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以下哪些是柯本分类系统的生物气候指标

以下哪些是柯本分类系统的生物气候指标

发布时间:2022-07-26 11:00:55

Ⅰ 全球气候分类的气候分类方法

气候分类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的过程。属同一类型的气候,其气候要素均符合同一规定的范围。气候分类方案因目的或学科而又不同的划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①理论分类法(亦称成因分类法)。其着眼点是根据形成气候的因子来划分,如以气团为基础的阿里索夫(苏联学者)法。
②实验分类法(亦称经验分类法),如以植物分布为基础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为基础的纬度反类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发量与渗流量三者平衡)为基础的水分分类法。
全球气候基本类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气候(又称热带雨林气候)、新风湿润气候(又称副热带湿润气候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副极地大陆气候和冰原气候等。 周淑贞认为,世界气候分类应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气候形成的诸因子,同时也应从生产实践观点出发,采取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来进行分类。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名称应以气候条件本身来确定。按照上述原则,周淑贞以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风气候类型,将全球气候分为3个气候带、16个气候型,另列高地气候一大类
(一)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1.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3-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2.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3.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4.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Ⅱ 柯本将全球分为那五个主要气候带

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把全球气候分为5个主要气候带。其中四个以气温划分,即赤道气候带(用A表示)、暖温带气候带(用C表示)、冷温带气候带(用D表示)、极地气候带(用E表示)。剩下的所有干旱地区单独分成一个气候带,即干燥气候带(用B表示)。之后,再根据每个气候带的具体特征,以气温和降水为标准再做细致的划分。

Ⅲ 德国的自然地理学包括哪些

德国地理学史在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德国既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又是环境、区域和景观三大学派的故乡。

早期发展早期的德国地理学主要是搜集地理事实,分析因果关系,谋求地理知识的科学体系化。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尔主持编辑的《宇宙志》,是早期地理大发现以后发表的第一本地理学着作,叙述了托勒密所称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在一个多世纪内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权威着作。1650年,B.瓦伦纽斯写成《普通地理学》(曾译《通论地理》),把地理学分成普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两部分,并指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18世纪的哲学家I.康德把地理看成空间的描述,并认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的概括”,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地理学”的基础。
近代时期A.von洪堡和 C.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799~1804年,洪堡考察美洲,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收集了大量资料。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互相依存。坚持“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的论点,他的代表性着作是《宇宙》(5卷,1845~1862)。1820年,李特尔开办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他建立了在人地关系基础上的近代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并侧重人文现象。他长期任教,其地理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代表性地理学着作是《地学通论》(19卷,1817~1859)。1828年,德国柏林地理学会成立。从19世纪后半叶起,继洪堡和李特尔之后,德国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O.佩舍尔研究了地表自然特征,确立了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分支学科地位。把新地理学引进德国大学并培养出一些杰出地理学家的主要人物是F.von李希霍芬,他把地理学定义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确认地理学的研究限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在部门自然地理学方面,A.彭克创用“地表形态学”一词,论述了地球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他把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川时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的理论曾成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础。彭克还积极倡导各国协作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W.P.柯本在1900~1936年制订了以全球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的气候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W.彭克研究了地貌学的理论问题,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人文地理学F.拉采尔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探讨了环境对人类活动及演化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协调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拉采尔最先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理)组织的人类社会与其物质背景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概念后被K.豪斯霍弗等篡用,作为领土扩张的理论,但在科学上它是有关人类社会生活和需要方面的一个富有成果的概念。对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基本理论也都源于德国,如J.H.von屠能的农业区位论、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W.克里斯塔勒始创的中心地学说等。
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向。A.赫特纳对区域地理学作出卓越贡献。他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区域分异的科学,即研究地表现象分布的地区差异。他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类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他长期从事地理学方法论研究,其经典着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赫特纳地理学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O.施吕特尔首先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他提出地理学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感觉到的事物,认为景观学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他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提出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S.帕萨尔格系统地提出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和分级的原理和方法,并创立城市景观的概念。他的代表着作有《景观学基础》(1919~1920)和《比较景观学》(1921~1930)。
地缘政治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曾出现一股地理思想上的逆流,即利用地缘政治学为其领土扩张服务。K.豪斯霍弗是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缘政治是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一个国家的政策的一种艺术,综合了国家有机体说、民族优越论、生存空间论及大区域观念等,主张国家的空间应该随国家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地扩大。他将这种思想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政策服务。当然,不应把已存在的地缘政治学说都说成是反动的。
现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德国的地理学经过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研究保持了传统的统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这种统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领域内,表现为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共同发展。
地貌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的重点是用大量的计算方法研究形态动力过程和地形演变的原因。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义的环境和地生态学问题,区域生态学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生活形式的联系。联邦德国的C.特罗尔致力于开展山地地生态学和高山比较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学,倡导并组织了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山地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国也很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地生态学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小区域的高质量制图则仍然是两个德国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长处。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趋势是明显地离开旧的传统地理学方法,愈来愈趋向于空间分析,用系统分析和统计方法论证功能和结构。6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着重研究工业人口和居民点的集结以及国土问题。
区域研究在地区开发方面有重要地位。联邦德国的延续10多年的大型协作项目──墨西哥计划,以“人类和环境的演化”为总题,在有限面积的范围内研究了人类从开始至今的历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约80%的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在国外搞野外工作。区域研究的重点地区还包括热带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

Ⅳ 七个气候带的划分标准

多彩的气候类型 气候带的划分
作者:t7yb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多彩的气候类型
地球上的气候是多种多样、千万变化、错综复杂的,几乎找不到任何两个地方的气候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气候每年的状况都是一样的。然而,气候的分布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或地带性,特别是在地势比较平坦的海洋或平原,地带性就更为明显。气候的地带性,引起地理环境中的土壤、生物、水体等都具有地带性。

看一看世界气候就可以发现,气候带的特征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非常明显的。所谓气候带,就是环绕着地球的带状分布的气候区域。在这个地带内,由于辐射平衡、温度、蒸发、降水、气压和风等,都表现出一种地带性特征,而且气候的最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它们结合起来,明显地反映出气候的地带性。而引起气候地带性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地表是按地理纬度分布的,因此,古代的希腊学者根据纬度把全球的气候带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它们的界线是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划分的。这种划分法,使气候带与纬度平行,并呈十分规律的环绕地球的带状分布区域。这就是“天文气候带”。天文气候带是实际气候带的基础,与实际的气候带基本相符。但由于海陆交界的地区,或在地势高低变化大的地区,气候带表现的就不那么明显,甚至还有偏离或间断的现象。这说明地球上气候带的分布是随着各个地区的条件而有变化的。低纬地区大部分是海洋,下垫面比较均匀,所以气候带在低纬地区表现得最明显。比如热带雨林、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等地带性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热带地区下垫面相对来说比较均匀。在高纬地区,地面主要为冰雪覆盖或大部分时间为冰雪覆盖,地面性质相对来说也比较均匀,所以在高纬地区,气候带的分布也比较明显。但是,在中纬地区,由于陆地面积相对增大,而且海陆交错分布,地势也非常复杂,有大的山脉、高原,也有低的盆地、平原,这就造成了中纬度地区地带性分布不很明显,往往发生间断、分裂,甚至偏离和消失。所以,地带性分布在不同纬度,由于条件不同,所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样。

另外,从世界气候图上,我们还发现,地球上很多地区的气候是相类似的,虽然两个地区不连续,不在一个地方,但是气候却是相似的,在相似的条件下可以产生相似的气候。比如地中海式气候,反映了特有条件下形成的特性,即我们所说的副热带夏干气候,但这种气候不仅出现在地中海地区,也出现在与地中海相类似条件的其它地区,所以地中海气候在北半球有,在南半球也有,在欧洲大陆有,在美洲大陆也有。这许多地区的气候本质属性基本相似,不是相同,我们把这些相似的气候归为一个类型,叫同一气候型。气候带是连续的,而气候型是不连续的。我们根据地球上气候带中各地区的热量和水分分布的状况,又将全世界分为十个气候类型。

天文气候带与物理气候带
气候带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分布。气候带的划分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地理气候带。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只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所以也称为太阳气候带。

根据太阳气候带,每个气候带的面积占整个地球总面积的百分比是:热带占40%,温带占52%,寒带占8%。

温带处于中纬度地区,南北温度梯度大,气候有极大差异。温带如此大的面积,与实际气候分布很不相称。因此,温带一般又分为三个带,即:亚热带、温带和冷温带。赤道无风带是空气辐合的地带,除了全年高温外,也全年多雨,不论气候和植物都与热带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况且热带面积也太大,所以又从热带中划出赤道气候带,热带就只包括赤道气候带与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这样,地球上的气候带就包括: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冷温带和寒带。

因为地球表面实际并不均匀,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都影响气候,上述划分的各个副带并没有人们公认的界线,实际上,等温线并不与纬圈完全平行,用回归线和极圈划分的气候带与实际气候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以高纬度地区最为突出;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简单,并且能大致反映地球上的生物现象分布情况,所以至今还是被人们采用。

赤道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出现在赤道无风带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扎伊河流域、几内亚沿海、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太阳每年有两次越过天顶,湿度在春、秋分以后有两个极大值,冬、夏季则为两个较凉季节,太阳徘徊于赤道附近,使赤道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5~30℃,年较差极小,平均不到5℃,日较差相对比较大,平均达10℃,远大于年较差,真所谓"一天有四季"。赤道地区最高温度很少达到35℃,但因终年高温,终年闷热,只有短暂的海风,才能使闷热稍减,风息之后,又闷热异常。

赤道气候带降水丰沛,是地球上最多雨的地带。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2500毫米的情况也很常见,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干季,降水多为对流雨。

赤道气候带位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辐合线上,温度水平分布均匀,气压梯度小,空气极少流动,风速微弱或静稳;所以海陆风易于发展。每日凉爽的海风,给人们带来短暂的舒适和快意。

热带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分布在赤道气候带与回归线之间,太阳高度仍然很高,常年高温,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气候在15~18℃之间,年较差可大到12℃。晴朗干燥时气温还可高于赤道。最高温度可达43℃以上。夜间降温迅速,清晨可降至10℃,冬季还可出现霜冻。因为雨季出现于夏季,使夏季的温度降低,所以最热时期出现在雨季之前。但是雨季因为湿度大,常常感到闷热。雨季后温度又有升高。

热带虽然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却十分显着。干、湿季转换时间各地稍有差异,雨季时间大致是5~10月,干季为11~4月。热带雨季的气候与赤道带相似,高温、多雨、闷热,日较差小,常间的短暂的晴朗天气,雨量在100~1500毫米之间。越靠近赤道雨季越长,干季越短,雨季以后的干季,在信风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相对湿度60~70%,雨量极少,植物凋萎,土壤干裂。

热带夏季,海洋面上水温在26.5℃以上。热带气旋(台风)易发生,台风路径在热带多为向西行进,然后向北,出了热带,则向东行进。在热带气旋行进路上,如无减灾防灾措施,就可能遭受洪水和暴风袭击,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副热带气候带
副热带也称为亚热带,副热带气候带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带,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受信风吹拂,盛行下沉气流,地面温度高,日照强,少云,大气稳定,气候干燥。沙漠广泛分布,撒哈拉,澳大利

Ⅳ 气候分类法有哪些分别分出哪些气候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新几内亚岛(又称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分干湿两季。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三)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热带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2)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四)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着。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旱雨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2)亚热带气候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非洲大陆东南角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着。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显着的原因:背靠最大的大陆,面临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着)。
(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东部地区及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分布。这些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所以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只不过该气候分布地区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前者强,且降水比前者多。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亚热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亚热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纬25°~35°的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 其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 也是全年干旱少雨, 夏季高温炎热, 但因纬度稍高, 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2)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亚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全年干旱少雨。与亚热带干旱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夏季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30℃;年降水量较多,大于250mm,所以土壤储水量增大,能够维持草类生长。
(八)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3)温带气候
(九)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着。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而且季节分配均匀。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以西欧的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为典型。其次如美国的西雅图、加拿大的温哥华、新西兰的惠灵顿等。
(十)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一)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十二) 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称温带森林气候。
(十三)温带草原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温带森林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干燥程度不如沙漠气候。分布范围,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葛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
(十四)温带沙漠(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1)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2)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4)亚寒带气候
(十五)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5)极地高山气候
(十六)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七)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 -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八)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着,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Ⅵ 跪求北京大学近几年的自然地理考研试题,高数题

北京大学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 自然综合体
2。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3.综合剖面图
4。第一河源带
5。景观的"省性"
6。台湾暖流
7。土地评价
8。活跃生长期
9。地域系统研究法
10。海洋空间资源
11。垂直地带性
12。紫色盆地

二、 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例释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
2. 自然区划工作的生产实践应用(举例说明)。
3.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差别与联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复合式分布规律。
5. 第四纪我国境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论述"可持续发展论"的地理学原理。
2.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试论"人-地关系"之我见。
3.试析1998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的成因及今后的减灾对策。
4.试析我国风景地貌的旅游价值(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与"中国自然地理"

一、 名词解释与地理界线:(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2。季风气候区的界线
3.自然区划
4。内外流域分界线
5.景观
6。华北地区与相邻地区的分界线
7.相、限区、地方
8。干燥度
9.综合剖面法
10。对马暖流
11.土地诊断指标
12。三北防护林体系

二、 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概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类型
2. 区域研究和类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3. 举例说明土地评价的种类(至少3种)
4.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5. 举例说明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之间的关系
6. 我国沿海的潮汐类型和潮波系统

三、 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 论述"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以及自然地理工作者在土地科学领域应起的作用
2. 谈谈你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要点,试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3. 就"南水北调"谈谈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
4. 以中国一条旅游热线为例,分析其资源结构及环境影响,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 概念解释(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层
2. 沉积物的主要类型
3. 热量带
4. 水位与流量
5. 土壤氧化还原作用
6. 生态因素、生境与处境

二、 简述题(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3.三角洲的类型及其特征
4.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土壤的基本特点、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势及其对农业分布的意义
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 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环境
2. 河流水情要素
3. 湿润系数
4. 气团
5. 生物的指示现象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 基岩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3.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4. 流域特征及其对河流的作用
5.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

三、 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柯本的气候类型及其划分原则、标准与方法
2. 风化作用类型及其机理
3. 论生态系统的功能

北大2002年自然地理专业,因为年代久远(呵呵)忘得一干二净了。(不好意思)不过名词解释和简答都是书上的,记得(不太准确哦)有太阳常数、露点、涡度、ENSO、锋、田间持水量、径流模数、系统的特性,等等,总之只要把陈效逑的书背过,考100分以上没问题,只有最后一道论述题,好象是大气中碳含量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氮循环是书上没有的,所以还需要看看其他资料。高数北大理科一张卷,不考线代和概率。不过有些难度哦。要联系的话直接给导师或研究生写信即可。我觉得北大的老师要比学生礼貌得多。

北大2006自然地理学专业课试题(考场记忆版)
一. 名词解释(15*4')
1.大气环流 2.径流深度 3.土壤肥力 4.太阳活动 5.相对湿度 6.地转流 7.气候 8.岩石圈 9.土壤缓冲效应 10.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1.生物多样性 12.植物群落演替 13.(忘) 14.(忘) 15.荒漠化
二. 单项选择(5*4')
有关于enso的 ,剩下的忘记了
三.简答题(3*10')
1.关于地气辐射平衡方程,其中Rs, Qs, 和a 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关于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的,陆地和海洋的公式,含义
3.土壤成土因素分析的影响(好像是这样)
四.论述题(40')共两题
1.论述全球碳循环的自然过程,近200年来全球CO2含量上升的原因,环境影响和相关对策
2.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关于高数的评论:今年的高等数学有点难度啊,填空7道题56分,选择4道题24分,计算五题70分。
北京大学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 必答题(每题15分):
1. 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题中任选2题,每题15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2)以静风为主;(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 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4. 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任选3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分)
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 京 大 学2004年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7=35分)
1.有机疏散理论
2.城市快速道路
3.点轴理论
4.位序—规模法则
5.城市经济的基础理论(连续多年出题)
6.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7.?????
二、做图题(1×10=10分)
一个大城市集中与分散相结的空间结构
三、选择(3×10=30分)
1.计量运动
2.城市化水平是多少
3—10略
四、问答题(5×15=75分,15道题中任选做5道)
1.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迅速,但是洪涝灾害仍然是城市的巨大威胁,为什么?如欲做城市的防洪规划,你认为应考虑哪些问题?
2.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为什么在做总体规划时要先做城市规划纲要?
3.。。。。。。。。。
4.城镇化发展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
5.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周一星的论文)
6.论述上海、武汉、重庆在地理位置上特点的异同。
7.简述城镇化战略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一般北京大学每年都有一道大题与中央政策有关,所以要注意当年10月11月中央召开的会议。)

北 京 大 学2005年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5×10=50分)
1.城市的门户位置
2.逆城市化
3.风向
4.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5.新城(New Town)
6.泛珠三角
7.区位商
8.城市社区
9.Shopping Mall
10.城市基础设施
二、选择(3×10=30分)
主要是城市地理学的概念,以城镇化的概念的应用与经济基础理论为主,也涉及到首位度的概念。
1.以下哪一个学派不属于二战后地理学所涌现出来的新流派( )
(A) 区位学派 (B)行为学派
(C)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 (D)区域分布论阶段
2.有关城市职能的三要素( )
(A) (B) (C) (D)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 (B)西安是陕西的首位城市
(C) (D)
4.我国城市设区的市的行政辖区的基本构成单元最准确的描述是( )
(A)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 (B)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
(C) (D)
5.位序规模律Pi=P1/rqi→lgP1=lgP1—qlgri ,根据y=a+bx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
(A) (B) (C) (D)
三、做图题(5×2=10分)
1.做一个大城市用地图
2.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级构成和分类构成图
四、问答题(4×15=60分,5道题中任选做4道)
1.分析中国都市区形成的机制
2.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特点
3.试论城市的土地属性与价值
4.试论城市“精明成长(Smart Grouth)”
5.阐述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内容

还有很多在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82631

Ⅶ 柯本气候分类法的优缺点

柯本气候分类法(Cohen classification of the climate)

由德国气候学家柯本于1900年创立。经多次修改,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方法

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进行气候分类。首先,将世界气候分为五个气候带并以大写字母表示,即热带气候、干燥气候、温暖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在五个气候带中,除干燥气候外,均以等温线为界限。具体指标是:A带以最冷月气温的18℃等温线为界;C带以18℃>最冷月气温>-3℃的等温线为界;D带以最冷月气温-3℃,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为界;E带以最热月气温<10℃的等温线为界。B带与A、C、D带之间,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的关系划界。其次,同一气候带,根据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划分气候类型。具体指标是:夏季干燥,冬季最湿月降水量至少3倍于最干月降水量;冬季干燥,夏季最湿月降水量至少10倍于最干月降水量;全年多雨,全年降水量分配均匀,达不到S和W的分配比例者。这样在A、C、D三个气候带,分别划分二或三个气候类型。B带根据干燥程度划分两种气候类型。E带根据最暖月气温0℃为界限划分两种气候类型。这样,柯本气候分类将世界气候分为5个气候带、11个气候类型。具体如下:Af热带雨林气候、Aw热带草原气候、Bs草原气候、Bw沙漠气候、Cf温暖常湿气候,Cw温暖冬干气候、Cs温暖夏干气候、Ds寒冷常湿气候、Dw寒冷冬干气候、ET苔原气候、EF冰原气候。

柯本气候分类法评议

柯本气候分类,气候指标严格、界限明确,分类系统简明,并能反映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状况。以各级字母组合表示气候带、气候型,含义明确,便于记忆,易在图中表示,一目了然。因此,柯本气候分类曾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流传至今。柯本气候分类不足之处,忽视了对气候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研究。干燥气候的成因受众多因子影响,在A、C、D带均有出现,不宜划分独立的气候带。其次,没有考虑高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忽视高地的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分布与纬度地带性的差异。

阅读全文

与以下哪些是柯本分类系统的生物气候指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