,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交换物质,并通过变异、遗传等过程建立了动态平衡。
1938年,А。П。维诺格拉多夫在他提出的“生物地球化学省”这一概念中认为,由于地壳表层不同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地方植物群和动物群的不同生物反应,在极端情况下(某些重要元素的显着不足或过剩),会产生生物地球化学病。显而易见,这一概念应包括人类。
因地质环境所致的地方病例不胜枚举。如全球性的,北半球灰化和草甸土——灰化土壤带,从美国边境经欧洲(德国、荷兰、丹麦、波兰)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到莫斯科近郊,延至乌拉尔,然后再经西伯利亚到达泽雅,由于缺乏碘、铜、钴、钙而产生的动植物和人的甲状腺肿、缺钴病、脆骨病、贫血病等。又如,严重危及人民健康的克山病(心肌衰竭病),呈对角线状分布在我国自黑龙江到云南的十多个省区。
1954年,А。П。维诺格拉多夫在对6000多种动物和植物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元素在有机体中分布的资料。随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和Д。П。马留加又公布了元素在岩石圈、土壤和地表植物中丰度比较的资料。1975年,J.J.康纳和H.T.沙克立特根据美国147 个景观单元,8000多个岩石、土壤、植物及蔬菜样品的分析结果,得出了美国大陆岩石、土壤、植物及蔬菜中4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以上研究不仅提供了详细丰富的资料,更可贵的是在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联系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更为全面系统研究生物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当属Б。Б。波雷诺夫和А。И。彼列尔曼等(1944~1946),他们创建的《景观地球化学》认为,存在于地球表面任一地区之内的各种自然因子(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动植物等)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且又互相制约的统一体,即地球化学景观。景观中最主要的地球化学现象是活有机体的活动及其堆积的活质的量和质,它又决定于有机体以外的其它自然因子。景观中所有因子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地球化学联系。景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多次加入活有机体的组成内(有机质化),尔后又从中析出(矿质化)。但此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景观不能重复过去的情况,而是不断获得某些新的特性。
上述思想可以概括为,生物是地球长期演化的必然产物,生物与其生存的地壳表层环境(即地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联系是地球化学联系。地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极为深刻,必须对生物及其存在的地质环境中诸自然因子作统一的研究。
可惜的是,这些思想只是分散于有关学科中(如《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景观地球化学》等),这些学科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并非专门来全面系统地论述地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和总结,推出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物地质环境学。下面,就此学科内容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三、生物地质环境学生物地质环境学是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着重研究地质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等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该学科认为:生物(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壳表层环境(地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质环境中诸因子(地形、地质运动、地质构造、成土母岩、土壤、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品质和健康有重要影响。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影响是地球化学元素通过在母岩—土壤—生物系统中的运移、变化、积累,最终对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产生的影响。
生物地质环境学的理论表述为:研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岩石圈(表层)、水圈、大气圈(下层)和生物圈之间的运动交换、转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地质环境学通过认识生物和地质环境的关系以及改造地质环境以适应生物生存之需,达到生物与地质环境和谐相处,培育开发优良生物资源,保护和建设生物及人类生存的优良环境。由此可见,本学科既有创新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实际价值。
生物地质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两大方面:一是研究构成地质环境和各种因子的性质、特征及其影响生物的具体行为和机制;二是研究选择、调整、保护和改造地质环境以满足生物生存需要的方法。
关于第一方面环境性质的研究有以下几个内容:
1 、环境的地理、地貌特征研究:指研究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地表固态(水体)与液态(水体)面积的比例与配置方式,固态地表的几何形态(平缓开阔、起伏剧烈、凸起、凹下、山坡陡缓)等。这些性质首先决定了该区的小气候,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壤和水文),以及这里的风化成土作用及土壤发育和保存条件。当然,也是地球化学元素运移和地球物理性质产生的条件之一。所有这些都直接地影响到生物。
2 、环境的地质构造及地质运动特征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在宏观上决定了该区地貌框架、地层岩石组合布局,从而也决定了地球化学元素区域分布特征。它们从总体上制约着该区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大农业生产总体格局。地质构造活动带往往也是地球化学运动强烈地带,形成某些地球化学异常能量场和物质场,这些地带对生物有突出的影响。
地质运动的性质多种多样:有剧烈活动的,也有相对平稳宁静的;有抬升隆起的,也有沉陷下降的;有褶皱造山的,也有造陆或成海的,等等。地质运动从大的时空尺度上决定了该区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决定了生物种群和演化,深刻影响当代生物的分布和性状。
3 、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这是生物地质环境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前已述及,组成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始终与地壳(即地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生物的进化始终与地壳的演化紧密相随。地壳表面化学元素的分布是绝对非均一的,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场是不一样的,它们对生物影响不同,造成了生物体的地区性生物反应,轻则影响产量、品质、健康,重则致病畸变甚至死亡。
要研究地质环境中的化学元素,特别是那些与生物密切相关的特征元素在母岩—土壤—生物系统中存在的种类、数量和形态,迁移、转化、富集的条件,影响生物体的机理。还要研究元素之间的协和或拮抗关系,等等。
4 、环境的地球物理性质研究:勿庸置疑,地壳的完整坚实程度(完整的、破碎的、坚固的、松脆的)和地球产生的各种物理场(磁场、重力场、电场、放射性场等)对生物有巨大影响,一是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另外,作为化学元素存在的环境条件,通过影响元素的存在和迁移而间接影响生物。不过,此领域的大部分内容尚未研究,潜力十分巨大。
5 、环境的水文性质研究:水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母岩风化成母质,生物参与下母质衍生成土壤,以及元素在土壤中活化成有效态而被作物吸收等过程,无不有水的作用。
要研究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水、生物生理水及大气水之间的关系,研究潜水面高度,包气带厚度和水的量质对作物的影响。更要研究由于地下水位升降、海水进退等造成的大区域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等重大环境问题。
6 、地质灾害与地方病研究:地质灾害是环境突变产生的山崩、滑波、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性现象,对生物生存、大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危害,其发生的原因与地质环境性质密切相关。使用遥感手段加上实地调研,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做出预测并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
地方病的产生机制相当复杂,但是,其中一个重要致病因子是地质环境中某些有关化学元素出现障碍(缺乏或过量)。如我省主要分布于楚雄州的克山病—缺钼和硒引起的地方性心肌病;主要分布于德宏州的地甲病—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分布于昭通地区的地氟病—氟缺乏或过高所致的疾病,均可用生物地质环境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研究防治。
关于第二方面改造地质环境的研究主要指某些非金属矿物的利用开发研究。如有关沸石矿的开发已有较多成功例子,用其高效离子交换和吸附性能,生产新型沸石肥料、饲料添加剂和污水处理剂等,效果十分显着。在此不赘。
生物地质环境学从生物圈和地壳层三个圈层(气、水、岩)的交互关系去研究地质环境诸因子对生物的影响,重点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的影响,研究元素是如何通过酶系统和基因的表达深刻影响生物的。生物地质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农业生产的植物和动物,它包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生物(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其研究范畴和适用领域,也远远超出了大农业生产,而广泛触及诸如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环境、国土资源开发等多种战略性的研究领域。
四、研究实例以下我们将从地质历史、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土壤、地球化学元素五个方面讨论地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地质历史对生物的影响
地球形成至少已有45亿年了,根据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地球上找到的最古老的生命证据是在南非发现的生活在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电镜发现)—短杆菌,而大量丰富的后生动物是从6 亿年前开始的。可见,在生命出现以前,已经历了长达13亿年的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进化到原始有机体再到生命,而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又历经至少26亿年的漫长时期。这一时期以亿年为单位,而从6 亿年开始的后生动物演化就越来越快,可以百万年为单位。到了新生代,人类出现的时代,演化就快到要以万年为单位了。
纵观地质史上生物演化历程,每一阶段无不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在长达4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中,随着地质环境的逐步变迁,由不适合生物生存到越来越适合;由泛海洋到陆地逐渐扩大;由单一的环境到越来越复杂,生物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一般生物到出现灵长类,最终出现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环境和生物的演化完全是同步的紧密相关的。
当地质环境处于长期稳定渐变式的前进时,生物的演化也呈缓慢的渐变式的,而当环境表现出突变式的急转弯时,生物也就出现所谓的“灾变”—大灭绝,或者大爆发。
着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白垩纪末期恐龙大灭绝是生物发展中突变的典型例子。寒武纪以前,由于地质环境尚未演化到适合的阶段,生物的出现也仅仅是低级的原始的,个体数量少,分布面积不广,密度也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条件形成硬壳保护其遗体。所以,保存化石的机率就很少。但是,寒武纪以前长达26亿年(自32亿年前最古老的微化石到6 亿年前寒武纪开始)的漫长时代,为生物大爆发准备了质变的飞跃和大量繁殖出现的条件。
寒武纪早期,地球三圈—岩石圈、水圈、气圈发生剧烈变化,游离氧增至现代氧压的10% ,足以支持生物在液体介质中借助本身器官进行气体循环。此时的海水中富磷、镁、硅并含钙,为生物造壳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物一旦有壳,可保护半定型的软体,适应多变环境和防御外敌能力大大加强。于是,发生了生物界具有质变飞跃意义的带壳演化,促使了梅树村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两次生命大爆发。
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突然灭绝也是与此时的地质环境发生突变有关。一方面,当时的强烈地壳运动引起了地形、气候、植物等环境条件产生了强烈改变。另一方面,有的学者根据白垩系上统粘土层中富集了大量铱元素(Ir)而提出了“行星撞击地球”假说,因为铱在地球上是罕见的,但在陨石中含量很高。据此认为,由于受到小行星碰撞,造成大面积尘埃云,长时间遮天蔽日,使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食物链破坏,导致食量巨大的恐龙集群绝灭。
环境突变时,大批夕阳物种绝灭了,但仍有相当多的新生物种存活下来,由于清除了他们的竞争者,这些存活的新物种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展进化,形成突变以后更高级的新的生物界。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取代爬行动物即此一例。
生物随环境渐变的例子很多,例如上古生代,有一种叫作总鳍鱼的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当时由于地壳强烈运动,环境多变,陆缘浅海发生海退而成湖泊沼泽湿地。当地生活的总鳍鱼具有坚硬的鳍和强劲的肺,它们遇到干旱水竭时节,也能勉强在空气中呼吸;用鳍在沼泽中爬行。日久天长,环境变成了真正的陆地,总鳍鱼的后代也演化成能适应陆地生活的两栖类了。到古生代末期,陆地继续扩大,地势分异加剧,干燥气候带逐渐取代潮湿气候带,形成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此时,两栖类由于要适应离水域较远的生活环境,其中一支又进化为原始的爬行动物。
由此可见,在地质历史上出现的所谓“植物登陆”或“动物登陆”,并非真正的是生物主动登上陆地,而是因为环境由海洋逐渐变为海陆交互带,最后再变成陆地,迫使在其中生活的物种发生变异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这样一对环境与生物的互动因子中,环境起了主导的作用。
2 、地质作用对生物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发现,中国特有种子植物属在云南有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一个位于滇西北,另一个位于滇东南。据初步统计,前者约有48个属,分别隶属于27科,其中单型属21个,少型属21个,多型属6 个,它们主要是温带性质;后者约有47个属,分别隶属于35科,其中单型属32个,少型属13个,多型属2 个,它们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性质。两个中心的属在成因上差异很大,前者占主导地位的是生态成因而历史成因次之,后者占主导地位的是历史成因而生态成因次之。因此前者主要是新特有中心,而后者主要是古特有中心。
造成这种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两地区的地质作用性质的不同。滇西北属青藏川滇褶皱系,境内高山峻岭并列,海拔高度一般在4000m 以上,是着名的三江并流奇观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呈南北向紧密并流而下,高山狭谷,地形极为破碎。典型“V ”字型河谷深而狭窄,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具备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各类型植被,高山植物区系极为丰富。
由于第三纪中新世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引发的青藏高原急剧强烈隆起和古地中海向西退却,造成本区出现较多的新特有属,且处于上升阶段。至于中心里仍然保留的一些古特有属,它们仅出现于避难所而呈星散分布。
滇东南属华南褶皱系,境内没有象滇西北那样雄伟的高山峻岭,呈较缓和的山原形态。夷平面一般海拔在1200~1400m ,远低于滇西北地区。因受南盘江、红河水系切割,谷底海拔更低,红河下游的河口海拔仅76.4m ,为云南境内最低点,与滇西北最高峰梅里雪山主峰6740m 形成巨大的落差,达6664m.境内喀斯特地貌相对发育,往往形成土山与石灰岩山镶嵌地形,景观独特。自河谷到山顶具备热带至亚热带类型的植被。
自老第三纪以来,本区地质作用相对滇西北地区而言远较平稳而宁静,所以才有可能保留了很多古特有属植物,而为数不多的新特有属是由于本区处于热带区系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再加上岩石基质的多样性造成的。
3 、地质构造对生物的影响
地质构造格局对生物的作用则表现十分明显,这是因为由地质运动而产生的地质构造格局将一个大的地域分割成一些性质不同的景观单元,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地表形态、海拔高度、地球化学性质和水文条件等特征,从而控制和决定了各自的大农业生物生产和开发的基础。作为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山区农业大省云南,其规律更为明显。
据云南省农科院叶惠民和云南省土肥站王文富研究,云南全省可划分为三个不同景观单元:
1 )西褶皱带:即横断山脉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大水系与高黎贡山、无量山、哀牢山等相间紧密排列而成。本带又可分南北两段,北部高山深谷,南部是带状山脉的中山宽谷。山地从3000m 以上下降到1300m ,谷地从1000m 下降到500 多米。横断山地土壤的水平、垂直带谱都很明显,自高至低,自北而南依次为棕壤、黄棕壤、山地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大农业生产结构是:林业—旱谷—茶叶、甘蔗、籼粳稻—橡胶热作、籼稻等。
2 )东丘状高原:是南、北盘江和红河水系的发源地,中低山山脉短小,脉络不清,丘陵状地势起伏平缓。有大量雁行式分布的盆地。包括滇东喀斯特高原、滇东湖盆高原和滇中红色高原三个部分。本区土壤水平带谱较明显而垂直带谱不甚突出,自北而南依次为棕壤、红棕壤、山原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大农业生产布局依次为:林业—玉米—烤烟、粳稻—甘蔗、籼粳稻—橡胶热作、籼稻。
3 )北分割高原:金沙江中游地区,全区地势起伏较大,自西而东有云岭、玉龙雪山、白草岭、三台山、五莲峰、大药山等高山耸立,海拔4000m 以上。金沙江自西而东穿山而过,谷底下切至1000m 左右。土壤垂直带谱极明显,水平带谱不显。自高而低依次为:亚高山寒漠土、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山原红壤—燥红土,大农业生产布局相应为牧业—林业—玉米—亚热带水果、冬早蔬菜、籼稻。
造成以上三种大农业生产景观单元的原因是大地构造作用。始自第三纪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印度板块与东部欧亚板块相碰撞,断裂活跃,地壳抬升,与青藏高原有关的滇西北抬升尤烈。云南被分为滇西褶皱带与滇东准平原。到上新世末地壳继续抬高,形成北高南低格局,将滇东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分割高原和东部丘陵状高原。前者与青藏高原相联受金沙江水系袭夺作用连成一片。于是形成了上述三大块景观,制约了云南的大农业生产布局。
4 、地质环境通过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是地质环境与生物之间联系的桥梁,地质环境中的许多性状都是通过土壤传递给植物,然后再通过食物链由植物依次传递给动物和人类的。诚如着名土壤学家威廉士所说,土壤把无机界和有机界联系起来,把非生物界和生物界联系起来。
地球化学资料证实,土壤和有机体之间在化学成分上有密切关系。费尔斯曼指出,生物圈的平均化学成分,在很小程度上符合于大气圈和水圈的平均成分;而最相近地、最真接地符合于土壤的平均化学成分。换言之,土壤的化学成分,在某种程度预先决定了其上生长的有机体的化学元素成分。
土壤学家H.詹尼认为,除了氮以外,土壤中其他养分的原始贮存承袭自母岩。离子的淋失最终减少了差异性,促成了各种土壤及其植被之间的相似性。但一定的气候和地形部位上,土壤的肥力和生物量生产仍然表明其原始状态。
我们认为,在同一气候带内,发育在不同母岩上貌似相同的土壤,始终会带有母岩的“先天烙印”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因而给作物生长以不同的影响,这正是研究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关键问题之一。
比如,在滇东南弥勒县的大片上古生界碳酸盐岩红壤区内,烟草生长和品质也会呈现出一定差异。当母岩为下石炭统大塘组较纯灰岩时(弥勒五山),烟叶普遍出现缺镁黄白病症,叶尖、叶绿色淡泛黄,甚至变白,剧时波及前半叶乃至整叶,严重影响烟叶内在品质。而其他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红壤区则基本无此现象。原因就在于,前者母岩成分以CaCO3 为主,MgCO3 很少,来自母岩的镁离子本来就少,加之在红壤化过程中,钙、镁等盐基离子强烈淋溶,因而更加剧了镁离子缺乏的程度,危及烟叶。当增施镁肥后,情况就有明显好转。
地质环境对土壤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宏观分布的影响。
地质环境为土壤提供全部矿质元素和决定土壤中粘土矿物类型。高等植物必需的16种元素,有11种(钙、镁、磷、硫、铁、锰、硼、锌、铜、钼)来自母岩。进一步研究表明,对生物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还有许多,如稀土、硒、锗、铅、镉、汞、砷等,也全部来自母岩。粘土矿物会影响土壤的保肥能力。在三种主要粘土矿物中,蒙脱石保肥能力最大,伊利石次之,高岭石最小。土壤粘土矿物按成因可分为碎屑型和新生型二种,前者乃原封不动来自母岩,后者由母岩中的硅酸盐矿物在表生地质(风化)作用下变成。故无论何种类型的粘土矿物均受母岩性质和表生地质作用控制。
母岩中耐风化矿物的粒度及其在岩石中的含量和风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质地。如粗粒石英砂岩形成粗砂土,花岗岩多形成含砾砂壤土,白云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形成各种粉砂质壤土,高度风化的碳酸盐岩往往形成重粘土。
母岩性质、风化条件和地下水的性质决定了土壤的反应条件(主要指pH值)。如石灰岩地区形成的初育型石灰土呈明显的碱性反应,同样由灰岩形成但淋溶强烈的红壤则为酸性反应,砂岩、花岗岩地区的土壤也往往呈酸性反应。
无论是岩石风化成母质,在生物作用下母质进一步衍生成土壤;还是矿质营养元素转化为有效态被作物吸收;以及地下水直接带给土壤某些营养成分并供给作物必需的水分,这每一过程无不有水的贡献。地质环境提供的地下水状况从根本上影响了土壤—生物系统。
对土壤宏观分布的影响方面,浙江农业大学陆景岗多年研究新构造运动对土壤的影响,他发现一定时间里的土壤常与所在空间不相适称的现象。比如。典型的红壤原只应形成于低丘位置,可是在华南很多强烈上升的山区,高海拔的地方竟有红壤出现,如云南昆明2500m 左右,四川甘孜4000m 左右,西藏珠峰地区更可高过4900m.这显然是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把原先位置较低的红壤抬高到目前所见的高度的缘故。有些高海拔的红壤已作为母质,向山地黄壤或山地草甸土发育。
反之,随着新构造运动的下沉,也可以使红壤掩埋在不同深度的沉积层之下。这种现象多出现于下沉的河湖低地,如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滨湖区,东南沿海的钱塘江、闽江、珠江等大河的入海口附近,下沉后掩埋在其沉积层之下的红壤,一般颜色转黄,酸性减弱。
综观全球的纬向水平土壤带常很不整齐,这
㈤ 环境改变对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改变了生物的分布 容易造成地理隔离
改变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表型有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改变生物的群体结构 一些不是养环境的物种灭绝 而一些则不断进化
改变了生物的生活习性
㈥ 生物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营养物质什么是鱼的什么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生物7年级上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分类:(1)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的范围: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狱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狱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7上P31
练习使用显微镜:先调粗准焦螺旋,后调细准焦螺旋。7上P37
观察植物细胞: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调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细胞壁:是最外层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
细胞核: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中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植物细胞模式图 7上P45 动物细胞模式图 7上P48
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在生活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相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
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中,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成新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但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分裂过程与染色体变化7上P59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7上P62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人体内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花、果实、种子(发育)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7上P67
几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
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7上P70
病毒的种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他们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藻类植物(最低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最高等),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7上P92
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植株的生长:7上P97
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有机物和无机盐(氮、磷、钾)
桃花的基本结构:7上P102
传粉: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发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因而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运输途径:7上P111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7上P12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7上P127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7上P132
生物7年级下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7下P5
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 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生殖系统:人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统不一样,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
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图:7下P9
生殖过程:7下P10
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点: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8上P19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无机盐:水可以运输能量,无机盐包括钙,磷,铁,碘,锌。7下P24
维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口腔。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统: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为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脏;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内壁的小腺体,如肠腺。
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食品的合理营养、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页,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
肺的运动模式图: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7下P50
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运输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红细胞:血细胞中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载氧气。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包围,吞噬细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可以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7下P67
心脏解剖图:7下P68
心脏工作示意图:7下P69
血液循环模式图:7下P70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
输血关系表:7下P76
肾: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7下P81
尿的形成图:7下P82
膀胱:暂时储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89
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视网膜上有对光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7下P93
听觉形成的过程:7下P94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脑、骨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经元: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内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
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松开放手馒头示意图:7下P102
人体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能够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
构成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7下P106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生物8年级上
鱼: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摆动和鳍协调作用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其他水生动物: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蚯蚓的生长环境,家兔的内部结构 8上P16
空中飞行的动物:自然界中空中飞行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有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他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于飞行。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100万种以上的昆虫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两栖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动物的运动:家兔的骨骼,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8上P29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运动需要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8上P39
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动物与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菌落: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或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细菌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老人的牙垢,发现细菌。
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细菌没有细胞核8上P60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来进行生殖的,有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真菌的繁殖: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3.与动物植物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8上P70
生物分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植物的分类:8上P81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8年级下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它们通过开花、受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出来的。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为不完全变态。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之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和染色体: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内有蛋白质和DNA。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染色体都只有2对染色体中的其中2条。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8下P30
1858~1865奥地利的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男性细胞中发现一对染色体与其它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把男性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细胞中同一对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的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达尔文的自然学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像这样,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人体的三道防线:1.皮肤和黏膜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3.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免疫的三个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免疫的害处、计划免疫:8下P78
处方药(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药物。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说说明服用药物。
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脏挤压:8下P84
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8下P85
吸烟吸毒的害处:8下P95
(非原创)
㈦ 柑橘不宜在北方种植,梨树不能生活在热带地区,这说明生物的生活受什么影响() A.温度 B.空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 故选:A. |
㈧ 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一定的环境才能生存,换
(1)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①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份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具有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②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的器官,③一般都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④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
(2)鸟的翼和蜻蜓的翅都适于飞行,其共同特点是:昆虫的翅与鸟的翼在适于飞行方面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在空气中都可以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3)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除与它能形成芽孢来适应环境外,还与它的生殖方式有关.细菌条件不良时在有些细菌,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的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在条件适宜时,每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故答案为:
(1)①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份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具有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②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的运动的器官,③一般都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④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昆虫的翅与鸟的翼在适于飞行方面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在空气中都可以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3)有些细菌在环境条件不良时,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的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分裂生殖.
㈨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每一颗生物的生存都什么环境
最基本的应该是水氧气和适宜的温度及食物链
㈩ 有什么因素影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
有什么因素影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适应环境的.
投影:沙漠(滩)上的仙人掌
学生阅读教材,这是仙人掌对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
仙人掌生活在严酷的沙漠里.它有发达的根系,很强的吸水力.茎粗大,外有角质层,里面肉质化,能储存水分.叶退化成刺,减少了蒸腾作用.茎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的这些特征适合在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里生活.
投影:淡水中生活的菱.学生观察后理解其叶的特点是与水中光照相对不足的环境相适应的.
有学生曾看到老鹰抓小鸡的情景并能表述:老鹰先在空中时高时低盘旋,看准目标后,一个俯冲用锐利的爪把小鸡抓住飞走;小鸡听到老鹰的叫声或看到其影子就会躲到母鸡翼下,母鸡发现老鹰也会通知小鸡躲起来.
投影猛虎袭击鹿群的情形,学生观察、归纳猛禽、猛兽的特点: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猛禽、猛兽相对来说体型较大、食量大,只有能有效捕捉食物者才能生存,上述特点正是适于捕捉食物的.
投影: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鹿、兔奔跑速度快,能逃避猛兽追捉;刺猬(豪猪)身上长尖刺,使猛兽无从下口;黄鼬更妙,遇敌时突放臭气,扰乱猛兽神志,影响其情绪,在其迟疑间跑掉.蛔虫体表光滑,运动、消化器官退化,但生殖能力强.这些动物的特征都是与其生环境相适应的.
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列举一些动物冬眠(夏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的例子,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也是相适应的.
2.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