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哪类危害最高
第一类危害程度最高。
1、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2、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3、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
2. 病原生物可分为哪几类及各自特点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3. 一二三四类病原微生物是什么
分类如下:
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高群体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具有高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特征,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鲁杆菌等。
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个体危害和有限群体危害特征,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个体危害和低群体危害。
简介: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
4.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总计有多少种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危害程度最高。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致人、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在中国尚未发现或者宣布灭绝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动物严重疾病,容易直接或者间接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在人类或动物,但不构成严重危害人类,动物和环境在正常情况下,有限的风险传播,很少实验室感染后引起严重疾病,配备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四类致病微生物是指一般不会引起人、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4)一类人间病原微生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只有一部分微生物能侵入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病原微生物与人之间存在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病原微生物通过不断的繁殖、突变和进化增强其毒性或毒性,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
人体通过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消除、排泄,击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的居住地,医学上称之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释放出有毒物质,并在体内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但人体或动物不像细菌的人工培养基,可以让细菌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容易导致人体死亡。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同时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对抗感染的免疫反应,称为免疫。
5. 动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哪类危害程度最高
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5)一类人间病原微生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八条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6.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6)一类人间病原微生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7.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8.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哪类危害程度最高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第一类病原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四种。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第一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3、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8)一类人间病原微生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
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