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哪些生物有混合体腔

哪些生物有混合体腔

发布时间:2022-07-26 19:40:49

❶ 蝴蝶和蜘蛛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简略)

蝴蝶和蜘蛛二者几乎只在大的方面(节肢动物层次上)有共同点:

1。身体分节(异律分节);
2。多数体节具有成对的附肢;
3。具有几丁质外骨骼,有脱皮现象;
4。肌肉为横纹肌,收缩力强;
5。具有混合体腔,即血腔;
6。血液循环为开管循环;
7。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8。索状神经,前几个神经节愈合为“脑”,具有单眼;
9。雌雄异体,两性生殖,生殖方式为卵生。

蝴蝶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
蜘蛛属于蛛形纲-蛛形目
分类学上差别太大了
主要不同在于
1,蝴蝶属于全变态生物,它的幼虫和成虫完全不同,而蜘蛛不是
2,口器不同,蝴蝶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颚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颚须发达或退化,下唇仅保留3节的下唇须,其主要取食器官为由两下颚外颚叶延长而并合形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时伸入花中,吮吸花蜜。而蜘蛛口器是钳状,而且非常发达
3,蝴蝶一般具翅2对,发达,仅个别种类的雌虫无翅或仅具退化的翅。翅膜质,有鳞毛和鳞片覆盖。蜘蛛没有翅膀。
其它的小地方差别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❷ 生物高手进

精准答案:
开管式循环: 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叫“开管式(血液)循环”,如节肢动物体内,背有心脏和它发出的血管(动脉)。心脏两侧有具活瓣的心门,动脉直接开口在体腔。心脏收缩时,心门关闭,血液从动脉的开口进入体腔,浸润各组织和器官。心脏舒张时,心门开放,体腔中的血液经心门再回心脏。如: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如河蚌、蜗牛,蜘蛛,蝎,虾、蟹等。

闭管式循环: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此类形式的循环就叫闭管式循环系统。在进化图上:环节动物开始以后的动物都为那个闭管式循环。如环节动物、——乌贼——、脊索(&椎)动物、——毛颚动物——等等。
特别注意_乌贼_是闭管是循环!!!!!!!
这个比较准!!!

❸ 涡虫,珊瑚虫,蛔虫,昆虫从胚层,循环,体腔三方面的区别

山东98决赛)2只蝗虫、1只沼虾、2只园蛛共有多少对足,多少只单眼、多少对复眼
A 19、10、3 B 24、22、5 C 19、22、3 D 24、10、3
44.(福建 97初赛)下列动物属于雌雄异体的一组是
A 涡虫、蛔虫、钩虫 B 猪肉绦虫、血吸虫、钩虫
C 血吸虫、蛔虫、钩虫 D 猪肉绦虫、涡虫、血吸虫
45.(江西97)蚊和蝇均是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它们都属于
A 直翅目 B 膜翅目 C 鳞翅目 D 双翅目
46.(上海99)蜘蛛的纺绩器由什么特化而成
A 腹部体壁内陷 B 上皮细胞和外骨骼
C 腹部附肢 D 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47.(江西97)下列动物的血液循环,不具有闭管式循环的是
A 蚯蚓 B 水螅 C 蝗虫 D 泥鳅
48.(江苏98;安徽99)将蟑螂罩在纱罩内,再放上一堆糖粒和一堆木屑,可以看到它用一对细长触角去碰碰糖,又去碰碰木屑,然后爬上糖堆偷吃。如果将它的触角全部剪掉可以看到它爬来爬去乱啃,分不出什么是能吃的食物。实验说明触角具有
A 味觉和嗅觉 B 嗅觉和触觉 C 视觉和触觉 D 触觉和听觉
49.(江西 99初赛)下面哪一项都不是膜翅目的主要特征
①一般有两对膜质的翅 ②有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 ③有舐吸式或虹吸式口器 ④一般有两对革质的翅 ⑤发育是完全变态 ⑥发育是不完全变态
A 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50.(山东98决赛)不靠血液把氧气运往全身各处的动物有
①水螅 ②涡虫 ③蚯蚓 ④蝗虫 ⑤河蚌 ⑥鱼
A ①⑤⑥ B ②③⑥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51.(山东98决赛)蟋蟀、蚜虫、菜粉蝶、蝇、蜜蜂的口器依次是
A 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
B 刺吸式、刺吸式、虹吸式、虹吸式、嚼吸式
C 咀嚼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虹吸式
D 吸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虹吸式
52.(福建 99初赛)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 *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其中的“*”是下列那一类动物
A 扁形动物 B 节肢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棘皮动物
53.(湖北99)下列属于尾索动物的是
A 文昌鱼 B 海鞘 C 扬子鳄 D 响尾蛇
54.(湖北99)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是
A 头索动物 B 尾索动物 C 圆口动物 D 鱼类
55.(湖北99)在地层中发现一动物脊柱的化石,经分析具有荐椎一枚,椎体为双凹型,此化石为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鸟类
56.(湖北99)下列属于奇蹄目的动物是
A 骆驼 B 河马 C 山羊 D 犀牛
57.(湖北98)鱼类一般均具牙齿,下列由鳞片转化为牙齿的是
A 鲤鱼 B 乌醴 C 带鱼 D 鲨鱼
58.(湖北98)下列属于偶蹄目的哺乳动物是
A 海牛 B 河马 C 犀牛 D 野驴
59.(湖北98)下列属于卵生动物的是
A 蝎子 B 灰星鲨 C 袋鼠 D 针鼹
60.(湖北98)水牛的子宫类型是
A 双子宫 B 双分子宫 C 双角子宫 D 单子宫
61.(湖北98)对于爬行类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陆生种类均用肺呼吸
B 水生种类可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C 既有咽式呼吸又有胸腹式呼吸
D 避役肺后的盲囊(肺囊)无气体交换作用
62.(浙江99)两栖动物不能在海水中生存,这是因为
A 它是恒渗压生物 B 它是高渗压生物,不能生活在低渗压的海水中
C 它缺乏对盐分调节的机制 D 它是低渗压生物,在海水中无法获得水分
63.(福建99初赛)节肢动物外骨骼与脊椎动物内骨骼二者在以下哪一方面没有显着区别
A 都有保护作用 B 位于身体的什么位置
C 由什么构成(是不是由细胞构成) D 能否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
64.(浙江98)鸭嘴兽全身被毛,用乳汁哺育幼仔,但生殖方式为卵生,只有共同的泄殖孔,鸭嘴兽的以上特征说明

生物学中的一些定义

竞赛知识:
1、指昆虫等分节却每节不同的现象(不同与蚯蚓)
2、昆虫生长形态的变化
3、有蛹阶段的变态
4、无蛹阶段的变态
5、无蛹阶段的变态,形态逐渐改变
6、无蛹阶段的变态
7、真体腔、假体腔的混合生物
8、苍蝇等生物后翅进化得到的保持平衡的器官
9、部分昆虫的排泄器官
10、部分昆虫的呼吸器官
11、部分昆虫的呼吸器官
12、由蛹变成成虫的过程
13、由卵变成生物的过程
14、也称“绿腺”甲壳纲动物的排泄器官
15、“绿腺”在蛛形纲中被称为基节腺
16、吸食液体的昆虫(具有吸式口器)的嗉囊变形体
17、蜘蛛目动物所特有的纺丝器官之一
18、司触觉和嗅觉蛛的一对脚须末部特化而成,作为交接器官,用来储精和授精
19、由受精卵产生幼体的生物
20、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但其发育时所需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贮存的卵黄,与母体没有物质交换关系
21、在母体内通过母体提供营养产生幼体后出生的生物

❺ 节肢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身体分节和具有分节的附肢,体表具有几丁质外骨骼,营自由生活或部分寄生生活。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异律分节

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一样,都具有体节。但环节动物一般是同律体节,异律分节不显着。节肢动物则不同,它们异律分节高度发展,身体分部明显,通常可以把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如昆虫);少数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如蜈蚣);或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如虾)。这样把身体明显地分成若干部分,使身体各部分有了进一步分工。如分为头、胸、腹3部分的(昆虫),头部司感觉、摄食,胸部司运动,腹部司营养、生殖。这样身体构造更为复杂化,大大地加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附肢具关节

节肢动物具分节的附肢,与环节动物的疣足不同。环节动物的疣足是体壁的突起,呈叶状构造,没有分节,就是疣足与身体相连的地方也没有关节。而节肢动物的附肢除少数原始的叶状肢外,与身体相连的地方有关节,附肢本身也具若干关节。因此节肢动物的附肢能适应多种功能。节肢动物的感觉、运动、捕食、咀嚼、呼吸甚至生殖都与附肢有密切的关系。附肢为适应各种不同功能的需要,产生了各种变化,形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具分节的附肢,是本门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也因此而得名。

3.外骨骼

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它有保护身体,抵抗化学的或机械的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能与附着的肌肉一起产生强有力的活动,因此称坚硬的体壁为外骨骼。外骨骼的最外一层是很薄的蜡质,水不能渗透,可防止外界水分的渗入或内部水分的蒸发;其下是较厚的几丁质层。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其分子式为(C32H54N4021)N,是外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几丁质层又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致密,常为蛋白质或钙质沉积而成,因而成为坚硬的骨片;内层富有弹性。再其下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节肢动物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特别是对陆上生活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外骨骼是主要原因之一。

外骨骼在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作用。节肢动物的附肢有若干分节,节与节之间有外骨骼以很薄的膜相连,构成了活动关节。肌肉附着点跨过关节附着在相邻两节的外骨骼上。当肌肉收缩的时候,外骨骼便起了杠杆的作用,因而产生了相应的运动。因此外骨骼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虽然在构造上和胚胎起源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它的作用与内骨骼却有相似之处。有一些节肢动物的外层几丁质中,沉积着大量的蛋白质或磷酸钙,使它的硬度增加,相邻各节之间的分节现象也不存在了,这样的外骨骼只起保护作用了,如蟹的背甲。外骨骼一旦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体内组织器官的生长。节肢动物为了摆脱外骨骼的限制,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脱皮现象。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使角质层破裂,个体钻了出来,并重新形成外骨骼。在新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个体得以生长,增大体积。所以正在迅速成长的节肢动物,其蜕皮次数较多。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现象也就停止了。昆虫在变为成虫后,通常不再蜕皮了。节肢动物正在蜕皮时,是它生活中最脆弱的时期,易受伤害,因此在杀灭虫害时,也可利用这一良好的时机。

4.体腔和血液循环

节肢动物的体腔是一种特化了的体腔,内含有血液,称为血腔。节肢动物的真体腔极为退化,是仅有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在消化管和体壁之间有很大的血窦,是原体腔或原体腔与真体腔混合而成的。循环系统的心脏和背血管在消化管的背面,血液由后向前至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这种循环方式,即血液由心脏流出,经血管至血腔,再经过呼吸器官汇入围心腔,复经心孔流回心脏,故称此为开放式循环。节肢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是密切相关的,若呼吸器官只局限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的腮),那它的循环系统就比较复杂;若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分(如昆虫的气管),那它的循环系统就比较简单。小节肢动物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它的循环系统也可能完全退化了。如剑水蚤。恙螨和蚜虫等是没有循环系统的。

5.消化

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比较完全,分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前肠和后肠是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因此肠壁上也有几丁质的外骨骼。这些外骨骼还会形成齿和刚毛等,用来研磨或滤过食物(如虾类)。当它们蜕皮时,消化管里的前肠和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再重新分泌形成。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呼吸和消化的地方。节肢动物头部的附肢,往往变成咀嚼器或帮助抱持食物的构造,有时与头的一部分合称口器(如昆虫)。节肢动物也有各种消化液,将在各纲中叙述。

6.呼吸和排泄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有鳃或书鳃,陆生种类有气管或书肺。鳃是体壁向外的突起,在鳃上的皮肤很薄,便于血液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书鳃是腹部附肢的书页状突起;气管是由体壁内陷而成的管状构造;书肺是书鳃内陷而成。由此可见,在水中的呼吸器官不论是鳃或是书鳃都是体表外突而成,以便增加和水的接触面积。在陆上生活种类的呼吸器官不论是气管或书肺都是体表内陷而成,它除了可增加体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之外,还可使体壁上的水分不易蒸发,因为空气在进入血液或组织以前,仍然是先溶解在体壁表面的一薄层水膜中。有一些陆生的昆虫,其幼虫生活在水中,它具气管鳃,即鳃中含有气管。这是对水中生活一种适应。有些小的节肢动物如水中生活的剑水蚤,陆上生活的蚜虫或恙螨,都可靠全身体表进行呼吸,因此也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在陆地借体表进行呼吸的种类,其体表必须保持一定的潮湿状态,否则便无法进行呼吸而死亡。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肾管演变而成的,如甲壳纲的缘腺和颚腺,蛛形纲的基节腺以及原气纲的肾管都属这种类型。它们的末端有端囊,是退化了的体腔,与此相通的管就是体腔管,有排泄管通到体外。另一种类型如昆虫或蜘蛛的马氏管,它是肠壁向外突起而成的,其排泄物须经消化管从肛门排出体外。由此可见马氏管与上述的缘腺、基节腺和肾管的起源是根本不同的。

7.肌肉

节肢动物的肌肉系统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能迅速收缩。它们的排列与环节动物不同,并非由环肌、斜肌、纵肌组成的皮肌囊,而是由成束肌纤维组成的肌肉并附着在外骨骼的某些地方。当肌肉迅速而强有力收缩时,就会牵动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

8.神经和感官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同属于链状结构。但由于节肢动物的异律分节,常有一些前后相邻的神经节愈合成一个较大的神经节或神经团。节肢动物神经节愈合的情况与身体外部分节的消失是密切相关的。如蜘蛛体外分节不明显,其神经节也都集中在食道的背方和腹方,形成了很大的神经团。神经节互相愈合时,便失去其原来的链状结构。原气管纲具2条腹神经索,上面没有明显的神经节,这与涡虫的阶梯式神经系统相似。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当复杂,有司平衡、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的感觉器官。

9.生殖与发育

节肢动物一般为雌雄异体,且往往雌雄异形。通常是体内受精,卵裂的方式是表裂,有直接发育,也有间接发育。间接发育的种类有一至数种不同的幼虫期,有时这些幼虫的生活习性与成虫不同。也有些节肢动物能进行孤雌生殖,即没有受精的卵就能发育为成虫。

❻ 什么动物最早出现混合体腔,节肢动物

鱼类。一开始的生物都在水里,只有鱼类。而且没有骨头都是软体动物。后来头部长出硬骨,在最后全身鱼骨。为上岸做准备。

❼ 生物学霸来!拜托!急!!!!

腔肠动物
1.1身体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

1.2躯体由二个胚层组成,中间夹着中胶层
腔肠动物笫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
外胚层:外层体壁,具保护,运动和感觉功能
内胚层:内层胃层,具消化,营养功能

1.3出现消化腔
通过胃层腺细胞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在消化腔内进行初步消化,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
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消化腔只有一个对外开口,是原肠期的原口形成的,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

1.4有原始的组织分化
●原始的上皮组织:皮肌细胞既是上皮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两种功能
●原始的神经组织:由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构成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
原始性表现:无神经中枢
传导无方向性
传导速度慢(比人的神经传导慢1000倍)

扁形动物
1.1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1.2形成中胚层
扁形动物首次形成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
▲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
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功能:●贮存水分和养料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形成肌肉组织: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较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的异化作用加强
——→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1.3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
形成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
临时性的生殖系统

线形动物
1.1身体圆柱形,体表具有角质膜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长圆柱形,体制两侧对称
体表有一层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膜,光滑坚韧而有弹性。

1.2出现假体腔
假体腔:线形动物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假体腔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所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谓假体腔或原始体腔。
假体腔是在系统发生上笫一次出现的体腔,也称作初生体腔
假体腔=初生体腔=原始体腔

1.3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
从线形动物开始,消化道出现了肛门,有口和肛门二个开口,与高等动物一样,成为完全的消化系统。
线形动物的消化道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肠:由前端体壁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口、口腔、食道。
▲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食物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后肠:由后端的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直肠和肛门。

1.4雌、雄异体异形
线形动物雌雄异体,通常雄性比雌性小,有些种类还有特殊的感觉器官。
动物由雌雄同体转变为雌雄异体,进而转变为雌雄异形,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1.5圆筒形的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
1.形成真体腔
1.1真体腔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
笫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
笫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
笫三次出现的腔:体腔
——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展而来的
笫一次出现的“体腔”是线形动物的假体腔
假体腔的形成:
由于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衬,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真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
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

1.2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

2.身体分节
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小节,每一体节内部形成一个小室
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徵
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蚕。

3.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
刚毛:
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疣足: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特点: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

4.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5.链索状神经系统
由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

6.皮肤呼吸
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器官,由于循环系统的产生,皮肤内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依靠体表进行皮肤呼吸。
多毛纲的部分海产种类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鳃。

7.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
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
端封闭,另一端对外开口为排泄孔(肾孔),排泄物靠渗透进入排泄管。
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向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排泄物直接从肾口进入管,效率更高

软体动物
1.1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着生有口、触角、眼和其它器官。各类软体动物因生活习性不同,其头部的发达程度也不同。
足:着生在身体腹面,头的后方,有丰富的肌肉组织,是软体动物的运动器官。
内脏团:一般在足的背部,是心脏、消化、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所在部位。

1.2具有贝壳和外套膜
●贝壳
大多数软体动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外面都有贝壳,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不同种类的贝壳的形态、数目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都有三层结构:
1)角质层:
为最外层,薄而透明,具黑色光泽。
主要成分:壳质素
由外套膜边缘内侧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生长,面积逐渐扩大。
功能:保护贝壳的中、内层不被碳酸溶解。
2)棱柱层:
也称为壳层,为中间一层,占椐贝壳的大部分。
主要成分:棱柱形碳酸钙晶体
由外套膜边缘背面的细胞分泌而成,随着生长面积不断扩大,但其厚度不增加。
3)珍珠层:
也称壳底,为最里层,有珍珠光泽。
主要成分:呈水平排列的碳酸钙薄片。
由整个外套膜外表面分泌而成。随着生长厚度不断增加。
珍珠即在珍珠层内形成。珍珠的形成是外套膜对外来物的反应。
●外套膜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是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外套膜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足部,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器官:
1)分泌物质形成贝壳。
2)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
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
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开口。
3)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1.3真体腔极度退化
由于结缔组织的侵入,真体腔极度退化,缩小为围心腔、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
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称为血窦。

1.4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节肢动物
1.1身体分部
例如:昆虫纲(蝗虫):头、胸、腹三部分
甲壳纲(虾):头胸部、腹部二部分
蛛形纲(蜘蛛):头胸部、腹部
多足纲(蜈蚣):头部、躯干部
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
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1.2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
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1.3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
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1.4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几丁质是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醋酸酰胺葡萄糖(C32H54N4O21)
几丁质以网格状结构包埋在蛋白质的基质中。
几丁质的物理性质是柔软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几丁质与蛋白质一起组成节肢动物体壁的主要成分。体壁的坚硬程度不是由于几丁质的存在,而是由于蛋白质在酶作用下的鞣化和硬化。
坚硬的外骨骼会限制身体的生长,因此具有蜕皮现象。

1.5呼吸系统多样性
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形式多样,随着不同的生态类群而有一系列变化:
1)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
2)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
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4)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5)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

节肢动物呼吸系统虽然形式多样性,但都是体壁的衍生物。
┌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外突起
└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的向内凹陷
呼吸机制有两类:
┌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其它类型是呼吸系统都通过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由循环系统完成输送氧气的任务。

1.6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1.6.1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广阔的真体腔,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
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使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混合体腔也称作血腔。

1.6.2开管式循环系统
血液经心脏——→动脉——→血腔——→心孔——→心脏
心脏能自主搏动,血流有一定方向
节肢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
┌呼吸系统简单(局限于身体某一部分),循环系统复杂如虾.
│呼吸系统复杂(分 散在全身各部分),循环系统简单,如昆虫.
└用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消失,如水蚤.

1.7具两种类型的排泄器官
1.7.1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
由后肾管演变而来,如甲壳纲的触角腺、绿腺,蜘形纲的基节腺等.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肾口二次性封闭,由腺体部和膀胱部组成。
——含氮废物经渗透进入腺体部,再由膀胱部排出体外。

1.7.2马氏管型
昆虫、蜘蛛等以马氏管为排泄器官。
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它直接浸浴在血液中,能大量尿酸等含氮废物,送入后肠后,经肛门排出体外。

阅读全文

与哪些生物有混合体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